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仕小锅卤饵块,云南名小吃,创制于民国中期,出自玉溪人翟永安所开设的永顺园。百年来,名声享誉中外,云南居港名流到昆必尝此味。现为昆明市饮食公司福华园分公司属下的品牌之一,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获过各种奖项。 业专才能精 业精必然盛一碗小吃因为一次失误而味道更美继而名满江湖,不多!一条小巷因为一碗小吃而名声大振,少见!在这不多而且少见间,“端仕小锅”想必有着异样的能力,征服了食客的味蕾也烫慰了几代人的心。 有人认为滇菜似乎只有味,没有道。味是风味,道是可以系统传承,负载历史意义的文化。“端仕小锅”经营的小锅米线和小锅卤饵块,一百年前由玉溪师傅不经意创制,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掌勺的都是玉溪师傅,风味上绝对是滇味小吃的杰出代表。 那这份小吃有没有道呢?俗话说:“每个酒肆都有自己的幌子”,但在今天这个饮食多元化的时代,很多“酒肆的幌子”都被其他内容所掩盖,于是乎进中餐馆可能里面的西餐更可口,进西餐馆反而是中餐做得不错,就连昆明街头巷尾的米线店也为了扩大外需,兼营炒菜或泡饭。 经营百年之久,昆明城没有改变或添加经营项目的小吃恐怕只有“端仕小锅”了。自民国时期开始,“端仕小锅”就风靡昆明,那块不大的金字黑匾下熙熙攘攘满是食客,坐着吃的可能是小姐,站着吃的可能是挑夫。老百姓爱这碗地道小吃,达官贵人也情有独钟,卤饵块的师傅可能换了无数,那一碗诱人异常的“卤饵块”依然如故。 从“端仕小锅”看,名吃不一定是昂贵的,名店也不一定是堂皇的,比起中国八大菜系,这难道不是其独特之道吗。 建国初,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端仕小锅”和其他餐馆一同归于“昆明市饮食服务公司”旗下,小店易主食客未变,人们依旧喜欢排进“端仕小锅”看不到头的队伍中,等待美味享受之后的畅快淋漓。 1996年昆明城扩建,端仕街虽然被拆迁,好在绝活“卤饵块”没有随老店一起消失,它随同师傅们来到了正义路上的“胜利煮品店”,它的到来让“胜利煮品店”魅力倍增,端仕街的喧闹原样复制到了正义路。1997年,“端仕小锅卤饵块”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期间各种奖项不断。1998年,颇具眼光的昆明市饮食公司福华园总经理朱希强注册了“端仕小锅”商标,至此,百年历史终于名正言顺,成了真正的云南老字号。 现在,随便问一个昆明人,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昆明的老字号:端仕小锅啊,翠湖边上的文林街啊!而端仕小锅正式在文林街落地生根至今才短短8年时间。 今年5月,文林街“端仕小锅”刚刚重新装修过,其实也就是粉饰一下墙壁改建一下地板,依旧是平易近人的百姓餐馆。门口见不到彬彬有礼的服务生,但店内却熙熙攘攘,厨房和餐桌只有一墙之隔,你可以清楚看到师傅是怎样为你抄勺的。难怪人们常说:小吃这玩意儿,最能表现一个地方的特色。 看看店墙上颇具沧桑的历史照片,瞧瞧照片下面正在酣吃的食客,“端仕小锅”不是小吃,是历史,是精神,是文化,是最真实的昆明味道! 老厨师大意烧干小锅 无意成就端仕卤饵块有人喜欢用“慵懒”来形容这座四季如春的省城,比起其他磅礴大气的现代都市,昆明确实是个含蓄而浪漫的城市,就像端仕小锅店中那盘饵块,充斥着的是暧昧而诱人的气息,总是让人在相遇之后欲罢不能…… 师傅无意竟创名小吃 文林街,宽阔的街边不是高楼大厦,也难见湍急的车水马龙。街边的行道树和行人都懒洋洋晒着冬日初升的太阳,端仕小锅店就坐落在这小街上,不见百年的沧桑,但见浓郁的暖洋洋。 时光逆转民国时期,当年端仕街永顺园一名玉溪大厨,就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情不自禁偷了一下“懒”,于是乎,端仕卤饵块这道昆明名小吃旷世而出。 关于端仕小锅卤饵块的来历,后人习惯认为是永顺园老板翟永安所传,据已故滇菜大师吴自得生前披露,其实卤饵块应该是该店一名厨师在无意间发现并流传下来。 云南人会享受,就是抽支烟也不敷衍,一定郑重其事弄个大大的水烟筒,一“咂吧”就没完没了。一天,永顺店一个老玉溪师傅上灶当班,煮小锅汆肉饵块。一个上午,络绎不绝的顾客可是把老厨师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午堂后,生意渐渐转入低潮,趁着顾客没来的空当,老厨师拿出水烟筒,准备过过烟瘾。突然店外传来“小锅汆肉饵块”的喊声,他只好拿去水烟筒放在灶边,把汆肉饵块放入锅中,叫徒弟看着锅,时候差不多自己再来掌勺。老师傅就蹲在厨房间咂起了水烟筒,一口不过瘾,再来两口,可谓享受无比。 时间一长,突然发现锅内发出“口兹口兹”响声,一喊徒弟,谁知徒弟以为师傅就在灶边,于是没有听令竟然不在厨房!老师傅赶紧起身一看,傻了眼,一小锅汤水全都被煮干了。无巧不成书,外面等着的食客刚好是云南的一个军阀,重新煮显然来不及,出去解释吧,不仅自己危险说不定还连累整个店,所幸姜是老的辣,老师傅急中生智,赶紧在锅里放入卤水和红油,三翻两炒端上了桌,心里生怕出乱子惴惴不安,暗自想一下军阀发问如何应付。谁知军阀吃完后,不仅没发脾气还笑逐颜开问他这叫啥饵块,随着放松的心情老厨师随口就说出“卤饵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端仕卤饵块”就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方式,慢悠悠在昆明人心中落地生根。 排队成最美的风景 要吃“端仕卤饵块”,没有一定耐性,是很难能吃上正宗的“端仕卤饵块”,相对于满街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需要排队等候的已经不多见,只有端仕百年间门前的队伍就没有间断过,小锅卤饵块第三代传人周桂仙经理说:“排队,老长的队伍,一直是店前最美丽的风景线!这是端仕小锅的骄傲。” 萧寒在博客中写道:“我永远也忘不记跟着妈妈排队吃小锅米线和卤饵块的情景。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打早起床做完作业后,我们来到端仕街时,长长的队伍已经转弯排到了庆云街,烤着暖洋洋的太阳,妈妈拿出毛线为我打背心,我则抽空拿出书本温习功课。差不多太阳都要当顶了,戳着四根竹针的鸡心领口已经在我的头上试过了好几回,好不容易才从街面上排进了院子。妈妈继续在排队,我便开始去找位子……” 像萧寒一样排队等待小锅卤饵块的盛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昆明孩童们永远不会醒的梦,对于经历了大半世纪风风雨雨的他们,端仕卤饵块可能已经不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难解的情节。似乎只有在对端仕卤饵块的钟爱中,才能在世俗的辛劳中,慢慢回味“打不尽的毛线,看不见的战线……”。 只要有端仕小锅的身影,必然会伴随着源源不断的队伍,这是怎样的魔力,无人能说清,其间可能不仅仅因为是味美。80年代,每到过年前夕,昆明市就会在翠湖农展馆举办年货街,端仕小锅为了方便购货市民,特别设置了大炉灶,把端仕小锅搬到了翠湖边,虽然只是路边的临时摊位,可是等候吃卤饵块的市民,那长长的队伍比任何一家商店都长。 长长的队伍边上,露天炉灶的四周,每人人手一碗,或站、或坐、或蹲,场面颇为壮观,大家三下五除二之后,光光的大碗上只剩下筷子划过的痕迹,一通酣畅淋漓的猛吃,留下的是满头汗珠和满足的微笑。这些画面终归成为过去,再也回不来。 时过境迁,端仕小锅虽然在昆明开出了三家分店,然而一到中午,依然可见长长的队伍排在门外。织鸡心领的“妈妈”已经不在,写作业的“孩童”也垂垂老矣。 精技艺累坏学艺人 就是这小盘让人垂涎欲滴的卤饵块,已经默默消耗了三代人的年轻岁月,文林店现任经理周桂仙,满面春风,笑容可掬。18岁进了端仕小锅,一晃30年即将过去,比起其他昆明女孩的幸福青春,周桂仙多少有些委屈,可是当老顾客说:“看到你就知道是端仕老字号了!”,她又无比的自豪。 顾客这样说:“同样的手法、同样的作料,自己做始终味道没有周师傅的好。”这话说得感性,但只要周桂仙伸出长年累月颠簸小锅而变形的手指,你就知道这话还说得实在,卤饵块讲究的不仅是火候还得练就绝活。 看周桂仙卤饵块,那可是一门极致的艺术,只见她不慌不忙将少量肉汤打入铜锅,然后把饵丝倒入锅里,口兹口兹地煮一两分钟,就用小勺咣当咣当不停翻炒,其间加入调料。动作太快,旁人无法看清她翻炒的技法,油噜噜的倒入碗中,相融一体而又根根分明的饵丝还口兹口兹冒着油珠。 观看的人拍手叫绝,周桂仙淡淡说:“这活累,全凭苦练,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吃这苦,就担心技艺失传。”自己带了十多年的徒弟,已经在另外一家分店任经理,技法熟练,却还不能勾兑合格卤汁。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可是端仕卤饵块,十年只能磨个箭口,艰辛自不待言。 兑卤汁外行人是看不出门道的,看着也就是简单的搅拌甜酱油和咸酱油,周桂仙一边慢悠悠搅动,一边说:“卤汁很重要,每次的酱油含量都不相同,所以没有固定的比例,味道得靠自己亲自品尝,外观一定要搅到表面没有一丝波纹,才算成功。” 人生、工作、老字号,一路走下去可能都如周桂仙手中搅动的酱油,磨砺多了,最后也就云淡风轻,任由你折腾它都不起一丝波纹,波澜不惊。 偶然得之当倍加珍惜夏晓春(建新园总经理) 朱希强(福华园总经理 端仕小锅商标注册人) 端仕小锅现在是福华园下属的一个品牌,有三个连锁分店,位于文林街、祥云街美食城、金实小区。说起端仕小锅老昆明都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感。把端仕小锅注册成自己经营的品牌商标,可不是突发奇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国绍兴的黄酒在国际上被日本人抢注了,当时听了异常气氛,每一个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绍兴黄酒明明就是中国的,怎么现在反而摇身一变成了日本的?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也一直从事着餐饮行业,心里就暗想为什么端仕小锅就不能注册呢?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就对老字号端仕小锅进行了注册,把这老字号给保护起来。 由于昆明旧城的改造,端仕小锅几经拆迁,端仕小锅从最初的端仕街、到后来的威远街、正义路的胜利煮品店,再到现在安家文林街,可以说端仕小锅几经磨难。但总能够起死回生,一直得到老昆明的厚爱,一是端仕小锅独特的制作工艺;二是一直传承下来的配料秘方,质量口味的保证,三是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 记得曾有一次,一位旅居美国的云南籍华侨,要回美国之前,专门到端仕小锅买了卤饵块用保温桶乘飞机带回去。这样一个深受老昆明喜爱的老字号,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经营好,把卤饵块的制作工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也因为喜欢端仕小锅的市民太多,昆明大街小巷很多小吃店都打着端仕小锅的牌子欺骗顾客,我们将用法律的武器维护端仕小锅老字号的品牌。承蒙顾客的钟爱,端仕小锅不论门店搬迁到何处,都有老顾客。为了更方便服务顾客,我们将继续扩大连锁发展的规模。难忘学徒艰辛时周桂仙(端仕小锅文林店经理 端仕小锅第三代传人) 说起端仕小锅,难忘的事真是太多太多,记忆最深的当然是刚开始学习时,师傅叫陆桂仙,我和她同名,她人是不严厉就是工作太苦,想想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自己都不知道。 70年代,我是顶替母亲的工作才进了昆明饮食服务公司,当然很珍惜这份工作。那时我刚刚18岁,爱美的年龄,可是每天在大火炉前烤呀烤,小脸烤得绯红,握锅柄的手就一直在火苗中抖动,一不小心,锅就簸掉在火堆里,火没扑灭,反而“扑哧”蹿了上来,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说起煤火,我现在还心有余悸呢。 那时每天早上6点开门营业,夜里3点就得开始笼火,每天都是扒开眼皮起床的,太困了!最怕的活还不是这些,是捏煤球,捏100个煤球可以有2毛5分钱的补助,刚好是一碗卤饵块的钱! 那时的学徒,每个月36块钱,还规定不准谈恋爱。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哪还会定这些规矩,只想趁自己还能工作时,把一辈子积累的经验交给他们,不想让这门技艺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