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空间”系列文章——之八
回到我们心理分析的话题上来。除了刚刚谈到的那些通过高昂消费来缓和自己内心焦虑和压抑的家长们之外。还有一些家长来到早教机构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的确遇到了问题。而且,这些出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属于临界状态,即处于有病和正常之间。比如,一个已经快3岁的女孩仍然无法开口说话即便最简单的“妈妈”、“爸爸”也不会说。医学检查证实有轻微脑发育障碍,但这障碍轻微到没有医生愿意给孩子做手术。而且孩子的妈妈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病,更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类似福利院、康复中心的地方和那些真的有病的孩子放在一起,因此孩子的妈妈最终选择了早教这一特殊的机构。
通过我们的明察暗访这一类有问题的孩子在早教机构中所占的比率是30%,在某一家甚至达到了70%。那么一个相对正常的孩子和他的家庭来到了一个由这样一些问题孩子和家庭所组成的环境中,定期的与他们接触,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能对这些问题免疫吗,不太可能吧。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为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弥补自我优越感的丧失而带孩子到早教的家长们不见得比这些问题儿童的家长健康多少。
我们并不想以武断的方式将早教机构的所有客户都纳入这两类,我们只是想说这两类人群是现有早教机构的最主要的客户。而至于那些凤毛麟角的其它种类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孩子,他们真的可以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健康和完整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早教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骗人的营生了。(花了这么多的钱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没有受到影响,无论那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
因此,如果需要我们对那些上早教的家长们说一句话的话,我们会说:“将来,您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您的孩子不一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
通过我们的明察暗访这一类有问题的孩子在早教机构中所占的比率是30%,在某一家甚至达到了70%。那么一个相对正常的孩子和他的家庭来到了一个由这样一些问题孩子和家庭所组成的环境中,定期的与他们接触,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能对这些问题免疫吗,不太可能吧。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为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弥补自我优越感的丧失而带孩子到早教的家长们不见得比这些问题儿童的家长健康多少。
我们并不想以武断的方式将早教机构的所有客户都纳入这两类,我们只是想说这两类人群是现有早教机构的最主要的客户。而至于那些凤毛麟角的其它种类的家庭以及他们的孩子,他们真的可以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健康和完整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早教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骗人的营生了。(花了这么多的钱却没有任何效果,因为没有受到影响,无论那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
因此,如果需要我们对那些上早教的家长们说一句话的话,我们会说:“将来,您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您的孩子不一定会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