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电话亭不见了
![]() |
早上在电波中撞到了王菲的《雪中莲》,与第一次听这首歌相距近15年,是一个甚爱王菲的男生唱给我听的,一个雪天,在深夜的电话亭。他穿着长长的羽绒服,声音中几丝自恋些许哆嗦,他说北京的冬天太冷了。
一个男生在雪夜的电话亭哆嗦着给另一个城市的男生唱《雪中莲》,你怎么看?如果是我,我第一反应是“怪”,然后想想也有点小小的温暖和浪漫。在认识他之前我很少听王菲,他说他唱给我听,于是经常在打电话且机会合适的时候唱王菲的歌——要趁我接电话方便,要趁电话亭外没有排队的人。
15年前网络还不发达,手机也未那么普及,交友不像现在那样一扫一大片。偶然的机会认识一个聊得来的“正经”同类会觉得格外珍贵。记得我那时白天学习很忙,只有晚上有空;而他已经工作,为了和我能够在晚上通话,特意“工作勤奋”。他每天大概总是最迟下班的职员吧,因为下班回家路过天桥的时候正好可以在电话亭给我电话。而我也为了方便通话选择自己一个人住。15年过去了,早已忘了当时每晚通话都说些什么了,只记得晚上我会关上房门,拿着电话在阳台上等他;他会裹得严实按时到电话亭“上班”,他打一会儿然后我用IP卡打过去。挂上电话我仿佛会听见在雪夜里北京那天桥下嘎吱嘎吱踩着雪的声音。那时我们已默默地互相把对方的城市当作春节的目的地,要给对方惊喜。要知道在那青葱岁月,我想到会去牵一个清瘦男生的小手心都会扑通扑通地跳......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也落入了剧情的俗套:我有点像一般剧情里的一个主角,在“适当”的时候去了国外。记得他执意要来送我,哪怕不在我亲友面前出现,只远远地目送我离开即可。可我不浪漫,可我没同意。
后来,我想说的是后来在2015年某个夜晚,我在北京的街头独自行走,路过一个天桥,又是一个街口的转角,寒风刺得脸生疼,零下好几度(不消说,但凡刻意写出“天桥”、“转角”那必将是个文艺B的场景)。被那寒风一吹我想到了《雪中莲》,想到了当初他就属于这个街口的天桥下,可是环顾四周,电话亭不见了。我还想到了蔡明亮导演的《天桥不见了》,因为里面同有主角去巴黎,也同有场景在天桥。我和那个主角一样,从巴黎回来了,走在天桥的所在地;而他应该肯定不会与电影中的另一个主角一样,去做三级片的演员吧。
喧嚣的人群中孤独的同类都成了默片的主角,然而即使默片也依然有首主题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