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国别政治研究的意义
题目是我自己取的,取得有点大而空了。摘自《纵横周刊》2008年3月17日,百期纪念刊的编者按。无论是作者还是杂志本身都是我长期关注的,这篇文章曾令我为之动容,也很大意义上影响了我今天的取向和选择。转献给各位仁人同志。
忽然一百期
执笔/研究员安替 anti@fawjournal.net
编完上期,修改word 文件页眉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我们到了100 期;当我们发出
付薪编辑招聘信之后,没想到几天之内收到了近200 封应聘信。是啊,两年零一个月,我们
身在北京、台北、香港、曼谷、吉隆坡、柏林、巴黎、伦敦、纽约、温哥华的研究员们,在
100 周的无偿合作之后,终于迎来了我们第一个付薪的同事。这实在令人兴奋。
很难有机会和遍布世界各地的纵横研究员都见面,有些地方的签证大概比美签还麻烦。
但他们就在我的MSN 和Gtalk 上,飞信中,email 组内。每当世界有事发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愿意和他们分享,我甚至会拿起IP Phone,和某位研究员就某国地方议会选举的事情打上一个小时电话。我钦佩他们的才华和专业知识,有些同事,我看看他们的年龄和成就,就觉得曾经虚度年华。我和他们争执,甚至能就任何一个他国的内政问题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激烈程度。北京同事每周会在“渝信”里旁若无人地讨论族裔冲突、地缘政治和议会策略,然后分账买单。我们时差颠倒,我的白天是他们的黑夜,但纵横让我们悲喜同步。
这一百期代表的是一件踏实的事情。我们曾雄心万丈,以后才发现,想到和做到、计划和实现的距离是多么的大。即便内心最坚持的人,也会有倦怠的时候,多亏同事们均等付出,这样,纵横分到每个个人的头上,只是规律性的一件事情而已。在100 期的磨合中,新人磨成了老手,理想变主义磨成了现实主义,我们的心态逐步成熟。
国际政治和国别研究,并不是一个大众话题,有些朋友甚至把某些方向的国别研究称为也许永远用不到的“屠龙术”。不过,我们依然那鼓励我们的研究员针对某个国别某个领域,一写就至少一年,每天保持对这个国家的新闻阅读、舆论解读、政治分析,争取能比本国人还要了解这个国家。我们相信,我们所积累的一切关于他国议会政治的正反教训,完全有一日会成为服务祖国的专业知识。虽然中国人还不太关心某些小国或者大国的某些方面,但随着中国人走遍五洲,我们的专门研究会有越来越多的忠诚读者。
而且从国内媒体和网络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缺乏对国际时事的关心,但常常陷入既不够“国际”、也不够“中国”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很多人心目中的美国、台海、日本、伊拉克等问题,完全是意识形态的附属品,是境内问题的“刍狗”,完全只是为了说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本身。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国际议程却被美国媒体设定,我们无法准确地表达中国国家利益和什么是对中国相对重要的国际新闻,以至于全世界都在指责中国和苏丹关系的时候,我们的读者却完全掌握不了状况;同样,和我们切身相关的邻国故事,读者也知之甚少。
全球化局势下国家利益如何定义,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中美关系,我们如何处理非洲问题,如何催生一个亲华无核的统一朝鲜,台海如何保持和平、趋向统一,和邻国关系如何走出历史阴影,《纵横周刊》愿意每周认真讨论。这不代表我们不关心中国本身的各项发展,而是术业有专攻,我们选择了相对比较边缘的议程。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和传统媒体合作,希望更多的媒体打开读者的关注视野,减少“受害者心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理解全球化的世界。
在阅读那近200 封应聘信的时候,同事们都很感动。其实中国真不缺有基辛格潜力的才子才女,中国只缺能让才子才女真正变成基辛格的机制。我们不敢狂言去建立这样的机制,只是希望能把这些天天在论坛吵架、BT 下载美剧、热衷NGO的潜在国政好手都找到,一起发誓,从现在开始,每天努力,彼此鼓励,沉下心来,以专业的研究等待国家真正需要的那天。
那天我们一定要见面。
忽然一百期
执笔/研究员安替 anti@fawjournal.net
编完上期,修改word 文件页眉的时候,才发现不知不觉我们到了100 期;当我们发出
付薪编辑招聘信之后,没想到几天之内收到了近200 封应聘信。是啊,两年零一个月,我们
身在北京、台北、香港、曼谷、吉隆坡、柏林、巴黎、伦敦、纽约、温哥华的研究员们,在
100 周的无偿合作之后,终于迎来了我们第一个付薪的同事。这实在令人兴奋。
很难有机会和遍布世界各地的纵横研究员都见面,有些地方的签证大概比美签还麻烦。
但他们就在我的MSN 和Gtalk 上,飞信中,email 组内。每当世界有事发生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愿意和他们分享,我甚至会拿起IP Phone,和某位研究员就某国地方议会选举的事情打上一个小时电话。我钦佩他们的才华和专业知识,有些同事,我看看他们的年龄和成就,就觉得曾经虚度年华。我和他们争执,甚至能就任何一个他国的内政问题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激烈程度。北京同事每周会在“渝信”里旁若无人地讨论族裔冲突、地缘政治和议会策略,然后分账买单。我们时差颠倒,我的白天是他们的黑夜,但纵横让我们悲喜同步。
这一百期代表的是一件踏实的事情。我们曾雄心万丈,以后才发现,想到和做到、计划和实现的距离是多么的大。即便内心最坚持的人,也会有倦怠的时候,多亏同事们均等付出,这样,纵横分到每个个人的头上,只是规律性的一件事情而已。在100 期的磨合中,新人磨成了老手,理想变主义磨成了现实主义,我们的心态逐步成熟。
国际政治和国别研究,并不是一个大众话题,有些朋友甚至把某些方向的国别研究称为也许永远用不到的“屠龙术”。不过,我们依然那鼓励我们的研究员针对某个国别某个领域,一写就至少一年,每天保持对这个国家的新闻阅读、舆论解读、政治分析,争取能比本国人还要了解这个国家。我们相信,我们所积累的一切关于他国议会政治的正反教训,完全有一日会成为服务祖国的专业知识。虽然中国人还不太关心某些小国或者大国的某些方面,但随着中国人走遍五洲,我们的专门研究会有越来越多的忠诚读者。
而且从国内媒体和网络可以看出,中国人并不缺乏对国际时事的关心,但常常陷入既不够“国际”、也不够“中国”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很多人心目中的美国、台海、日本、伊拉克等问题,完全是意识形态的附属品,是境内问题的“刍狗”,完全只是为了说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本身。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国际议程却被美国媒体设定,我们无法准确地表达中国国家利益和什么是对中国相对重要的国际新闻,以至于全世界都在指责中国和苏丹关系的时候,我们的读者却完全掌握不了状况;同样,和我们切身相关的邻国故事,读者也知之甚少。
全球化局势下国家利益如何定义,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中美关系,我们如何处理非洲问题,如何催生一个亲华无核的统一朝鲜,台海如何保持和平、趋向统一,和邻国关系如何走出历史阴影,《纵横周刊》愿意每周认真讨论。这不代表我们不关心中国本身的各项发展,而是术业有专攻,我们选择了相对比较边缘的议程。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和传统媒体合作,希望更多的媒体打开读者的关注视野,减少“受害者心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理解全球化的世界。
在阅读那近200 封应聘信的时候,同事们都很感动。其实中国真不缺有基辛格潜力的才子才女,中国只缺能让才子才女真正变成基辛格的机制。我们不敢狂言去建立这样的机制,只是希望能把这些天天在论坛吵架、BT 下载美剧、热衷NGO的潜在国政好手都找到,一起发誓,从现在开始,每天努力,彼此鼓励,沉下心来,以专业的研究等待国家真正需要的那天。
那天我们一定要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