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室组会和东西方文化的思考
前几天导师出去开会,我的文艺细胞开始活跃起来。几次来到校内,想留下点文字,可最终还是没有留下。今晚,和哥们看完陕西击鼓表演后,种种的思绪再次浮现。回到家里,立刻开打电脑,迫不及待地敲打起键盘。
组会
昨晚收到导师的邮件,原来我们今天的组会是data blitz,每个人上去讲5分钟,介绍自己最新的成果。
接到这个邮件的第一反应是兴奋。开学以来,我的实验一直没有断过,虽然有些失败了,可每次的失败,都换来了下次更好的results。上个学期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在都差不多解决了。这次是个好机会让大家看看我的成果。
可准备powerpoint的时候,关于presentation的种种回忆又一次浮现脑海。这个记忆似乎一直在bog me down。
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花了3个晚上准备的presentation,竟然在组会上没有一个人明白。惊讶的是,他们自以为自己明白了,可竟然连figure都不懂看。结果所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我,认为是我的表达有问题。
这个情景在5月初的时候,再次发生了。我又被实验室的所有人冷落。那次更可怕,大家最后纷纷离开,只有Lauren陪着我。
真正的改变是在今年的7月,离开实验室1个月后,我再次开始在组会上present。那次虽然效果一般,可是我很巧妙地回答了导师的问题。那次没想到,Natalie说,你为什么所有问题都抢着回答,你答完了所有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导师对她说,好的,你接着回答我下一个问题吧。结果大家就在另一个问题上继续stuck。
后来,Robert做Presentation,我是实验室里唯一能分析所有figure的人。有回,大伙被一组切片confuse住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这个实验究竟是在做什么。那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冲上讲台,点出了所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分析。当时我心里想的只是,我在这个实验室做了一年的切片,我有自信我的分析不会有任何错误。事后实验室另一个男生说,你那天的表现太强悍了,我们都被你比下去了。
每次组会之后,我都能感觉,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人,受到的压力是多么的大。他们不希望我比他们优秀,而每当我想要展示出来,总会有人在议论。而导师,很少当面对我鼓励。这个学期,我们几乎每周面谈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
今天在实验室准备slides的时候,我看着贴满柜子的data,问自己:这些data 够convincing吗?为何我还是觉得不够呢?我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呢?
加之那些记忆的困扰,我开始恐慌。难道悲剧又将上演?他们又对我的prensentation不理睬?难道我还是不够好么?可怕的自卑情结又将占据大脑。
最后,当我把幻灯片做好,我开始在心中默“彩排”过会儿要讲的话。当时,我的心情真的很悲壮。我意识到,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奋力一战。
结果在组会上,我发现,原来他们的data都没有我的多,很多人的也没有我的convincing.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要站到台上去讲。在台上,投影仪的灯光让我看不到了他们的身影。我全心投入到我的课题中,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这么设计实验,用了多少的样本,最后的结果如何,我又是如何visualize这些数据。尽管后面关于conclusion方面过于武断,可基本满意自己的表现。
会后,导师终于夸了我:你这次的prensentation很好。我看到了你的很多data,而且你的叙述非常concisely. 但是她根本不可能看到我内心为此的种种起伏。
或许,人生不会一直在一个情景中重复,只要你愿意勇敢地迈出来。今天的presentation确实是一次飞跃。
Percussion permance
晚上和哥们一起去看了陕西的击鼓表演。这次的表演,其实在中国人看来真的没什么新意了。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每次看到这样的表演,我就换台。
可今晚的表演,再次唤起了我思乡的情绪。看着旁边的美国人,附庸风雅的鼓掌,我甚至想问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就看懂了。
为何在国内的朋友,这么羡慕我能出国,而我内心却一直牵挂着中国?正如Serrano在课上说的,当其他国家的人都以为可以来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们却完全不知道美国人生活在巨大的肥皂泡之中。他们来到美国,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内心再次受到伤害。
我今天想得最多是,国人纷纷想出国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多多了解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差。我们有那么绚丽的文化,有奔放的秦腔,有细腻的古琴,有武术,有很多看起来很wired的人际“潜规则”。
我们虽没有德国人那么严谨,美国人的幽默,没有拉美人的奔放,我们没有宏伟的交响乐,没有康德,没有理性批判。可是我们依然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的儒释道思想指引我们向内心寻找宁静,向外拓展视野,并且完美地平衡这一切。我们有很强的责任感,社会良知,极强的适应能力。
我的内心随着鼓声变得兴奋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国内的状态。我开始和哥们交头接耳地讨论着表演的剧情。眼前的表演似乎不再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而是在中国,一个广场上,一个茶馆里,大伙儿吆喝着,我们在台下议论着。
可万万没想到,演出结束后,身后的中国老师批评了我们。说我们一直在说话,这样不对。当时不知为何,我并没有像哥们那样上去道歉。而是一笑了之。可回来的路上不禁哀叹,这样的表演要是在中国,一定不会是这样的。我们一定会更大声。可这样就真的是错误的么?
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对和错。
的确,西方人听交响乐的时候不会说话,只是静静的欣赏,到最后才报以掌声。
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回上世纪初的中国。那时的国人在茶馆里喝茶听戏,店小二吆喝着,穿梭于茶桌之间。我们似乎并不觉得这些声音是不礼貌的。而曾几何时,这样的声音消失了?我们开始附庸风雅起来?我们开始安静地看民族表演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出现了中国人素质不高的评论?
然而这些真的那么必要么?真的是我们的问题么?究竟是谁在规定这个世界的rule?我们是不是在globlization的过程中丧失了什么?
世界需要了解一个完整的中国,不仅仅是那个有璀璨文化的中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小聪明,随和中带着随性的中国。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那么,如果你要和中国打交道,请你也试着了解中国的全部。世界上不能只有这一个西方人定的规则。当你们把“低素质”的标签贴在我们的身上时候,请你们反省一下你们定义的“素质”是不是适用于我们的文化。
或许有天,我们真的能平等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就像今天的presentation那样,尽情展示自己独有的才华。
这是我们期待的,共同的幸福。
组会
昨晚收到导师的邮件,原来我们今天的组会是data blitz,每个人上去讲5分钟,介绍自己最新的成果。
接到这个邮件的第一反应是兴奋。开学以来,我的实验一直没有断过,虽然有些失败了,可每次的失败,都换来了下次更好的results。上个学期遇到的所有问题,现在都差不多解决了。这次是个好机会让大家看看我的成果。
可准备powerpoint的时候,关于presentation的种种回忆又一次浮现脑海。这个记忆似乎一直在bog me down。
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花了3个晚上准备的presentation,竟然在组会上没有一个人明白。惊讶的是,他们自以为自己明白了,可竟然连figure都不懂看。结果所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我,认为是我的表达有问题。
这个情景在5月初的时候,再次发生了。我又被实验室的所有人冷落。那次更可怕,大家最后纷纷离开,只有Lauren陪着我。
真正的改变是在今年的7月,离开实验室1个月后,我再次开始在组会上present。那次虽然效果一般,可是我很巧妙地回答了导师的问题。那次没想到,Natalie说,你为什么所有问题都抢着回答,你答完了所有的问题,我们怎么办?导师对她说,好的,你接着回答我下一个问题吧。结果大家就在另一个问题上继续stuck。
后来,Robert做Presentation,我是实验室里唯一能分析所有figure的人。有回,大伙被一组切片confuse住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这个实验究竟是在做什么。那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冲上讲台,点出了所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分析。当时我心里想的只是,我在这个实验室做了一年的切片,我有自信我的分析不会有任何错误。事后实验室另一个男生说,你那天的表现太强悍了,我们都被你比下去了。
每次组会之后,我都能感觉,作为一个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人,受到的压力是多么的大。他们不希望我比他们优秀,而每当我想要展示出来,总会有人在议论。而导师,很少当面对我鼓励。这个学期,我们几乎每周面谈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
今天在实验室准备slides的时候,我看着贴满柜子的data,问自己:这些data 够convincing吗?为何我还是觉得不够呢?我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呢?
加之那些记忆的困扰,我开始恐慌。难道悲剧又将上演?他们又对我的prensentation不理睬?难道我还是不够好么?可怕的自卑情结又将占据大脑。
最后,当我把幻灯片做好,我开始在心中默“彩排”过会儿要讲的话。当时,我的心情真的很悲壮。我意识到,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奋力一战。
结果在组会上,我发现,原来他们的data都没有我的多,很多人的也没有我的convincing.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要站到台上去讲。在台上,投影仪的灯光让我看不到了他们的身影。我全心投入到我的课题中,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为什么这么设计实验,用了多少的样本,最后的结果如何,我又是如何visualize这些数据。尽管后面关于conclusion方面过于武断,可基本满意自己的表现。
会后,导师终于夸了我:你这次的prensentation很好。我看到了你的很多data,而且你的叙述非常concisely. 但是她根本不可能看到我内心为此的种种起伏。
或许,人生不会一直在一个情景中重复,只要你愿意勇敢地迈出来。今天的presentation确实是一次飞跃。
Percussion permance
晚上和哥们一起去看了陕西的击鼓表演。这次的表演,其实在中国人看来真的没什么新意了。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每次看到这样的表演,我就换台。
可今晚的表演,再次唤起了我思乡的情绪。看着旁边的美国人,附庸风雅的鼓掌,我甚至想问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就看懂了。
为何在国内的朋友,这么羡慕我能出国,而我内心却一直牵挂着中国?正如Serrano在课上说的,当其他国家的人都以为可以来美国实现美国梦的时候,他们却完全不知道美国人生活在巨大的肥皂泡之中。他们来到美国,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的那样,内心再次受到伤害。
我今天想得最多是,国人纷纷想出国的时候,美国人是不是也应该多多了解中国,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差。我们有那么绚丽的文化,有奔放的秦腔,有细腻的古琴,有武术,有很多看起来很wired的人际“潜规则”。
我们虽没有德国人那么严谨,美国人的幽默,没有拉美人的奔放,我们没有宏伟的交响乐,没有康德,没有理性批判。可是我们依然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的儒释道思想指引我们向内心寻找宁静,向外拓展视野,并且完美地平衡这一切。我们有很强的责任感,社会良知,极强的适应能力。
我的内心随着鼓声变得兴奋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国内的状态。我开始和哥们交头接耳地讨论着表演的剧情。眼前的表演似乎不再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而是在中国,一个广场上,一个茶馆里,大伙儿吆喝着,我们在台下议论着。
可万万没想到,演出结束后,身后的中国老师批评了我们。说我们一直在说话,这样不对。当时不知为何,我并没有像哥们那样上去道歉。而是一笑了之。可回来的路上不禁哀叹,这样的表演要是在中国,一定不会是这样的。我们一定会更大声。可这样就真的是错误的么?
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对和错。
的确,西方人听交响乐的时候不会说话,只是静静的欣赏,到最后才报以掌声。
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拉回上世纪初的中国。那时的国人在茶馆里喝茶听戏,店小二吆喝着,穿梭于茶桌之间。我们似乎并不觉得这些声音是不礼貌的。而曾几何时,这样的声音消失了?我们开始附庸风雅起来?我们开始安静地看民族表演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出现了中国人素质不高的评论?
然而这些真的那么必要么?真的是我们的问题么?究竟是谁在规定这个世界的rule?我们是不是在globlization的过程中丧失了什么?
世界需要了解一个完整的中国,不仅仅是那个有璀璨文化的中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小聪明,随和中带着随性的中国。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那么,如果你要和中国打交道,请你也试着了解中国的全部。世界上不能只有这一个西方人定的规则。当你们把“低素质”的标签贴在我们的身上时候,请你们反省一下你们定义的“素质”是不是适用于我们的文化。
或许有天,我们真的能平等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就像今天的presentation那样,尽情展示自己独有的才华。
这是我们期待的,共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