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思维
闵家胤
本书译者丁由写道:“有趣的是,列维-布留尔是在读过司马迁的《史记》法文译本以后才萌发了要研究原始人思维的念头。他对于《史记》中关于星象与人事直接有关的记述大为震惊。由于受《史记》的启发,列维-布留尔十分热心地更关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他研究了长期在旧中国传教的一位传教士德-格罗特撰写的一部巨著《中国的宗教制度》。列维-布留尔经常在下结论的关键时刻引用这些材料。笔者把《原始思维》一书中征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思维的几十条实例摘录归并条列如下:
1)中国人相信某些材质有特殊功能。金、玉和珍珠坚不可催,永恒不灭,因此活人吞服这三样东西,就能增强生命力,延年益寿;死人嘴里含着这三样东西,就能长久不朽,有利于转投来世。中国人选用松柏之类坚硬的木材来做棺材,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这都是互渗律在发挥作用。(p15)
2) 中国人相信风水。“中国人不修葺自己的住宅,一直弄到房子完全倒塌,这是毫不足怪的。在北京,天主教堂要修建一座钟楼,招来了居民方面如此善意的反对,以致不得不放弃这件事。这种神秘的信仰是与中国人叫做‘风水’的东西联系着的。”(p33)
3)中国人非常迷信,“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原(前)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行事。如果他们不迷信,那才是怪事,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哩。”(P281)中国人有黄历,把日子划分成吉利的和不吉利的,并依此行事。各地都盛行占卜算卦,到庙里求佛许愿。“在中国的厦门,丈夫在妻子怀孕期间行动必须非常小心,尤其不能在墙上钉钉子,因为这可能把寓所墙里的土地爷钉住,将来孩子生下来是独眼龙。”(p248)
4)“在中国人那里,像与存在物的联想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真正变成了同一。特别是逼真的画像或者雕塑像乃是生命的实体的另一个我,乃是原型的灵魂之所寓,不但如此,它还是原型自身。…… 这个如此生动的联想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偶像崇拜和灵物崇拜的基础。…… 从这里很容易转到在中国极为流行的一些风俗,如在死者的坟上供奉纸糊的犬马和烧纸钱等。”(P37)
5)“中国人拥有与生命和可触实体的一切互渗的影子的神秘知觉。”(P47)“在棺材快要盖上盖的那一刻,大部分在场的人,如果他们不是至亲,都要悄悄退后几步;或者甚至退到耳房里去,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影子被棺材盖盖住了,这对他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对他的运气也有损。”(p46)这让我们想到,中国历代皇帝严格实行的“避讳”,其实是遵守互渗律的原始思维。
6)“每个人都知道,自远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为死人操心给活人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原始思维绝对不关心矛盾律,中国人相信“一方面,存在着鬼的世界,它是人世的翻版”;另一方面,“人们相信,死人在自己的棺材里是活着的。”“装尸体的棺材是用‘寿材’或‘灵柩’的名称来称呼的”。每个皇帝,几乎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寿材和坟地。譬如,每年要派人为自己的寿材上一道油漆;其他王公和大地主也都是这样。由于相信互渗,下葬时,“他穿过的衣服,他的武器,他的饰物,乃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必须使这些东西跟他一起去。”(p293-297)
7)中国实行父母包办婚姻,倘若尚未成婚男方就死了,“没有过门就守寡的年轻姑娘,在得到父母和未婚夫的父母的允许后,可以永远不过夫妻生活。按规矩,允许她住在死者的家里终老,并且与死了的未婚夫正式结婚”;等她自己死了,还要“与她结婚前死去的青年未婚夫并骨。”(P297)在中国,“寡妇在亡夫坟上自尽的事仍然十分普遍。她们希望避免再醮或以其他什么方式失去贞操的危险。她们害怕自己会成为一个不如在他死时那样贞淑的女人在来世与丈夫再聚。这些考虑显然由来已久,其源当溯及某种部落时代。”(P324)“舆论如此颂扬那些追随着自己的丈夫一同进坟墓的妻子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给家庭带来无上光荣,以致未亡人常常都想去死,或者至少是愿意死,甚或被她们的家庭逼着去死。”(P297)
读者诸君,我相信,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有足够多的知识,在读过上面这7段文字之后,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这两个法国人没冤枉咱们,旧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就是这么个样子。可是,接下来你一定会反诘道:“这些不全都是‘封建迷信’,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是全都扫荡干净了吗?”我同意你的看法,是多次扫荡过,但要说“全都扫荡干净了”恐怕还为时过早;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同我一起纠正一个不正确的概念:这些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原始思维”的现代遗存。原因很简单:第一,旧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年根本不是“封建社会”,而是皇权官僚专制主义社会[ 详见《封建主义还是皇权官僚专制主义?》,闵家胤,载《上海思想界》2013年第3期。];第二,把“迷信”同“封建”连到一起也没道理,封建社会不一定产生这些迷信,它们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出来了。
本书译者丁由写道:“有趣的是,列维-布留尔是在读过司马迁的《史记》法文译本以后才萌发了要研究原始人思维的念头。他对于《史记》中关于星象与人事直接有关的记述大为震惊。由于受《史记》的启发,列维-布留尔十分热心地更关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材料。他研究了长期在旧中国传教的一位传教士德-格罗特撰写的一部巨著《中国的宗教制度》。列维-布留尔经常在下结论的关键时刻引用这些材料。笔者把《原始思维》一书中征引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思维的几十条实例摘录归并条列如下:
1)中国人相信某些材质有特殊功能。金、玉和珍珠坚不可催,永恒不灭,因此活人吞服这三样东西,就能增强生命力,延年益寿;死人嘴里含着这三样东西,就能长久不朽,有利于转投来世。中国人选用松柏之类坚硬的木材来做棺材,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这都是互渗律在发挥作用。(p15)
2) 中国人相信风水。“中国人不修葺自己的住宅,一直弄到房子完全倒塌,这是毫不足怪的。在北京,天主教堂要修建一座钟楼,招来了居民方面如此善意的反对,以致不得不放弃这件事。这种神秘的信仰是与中国人叫做‘风水’的东西联系着的。”(p33)
3)中国人非常迷信,“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原(前)逻辑的和神秘的思维行事。如果他们不迷信,那才是怪事,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哩。”(P281)中国人有黄历,把日子划分成吉利的和不吉利的,并依此行事。各地都盛行占卜算卦,到庙里求佛许愿。“在中国的厦门,丈夫在妻子怀孕期间行动必须非常小心,尤其不能在墙上钉钉子,因为这可能把寓所墙里的土地爷钉住,将来孩子生下来是独眼龙。”(p248)
4)“在中国人那里,像与存在物的联想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真正变成了同一。特别是逼真的画像或者雕塑像乃是生命的实体的另一个我,乃是原型的灵魂之所寓,不但如此,它还是原型自身。…… 这个如此生动的联想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偶像崇拜和灵物崇拜的基础。…… 从这里很容易转到在中国极为流行的一些风俗,如在死者的坟上供奉纸糊的犬马和烧纸钱等。”(P37)
5)“中国人拥有与生命和可触实体的一切互渗的影子的神秘知觉。”(P47)“在棺材快要盖上盖的那一刻,大部分在场的人,如果他们不是至亲,都要悄悄退后几步;或者甚至退到耳房里去,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影子被棺材盖盖住了,这对他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对他的运气也有损。”(p46)这让我们想到,中国历代皇帝严格实行的“避讳”,其实是遵守互渗律的原始思维。
6)“每个人都知道,自远古以来,在中国社会中,为死人操心给活人带来了多么沉重的负担。”原始思维绝对不关心矛盾律,中国人相信“一方面,存在着鬼的世界,它是人世的翻版”;另一方面,“人们相信,死人在自己的棺材里是活着的。”“装尸体的棺材是用‘寿材’或‘灵柩’的名称来称呼的”。每个皇帝,几乎从登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寿材和坟地。譬如,每年要派人为自己的寿材上一道油漆;其他王公和大地主也都是这样。由于相信互渗,下葬时,“他穿过的衣服,他的武器,他的饰物,乃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必须使这些东西跟他一起去。”(p293-297)
7)中国实行父母包办婚姻,倘若尚未成婚男方就死了,“没有过门就守寡的年轻姑娘,在得到父母和未婚夫的父母的允许后,可以永远不过夫妻生活。按规矩,允许她住在死者的家里终老,并且与死了的未婚夫正式结婚”;等她自己死了,还要“与她结婚前死去的青年未婚夫并骨。”(P297)在中国,“寡妇在亡夫坟上自尽的事仍然十分普遍。她们希望避免再醮或以其他什么方式失去贞操的危险。她们害怕自己会成为一个不如在他死时那样贞淑的女人在来世与丈夫再聚。这些考虑显然由来已久,其源当溯及某种部落时代。”(P324)“舆论如此颂扬那些追随着自己的丈夫一同进坟墓的妻子的牺牲精神,这种牺牲给家庭带来无上光荣,以致未亡人常常都想去死,或者至少是愿意死,甚或被她们的家庭逼着去死。”(P297)
读者诸君,我相信,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有足够多的知识,在读过上面这7段文字之后,一定会同意我的看法:这两个法国人没冤枉咱们,旧中国的文化和习俗就是这么个样子。可是,接下来你一定会反诘道:“这些不全都是‘封建迷信’,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是全都扫荡干净了吗?”我同意你的看法,是多次扫荡过,但要说“全都扫荡干净了”恐怕还为时过早;移风易俗,任重道远。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同我一起纠正一个不正确的概念:这些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原始思维”的现代遗存。原因很简单:第一,旧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两千年根本不是“封建社会”,而是皇权官僚专制主义社会[ 详见《封建主义还是皇权官僚专制主义?》,闵家胤,载《上海思想界》2013年第3期。];第二,把“迷信”同“封建”连到一起也没道理,封建社会不一定产生这些迷信,它们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