挍上海古籍新整理本毛詩註疏校勘記(摘录四)
卷一之二
10 頁六〇至六一,[一] 一本作最 阮本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玉篇》、《廣韻》并以‘藂’爲‘叢’之俗。‘聚’與‘冣’古字通用。《公羊傳》注:‘冣,聚也。’《顏氏家訓》謂冣即古聚字。《說文》:‘儹,聚是也。’《小爾雅》:‘冣、聚,叢也。’故《傳》從木或從俗作‘藂’,又通作‘冣’。今本作‘最’誤矣。”
按:據上古本《校點前言》五(四)“採用前賢的校勘成果主要有”所列: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金生點校,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簡稱馬瑞辰《通釋》),則此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當指此本,不知為何不用簡稱?又檢此本《通釋》原作:“《玉篇》、《廣韻》并以藂爲叢之俗。聚與冣古字通用。《公羊傳》注:‘冣,聚也。’《顏氏家訓》謂冣即古聚字。《說文》‘儹,冣也’,《廣韻》作‘儹,聚’是也。《小爾雅》:‘冣、聚,叢也。’故《傳》‘叢木’或從俗作藂,因省作聚,又通作冣。今本作最,誤矣。”(頁三七)上古記所引馬說脫謬殊甚竟一至於此。又,非僅阮本同十行本,諸本《註疏》及《釋文》皆同作“一本作最”。黃焯《經典釋文彙校》第五云:“案:最在泰部,與叢聲義并殊,吳承仕以此爲疑,黃云:最亦从取聲,何不可通,蓋以取在侯部,與東部固爲對轉耳。”(中華書局一九八年年版,頁四六)則馬說未必可信。
10 頁六〇至六一,[一] 一本作最 阮本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二:“《玉篇》、《廣韻》并以‘藂’爲‘叢’之俗。‘聚’與‘冣’古字通用。《公羊傳》注:‘冣,聚也。’《顏氏家訓》謂冣即古聚字。《說文》:‘儹,聚是也。’《小爾雅》:‘冣、聚,叢也。’故《傳》從木或從俗作‘藂’,又通作‘冣’。今本作‘最’誤矣。”
按:據上古本《校點前言》五(四)“採用前賢的校勘成果主要有”所列: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金生點校,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簡稱馬瑞辰《通釋》),則此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當指此本,不知為何不用簡稱?又檢此本《通釋》原作:“《玉篇》、《廣韻》并以藂爲叢之俗。聚與冣古字通用。《公羊傳》注:‘冣,聚也。’《顏氏家訓》謂冣即古聚字。《說文》‘儹,冣也’,《廣韻》作‘儹,聚’是也。《小爾雅》:‘冣、聚,叢也。’故《傳》‘叢木’或從俗作藂,因省作聚,又通作冣。今本作最,誤矣。”(頁三七)上古記所引馬說脫謬殊甚竟一至於此。又,非僅阮本同十行本,諸本《註疏》及《釋文》皆同作“一本作最”。黃焯《經典釋文彙校》第五云:“案:最在泰部,與叢聲義并殊,吳承仕以此爲疑,黃云:最亦从取聲,何不可通,蓋以取在侯部,與東部固爲對轉耳。”(中華書局一九八年年版,頁四六)則馬說未必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