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真腊国
说到柬埔寨的吴哥窟,不得不提的是一位叫周达观的元朝使节。他于1295年跟随使节团对真腊(Chenla)国进行考察,次年1296年回国写了一本书——《真腊风土记》。据说当年元成宗派使节团去真腊国的目的是为了其军事侦查,看看能否有继续扩张的可能。所以,在这本古籍中周先生对当时的城墙、护城河及整个城市的构造有十分准确的描述。但是这本书虽收入在元朝文献中,在当时及之后的几百年都无人问津。直到1819年一位叫雷慕沙的法国人将其译成法文。这个版本虽然粗糙却为法国人民提供了遐想的空间。在东南亚的热带丛林,真有如此多姿多彩的国度?
有了这样的悬念和铺垫之后,1860年,一位叫亨利 穆奥的植物学家(他主要研究热带昆虫)在深入柬埔寨原始森林撩开那几片大树叶发现这座惊天的帝国时才木有晕翻,而是将这个消息带给了法国人民。虽然法国人民将信将疑,但光想想这个场景就令人激动:热带丛林中的失落帝国。1866年,一位叫艾米尔 基瑟尔的摄影师拍了被丛林包围的小吴哥之后,法国人民闻风而来,在把一些古籍搬到法国吉美博物馆搜藏的同时,顺便殖民了柬埔寨长达90年之久,直到1953年柬埔寨才取得名族独立。
柬埔寨的历史有2千余年,但比较动荡,史诗资料保持下来很少,只得靠别国的史料帮忙补齐。这部8500字的游记帮助他们回忆了昔日的繁华帝都。时至今日,很多游人手拿《真腊风土记》的译本前来参观对比,周先生恐是万万木有想到的吧。
柬埔寨自建国以来,中国先是称它为扶南(Funan)国,大致跟Phnom这个发音很像,到后来的真腊,到一直沿用至今的柬埔寨,其实透露着一股天朝帝国的自大感。寨子嘛总是些乌合之众住的地方。因此我比较喜欢真腊这个称谓,有种东方的异域风情。今天的吴哥窟集中在暹粒市,英文为Siem Reap,Siem暹罗原是泰国的旧称,Reap为收割之意,城市就以纪念泰国收复之意。它的位置就靠近泰国,北边就是。
我们讲吴哥窟其实加起来共有600座寺庙。而其中主要的是以巴扬寺为中心的大吴哥寺庙群和小吴哥即吴哥寺。吴哥窟的精华比较公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小吴哥。其令世人惊艳的建筑和壁画,运用空间、水流和阳光的创意令人深受启发,小吴哥英文为ankgor wat。也是这座吴哥寺在1992年被UNESCO收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年初就开始着手挑选年末的旅游,从东南亚各国挑选出柬埔寨是我的提案。想去吴哥窟一是因为蒋勋的《吴哥之美》的视频,二是因为一部电影《花样年华》。
蒋老师作为台湾知名文化人士,几度探访吴哥窟,做过很多次关于吴哥的演讲。他的第一版《吴哥之美》卖到绝版,第二版的于今年上印。临出发之前,匆匆看了此书,觉得没有视频来得生动,图片摄影倒是很赞。如果你没有任何背景知识去吴哥,那你会发现所有的寺庙都长得差不多。差不多,其实有很大区别。
《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将其心中的秘密放入石洞里的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他以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心事,却不知在高处的小僧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我看到这一幕不禁落下泪来,原来佛祖是如此怜悯众生,原来这样辛苦的事情不是只有一个人才能承担。花样年华的拍摄地就在其中的一个寺庙里。DVD版的结局是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吴哥窟重逢,张曼玉在小吴哥的壁画前留恋徘徊,就那么自然那么巧地遇见了梁先生。网友纷纷吐槽,认为还是原来的分开的好,大抵悲伤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得不到的才能永远挂在心间。
柬埔寨最初建国并不是在暹粒市, 大约BC800,吴哥王朝开国之祖——贾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在湄公河下游的磅湛市建都。但是由于长达半年的雨季难以抵制的水患,王朝领导人不得不不停地迁都,之后的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罗落斯(RoLuos)河附近定都,但仍深受水患困扰。继续向北迁移,自耶轮跋摩二世(Yasovarman I)开始,大致就确定在巴肯山旁建都,就是今天的吴哥城(Angkor Thom),即大吴哥。几乎每个帝王都会修几个塔寺。震撼世人的小吴哥是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时期(1113-1150年)建立的。
本来行程的最后一天才会感受到小吴哥的震撼,结果第一天导游直接拉众人逛了大吴哥的几个寺庙和小吴哥。跟团游就是这个缺点,马不停蹄。犹记得蒋老师建议最好能够从走190米宽的护城河,475米的引导,先逛第一层的壁画,再逛第二层,最后才是爬到第三层。可能是脑海中想像得太美了,到了那里也不觉得特别伟大,但是看到壁画爬到第三层的时候还是生出无限的感叹。1000年前的古人就可以堆砌如此华丽高大的建筑,雕刻出如此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浮雕,后人只有仰望的份。
吴哥寺的美是震撼的,是一眼就能感受到的。它的壁画,左右两边的水池,藏经阁,还有门楣,象征须弥山的最高的塔,整个布局把光、影、空间运用得如火纯清,因为这正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所见。君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在印度梵文中是太阳神的意思,苏利耶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希望帝国能够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据周达观的书里记载,寺庙有些地方镶金箔,嵌宝珠,壁画为彩色。无疑这座吴哥寺是是一种证明,一种向外界表露实力的展现。所以他建这么宽的护城河,这么长的引导,这么大的壁画,这么高的寺庙,这哪是一座寺,这简直就是一座城。其实小吴哥很大,它只是一座寺庙。而大吴哥面积是大,是由一系列寺庙的组成,单个寺庙都是挺小规模,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跟吴哥寺相抗衡。到苏耶跋摩七世时〔1181—1201〕真腊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北方与中国南沼接壤,东达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没想到在中国之外的不远处就有一个超级大国,感觉又涨姿势了。
者耶跋摩七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帝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在吴哥到达鼎盛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拥有了一切之后,还能做些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想就是物质基础夯实了,才开始考虑其他更高层次的问题。如果说吴哥寺展现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殷实的话,那么以巴扬寺为主的由者耶跋摩七世所修的一些列寺庙,这包括他为母亲建造了塔普伦寺;为父亲建造了圣剑寺;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盘寺(又叫龙蟠水池)为自己,建了巴扬寺。人们说繁华过后是苍凉,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鼎盛 。者耶跋摩七世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思考。也就是在他在位时期,他慢慢把原来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从此发源)改为大乘佛教。15世纪被暹粒侵略时又改为小乘佛教了。佛教一个很大的转变是向内看,注重心灵的修为,怜悯众生。因此这一时期的风格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高棉是柬埔寨一个大族,就像我们的汉族一样。巴扬寺的微信有4各面,东南西北各一个,据说有49座,加上西南北各一个东2个,一共54座,共216个面。54就代表当时高棉帝国的54个省。高棉的微笑有人比作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因为她不单单是微笑。它浅浅的笑容里面似乎又有隐情,从容、淡定、宁静却把苦难藏于心中,普渡芸芸众生,似乎已经领悟到人世的真谛,成为佛。他们并不是百分百的笑,而是明白世间有悲伤有苦难却仍然能够谦卑满足地笑出来。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后来挑明信片的时候,我挑来挑去,挑了一张巴扬寺的高棉的微笑,一张是吴哥寺的浮雕上的仙女图。我把仙女图寄给了朋友,把微笑留给了自己。据说如今巴黎吉美博物馆里存的最多的还是微笑图,白人深深为这一微笑所着迷。这就是领悟的力量。
者耶跋摩七世之后就是周达观同学出使真腊国的时间,也是他见证了一个帝国最后的繁华。
史料告诉我们: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
次年,由于屠杀所引起的瘟疫,整座吴哥城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复盖漫无人烟的吴哥。
有了这样的悬念和铺垫之后,1860年,一位叫亨利 穆奥的植物学家(他主要研究热带昆虫)在深入柬埔寨原始森林撩开那几片大树叶发现这座惊天的帝国时才木有晕翻,而是将这个消息带给了法国人民。虽然法国人民将信将疑,但光想想这个场景就令人激动:热带丛林中的失落帝国。1866年,一位叫艾米尔 基瑟尔的摄影师拍了被丛林包围的小吴哥之后,法国人民闻风而来,在把一些古籍搬到法国吉美博物馆搜藏的同时,顺便殖民了柬埔寨长达90年之久,直到1953年柬埔寨才取得名族独立。
柬埔寨的历史有2千余年,但比较动荡,史诗资料保持下来很少,只得靠别国的史料帮忙补齐。这部8500字的游记帮助他们回忆了昔日的繁华帝都。时至今日,很多游人手拿《真腊风土记》的译本前来参观对比,周先生恐是万万木有想到的吧。
柬埔寨自建国以来,中国先是称它为扶南(Funan)国,大致跟Phnom这个发音很像,到后来的真腊,到一直沿用至今的柬埔寨,其实透露着一股天朝帝国的自大感。寨子嘛总是些乌合之众住的地方。因此我比较喜欢真腊这个称谓,有种东方的异域风情。今天的吴哥窟集中在暹粒市,英文为Siem Reap,Siem暹罗原是泰国的旧称,Reap为收割之意,城市就以纪念泰国收复之意。它的位置就靠近泰国,北边就是。
我们讲吴哥窟其实加起来共有600座寺庙。而其中主要的是以巴扬寺为中心的大吴哥寺庙群和小吴哥即吴哥寺。吴哥窟的精华比较公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小吴哥。其令世人惊艳的建筑和壁画,运用空间、水流和阳光的创意令人深受启发,小吴哥英文为ankgor wat。也是这座吴哥寺在1992年被UNESCO收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年初就开始着手挑选年末的旅游,从东南亚各国挑选出柬埔寨是我的提案。想去吴哥窟一是因为蒋勋的《吴哥之美》的视频,二是因为一部电影《花样年华》。
蒋老师作为台湾知名文化人士,几度探访吴哥窟,做过很多次关于吴哥的演讲。他的第一版《吴哥之美》卖到绝版,第二版的于今年上印。临出发之前,匆匆看了此书,觉得没有视频来得生动,图片摄影倒是很赞。如果你没有任何背景知识去吴哥,那你会发现所有的寺庙都长得差不多。差不多,其实有很大区别。
《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将其心中的秘密放入石洞里的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他以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心事,却不知在高处的小僧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我看到这一幕不禁落下泪来,原来佛祖是如此怜悯众生,原来这样辛苦的事情不是只有一个人才能承担。花样年华的拍摄地就在其中的一个寺庙里。DVD版的结局是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吴哥窟重逢,张曼玉在小吴哥的壁画前留恋徘徊,就那么自然那么巧地遇见了梁先生。网友纷纷吐槽,认为还是原来的分开的好,大抵悲伤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得不到的才能永远挂在心间。
柬埔寨最初建国并不是在暹粒市, 大约BC800,吴哥王朝开国之祖——贾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在湄公河下游的磅湛市建都。但是由于长达半年的雨季难以抵制的水患,王朝领导人不得不不停地迁都,之后的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在罗落斯(RoLuos)河附近定都,但仍深受水患困扰。继续向北迁移,自耶轮跋摩二世(Yasovarman I)开始,大致就确定在巴肯山旁建都,就是今天的吴哥城(Angkor Thom),即大吴哥。几乎每个帝王都会修几个塔寺。震撼世人的小吴哥是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时期(1113-1150年)建立的。
本来行程的最后一天才会感受到小吴哥的震撼,结果第一天导游直接拉众人逛了大吴哥的几个寺庙和小吴哥。跟团游就是这个缺点,马不停蹄。犹记得蒋老师建议最好能够从走190米宽的护城河,475米的引导,先逛第一层的壁画,再逛第二层,最后才是爬到第三层。可能是脑海中想像得太美了,到了那里也不觉得特别伟大,但是看到壁画爬到第三层的时候还是生出无限的感叹。1000年前的古人就可以堆砌如此华丽高大的建筑,雕刻出如此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浮雕,后人只有仰望的份。
吴哥寺的美是震撼的,是一眼就能感受到的。它的壁画,左右两边的水池,藏经阁,还有门楣,象征须弥山的最高的塔,整个布局把光、影、空间运用得如火纯清,因为这正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所见。君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在印度梵文中是太阳神的意思,苏利耶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希望帝国能够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据周达观的书里记载,寺庙有些地方镶金箔,嵌宝珠,壁画为彩色。无疑这座吴哥寺是是一种证明,一种向外界表露实力的展现。所以他建这么宽的护城河,这么长的引导,这么大的壁画,这么高的寺庙,这哪是一座寺,这简直就是一座城。其实小吴哥很大,它只是一座寺庙。而大吴哥面积是大,是由一系列寺庙的组成,单个寺庙都是挺小规模,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跟吴哥寺相抗衡。到苏耶跋摩七世时〔1181—1201〕真腊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包括今泰国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北方与中国南沼接壤,东达占婆和湄公河三角洲。没想到在中国之外的不远处就有一个超级大国,感觉又涨姿势了。
者耶跋摩七世,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帝王。他的一生曾有三次做国王的机运,但前两次,他都放弃了。最后一次,在他近六十岁时,在吴哥到达鼎盛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拥有了一切之后,还能做些什么。“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想就是物质基础夯实了,才开始考虑其他更高层次的问题。如果说吴哥寺展现的是物质的极大丰富和殷实的话,那么以巴扬寺为主的由者耶跋摩七世所修的一些列寺庙,这包括他为母亲建造了塔普伦寺;为父亲建造了圣剑寺;为臣民百姓修建了能治病救死的涅盘寺(又叫龙蟠水池)为自己,建了巴扬寺。人们说繁华过后是苍凉,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鼎盛 。者耶跋摩七世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思考。也就是在他在位时期,他慢慢把原来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从此发源)改为大乘佛教。15世纪被暹粒侵略时又改为小乘佛教了。佛教一个很大的转变是向内看,注重心灵的修为,怜悯众生。因此这一时期的风格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高棉是柬埔寨一个大族,就像我们的汉族一样。巴扬寺的微信有4各面,东南西北各一个,据说有49座,加上西南北各一个东2个,一共54座,共216个面。54就代表当时高棉帝国的54个省。高棉的微笑有人比作是东方的蒙娜丽莎,因为她不单单是微笑。它浅浅的笑容里面似乎又有隐情,从容、淡定、宁静却把苦难藏于心中,普渡芸芸众生,似乎已经领悟到人世的真谛,成为佛。他们并不是百分百的笑,而是明白世间有悲伤有苦难却仍然能够谦卑满足地笑出来。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在后来挑明信片的时候,我挑来挑去,挑了一张巴扬寺的高棉的微笑,一张是吴哥寺的浮雕上的仙女图。我把仙女图寄给了朋友,把微笑留给了自己。据说如今巴黎吉美博物馆里存的最多的还是微笑图,白人深深为这一微笑所着迷。这就是领悟的力量。
者耶跋摩七世之后就是周达观同学出使真腊国的时间,也是他见证了一个帝国最后的繁华。
史料告诉我们: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
次年,由于屠杀所引起的瘟疫,整座吴哥城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复盖漫无人烟的吴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