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苍老了母辈的年华
![]() |
因为心脏不舒服而去的医院,在门外等候就诊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妇人。
那是典型的上海人,一坐下就开始和周围的人拉家常。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把我手上刚拿到的心电图结果拿了过去和自己的开始对比,但我竟然一点也没有生气。她说小姑娘,你这做出来和我这个老太婆差不多,要引起重视啊,这么小的年纪不治好以后可不得了。我边点头边笑呵呵。她把刚摘下的绒线帽子又戴上,一旁的另外一位阿姨笑话她要好看,在医院还不忘拗造型戴帽子注意形象。她连忙摆手说哪能啊,把头上帽子摘下后指着最中间一撮明显发白的头发说,还不是觉得尴尬吗,这么一片白发露出来,怕吓着小姑娘,对吧,说完朝我的方向对我不好意思地笑。
她的症状是头晕,走路走一会突然整个人会倾斜,世界仿佛倾倒了。她做了一系列的完整检查后,发现心脏的血管没有堵塞,但是具体的病情还需要继续确认。医生对她说检查根本原因就像警察破案一样,不是那么容易就知道的。可是她有密集恐惧症,如果地铁里人太多,她在进入车厢那一刻就会头上冒汗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甚至屡次会当场昏倒,所以时刻都要警惕。
她开始吐苦经说自己一个人照顾自己的不容易,于是一旁多事的其他阿姨问她的丈夫在哪。她还没有明说大家瞬间都读懂了她的表情,她也就顺着冷场的空打了圆场说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发现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啊。我们听她口述才知道她是知情,在黑龙江待了近三十年后才回的上海,一口上海话依旧标准伶俐,没有任何异地的口音。她说她们这一辈都不容易。出了插队落户外,她为了支持她儿子的生意,还在外地待了十年,直到儿子存够了出国的钱带着妻儿移居国外。现在已经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的儿子,也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关心的话说几句,至于要在身边照顾什么的,那是连谱都没有的事。有一年她需要进行一个全身麻醉的手术,必须亲属在场签字,以免不可预知的危险发生。但是身边没有亲人的她只能麻烦她的朋友赶到医院陪伴,那时的她觉得从来没有过的寂寥。
![]() |
有时她会在电话里唠叨几句,带有玩笑的口吻指责说人家都是养儿防老,她倒好,生了个儿子送出国,竟然一年连面都见不上。她儿子没有任何一点内疚的感觉,反而是在电话那头寒暄说嗨,大家还不是一样吗,妈妈,你是为了我长大成人,我现在也不是一样为了我的孩子吗,没有办法的,这就是生活。这样一番直白的陈述,反倒让她没有了话接。后来她就不再对儿子寄予希望了,虽然偶尔也会去国外看看,但通常待不了多久就因为生活上的差异而要求回国。而儿媳妇时不时在微信朋友圈上转发类似"儿子长大不适合和母亲同住,应该分开才好"的文章更是通过婉转的方式给了她再明显不过的暗示。加上丈夫去世,她在某天就突然想通了。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也算是完成了自己为人母的责任,只是年轻时候拉下的病根,到老了就全部爆发。曾经叫嚷着要出去旅游,等到真的闲下来后,已然没有了身体素质去应付外界的环境改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忙前忙后张罗,看着我们健康成长就是最大的心愿。可是游子最终高飞后的结果就是一去不复返,就是留着老母日复一日地孤单度日,每天重复地自我守护自我照顾。鸟儿要高飞了,母亲手中的线再也拉不回了。
![]() |
这样的言论在网上看到不少,什么趁年轻要多出去走走,可是真的发生在了我们身边,看到了活生生的例子,还是会唏嘘不已。父母总是催促着我们快点结婚啊,快点生孩子啊,可是当我们发现操劳了许久的一生最终还是落得独自终老的下场,那样的酸楚该如何解析?我无法评判她儿子的言论,因为我没有那个立场,但是我突然想到在家的母亲,想着在身边的我是否应该多花时间陪伴在她身边,多带她外出走走,趁着尚可出发的年纪看一看这个硕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