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长恨歌》观后杂感
1月25日下午,《长恨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
虽然原作小说是当代国内文坛相当有影响的作品,但之前无论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我和小子都没看过。
这部戏小子很喜欢,尤其是对其史诗般的剧情,以及作者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印象颇深,并且认为有必要再把电影找来看看。
而我个人的感觉是第一幕的剧情比较老套,而对第二幕和第三幕则缺乏“共情”。比如第二幕的剧情,我实在想不明白康明逊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与王琦瑶结婚,于是回家特地在网上看了原作小说,还是没想明白……看小说的内容似乎原因无非是两点:第一是他的庶出独子身份,第二是因为他的无业。这两条原因虽然也站得住脚,可是在我看来就是矫情和做作。一方面彼时婚姻自主已经轰轰烈烈力倡了十余年,另一方面彼时劳动最光荣也大力宣传了十余年,二者在当时都已是深入人脑的(是否深入人心且不说)。一个男人如果心爱一个女人又不愿意违父母愿、又不肯想法自食其力进而养家糊口,特别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这种桥段在我感觉就是矫情。而第三幕老克腊对王琦瑶的“始乱始弃”(我觉得都算不上始乱终弃)的原因和心理基础,我也同样是戏里没看明白,小说也没看明白……
不知为何,我对古今中外作品中男男女女的感情故事,除了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傲慢与偏见》、以及斯蒂芬茨威格的大部分作品等等为数不多的故事有共情之外,对很多作品中的感情桥段似乎都难以产生共情。小子说我可以是过于理性,而我其实是一个相当感性(有时候甚至感情用事)的人,比如一曲《黄水谣》,我每听一遍感动一遍;前几年一段小小的电视公益广告《Family》,我几乎是每次看都热泪盈眶;包括后面会讲到的话剧《大哥》,我在看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时候也是眼泪止不住地流……但为什么对其他许多煽情作品我难以产生共情呢?也许是因为我太不喜欢矫情和死作?
从剧本的人物塑造方面来说,除严师母形象比较鲜明,甚至比原作更加戏剧化之外,关键人物康明逊、老克腊都不如小说生动丰满,蒋丽莉、程先生等形象更是逊色,而吴佩珍在话剧中简直就像是个脸谱……
表演方面,除第一幕感觉王、蒋二人的戏有些夸张之外,其他的表演都还是相当不错的。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的形象与表演都比较贴切。女主张璐十二年前年纪轻轻就挑大梁主演,今年再次担纲,演技还是不错的,但是长相似乎与上海小姐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小说中王琦瑶与吴佩珍是一美一丑的形象,在此剧中实在区别不开(个人观点似觉饰演吴佩珍的丁美婷反而更耐看一些)。野芒演技本来就好,而康明逊这类角色又可以说是他的擅长(前些年曾有网友询问大家,如果现在再组织一班人给电影《蝴蝶梦》配音,谁配德温特先生合适,我当时就说野芒是第一人选)。贺坪前程后“克”的表演也相当不错。宋忆宁的严师母,一方面是剧本台词本身就比较出彩,再加上她超群的演技,正像我家小子说的,简直就是抢戏,在一部凝重的史诗剧中显得过于出挑了(恐怕多数观众最喜欢看的也是有她的这一幕戏)……
至于剧本添加的一位来请王给生病孩子去打针,看见麻将牌便不顾家中尚有病儿迫不及待要参与麻战的桥段,个人感觉完全是博观众一笑的媚俗败笔,其闹剧风格与整个剧情格格不入。
本剧的制作我和小子都略感失望,似乎与这样的大戏有些不配套,除了各幕启之前的石库门设计比较不错,其他舞美布景和道具都显得简单了些,且看不出多少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上海风格……服化设计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第一幕中王、吴、蒋等人看上去比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要大出许多;第二幕中王、康看上去也比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显老,而第三幕中王又比接近六十岁的年纪显得太年轻……
另外一点此剧演员身上都戴了麦,但不知为何地上还安装了三个地麦,在第三幕最后阴暗舞台的高逆光下,当中一个地麦的阴影特别突出,严重破坏了灯光的效果……
虽然原作小说是当代国内文坛相当有影响的作品,但之前无论小说还是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我和小子都没看过。
这部戏小子很喜欢,尤其是对其史诗般的剧情,以及作者独具一格的女性视角印象颇深,并且认为有必要再把电影找来看看。
而我个人的感觉是第一幕的剧情比较老套,而对第二幕和第三幕则缺乏“共情”。比如第二幕的剧情,我实在想不明白康明逊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与王琦瑶结婚,于是回家特地在网上看了原作小说,还是没想明白……看小说的内容似乎原因无非是两点:第一是他的庶出独子身份,第二是因为他的无业。这两条原因虽然也站得住脚,可是在我看来就是矫情和做作。一方面彼时婚姻自主已经轰轰烈烈力倡了十余年,另一方面彼时劳动最光荣也大力宣传了十余年,二者在当时都已是深入人脑的(是否深入人心且不说)。一个男人如果心爱一个女人又不愿意违父母愿、又不肯想法自食其力进而养家糊口,特别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这种桥段在我感觉就是矫情。而第三幕老克腊对王琦瑶的“始乱始弃”(我觉得都算不上始乱终弃)的原因和心理基础,我也同样是戏里没看明白,小说也没看明白……
不知为何,我对古今中外作品中男男女女的感情故事,除了对《少年维特之烦恼》、《傲慢与偏见》、以及斯蒂芬茨威格的大部分作品等等为数不多的故事有共情之外,对很多作品中的感情桥段似乎都难以产生共情。小子说我可以是过于理性,而我其实是一个相当感性(有时候甚至感情用事)的人,比如一曲《黄水谣》,我每听一遍感动一遍;前几年一段小小的电视公益广告《Family》,我几乎是每次看都热泪盈眶;包括后面会讲到的话剧《大哥》,我在看第二幕和第三幕的时候也是眼泪止不住地流……但为什么对其他许多煽情作品我难以产生共情呢?也许是因为我太不喜欢矫情和死作?
从剧本的人物塑造方面来说,除严师母形象比较鲜明,甚至比原作更加戏剧化之外,关键人物康明逊、老克腊都不如小说生动丰满,蒋丽莉、程先生等形象更是逊色,而吴佩珍在话剧中简直就像是个脸谱……
表演方面,除第一幕感觉王、蒋二人的戏有些夸张之外,其他的表演都还是相当不错的。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的形象与表演都比较贴切。女主张璐十二年前年纪轻轻就挑大梁主演,今年再次担纲,演技还是不错的,但是长相似乎与上海小姐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小说中王琦瑶与吴佩珍是一美一丑的形象,在此剧中实在区别不开(个人观点似觉饰演吴佩珍的丁美婷反而更耐看一些)。野芒演技本来就好,而康明逊这类角色又可以说是他的擅长(前些年曾有网友询问大家,如果现在再组织一班人给电影《蝴蝶梦》配音,谁配德温特先生合适,我当时就说野芒是第一人选)。贺坪前程后“克”的表演也相当不错。宋忆宁的严师母,一方面是剧本台词本身就比较出彩,再加上她超群的演技,正像我家小子说的,简直就是抢戏,在一部凝重的史诗剧中显得过于出挑了(恐怕多数观众最喜欢看的也是有她的这一幕戏)……
至于剧本添加的一位来请王给生病孩子去打针,看见麻将牌便不顾家中尚有病儿迫不及待要参与麻战的桥段,个人感觉完全是博观众一笑的媚俗败笔,其闹剧风格与整个剧情格格不入。
本剧的制作我和小子都略感失望,似乎与这样的大戏有些不配套,除了各幕启之前的石库门设计比较不错,其他舞美布景和道具都显得简单了些,且看不出多少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上海风格……服化设计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第一幕中王、吴、蒋等人看上去比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要大出许多;第二幕中王、康看上去也比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显老,而第三幕中王又比接近六十岁的年纪显得太年轻……
另外一点此剧演员身上都戴了麦,但不知为何地上还安装了三个地麦,在第三幕最后阴暗舞台的高逆光下,当中一个地麦的阴影特别突出,严重破坏了灯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