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给旅游,一天给自己——记哈尔滨之行
上
为啥去哈尔滨旅行?
冷啊!
我不晓得零下二十度的冷是一种怎样的冷,好奇心跃跃欲试。
而下决心去实践这旅行的,是我了解到萧红故居就在那里。
又出于成本考量,我安排了两天的游玩。这两天于我的意义却迥然有异。
第一天参观圣索菲亚教堂,徘徊中央大街街头,欣赏太阳岛雪博会的雪雕,领略冰雪大世界的冰灯。这种种内容是冰城哈尔滨最负盛名的,凡冬季到哈尔滨没有不去看的,我亦不能免俗。而况曾经看冰灯雪雕的图片也蛮觉得好看,因此有了这天的行程。
第二天要去的只有一处,便是萧红故居。那固然也是一处景致,于我而言,却是无论它远近,无论它有盛名与否,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出行便与不便,也就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去的。因为我慕萧红故居的名,我就是要去的。
所以我总结说,这次行程,第一天我把自己交给了旅游,第二天我把自己交给了自己。
这一来,这一次便有了旅行的意义,而不至于只单单是一次旅游了。
以上算作解题,下边是这两天的经过。
第一天第一处的圣索菲亚教堂,除了保留了一个原教堂壳子,里面居然掏空了。摆了几个哈尔滨老城的模型,转圈张贴了一溜黑白照片,全部介绍的是哈尔滨的历史渊源,只在出口两边,文字介绍这教堂的复建与维护的经过,并附着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和团体。诸如这教堂、这宗教、这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的所以然,竟一字也无。再就是,你把教堂里面掏空算怎么一回事啊?
白白糟践了我二十块人民币的票钱。
出教堂西行,片刻,便是中央大街。
脚下是青砖铺地,磕磕绊绊不平整,跑车是不行的,大约会晃散了架。所以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
街上人多,热闹,店铺林立,很多卖俄罗斯纪念品的商店,并不时可以瞧见冰雕和雪雕。
步行在这街上时并不感到十分的寒冷。实际上这两天白天的气温都不是很低。大街上的马迭尔 雪糕被人们抢得不亦乐乎。我花上五元钱也买了一支,挺好吃,不过五元还是贵。还有人托着个小圆盒子挖冰淇淋吃。在哈尔滨的冬季在大街上吃冷饮,也算好玩的了。
再有是商家博眼球,用一尺多高的大瓶子装可乐,还有卖一尺多高的大个头的水果冰糖葫芦的。
计划下午一点钟赶到太阳岛。按百度地图标示,我企图从中央大街走到太阳岛去。在该拐弯的地方,却发现无路可走。
问一个大爷,大爷说:“那得过江啊。你从这儿过江,沿人行道走就行!”
脚下是松花江,江面上是冰雪。其实冰雪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这才对大爷的所谓“人行道”醒悟。
于是,迈大步,我踏上了松花江。
江面冰雪茫茫,车辙人迹踩踏得坑坑洼洼。透过污浊的空气竟可见蓝天与几抹淡染的白云。哈尔滨的天很高,加之这里松花江面辽阔,若是没有污染,那空气嗅起来一定是清清爽爽的。清爽冷冽的空气混在这天高江阔之间,呼吸进身体也一定是透透凉凉的。可惜,这些只能枉做我的臆想。
过江时,初,颇有些惴惴,尤其是看见旁边有冰的裂缝时。幻想着一旦冰面裂开,我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时,会有罗盛教来救我吗?我大约在救护人员和警察赶来前就不再挣扎魂归离恨天了吧?江水的冰冷刺骨究竟是如何得冰冷刺骨呢?是依次寒、痛、麻的顺序?还是寒痛麻的混合什锦?抑或其他?但是我会喝那冰冷的水,会呼吸困难。在我魂断之前,我会第一个想到谁?会闪过哪些画面?最后一个闪过脑际的又会是谁?我死后警察会翻出我尸体上的证件,找到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会不解我为什么突然一个人来哈尔滨,是旅行?找人?还是另有隐情?然后他们会悲痛欲绝、伤心不已、感慨万千、摇头叹息……
我回过神来时,脚底下似有砰砰的撞击声,应该是江里的鱼儿碰撞的吧?要是真的撞破了个窟窿,我就真的掉下去了,那时会有罗盛教来救我吗……这一番胡思乱想如此地循环,就是无聊地自娱自乐了。
走了一阵,放开了心思,并且时不时停步驻足四下里循望,看江面的宽,看天空的蓝。
到太阳岛景区时大约一点二十分,期间终于感受到寒冷,好在早有准备。我从背包里掏出厚围巾,三绕两绕缠绕在脖子上。
太阳岛是一个大公园,雪博会就是有很多雪雕塑,并有雪雕塑的比赛。那些雪雕有大有小,不一而足。
我在一个山寨东北旧时农家大院的小景点看见了一条大犬,黑白毛色相间,威风凛凛,孔武帅气。印象中哈士奇的眼睛应当是蓝色的,他/她不是。所以应当是一条阿拉斯加。爱得要死,便上去抚摸他/她的毛,他/她很温顺,动也不动。另一处是商家用阿拉斯加犬拉小雪车招徕游客。八条阿拉斯加,每两条拉一车。它们嚎叫了,呜呜的,像极了狼声,帅到妙不可言,只不过遗憾成了人们赚钱的器具,又可怜巴巴的。
还有一处用鹿拉车的,也一样可怜巴巴的。
离开游客众多的雪雕塑区,我走进公园深处,寻找园内指示牌上所示鹿苑、天鹅湖、松鼠岛、太阳瀑等处。
沿小径,穿过一片片稀稀疏疏的枯树林,踩着积雪听嘎吱嘎吱的踩雪声,还有木板铺成的栈道可供行走。我脑中兀自想这杨子荣高亢的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这一段时间我的心思极为愉悦。因为这段时间四下里静无他人,只有我。只有我的呼吸,只有我踩踏积雪的声音,只有我的身形,只有我的心思,只有我。我驻足在一座小小的木拱桥上,看园内一条结冰的小河上的冰面,又抬脸眯起眼睛看渐渐西移的懒洋洋的太阳。耳边有微微的风声,冷飕飕、凉丝丝,在这阒然无声的景致里陪伴着我,舒服极了。
这一段时间,是无意也无心地把自己交给自己的时间,是一个小小的礼物。
终究还是有零星游客走进这园中深处,而时间也不许我再待下去。四点多钟,我离开了太阳岛公园。
打车赶往冰雪大世界,进到里边去的时候已经五点多钟了,天黑下来,灯火通明,冰灯闪现眼前,花花绿绿,缤纷斑斓,挺好看的。
这时也真的冷了,我又掏出了预备的装备:迷彩雷锋棉帽,扣在脑袋上。我的迷彩口罩是戴不得的,一出气就把眼镜涂得白乎乎。
晚饭在冰雪大世界里边吃:十二个煎饺,西芹猪肉馅,二十二块,又要一杯热橙汁饮料,十块。合计三十二块。
有一个丝织品的展厅,里边有模特走秀,看见了,除了有一两个丑的,其余都是美女。自不在话下。
大约七点多从冰雪大世界出来,辗转回到酒店时已九点多了。从早上出门到回来,除了午饭和出租车内坐了一会儿(晚饭的煎饺是站着吃完的),计算下来,差不多十个小时站着或者走路,脚掌疼得厉害。不禁想起哆啦A梦,这才感同身受了这只大脸猫的痛苦:走路时间长了,脚真疼!
冲个烫烫的热水澡,舒服了不少。休息一夜,次日奔往萧红故居。至此是这篇文字的上半部分。
中场休息,诸君该上厕所上厕所,该吸烟吸烟,该放松放松,稍后继续。
下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喜欢上的萧红,宋佳那版电影出来的时候我对萧红还毫无兴趣,即便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对萧红的兴趣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大。近期大概文艺细胞增殖过快的缘故,在kindle电子书里发现了免费的萧红的小说,就突然地有了兴趣,下载下来决定读一读了。记得老梁(梁宏达)先生曾在某次节目里介绍说,萧红的小说写的是人性,大概意思是萧红的小说不像彼时的其他小说那样总不免阶级、政治或者囿于一时一地。这也是我读萧红的一个原由。
然而直到现在,我只读完了《呼兰河传》,赶在到达哈尔滨之前读完的。作为萧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其自传性质足以使我造访她的故居时另有一番与他人不同,也许是更为深刻和强烈的感受了。
萧红的故居在哈尔滨呼兰区,远离哈市中心,空气便好些,蓝天上飘着层层白云,仍旧很高,天气也不冷,游客也不多,故居前方也算开阔,我的心境因之安静、愉悦,也宽广了。
萧红故居旁边是萧红纪念馆,纪念馆外西墙上有《呼兰河传》的铜浮雕,每一个浮雕图案都与刚刚读完的《呼兰河传》里的情景相结合,顿感一阵亲切与熟悉。我先进到纪念馆内,里面着重介绍了萧红的短暂一生,并展有一些旧物和萧红的手迹等等。看这些个介绍,脑子里便同时翻涌出小说《呼兰河传》、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文字、图像和纪念馆的现实掺杂在一处,别是一番滋味。
从纪念馆出来就去了故居,无论正房、厢房、后园,还是其他房子,每一处都有简略的文字介绍,我将它们与书中的章节一一对应起来,这样便饶有趣味,并且感受也更为深刻和强烈了。
这萧红故居的游览,我不想再写一篇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的作文,也不想写一篇详尽介绍萧红故居的导游词,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仅凭一处纪念馆和故居,再加上一本《呼兰河传》,充其量再加上那两部电影,这些都放在一起也是寥寥,自然不能说我了解萧红了,读懂萧红了。但是感受总还有一些,由之引发的感慨和议论也还有一些,不妨就把《呼兰河传》作分析,把这些写在下面。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写的序中提到,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不是一部小说,因为“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我从来不擅长散文和诗歌,无论是写还是读。于我来说,大约凡是阅读时走神的,这作品不是散文就是诗歌了。以这个标准来套《呼兰河传》,尤其是前两章,这哪里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散文啊!
然而宏观上去看这本书,其实很有意思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一部电影,全书一共七章,大概是这样:前两章是远景和全景,一写呼兰城客观的、物理的概况,一写呼兰城内人们的精神生活概况。第三章始改为中景,写“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第四章仍为中景,写“我”家各住户情况和“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到第七章推到近景乃至特写,即写具体人物,分别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尾声又拉至全景,从时空着手,寥寥数语,结尾简洁。这样便把全书内容连成一个动态的连续体了。
《呼兰河传》的文字率性,从这率性中可以窥见萧红的性格,比如第三章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若非倔强率性的人是没有这种文字的,自然,还有向往和追求的自由。
我尤喜爱第三章,我想大多读者也如此。后园是一片乐土,是一个天堂,在这个“荒凉”的家中,唯有后园生机勃勃,唯有祖父在这里给“我”温暖,给“我”快乐。这里写出的幽默仍是率性的,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那时的“我”五六岁,孩子的心思可不就是这样?
书中呈现的“我”,或者说童年时的萧红,顽皮、淘气、倔强、聪明、伶俐,这种种个性大约持续到萧红成人之后了吧。
这个家中除了“我”家的五间正房,其他房子都租了出去,热热闹闹的一个大院,萧红却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写“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待看过院中租户的种种故事后,便晓得这“荒凉”来自人们生活的无聊、乏味,童年萧红与这生活的格格不入。我们从我们的眼光看,那些人们自然愚昧、麻木、冷酷,自然如茅盾序中说的善良,善良地遵循着一贯的传统。也恰是这种“善良”才造就了人们的愚昧、麻木与冷酷。而如若童年的萧红着实感到家的“荒凉”,则必不是源自这些个深沉,仍是这院中人们和院中生活的无聊和乏味,所以,那时的萧红就是孤独的。茅盾序中强调萧红的寂寞。这孤独寂寞应该也贯穿了萧红的一辈子。
萧红用率性的文字写童年的快乐,幽默、纯真、无雕琢,于是恬静而美好,有用率性的文字写人物的悲剧,阴沉、沉重、压抑,于是凄怆而心痛。而两者统一于她的孤独寂寞。而前者的明媚恰恰益反衬和加深了她的孤独寂寞。
知足常乐,不知足,有一个理想,有一个追求,则注定孤独寂寞,并在成真之前,注定孤独寂寞下去。如果倔强地坚持,一生又不曾成真,这孤独寂寞也便只有终结于生命的终结了。我之此时喜欢萧红应当就是这个根本了。
全书只有第三章快乐美好,尽管里边有祖母去世,其他章节,尤其是第四章往后,就都是一个个压抑的故事了。今天的很多人大概是不喜欢这些故事,或者这类故事的,因为故事里面满满的都是消极的负能量。当下官媒整日价鼓吹正能量,搞得很多人们就也整日价跟着正能量正能量的了。我现在借着萧红的《呼兰河传》捎带吐槽正能量,实实在在是一味的正能量下去,由此带来的负能量太多太严重了。
一味追求正能量就好比去追求手术室里的无影灯,试图让这社会没有阴影,这想法多么美丽,听上去多么美丽!可是盯着那无影灯看,不刺眼吗?无影灯下边,是不见阴影了,还躺着病人呢,病人的肚皮被割开了,里面血刺呼啦的。
此其一。
其二,正能量主打感情牌,一祝福了,一点蜡烛了,一感动了,就哭个稀里哗啦的,就心里暖烘烘的,就世界真奇妙,生活真美好了。于是抹杀了眼下这社会急需的冷静,急需的理性,急需的思考。如果一个人群不会思考了,或者大多数不会思考,只会动感情,那是糟糕甚至危险的。
其三,由其一和其二可知,一味鼓吹和追求正能量,就放弃了真。因为无影灯也不是百分之百无影的,因为坏的、阴暗的、负能量的东西才能够让人冷静并做理性思考并随之可能将其付诸实践的,才可能灭掉那负能量的源头的,才可能让生活更美好切实可行的。
所以,我们需要负能量的理由是:它是真的一面,它让人恢复理性,它可能让它自己自行灭亡。指望着正能量解决所有问题,是扯淡的。
当很多很多人醉心于正能量时,一旦有人说两句不那么正能量的,就招致诸多“你得多看看好的方面啊”“你不要这么愤青啊”“整体是好的,问题是局部的啊”这样的善意的劝导。我尤其以为“整体是好的,问题是局部的”这样的话最胡扯,不是吗?
本着相对论的精神,如果你觉得所谓负能量的东西让你不爽了,不是因为负能量多,而是因为眼下正能量太多了。
正能量、负能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当人们一味沉浸在正能量中时,我们就尤其地需要负能量来中和一下。
跑题了些,我却想借题发挥些,如此而已,也就于此打住。
第二天早早地,我返回了酒店,好好休息,准备返程。
末了我用负能量的东西结尾,就是此次哈尔滨之旅,在进入哈尔滨时,我丝毫没有新鲜感。蓦然觉得,也是愈加强烈地觉得,我们城市里的建筑,除了千篇一律外,最大的问题,丑,好丑!
为啥去哈尔滨旅行?
冷啊!
我不晓得零下二十度的冷是一种怎样的冷,好奇心跃跃欲试。
而下决心去实践这旅行的,是我了解到萧红故居就在那里。
又出于成本考量,我安排了两天的游玩。这两天于我的意义却迥然有异。
第一天参观圣索菲亚教堂,徘徊中央大街街头,欣赏太阳岛雪博会的雪雕,领略冰雪大世界的冰灯。这种种内容是冰城哈尔滨最负盛名的,凡冬季到哈尔滨没有不去看的,我亦不能免俗。而况曾经看冰灯雪雕的图片也蛮觉得好看,因此有了这天的行程。
第二天要去的只有一处,便是萧红故居。那固然也是一处景致,于我而言,却是无论它远近,无论它有盛名与否,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出行便与不便,也就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去的。因为我慕萧红故居的名,我就是要去的。
所以我总结说,这次行程,第一天我把自己交给了旅游,第二天我把自己交给了自己。
这一来,这一次便有了旅行的意义,而不至于只单单是一次旅游了。
以上算作解题,下边是这两天的经过。
第一天第一处的圣索菲亚教堂,除了保留了一个原教堂壳子,里面居然掏空了。摆了几个哈尔滨老城的模型,转圈张贴了一溜黑白照片,全部介绍的是哈尔滨的历史渊源,只在出口两边,文字介绍这教堂的复建与维护的经过,并附着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组织和团体。诸如这教堂、这宗教、这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的所以然,竟一字也无。再就是,你把教堂里面掏空算怎么一回事啊?
白白糟践了我二十块人民币的票钱。
出教堂西行,片刻,便是中央大街。
脚下是青砖铺地,磕磕绊绊不平整,跑车是不行的,大约会晃散了架。所以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
街上人多,热闹,店铺林立,很多卖俄罗斯纪念品的商店,并不时可以瞧见冰雕和雪雕。
步行在这街上时并不感到十分的寒冷。实际上这两天白天的气温都不是很低。大街上的马迭尔 雪糕被人们抢得不亦乐乎。我花上五元钱也买了一支,挺好吃,不过五元还是贵。还有人托着个小圆盒子挖冰淇淋吃。在哈尔滨的冬季在大街上吃冷饮,也算好玩的了。
再有是商家博眼球,用一尺多高的大瓶子装可乐,还有卖一尺多高的大个头的水果冰糖葫芦的。
计划下午一点钟赶到太阳岛。按百度地图标示,我企图从中央大街走到太阳岛去。在该拐弯的地方,却发现无路可走。
问一个大爷,大爷说:“那得过江啊。你从这儿过江,沿人行道走就行!”
脚下是松花江,江面上是冰雪。其实冰雪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这才对大爷的所谓“人行道”醒悟。
于是,迈大步,我踏上了松花江。
江面冰雪茫茫,车辙人迹踩踏得坑坑洼洼。透过污浊的空气竟可见蓝天与几抹淡染的白云。哈尔滨的天很高,加之这里松花江面辽阔,若是没有污染,那空气嗅起来一定是清清爽爽的。清爽冷冽的空气混在这天高江阔之间,呼吸进身体也一定是透透凉凉的。可惜,这些只能枉做我的臆想。
过江时,初,颇有些惴惴,尤其是看见旁边有冰的裂缝时。幻想着一旦冰面裂开,我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时,会有罗盛教来救我吗?我大约在救护人员和警察赶来前就不再挣扎魂归离恨天了吧?江水的冰冷刺骨究竟是如何得冰冷刺骨呢?是依次寒、痛、麻的顺序?还是寒痛麻的混合什锦?抑或其他?但是我会喝那冰冷的水,会呼吸困难。在我魂断之前,我会第一个想到谁?会闪过哪些画面?最后一个闪过脑际的又会是谁?我死后警察会翻出我尸体上的证件,找到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会不解我为什么突然一个人来哈尔滨,是旅行?找人?还是另有隐情?然后他们会悲痛欲绝、伤心不已、感慨万千、摇头叹息……
我回过神来时,脚底下似有砰砰的撞击声,应该是江里的鱼儿碰撞的吧?要是真的撞破了个窟窿,我就真的掉下去了,那时会有罗盛教来救我吗……这一番胡思乱想如此地循环,就是无聊地自娱自乐了。
走了一阵,放开了心思,并且时不时停步驻足四下里循望,看江面的宽,看天空的蓝。
到太阳岛景区时大约一点二十分,期间终于感受到寒冷,好在早有准备。我从背包里掏出厚围巾,三绕两绕缠绕在脖子上。
太阳岛是一个大公园,雪博会就是有很多雪雕塑,并有雪雕塑的比赛。那些雪雕有大有小,不一而足。
我在一个山寨东北旧时农家大院的小景点看见了一条大犬,黑白毛色相间,威风凛凛,孔武帅气。印象中哈士奇的眼睛应当是蓝色的,他/她不是。所以应当是一条阿拉斯加。爱得要死,便上去抚摸他/她的毛,他/她很温顺,动也不动。另一处是商家用阿拉斯加犬拉小雪车招徕游客。八条阿拉斯加,每两条拉一车。它们嚎叫了,呜呜的,像极了狼声,帅到妙不可言,只不过遗憾成了人们赚钱的器具,又可怜巴巴的。
还有一处用鹿拉车的,也一样可怜巴巴的。
离开游客众多的雪雕塑区,我走进公园深处,寻找园内指示牌上所示鹿苑、天鹅湖、松鼠岛、太阳瀑等处。
沿小径,穿过一片片稀稀疏疏的枯树林,踩着积雪听嘎吱嘎吱的踩雪声,还有木板铺成的栈道可供行走。我脑中兀自想这杨子荣高亢的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这一段时间我的心思极为愉悦。因为这段时间四下里静无他人,只有我。只有我的呼吸,只有我踩踏积雪的声音,只有我的身形,只有我的心思,只有我。我驻足在一座小小的木拱桥上,看园内一条结冰的小河上的冰面,又抬脸眯起眼睛看渐渐西移的懒洋洋的太阳。耳边有微微的风声,冷飕飕、凉丝丝,在这阒然无声的景致里陪伴着我,舒服极了。
这一段时间,是无意也无心地把自己交给自己的时间,是一个小小的礼物。
终究还是有零星游客走进这园中深处,而时间也不许我再待下去。四点多钟,我离开了太阳岛公园。
打车赶往冰雪大世界,进到里边去的时候已经五点多钟了,天黑下来,灯火通明,冰灯闪现眼前,花花绿绿,缤纷斑斓,挺好看的。
这时也真的冷了,我又掏出了预备的装备:迷彩雷锋棉帽,扣在脑袋上。我的迷彩口罩是戴不得的,一出气就把眼镜涂得白乎乎。
晚饭在冰雪大世界里边吃:十二个煎饺,西芹猪肉馅,二十二块,又要一杯热橙汁饮料,十块。合计三十二块。
有一个丝织品的展厅,里边有模特走秀,看见了,除了有一两个丑的,其余都是美女。自不在话下。
大约七点多从冰雪大世界出来,辗转回到酒店时已九点多了。从早上出门到回来,除了午饭和出租车内坐了一会儿(晚饭的煎饺是站着吃完的),计算下来,差不多十个小时站着或者走路,脚掌疼得厉害。不禁想起哆啦A梦,这才感同身受了这只大脸猫的痛苦:走路时间长了,脚真疼!
冲个烫烫的热水澡,舒服了不少。休息一夜,次日奔往萧红故居。至此是这篇文字的上半部分。
中场休息,诸君该上厕所上厕所,该吸烟吸烟,该放松放松,稍后继续。
下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喜欢上的萧红,宋佳那版电影出来的时候我对萧红还毫无兴趣,即便看了电影《黄金时代》,对萧红的兴趣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大。近期大概文艺细胞增殖过快的缘故,在kindle电子书里发现了免费的萧红的小说,就突然地有了兴趣,下载下来决定读一读了。记得老梁(梁宏达)先生曾在某次节目里介绍说,萧红的小说写的是人性,大概意思是萧红的小说不像彼时的其他小说那样总不免阶级、政治或者囿于一时一地。这也是我读萧红的一个原由。
然而直到现在,我只读完了《呼兰河传》,赶在到达哈尔滨之前读完的。作为萧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其自传性质足以使我造访她的故居时另有一番与他人不同,也许是更为深刻和强烈的感受了。
萧红的故居在哈尔滨呼兰区,远离哈市中心,空气便好些,蓝天上飘着层层白云,仍旧很高,天气也不冷,游客也不多,故居前方也算开阔,我的心境因之安静、愉悦,也宽广了。
萧红故居旁边是萧红纪念馆,纪念馆外西墙上有《呼兰河传》的铜浮雕,每一个浮雕图案都与刚刚读完的《呼兰河传》里的情景相结合,顿感一阵亲切与熟悉。我先进到纪念馆内,里面着重介绍了萧红的短暂一生,并展有一些旧物和萧红的手迹等等。看这些个介绍,脑子里便同时翻涌出小说《呼兰河传》、电影《萧红》和《黄金时代》,文字、图像和纪念馆的现实掺杂在一处,别是一番滋味。
从纪念馆出来就去了故居,无论正房、厢房、后园,还是其他房子,每一处都有简略的文字介绍,我将它们与书中的章节一一对应起来,这样便饶有趣味,并且感受也更为深刻和强烈了。
这萧红故居的游览,我不想再写一篇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的作文,也不想写一篇详尽介绍萧红故居的导游词,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仅凭一处纪念馆和故居,再加上一本《呼兰河传》,充其量再加上那两部电影,这些都放在一起也是寥寥,自然不能说我了解萧红了,读懂萧红了。但是感受总还有一些,由之引发的感慨和议论也还有一些,不妨就把《呼兰河传》作分析,把这些写在下面。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写的序中提到,也许人们会觉得这不是一部小说,因为“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我从来不擅长散文和诗歌,无论是写还是读。于我来说,大约凡是阅读时走神的,这作品不是散文就是诗歌了。以这个标准来套《呼兰河传》,尤其是前两章,这哪里是什么小说,分明就是散文啊!
然而宏观上去看这本书,其实很有意思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一部电影,全书一共七章,大概是这样:前两章是远景和全景,一写呼兰城客观的、物理的概况,一写呼兰城内人们的精神生活概况。第三章始改为中景,写“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第四章仍为中景,写“我”家各住户情况和“我”家的荒凉。第五章到第七章推到近景乃至特写,即写具体人物,分别是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尾声又拉至全景,从时空着手,寥寥数语,结尾简洁。这样便把全书内容连成一个动态的连续体了。
《呼兰河传》的文字率性,从这率性中可以窥见萧红的性格,比如第三章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若非倔强率性的人是没有这种文字的,自然,还有向往和追求的自由。
我尤喜爱第三章,我想大多读者也如此。后园是一片乐土,是一个天堂,在这个“荒凉”的家中,唯有后园生机勃勃,唯有祖父在这里给“我”温暖,给“我”快乐。这里写出的幽默仍是率性的,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首诗本来我也很喜欢的,黄梨是很好吃的。经祖父这一讲,说是两个鸟。于是不喜欢了。”那时的“我”五六岁,孩子的心思可不就是这样?
书中呈现的“我”,或者说童年时的萧红,顽皮、淘气、倔强、聪明、伶俐,这种种个性大约持续到萧红成人之后了吧。
这个家中除了“我”家的五间正房,其他房子都租了出去,热热闹闹的一个大院,萧红却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写“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待看过院中租户的种种故事后,便晓得这“荒凉”来自人们生活的无聊、乏味,童年萧红与这生活的格格不入。我们从我们的眼光看,那些人们自然愚昧、麻木、冷酷,自然如茅盾序中说的善良,善良地遵循着一贯的传统。也恰是这种“善良”才造就了人们的愚昧、麻木与冷酷。而如若童年的萧红着实感到家的“荒凉”,则必不是源自这些个深沉,仍是这院中人们和院中生活的无聊和乏味,所以,那时的萧红就是孤独的。茅盾序中强调萧红的寂寞。这孤独寂寞应该也贯穿了萧红的一辈子。
萧红用率性的文字写童年的快乐,幽默、纯真、无雕琢,于是恬静而美好,有用率性的文字写人物的悲剧,阴沉、沉重、压抑,于是凄怆而心痛。而两者统一于她的孤独寂寞。而前者的明媚恰恰益反衬和加深了她的孤独寂寞。
知足常乐,不知足,有一个理想,有一个追求,则注定孤独寂寞,并在成真之前,注定孤独寂寞下去。如果倔强地坚持,一生又不曾成真,这孤独寂寞也便只有终结于生命的终结了。我之此时喜欢萧红应当就是这个根本了。
全书只有第三章快乐美好,尽管里边有祖母去世,其他章节,尤其是第四章往后,就都是一个个压抑的故事了。今天的很多人大概是不喜欢这些故事,或者这类故事的,因为故事里面满满的都是消极的负能量。当下官媒整日价鼓吹正能量,搞得很多人们就也整日价跟着正能量正能量的了。我现在借着萧红的《呼兰河传》捎带吐槽正能量,实实在在是一味的正能量下去,由此带来的负能量太多太严重了。
一味追求正能量就好比去追求手术室里的无影灯,试图让这社会没有阴影,这想法多么美丽,听上去多么美丽!可是盯着那无影灯看,不刺眼吗?无影灯下边,是不见阴影了,还躺着病人呢,病人的肚皮被割开了,里面血刺呼啦的。
此其一。
其二,正能量主打感情牌,一祝福了,一点蜡烛了,一感动了,就哭个稀里哗啦的,就心里暖烘烘的,就世界真奇妙,生活真美好了。于是抹杀了眼下这社会急需的冷静,急需的理性,急需的思考。如果一个人群不会思考了,或者大多数不会思考,只会动感情,那是糟糕甚至危险的。
其三,由其一和其二可知,一味鼓吹和追求正能量,就放弃了真。因为无影灯也不是百分之百无影的,因为坏的、阴暗的、负能量的东西才能够让人冷静并做理性思考并随之可能将其付诸实践的,才可能灭掉那负能量的源头的,才可能让生活更美好切实可行的。
所以,我们需要负能量的理由是:它是真的一面,它让人恢复理性,它可能让它自己自行灭亡。指望着正能量解决所有问题,是扯淡的。
当很多很多人醉心于正能量时,一旦有人说两句不那么正能量的,就招致诸多“你得多看看好的方面啊”“你不要这么愤青啊”“整体是好的,问题是局部的啊”这样的善意的劝导。我尤其以为“整体是好的,问题是局部的”这样的话最胡扯,不是吗?
本着相对论的精神,如果你觉得所谓负能量的东西让你不爽了,不是因为负能量多,而是因为眼下正能量太多了。
正能量、负能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当人们一味沉浸在正能量中时,我们就尤其地需要负能量来中和一下。
跑题了些,我却想借题发挥些,如此而已,也就于此打住。
第二天早早地,我返回了酒店,好好休息,准备返程。
末了我用负能量的东西结尾,就是此次哈尔滨之旅,在进入哈尔滨时,我丝毫没有新鲜感。蓦然觉得,也是愈加强烈地觉得,我们城市里的建筑,除了千篇一律外,最大的问题,丑,好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