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周末记(四)
这个周末上海下雨了,所以没有了行走。在家的两天让我觉得生活很暗淡,心情也颇为抑郁。
其实上海有时候下雨很暧昧,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洒湿你全身,而你却依然不愿意撑开雨伞。雨在我心目中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是高中的那一回。
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天是忽然下那种倾盆大雨,没有狂风只是雨不停的倾倒,没有带雨披的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狂骑,可是骑着骑着自己心里就在想着何不让这大雨浇一浇我疲惫的心灵呢?于是放慢速度,在雨中慢慢的骑着,感受大雨滴在自己的脸上滚动。自己也可以悄悄地仰起头看看这雨在天空中究竟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可是天空一片透明什么也看不到。回到家全身湿透了,可是整个人却一下子轻松起来,还很兴奋的和家人说话,说了好多,随后还写了一篇短文“醉清风”,阳台上伸开双臂感受暴雨后清新的凉爽的威风,是现在最向往的情境。那时的自己很清透,有些时候觉得文字就是自己最好的调节剂,是一生挚爱的一种东西。
上海的雨下起来时整个城市就是蒙蒙的感觉,每天下班会经过一座高架桥,站在桥上看着雨中流动的汽车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可是远处的高大建筑却提醒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男女之间的暧昧就好似这样真真假假,虚无缥缈,可是却有人偏爱这种,一生深陷其中。
今年的春天好像和别人远走高飞了一样,仿佛永不回来了。早上上班上了天桥就在想这个问题,忽然就想起了小学时写的作文。那时估计所有人都会写什么“我家的小树林”,呵呵。。。。。。总是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然后春夏秋冬分开写,最后总结一下。那时情感好丰富的,写到春天真的是一种跳跃和期盼的心情,而夏天时整个世界就是一片绿的浓郁,秋天总是给人一种失落的妩媚,作文中总是说这样的凋零是美的,是值得的,冬天总不会少了描写雪后的小树林,雪落在不同的树上像什么。呵呵……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那时的我们都是对生活充满着多少的热情啊!虽然那时对生命和生活都没有概念,但却是我们一生中生命与生活最美的时候。小时候经常作文会被当范文读,但记忆犹新的一回是高中以后有一回作文被当众读的情形。
我上学这么长时间最喜欢的总是语文老师,高中很是喜欢一位男语文老师,对他很是崇拜。高三的时候每天都是不停的模拟考,每天都要写作文。那一回的作文题是“等”,考试时写作文我从来都没有当做是享受,总是想着引用哪些诗词,引用哪些例子,怎样能显示文采,那天绞尽脑汁也没有构思,于是就开始随笔写起来。首先是一句描写江南少妇闺中等待归人的那种等,随后就想不起可以和这个并列的等,于是笔一转就开始毛泽东的等,就这样慢慢地没感觉的写完一篇作文。后来老师评讲卷子,我发现自己的卷子没有发下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师说我们先听两篇范文,我的首当其冲,可想而知我的是被当做病文来读的,当时心里好难过,尤其是自己这么喜欢的老师说不好,可想有多难过。后来我最喜欢的男语文老师和最喜欢的女语文老师结了婚,其实最高兴的是我,至今我都怀念女语文老师教我的那年,她好像从我的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我们在17岁那年是如此的相似,而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自己向往的未来的我,那么长时间我每周最期盼的事就是写周记,曾经写到声泪俱下,然后等到周五看她给我的评价,每每发周记本我都无比的急迫和激动,看她的评语。有一次她用席慕容的一首小诗给我做评语,从此自己便喜欢上了席慕容的诗,那时我们就是这样的交流,至今那些周记本我都还保留着,好想以后很老的时候再看看自己曾经想的那些故事和淡淡的爱情。
回忆总是像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她慢慢的流淌,却连绵不绝,捧起来尝一口是那么的甘甜醇香。每天的上班总是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就愈加的经常在路上回忆起什么,每每回忆起什么时总是想着我要将这些记下来,仿佛只有文字才能将那些过往的东西留住,铭刻住。
最近刚看完台湾电影“一一”,说实话不是很懂,不过觉得电影很有意思,电影中说,当我们有机会再过一次曾经的生活,其实是没有多大改变的,我们的一些选择还是会像原来那样。电影的内容很丰富,电影中的爸爸在30年后遇到自己的初恋,并且有机会在日本过一段从前他们俩之间的日子,初恋女友没有忍住自己的情感想要重回过去他们重新在一起,可是爸爸拒绝了,这里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很明智的。可是在他们即将离开日本的那个夜晚,爸爸对初恋女友说除了你我没有爱过其他人,初恋女友在关上门的那一霎那痛哭流涕,在陌生的日本酒店最后一次祭奠那段感情。我想既然都不想回去,为何还要说呢?让两个人都那么的遗憾悲伤。电影中的婆婆始终是昏迷的,然后家里人每天都要对她说话,妈妈最后讲到崩溃,因为她发现自己每天都是重复相同的内容,而且很快就讲完了,慢慢地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活得太无意义了,那种茫然与无奈甚至是急躁很是让人崩溃,最后选择上山到寺庙里过一段时间,直到婆婆去世。
电影中的女儿婷婷,她那段似有可无的初恋,以及他对婆婆的忏悔,让人觉得她是那么让人怜爱,不知道她对世界的一切倾诉会不会随着婆婆的离去而带走,而最后的“我好累”
也许真的是累了,是希望得到婆婆的抚摸而释怀。电影中的儿子洋洋才8岁,他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就是他问自己的爸爸“人们是不是对事情都是看到一半啊”,所以他拍了很多人的背面,因为他想让人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另一半,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将这么哲理的台词安排给这么稚嫩的一个角色,也许是想借最单纯的人表达出难以参透的一些生活吧!这样让我们感觉生活是可以这样单纯简单的。其他人就不想叙述了,这部电影主要是反映台湾的现实的,可是我还是喜欢里面一个个独立的人物形象。
最近最常听的就是“燃情岁月”的插曲,这首曲子实在太棒了,听起来总是有种旷远之情,然人想骑着马走在美国西部的农场里。还是在想念崔丝汀,想念他金黄的头发,想念他从夕阳中骑着马渐入视野的情境。他的男子气魄,他的不安分他的英雄气概,总是让我回味。周末自己洗澡的时候也放着这首曲子,觉得即使没有浴缸也很美很享受。每当听着这首曲子时打字,总感觉这曲子好像是我弹奏出来的一样,根据旋律摇晃着身体,情绪随着他走,好像一下子就走进去了一样,而且永远不想出来。
生活就是渐入佳境,想着对关心自己的人好,可是不管生活多么的真实,我从没有丧失生活的幻想激情,而文字则是这种情感寄托的载体。多少年以后我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回忆着我和我的朋友们。
PS:由于上个周末没有出去,所以本来没写的,但是今天一位朋友问我你的周末记怎么没写了,忽然觉得即使没有行走没有风景,我依然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一些东西。感谢我的那位朋友没有让我丢弃文字。
其实上海有时候下雨很暧昧,总是在你不经意间洒湿你全身,而你却依然不愿意撑开雨伞。雨在我心目中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是高中的那一回。
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天是忽然下那种倾盆大雨,没有狂风只是雨不停的倾倒,没有带雨披的我骑着自行车在路上狂骑,可是骑着骑着自己心里就在想着何不让这大雨浇一浇我疲惫的心灵呢?于是放慢速度,在雨中慢慢的骑着,感受大雨滴在自己的脸上滚动。自己也可以悄悄地仰起头看看这雨在天空中究竟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可是天空一片透明什么也看不到。回到家全身湿透了,可是整个人却一下子轻松起来,还很兴奋的和家人说话,说了好多,随后还写了一篇短文“醉清风”,阳台上伸开双臂感受暴雨后清新的凉爽的威风,是现在最向往的情境。那时的自己很清透,有些时候觉得文字就是自己最好的调节剂,是一生挚爱的一种东西。
上海的雨下起来时整个城市就是蒙蒙的感觉,每天下班会经过一座高架桥,站在桥上看着雨中流动的汽车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可是远处的高大建筑却提醒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男女之间的暧昧就好似这样真真假假,虚无缥缈,可是却有人偏爱这种,一生深陷其中。
今年的春天好像和别人远走高飞了一样,仿佛永不回来了。早上上班上了天桥就在想这个问题,忽然就想起了小学时写的作文。那时估计所有人都会写什么“我家的小树林”,呵呵。。。。。。总是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然后春夏秋冬分开写,最后总结一下。那时情感好丰富的,写到春天真的是一种跳跃和期盼的心情,而夏天时整个世界就是一片绿的浓郁,秋天总是给人一种失落的妩媚,作文中总是说这样的凋零是美的,是值得的,冬天总不会少了描写雪后的小树林,雪落在不同的树上像什么。呵呵……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那时的我们都是对生活充满着多少的热情啊!虽然那时对生命和生活都没有概念,但却是我们一生中生命与生活最美的时候。小时候经常作文会被当范文读,但记忆犹新的一回是高中以后有一回作文被当众读的情形。
我上学这么长时间最喜欢的总是语文老师,高中很是喜欢一位男语文老师,对他很是崇拜。高三的时候每天都是不停的模拟考,每天都要写作文。那一回的作文题是“等”,考试时写作文我从来都没有当做是享受,总是想着引用哪些诗词,引用哪些例子,怎样能显示文采,那天绞尽脑汁也没有构思,于是就开始随笔写起来。首先是一句描写江南少妇闺中等待归人的那种等,随后就想不起可以和这个并列的等,于是笔一转就开始毛泽东的等,就这样慢慢地没感觉的写完一篇作文。后来老师评讲卷子,我发现自己的卷子没有发下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老师说我们先听两篇范文,我的首当其冲,可想而知我的是被当做病文来读的,当时心里好难过,尤其是自己这么喜欢的老师说不好,可想有多难过。后来我最喜欢的男语文老师和最喜欢的女语文老师结了婚,其实最高兴的是我,至今我都怀念女语文老师教我的那年,她好像从我的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我们在17岁那年是如此的相似,而我从她身上看到的是自己向往的未来的我,那么长时间我每周最期盼的事就是写周记,曾经写到声泪俱下,然后等到周五看她给我的评价,每每发周记本我都无比的急迫和激动,看她的评语。有一次她用席慕容的一首小诗给我做评语,从此自己便喜欢上了席慕容的诗,那时我们就是这样的交流,至今那些周记本我都还保留着,好想以后很老的时候再看看自己曾经想的那些故事和淡淡的爱情。
回忆总是像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她慢慢的流淌,却连绵不绝,捧起来尝一口是那么的甘甜醇香。每天的上班总是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就愈加的经常在路上回忆起什么,每每回忆起什么时总是想着我要将这些记下来,仿佛只有文字才能将那些过往的东西留住,铭刻住。
最近刚看完台湾电影“一一”,说实话不是很懂,不过觉得电影很有意思,电影中说,当我们有机会再过一次曾经的生活,其实是没有多大改变的,我们的一些选择还是会像原来那样。电影的内容很丰富,电影中的爸爸在30年后遇到自己的初恋,并且有机会在日本过一段从前他们俩之间的日子,初恋女友没有忍住自己的情感想要重回过去他们重新在一起,可是爸爸拒绝了,这里我觉得这个选择是很明智的。可是在他们即将离开日本的那个夜晚,爸爸对初恋女友说除了你我没有爱过其他人,初恋女友在关上门的那一霎那痛哭流涕,在陌生的日本酒店最后一次祭奠那段感情。我想既然都不想回去,为何还要说呢?让两个人都那么的遗憾悲伤。电影中的婆婆始终是昏迷的,然后家里人每天都要对她说话,妈妈最后讲到崩溃,因为她发现自己每天都是重复相同的内容,而且很快就讲完了,慢慢地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活得太无意义了,那种茫然与无奈甚至是急躁很是让人崩溃,最后选择上山到寺庙里过一段时间,直到婆婆去世。
电影中的女儿婷婷,她那段似有可无的初恋,以及他对婆婆的忏悔,让人觉得她是那么让人怜爱,不知道她对世界的一切倾诉会不会随着婆婆的离去而带走,而最后的“我好累”
也许真的是累了,是希望得到婆婆的抚摸而释怀。电影中的儿子洋洋才8岁,他让我记忆犹新的话就是他问自己的爸爸“人们是不是对事情都是看到一半啊”,所以他拍了很多人的背面,因为他想让人看到自己看不到的另一半,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将这么哲理的台词安排给这么稚嫩的一个角色,也许是想借最单纯的人表达出难以参透的一些生活吧!这样让我们感觉生活是可以这样单纯简单的。其他人就不想叙述了,这部电影主要是反映台湾的现实的,可是我还是喜欢里面一个个独立的人物形象。
最近最常听的就是“燃情岁月”的插曲,这首曲子实在太棒了,听起来总是有种旷远之情,然人想骑着马走在美国西部的农场里。还是在想念崔丝汀,想念他金黄的头发,想念他从夕阳中骑着马渐入视野的情境。他的男子气魄,他的不安分他的英雄气概,总是让我回味。周末自己洗澡的时候也放着这首曲子,觉得即使没有浴缸也很美很享受。每当听着这首曲子时打字,总感觉这曲子好像是我弹奏出来的一样,根据旋律摇晃着身体,情绪随着他走,好像一下子就走进去了一样,而且永远不想出来。
生活就是渐入佳境,想着对关心自己的人好,可是不管生活多么的真实,我从没有丧失生活的幻想激情,而文字则是这种情感寄托的载体。多少年以后我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文字回忆着我和我的朋友们。
PS:由于上个周末没有出去,所以本来没写的,但是今天一位朋友问我你的周末记怎么没写了,忽然觉得即使没有行走没有风景,我依然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一些东西。感谢我的那位朋友没有让我丢弃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