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可以不必老去
常开玩笑说,我自己总是想回去到旧社会生活。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无限迷恋,一个才子佳人频繁出现的年代,在国学和新世界中,处处都是诗和远方。而如今在通过一些老旧照片,个人作品和后人对他们往事的讲述中,带着些不能抑止的艳羡,憧憬着,渴盼着,甚至是自我带入着。
想讲讲凌叔华,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里非常动人,而在今天似乎并没有很多人常提起她。可能比起瑞棠,我们更熟悉林徽因,徐志摩,胡适,冰心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们。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些文化名人的私生活,甚至都要忽略了他们本身的艺术成就了。
凌叔华算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作品在欧美畅销的中国小说家,与冰心,林徽因同被誉为文坛三才女,与此同时叔华的绘画也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的画墨迹淡远,秀韵入骨,国内外的名家皆对其赞誉有加。她与20世纪同龄,出身名门,父亲凌福彭是清末的大官,因在家中排行老十,家里人亲切称之为叫小十。因从小表现出来的绘画天赋,父亲让她师从于慈禧太后钟爱的画师缪素筠习画,并且同辜鸿铭学习英文研习中国古诗词。所以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她,实在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名门闺秀,她的生活轨迹大概够缓够细够润,所以后来的文字及绘画多细腻,淡远,秀丽。同时代珞珈三杰的苏雪林就曾说:"叔华女士文字淡雅幽丽秀韵天成,似乎与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调子是平静的。"
如今凌叔华被后人想起,大概不是她秀丽隽永的作品,而是她和诗人徐志摩朦胧的暧昧情愫,与英国情人朱利安的一段跨国缘分,以及和北大教授陈西滢的一世困惑婚姻。这个被泰戈尔赞誉为中国的曼殊斐尔的女子,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初次邂逅后来的丈夫,当时的文坛才子陈源也即陈西滢。这个被梁实秋评价为民国五大散文家之一的年轻的北大教授,着实吸引了凌叔华的目光。而在同时她也结识了诗人徐志摩,生性浪漫多情的诗人徐志摩面对这个风华绝代的才女,开始了对她热情且毫无保留的追求,但在最后,凌还是选择了嫁给陈西滢。
和才子的爱情佳偶天成,却并不幸福甚至困住了一辈子,凌在晚年时对女儿陈小滢说女人千万不要结婚,她自己大概是被不幸婚姻囚禁住才会说出这样伤感的话来,而陈西滢后来回忆起凌,对于夫妻二人的情感并没有过多表述,唯独提及的是让他念念不忘的她的才华。可能我们看过太多类似悲剧的婚姻,所以大概清楚的知道,才华真的不是能支撑着婚姻一辈子保鲜的理由,而往往这样的婚姻愈到后来,对彼此的怨念愈是会加重的。
我一直好奇凌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虽然她在各种场合一再否认她同诗人的过往,可是后来凌结婚之后却将这尘封的心事,述与了她的英国情人朱利安。她说,她那个时候是爱上了徐志摩的。后来我自己看过了一些爱情故事,也长大一些的时候,大概也想通了一些,凌是封建士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深受传统礼教熏陶,大概在婚姻面前,只是理智的选择了跟自己更为门当户对的陈西滢,因为徐志摩那时已经离过婚,结束了他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婚姻,总归是离过婚的人,她的心里一定是有所顾忌的。所以这么一想也觉得,她同徐当时朦胧的爱情想必也一定没那么深,若人还可以依靠逻辑而活的时候,感情就一定不是多么的沉甸甸的。
婚后,与陈西滢的感情日趋平淡时,凌叔华在武汉邂逅了英国文化圈的浪漫青年朱利安。那时凌已经35岁了,后来凌的密友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这段描述略长,然而我都摘录下来,是因为我觉得朱利安之所以爱上她,这外貌上的吸引总归是一个重要因素的。短短时间内,她的才情和姿态深深的迷住了这位英伦情人。值得一提的是朱利安为她英文自叙色彩的小说《古韵》的出版算是搭了一座桥,朱利安的姨妈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因为朱利安的缘故,内敛细腻的凌叔华开始了与伍尔芙的通信,并最终促成了后来这本于欧美畅销的作品《古韵》。
跟朱利安的爱情想必应该是凌叔华生命中最热烈的一段,她找借口离开当时的定居地武汉回到北京与朱利安相聚,热恋期间,英伦情人朱利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你能想象还有什么比和一位情人一起去巴黎更完美的事吗?而他便把北京比作了另一个巴黎。可是这样一段萌生于意外的直白炽热的感情却终究因为风言风语和丈夫陈西滢的对质,结束了。
凌叔华这样一个传统礼教下成长的女子,能在选择婚姻时放弃有婚史的徐志摩,自然也会在当时答应了回到丈夫身边,跟英国情人以分手告终。
凌叔华和朱利安二人在香港共度了最后的几天,这便也是他们一生里最后的相聚。
回国后的朱利安投身革命事业,西班牙的战场上,他死在了那里。临终前他说了这样的话:我一直想有一个情人和一次上战场的机会,现在我两样都有了。而在他死后,凌叔华生命里关于爱情最后的念想,也终于燃烧殆尽了。
后来凌长期定居国外。1990年凌叔华去世,几乎走完一整个世纪的她,最终在去世前回到祖国,征人总是思念故乡,逃避了一辈子不幸福婚姻的凌淑华死后也带着所有关于爱情隐晦的回忆一同离开了。
从她放弃徐志摩选择陈西滢,再到后来邂逅朱利安却一直没有摆脱于并不幸福的婚姻,并且对和徐志摩朱利安二人的感情始终讳莫如深,我想我们终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她的文字一样,细腻悠远,内心也一定终其一生更爱的是自己的名节,而爱情这种不受人控制的东西,她总归也不能避免,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让往事沉寂罢了。
情人其实可以不必老去,所以徐志摩和朱利安的先后死去更能让凌叔华悱恻的内心,悄然纪念一生。若是有机会能够相守,怕是当时那点你侬我侬的情愫真的不足以维系几十年的柴米油盐。所以人和人的缘分,记得才是,相守并不是。
所以这样一想,凌叔华其实还是幸福的,正如她内敛的文字一样,她不必将这些深刻的感情说出,却可以因为再也见不到的年轻的情人,而怀缅着,就是一辈子。
想讲讲凌叔华,这个名字在那个时代里非常动人,而在今天似乎并没有很多人常提起她。可能比起瑞棠,我们更熟悉林徽因,徐志摩,胡适,冰心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们。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些文化名人的私生活,甚至都要忽略了他们本身的艺术成就了。
凌叔华算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作品在欧美畅销的中国小说家,与冰心,林徽因同被誉为文坛三才女,与此同时叔华的绘画也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她的画墨迹淡远,秀韵入骨,国内外的名家皆对其赞誉有加。她与20世纪同龄,出身名门,父亲凌福彭是清末的大官,因在家中排行老十,家里人亲切称之为叫小十。因从小表现出来的绘画天赋,父亲让她师从于慈禧太后钟爱的画师缪素筠习画,并且同辜鸿铭学习英文研习中国古诗词。所以在这样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她,实在算得上是那个年代真正的名门闺秀,她的生活轨迹大概够缓够细够润,所以后来的文字及绘画多细腻,淡远,秀丽。同时代珞珈三杰的苏雪林就曾说:"叔华女士文字淡雅幽丽秀韵天成,似乎与力量二字合拍不上,但她的文字仍然有力量,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调子是平静的。"
如今凌叔华被后人想起,大概不是她秀丽隽永的作品,而是她和诗人徐志摩朦胧的暧昧情愫,与英国情人朱利安的一段跨国缘分,以及和北大教授陈西滢的一世困惑婚姻。这个被泰戈尔赞誉为中国的曼殊斐尔的女子,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初次邂逅后来的丈夫,当时的文坛才子陈源也即陈西滢。这个被梁实秋评价为民国五大散文家之一的年轻的北大教授,着实吸引了凌叔华的目光。而在同时她也结识了诗人徐志摩,生性浪漫多情的诗人徐志摩面对这个风华绝代的才女,开始了对她热情且毫无保留的追求,但在最后,凌还是选择了嫁给陈西滢。
和才子的爱情佳偶天成,却并不幸福甚至困住了一辈子,凌在晚年时对女儿陈小滢说女人千万不要结婚,她自己大概是被不幸婚姻囚禁住才会说出这样伤感的话来,而陈西滢后来回忆起凌,对于夫妻二人的情感并没有过多表述,唯独提及的是让他念念不忘的她的才华。可能我们看过太多类似悲剧的婚姻,所以大概清楚的知道,才华真的不是能支撑着婚姻一辈子保鲜的理由,而往往这样的婚姻愈到后来,对彼此的怨念愈是会加重的。
我一直好奇凌为什么没有选择徐志摩,虽然她在各种场合一再否认她同诗人的过往,可是后来凌结婚之后却将这尘封的心事,述与了她的英国情人朱利安。她说,她那个时候是爱上了徐志摩的。后来我自己看过了一些爱情故事,也长大一些的时候,大概也想通了一些,凌是封建士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深受传统礼教熏陶,大概在婚姻面前,只是理智的选择了跟自己更为门当户对的陈西滢,因为徐志摩那时已经离过婚,结束了他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的婚姻,总归是离过婚的人,她的心里一定是有所顾忌的。所以这么一想也觉得,她同徐当时朦胧的爱情想必也一定没那么深,若人还可以依靠逻辑而活的时候,感情就一定不是多么的沉甸甸的。
婚后,与陈西滢的感情日趋平淡时,凌叔华在武汉邂逅了英国文化圈的浪漫青年朱利安。那时凌已经35岁了,后来凌的密友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这段描述略长,然而我都摘录下来,是因为我觉得朱利安之所以爱上她,这外貌上的吸引总归是一个重要因素的。短短时间内,她的才情和姿态深深的迷住了这位英伦情人。值得一提的是朱利安为她英文自叙色彩的小说《古韵》的出版算是搭了一座桥,朱利安的姨妈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因为朱利安的缘故,内敛细腻的凌叔华开始了与伍尔芙的通信,并最终促成了后来这本于欧美畅销的作品《古韵》。
跟朱利安的爱情想必应该是凌叔华生命中最热烈的一段,她找借口离开当时的定居地武汉回到北京与朱利安相聚,热恋期间,英伦情人朱利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你能想象还有什么比和一位情人一起去巴黎更完美的事吗?而他便把北京比作了另一个巴黎。可是这样一段萌生于意外的直白炽热的感情却终究因为风言风语和丈夫陈西滢的对质,结束了。
凌叔华这样一个传统礼教下成长的女子,能在选择婚姻时放弃有婚史的徐志摩,自然也会在当时答应了回到丈夫身边,跟英国情人以分手告终。
凌叔华和朱利安二人在香港共度了最后的几天,这便也是他们一生里最后的相聚。
回国后的朱利安投身革命事业,西班牙的战场上,他死在了那里。临终前他说了这样的话:我一直想有一个情人和一次上战场的机会,现在我两样都有了。而在他死后,凌叔华生命里关于爱情最后的念想,也终于燃烧殆尽了。
后来凌长期定居国外。1990年凌叔华去世,几乎走完一整个世纪的她,最终在去世前回到祖国,征人总是思念故乡,逃避了一辈子不幸福婚姻的凌淑华死后也带着所有关于爱情隐晦的回忆一同离开了。
从她放弃徐志摩选择陈西滢,再到后来邂逅朱利安却一直没有摆脱于并不幸福的婚姻,并且对和徐志摩朱利安二人的感情始终讳莫如深,我想我们终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她的文字一样,细腻悠远,内心也一定终其一生更爱的是自己的名节,而爱情这种不受人控制的东西,她总归也不能避免,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让往事沉寂罢了。
情人其实可以不必老去,所以徐志摩和朱利安的先后死去更能让凌叔华悱恻的内心,悄然纪念一生。若是有机会能够相守,怕是当时那点你侬我侬的情愫真的不足以维系几十年的柴米油盐。所以人和人的缘分,记得才是,相守并不是。
所以这样一想,凌叔华其实还是幸福的,正如她内敛的文字一样,她不必将这些深刻的感情说出,却可以因为再也见不到的年轻的情人,而怀缅着,就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