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之处,即是死城
![]() |
今晚的Die tote Stadt可以算我看到现在最好的演出了,以前只在CD上听过,只觉得似理查斯特劳斯早期的路数,除了极端难的声乐和绵长的旋律,其他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受。不过歌剧这东西还是非常靠现场聆听感,尤其是死城这样非常依赖视觉效果的作品,比如Paul从第一幕后半段一直延续到第三幕前半的梦境,唱片里只能说隔靴搔痒,而在现场看了感觉却惊心动魄,振聋发聩。
这次是死城在巴黎国家歌剧院的首演,用的是04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版本,导演是Willy Decker,他在文章中把Paul与Orfeo相比,同是失去爱人,与牧歌时代上刀山下火海救妻的Orfeo相比,Paul没有天神般的力量,在凡人的世代,只能靠着19世纪末的时代病,执著于死去的映像,才一直无法解脱,才一直要与极像死去女友Marie的Marietta纠缠不休。但我觉得这部戏和林奇的穆赫兰道颇有相似,同样是颠三倒四的梦境,萦绕着死去的影像,各种身份的转换。导演特意用了戏中戏的效果,在舞台上营造了另外一个舞台,以示梦境的开始。在Paul与Marietta相识但索取拥抱被拒绝后,在众人离场后,Paul与Marie鬼魂的声音对话,接着遇到佣人Brigitta去教堂,于是用Brigitta在戏台上绑在十字架上过场。然后又梦到来到Marietta的门前,又通过与友人Frank绝交的方式来得到入门的钥匙,现实中Frank一直劝说Paul解脱出来,不要执迷。于是在梦中成了阻碍的对象,必须以绝交的方式释放Paul不满。而Brigitta则更像是听到教堂就生出个十字架的幻想打发走的意思。
接着便是著名的剧团场景,Marietta与团友排练Meyerbeer歌剧Robert le diable中Helene复活的场景(应该是第三幕著名的尼姑之舞,也就是被门德尔松称为骇人听闻的著名段落,说句题外话,Robert le diable这部19世纪最红的歌剧之一居然沦落到十几年都没上过舞台的地步,实在很奇怪,反而在死城里依然能看到它强大的影响力)使用这个场景的原因,我觉得依然与萦绕在Paul心头的死者复活有关,她依然有希望Marie复活的Orfeo式渴望。死城中宗教力量无处不在。
![]() |
继续说剧团场景,其实这里并没有实在的剧团演出,而是颠三倒四的叙说威尼斯之旅,这里依然可以看出梦境不连贯无逻辑的特点。然后由剧团中的Fritz扮演Pierrot唱了一首全剧最著名的咏叹调Mein Sehnen Mein Wahnen,歌颂过去的时光,我估计是受勋伯格月光下的皮埃罗的影响,这首咏叹调表面深情,其实却阴戾乖张,经过一段讽刺与喧闹,Paul终于和Marietta关系更进一步,他们终于拥抱。
然而等到回到Paul家中,两人开始了争吵,之后出现了全剧中心物品,即Marie留下的头发,之前Marie鬼魂就说过因为头发是不朽的。于是出场也搞笑的变成了众教众簇拥奥古斯丁在戏台上,把头发交给Paul。(Programme中还引用了奥古斯丁的灵魂与梦境一文,很搞。),当Marietta无所顾忌的把头发戴在头上时,Paul终于杀了她,因为此时她真的像Marie了。
之后梦境醒来,复归现实。佣人,友人,Marietta相继进入房间办事,Paul醒悟,随Frank离开了这个死城。
奥地利神童Korngold在23岁时就写出这样的大师级别的作品,丰富的管弦乐,超高难度的声乐技巧,使其几乎一夜成名,可惜30多岁以后就去美国写好莱坞音乐,倒也拿了好几座奥斯卡奖。不过在歌剧上再无甚建树,还是很让人唏嘘的。声乐上来说,我觉得对Paul和Marietta都是折磨。像是男版的Elektra,男主角几乎贯彻始终得卖力演唱,还要对抗变态的乐队。Robert Dean Smith还是有声量偏小的缺陷,而且男主角没有特别讨好的唱段,实在是吃力不讨好。Ricarda Merbeth唱得Marietta初听音色一般,后面越唱越强悍,声音坚实,第一幕那个二重唱Glück, das mir verblieb可以说是催人泪下,有经历的人估计都能为此动容。Marietta先是唱一段,然后Paul表示其熟悉此曲,然后再唱一段,最后二人合唱,我觉得我是Paul的话,经过这一曲,也会知道这个人必然是我曾经爱过的那个人。
就这样有迷惑力的曲调,能让人觉得自己就该属于某个人,或者互相属于,终究结局还不是一场黄梁。叫绝的是,最后终场也是以这个曲调为结束,伴随Paul离开这个死城,关上不再开之门时还不忘往房里再往一眼,四周这个曲调却悠悠然然,绵绵而绝。
Glück, das mir verblieb, Angela Denoke (Marietta), Torsten Kerl (Paul)
Bo Skovhus唱得Pierrot,同一个制作,顺便说一句我很讨厌这人
07年卡迪夫大赛上某人唱的,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死城
Pinchas Steinberg Direction musicale
Willy Decker Mise en scène
Wolfgang Gussmann Décors et costumes
Wolfgang Goebbel Lumières
Athol Farmer Chorégraphie
Patrick Marie Aubert Chef du Chœur
Robert Dean Smith Paul
Ricarda Merbeth Marietta
Stéphane Degout Frank / Fritz
Doris Lamprecht Brigitta
Elisa Cenni Juliette
Letitia Singleton Lucienne
Alain Gabriel Victorin
Alexander Kravets Graf Albert
Orchestre et Choeur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Maîtrise des Hauts-de-Seine ⁄ chœur d’enfants de l’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Coproduction du Staatsoper de Vienne et du Festival de Salzbourg
![]()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