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制片学院推荐:序列编剧法——序列的源起
制片学院推荐:序列编剧法--序列的源起
电影最初就是序列。或者更恰当地说,电影最初就是短片。随着1897年电影放映的出现,承载画面的赛璐珞胶片就在卷轴上开始转动,当时的一盘胶片长度约为一千英尺,按照每秒钟18格估算,大概能播放10~15分钟。
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里,出于艺术和商业的原因,电影的长度延长到一盘胶片以上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影院都只有一台放映机,所以当一盘胶片放完时,放映员不得不停下放映机,换另一盘胶片,再接着放映。当观众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影院通常会用一些现场演出来娱乐观众。
当然,电影工作者也会很巧地处理这些幕间休息。他们在第一盘胶片的结尾做淡出效果,在第二盘胶片的开头做淡入效果,通常也会有这样的字幕衔接——“第一幕完”,“第二幕开始”。这就要求影片叙事也要顺应这种人为的中断。这一点在1913年到1920年的早期故事片时代更为必要,那时的电影有时以连续剧的形式放映——在几周时间内放映一到两盘胶片(很像现在的系列剧或连续剧),而不是在一晚放映所有的内容。这样每一盘胶片的内容都必须保持其自身的完整性。
当时一些编剧指南建议编剧们围绕胶片按盘划分的状况来建构他们的剧作。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随着长片逐渐占领了电影业,许多影院也都具备了两个放映机,观众的观影体验才在实质上达到了无缝连接。在这样的环境下,刻板而严格地坚持按每盘胶片来创作剧本似乎变得不是那么必要,但是这种结构保留了下来,剧本由标着A、B、C、D的序列组成,这种实际操作传统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如果说1913年以后的15年间,序列的写作方式的故事长片中起着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在1927年有声电影诞生后,编剧技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前,编剧们只需写出演员的动作和字幕卡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编剧们不得不写出对白,因此好莱坞制片人的注意力纷纷转向写对白的专家——活跃在百老汇的编剧群体——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将编剧技巧推向了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三幕式剧作结构。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八序列式结构与三幕式结构的结合。
实际上,故事长片的潜在结构——八序列式结构——在历经从诞生到被人们遗忘的几十年间一直存在着,直到今天。就像莫里哀的小说《贵人迷》(The Bourgeoise Gentleman)中的汝尔丹先生,不知道自己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体语言一样,故事长片的编剧们也一直不自觉地在用八序列式的方法构建故事,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可能会使故事本身出现问题。
这种持续存在的现实说明在1000多英尺长的胶片背后隐藏着电影的一些深层规律而非偶然出现的巧合。正如其他戏剧理论一样,电影可分为八序列式,也与人的生理感受密切相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戏剧一直是一种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的观看体验。很显然,超过这个时长,人们会感到疲惫和不适,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
将两小时的电影划分为10~15分钟的若干序列也是依据人的注意力极限。如果没有序列划分产生的戏剧张力的变化,观众会觉得疲惫、乏味,而无法被银幕上的内容吸引。
— END —
制片线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影讯
中国第一影视制片交易平台
www.zhipianxian.com
电影最初就是序列。或者更恰当地说,电影最初就是短片。随着1897年电影放映的出现,承载画面的赛璐珞胶片就在卷轴上开始转动,当时的一盘胶片长度约为一千英尺,按照每秒钟18格估算,大概能播放10~15分钟。
在二十世纪的头十年里,出于艺术和商业的原因,电影的长度延长到一盘胶片以上了。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影院都只有一台放映机,所以当一盘胶片放完时,放映员不得不停下放映机,换另一盘胶片,再接着放映。当观众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影院通常会用一些现场演出来娱乐观众。
当然,电影工作者也会很巧地处理这些幕间休息。他们在第一盘胶片的结尾做淡出效果,在第二盘胶片的开头做淡入效果,通常也会有这样的字幕衔接——“第一幕完”,“第二幕开始”。这就要求影片叙事也要顺应这种人为的中断。这一点在1913年到1920年的早期故事片时代更为必要,那时的电影有时以连续剧的形式放映——在几周时间内放映一到两盘胶片(很像现在的系列剧或连续剧),而不是在一晚放映所有的内容。这样每一盘胶片的内容都必须保持其自身的完整性。
当时一些编剧指南建议编剧们围绕胶片按盘划分的状况来建构他们的剧作。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随着长片逐渐占领了电影业,许多影院也都具备了两个放映机,观众的观影体验才在实质上达到了无缝连接。在这样的环境下,刻板而严格地坚持按每盘胶片来创作剧本似乎变得不是那么必要,但是这种结构保留了下来,剧本由标着A、B、C、D的序列组成,这种实际操作传统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如果说1913年以后的15年间,序列的写作方式的故事长片中起着一定作用的话,那么在1927年有声电影诞生后,编剧技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有声电影诞生之前,编剧们只需写出演员的动作和字幕卡片。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编剧们不得不写出对白,因此好莱坞制片人的注意力纷纷转向写对白的专家——活跃在百老汇的编剧群体——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将编剧技巧推向了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三幕式剧作结构。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八序列式结构与三幕式结构的结合。
实际上,故事长片的潜在结构——八序列式结构——在历经从诞生到被人们遗忘的几十年间一直存在着,直到今天。就像莫里哀的小说《贵人迷》(The Bourgeoise Gentleman)中的汝尔丹先生,不知道自己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体语言一样,故事长片的编剧们也一直不自觉地在用八序列式的方法构建故事,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可能会使故事本身出现问题。
这种持续存在的现实说明在1000多英尺长的胶片背后隐藏着电影的一些深层规律而非偶然出现的巧合。正如其他戏剧理论一样,电影可分为八序列式,也与人的生理感受密切相关。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戏剧一直是一种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的观看体验。很显然,超过这个时长,人们会感到疲惫和不适,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
将两小时的电影划分为10~15分钟的若干序列也是依据人的注意力极限。如果没有序列划分产生的戏剧张力的变化,观众会觉得疲惫、乏味,而无法被银幕上的内容吸引。
— END —
制片线
帮助影视人获得更多影讯
中国第一影视制片交易平台
www.zhipianx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