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与自由
许多年前,有位老总白手起家创建了一间世界排名前5的公司,后来因为经营不善,被股东搞下台,不得不另立一家小公司,总算保住了企业家的身份。早年这位老总风光的时候,请了位顾问给他出谋划策,两人于公合作无间,于私宾主相得,曾经合力渡过了一场几乎令公司倒闭的危机,自此更是鱼水交融。达到人生顶峰的老总逐渐变得昏聩,顾问虽苦劝,仍无效果,公司也逐渐混乱,陷入内斗的漩涡。终于老总遭遇倒戈,顾问已弃之不顾,远遁避祸。
老总在被逐出自己手创的公司后,无奈流落他乡,另组公司。几年之后,境遇稍安,老总听闻顾问离开自己后很是凄凉,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在新公司为他留了位置邀其回来。顾问得此消息,非常感动,欣然从命。顾问上任第一天,老总就亲自带了一群小弟捧场,送了花还上台讲了两句,大意是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并暗示要听话听教好好干云云。顾问本来微笑静听,但越来越觉得老总在讥讽、揶揄,最不能容忍的是老总竟然把自己的人生理念批个一文不值。好容易等老总讲完,轮到他上台,开腔的头一句就是“总裁你错了”。后来的事很简单,老总强忍着没有拂袖而去,虽然没有开除顾问,但两人从此陌路。重逢之后是诀别。
究竟老总说了什么,让顾问如此不爽,其实他不过是批评了一下自由主义,而顾问一直标榜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按说如此热爱自由甚至不惜跟自己老友兼上司翻脸的顾问,应该是个啥事由我不由天的主,可是他竟然和自己包办婚姻的糟糠过了一辈子,当然,也有过小三,但所谓爱情敌不住大老婆的手段……要知道男的可是喝过洋墨水的博士,而女的小脚、泼辣、嗜麻如命、大字不识。可见,别的自由都容易,但一和结婚谈恋爱沾上边儿,就不好说了。
那么,所谓自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个“秃笔,哦,NO秃笔”的问题吗?众说纷纭,有个叫以赛亚.伯林的俄裔犹太人写了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柏林认为,自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自由,另一种是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范围、界限)是什么?…… “积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这两个问题是明显不同的,尽管对它们的回答有可能是重叠的。——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概念》
看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你过年回家,八姑问你:“你咋还不找对象,不结婚?”你回答:“关你屁事。”所谓消极自由保障了你选择是否结婚的权利,以及说“关你屁事”的权利。而八姑自认有过问你婚否的“积极自由”,所以才有此一问。
当在一个人身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协调得好时,他就达到了自主的状态,此时人会感到“自由”。
“消极自由”不受尊重,而太多人自认对他人的生活有“积极自由”,这往往是很多痛苦的根源。其实至圣大成先师孔二他老人家早就有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加上“己所欲,勿强施于人。”照此,柏林可以滚去哭了。
当然,与爱情很像,自由很多时候意味着要付出代价。林达在《近距离看美国》阐述为何校园枪击案屡屡发生,美国人仍不禁枪,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对暴政的防线。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罗尔斯谈爱的一段话,道尽其中三味”我们一旦在爱就易受伤害:没有任何爱准备去考虑是否应当去唉,爱就是这样。伤害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在爱时,我们就在冒伤害和损失之险。”
很多时候,许多人找对象、结婚,并不是因为爱,而是觉得“到时候了”,甚至因为父母的担心、亲友的谈论、社会的压力。其他不论,社会压力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婚恋自由是一种权利,请把它牢牢攥在手中;如果幸福需要等待,那就无畏天长地久。与诸位大龄男女青年共勉。
PS:想知道老总和顾问是谁的,都看到这了,就不能百度下?
老总在被逐出自己手创的公司后,无奈流落他乡,另组公司。几年之后,境遇稍安,老总听闻顾问离开自己后很是凄凉,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在新公司为他留了位置邀其回来。顾问得此消息,非常感动,欣然从命。顾问上任第一天,老总就亲自带了一群小弟捧场,送了花还上台讲了两句,大意是回忆往昔、展望未来,并暗示要听话听教好好干云云。顾问本来微笑静听,但越来越觉得老总在讥讽、揶揄,最不能容忍的是老总竟然把自己的人生理念批个一文不值。好容易等老总讲完,轮到他上台,开腔的头一句就是“总裁你错了”。后来的事很简单,老总强忍着没有拂袖而去,虽然没有开除顾问,但两人从此陌路。重逢之后是诀别。
究竟老总说了什么,让顾问如此不爽,其实他不过是批评了一下自由主义,而顾问一直标榜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按说如此热爱自由甚至不惜跟自己老友兼上司翻脸的顾问,应该是个啥事由我不由天的主,可是他竟然和自己包办婚姻的糟糠过了一辈子,当然,也有过小三,但所谓爱情敌不住大老婆的手段……要知道男的可是喝过洋墨水的博士,而女的小脚、泼辣、嗜麻如命、大字不识。可见,别的自由都容易,但一和结婚谈恋爱沾上边儿,就不好说了。
那么,所谓自由,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个“秃笔,哦,NO秃笔”的问题吗?众说纷纭,有个叫以赛亚.伯林的俄裔犹太人写了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柏林认为,自由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自由,另一种是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主体(一个人或人的群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范围、界限)是什么?…… “积极自由”,它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这两个问题是明显不同的,尽管对它们的回答有可能是重叠的。——以赛亚.柏林《两种自由概念》
看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你过年回家,八姑问你:“你咋还不找对象,不结婚?”你回答:“关你屁事。”所谓消极自由保障了你选择是否结婚的权利,以及说“关你屁事”的权利。而八姑自认有过问你婚否的“积极自由”,所以才有此一问。
当在一个人身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协调得好时,他就达到了自主的状态,此时人会感到“自由”。
“消极自由”不受尊重,而太多人自认对他人的生活有“积极自由”,这往往是很多痛苦的根源。其实至圣大成先师孔二他老人家早就有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加上“己所欲,勿强施于人。”照此,柏林可以滚去哭了。
当然,与爱情很像,自由很多时候意味着要付出代价。林达在《近距离看美国》阐述为何校园枪击案屡屡发生,美国人仍不禁枪,因为那是最后一道对暴政的防线。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罗尔斯谈爱的一段话,道尽其中三味”我们一旦在爱就易受伤害:没有任何爱准备去考虑是否应当去唉,爱就是这样。伤害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在爱时,我们就在冒伤害和损失之险。”
很多时候,许多人找对象、结婚,并不是因为爱,而是觉得“到时候了”,甚至因为父母的担心、亲友的谈论、社会的压力。其他不论,社会压力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婚恋自由是一种权利,请把它牢牢攥在手中;如果幸福需要等待,那就无畏天长地久。与诸位大龄男女青年共勉。
PS:想知道老总和顾问是谁的,都看到这了,就不能百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