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请季】汇总offer,阶段性小结(带微量血泪史)
在京郊过了几天爆肝的日子(刚拔完智齿没两天就出发去京郊跟着电视台的哥哥姐姐们搬砖了,一个礼拜就匆匆进了一次四环内,第一天跟活儿就折腾到凌晨五点才睡,一个礼拜掉了两斤肉眼睛都大了啊啊啊,“电视民工”一词诚不我欺,我就先体验一下,入行需慎重……),搬砖归来又收一con offer(因为我就没考过雅思,语言当然被con),一共没申请几所学校,估计也收得差不多了,阶段性小结一下。
申请院校:香港两所 港中大、浸会 ;腐国两所半 华威、伯明翰、LSE(没弄完,RL丢了一封也没补)
目前结果:CUHK、华威、伯明翰 con offer (CUHK是ETS的成绩单没给我寄到,还有就是毕业证那些了;腐国学校要雅思,我没考过呢还)
HKBU我申的专业貌似出结果比较晚,昨天看了一下HK传播学可的RAE排名,果断CUHK啊!
先说说都申得什么专业:
CUHK(港中大) : MA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全球传播(是几个专业中最偏理论的一个)
HKBU(浸会) : MA in Communication (full-time是在本港的,part-time才是在深圳研究院,applicant请去官网睁大眼睛看清楚,实在搞不明白就发邮件或者在宣讲会的时候去问问小米)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华威) : Digital Media and Culture 数字媒体与文化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翰) : Critical Discour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T)(还有一个伯明翰城市大学,和伯大差很多……还是要看明白)
申请方式:HK完全DIY(选校、网申、和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寄材料),腐国是准备好的材料从51offer投过去的(可以在平台上看学校,有学校介绍、排名、相关帖子、官网链接;申请服务免费,有老师盯着,自己传材料以后会帮你填网申、跟学校沟通、接offer)。
最没信心的文书环节:有咨询过小鹿老师PS,后来找的加州Moonlight前期指导+修改,成型以后找了咱们的熊Daddy老师审过ps和推荐信。
背景不报了,估计能看到的都是熟人。
身边人都说我好善变……从保研到重修弃疗,从米国看到韩国、澳洲HK又看到腐国,从东亚研究看到文化研究又看回到传媒,从MPil又看到MA又一直垂涎着PhD……我也觉得很囧,身边老师、家长、朋友都被我麻烦坏了,真的是又感谢有不好意思唉。天秤女(我知道星座不是借口就是性格和毅力问题)本来在做决定之前摇摆不定,加上自己又不安分爱折腾,所以这个定方向的过程又格外波折。到现在我爹还想跟我若隐若现地安利首尔大学(民族感情嗯,其实我也不排斥,但就我这半吊子韩语水平实在怕生存困难;不过韩语是早晚都要补回来的欠了的总要还)。确实因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值当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过有的弯路自己走过才能长记性,也会有一些旁的收获吧。
一、选校这个问题,总得来说要看【家庭经济情况+职业规划+个人偏好】,前两个尤为重要。为啥没提学校的实力、名气和排名?因为前三个因素是考虑的基础,举几个栗子:
好学校、私立学校学费贵,在首都、首府的学校比村里的贵,学制、学校、项目不同年限也不同
(一年、一年半、两年),不同国家汇率不同→这都要牵扯经济情况,这个对于非土豪家庭来说很实际;
学校专排综排、名气不成正相关的例子也很多,要走学术路线的话专排很重要,就业的话认知度、综排更重要(雇主熟不熟),想不想回国发展还要考虑那个国家的签证和移民政策→这就是职业规划的问题;
出国生活除了学习生活也很重要,这就要考虑个人气质和文化的融合度,而且读书归根到底是自己读,父母的意见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条件和“必须不能……”,别的都只作参考就好(当然有父母身体不好、有海外亲戚关系或者家里有别的情况的另说)。
参考了这三个基本点以后在此基础上定国家,再结合自身的硬件条件——学校、GPA、标准化考试成绩(TOEFL\IELTS\GRE)、专业背景、科研经历或实习——选校就比较靠谱了。
二、要不要中介的问题
因为接触过很多家中介,还退过一家,最后选择了DIY,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儿发言权的。简单来说,只要你还不是条件坏到没救、懒到没救的地步,那就DIY+找个靠谱的人来指导修改文书就好了。51offer这种辅助工具一样的平台可以善加利用。
中介都会帮你做什么呢?“科普”留学知识、选校定位、写文书、网申和寄材料、与学校必要的联系、后期的签证接机和住宿安排、以及必不可少的安利安利安利拖延拖延拖延。
来看看这些工作你自己能不能做,别人应不应该替你做,交给别人做放不放心。自己上学你学校难道不自己选吗?中介的那些二手材料都是很不全面的,一般都只会截取大类专业、排名、毕业后就业情况和薪酬,但是具体的专业教什么课、faculty什么背景、研究偏好、有无funding和fellowship、专业招收多少人录取比例如何、有几个班有多少比例的国际学生乃至研究型和授课型的分别等等都不会详细地给你做出来,甚至有的中介都不update最新的变化,根本就醉了。学校官网上信息都很全,没写明白的还可以邮件去问系密(就是一般说的“小米”)回复都很快,这些都是最最靠谱的信息,不比从二传手那儿拿来的、可能为了忽悠你还做了加减法的材料强?中介为了提高成功率一般都不给申请研究型硕士、懒得帮你申请奖学金,对于条件好一些的学生(985、211,绩点还行的)拿名校诱惑(上来就给我看哥大耶鲁宾大UC Berkeley我也想去啊~可是有的专业对不对学费贵不贵都是要看的啊)、对于一般的学生就直接打击信心以后推荐综排一般的学习或者名校冷门专业(亲眼所见)和专揩国际生油的专业。中介的责任就是在挣钱,不对你的未来负责,所以归根到底自己的事儿还是要自己亲自查看了(官网或者靠谱的经验贴)、询问了专业人士(例如学校那边的staff、自己导师、申请成功的师兄师姐等等)以后做决定才靠谱。
中介最弱的环节往往是文书,特别是大家都熟的大中介。我有几个朋友都签了中介还又花钱找人帮着改了文书,说中介给准备的根本不能用,连最起码的语法都不行,内容套模板、极尽敷衍之能事,不得不花两遍钱。
还有就是中介一个人手里往往有好几个学生,所以做事比较拖。我舍友,寄个材料弄了半天,中介也没及时帮她和学校沟通,其实本来没有收到成绩单原件是可以用官网截图或者复印件之类的东西先审核的,合格会发con offer。但是学校要材料的邮件发给中介以后,我说我收到推研信了问她有没有的时候,她去问中介中介才告诉她有这么个邮件啊摔!还有我南票,差点因为中介没及时转交给他邮件而直接与dream school say goodbye。还有个朋友,中介弄材料慢得要死,别人都开始拿offer了她还没寄出去……此种情形数不胜数。
三、选专业的问题
如果对于自己本来的专业就很喜欢、出去留学也有对口专业的话那是最理想的,比如从会计到会计,从新闻到新闻学,从社会学到社会学等等。但是会出现以下情况:1、由于国内外学科设置有较大差别,因而需要在相似的学院、更多细分的专业中做选择;2、本科专业不喜欢;3、本科专业打基础,研究生要为就业考虑而转专业等等。
情况1举个栗子,学中文的想继续读,但是又想出去,肿么办?像我校的中文系就是个大杂糅,坐拥语言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字、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方向各种教研室。但是出去读的话,一般就需要仔细选择,是读Linguistic(语言学)呢?East Asian(东亚研究)呢?还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呢?感觉出去读这些人文学科都需要相当的实力和勇气,因为对语言和学术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而且funding不多学费也不打折又是很实际的情况。我曾经考虑过东亚研究,不过几经考虑(还认真看过两本书)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方向深耕——底子比较薄而且兴趣不是极其强烈,最后还是转回来看自己更喜欢的传媒方向了。
如果要继续中文相关的研究,一般大三都会分方向,结合自己的方向进行选择也不会很难,但是依旧建议仔细看学校的课程设置。各个学校擅长的东西不同,同为东亚研究,有的偏历史政治,有的偏文化,有的文学性更强,这些都值得认真斟酌。
那么我选择了传媒方向,也面临情况1的选择。传媒在国内的设置也是以“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这样的大杂烩居多,打算海外的专业设置分得很清楚,大方向有新闻、传播、公共(pr)这些。像health comm、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等等这些专业国内还没有,但是职业发展其实挺不错,适合自己的话不妨尝试。如果要做学术的话那就更是要看各家都有哪些大牛,大牛手里最近在做什么项目,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哪些,political comm、议程设置、new media、media effect究竟哪家强,因而也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去研究target school的专业设置和强弱势与研究偏好。
情况2 的话,那最好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努力转专业吧。自己如果一直拧巴着学,轻则心塞中则弃疗重则抑郁。以己之短攻彼之短并不明智,积久成疾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情况3的话,我也可以算沾个边。本科的中文算是我自己选的专业,学得还行自己也喜欢。父母都本科读了传媒之后也做了传媒的,也建议我本科不要学传媒,先打好基础,如果想入行的话研究生可以学传媒。这种跨度不大的,最好也从大三大四就做准备,如果自己学校的相关专业还不错的话可以去蹭蹭讲座蹭蹭课,甚至蹭个项目;寒暑假和课不多的时候去媒体实个习,都会对以后的申请和就业有很大帮助的。
至于专业与钱途的问题,我只能说直观地看像商科、IT这些学好了直接可以转化为银子的专业都跟我没啥关系了。无论是选择做传媒还是做学术,都是注定不会发大财的路子,日子过得心安理得、体面舒适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最想做的那件事儿,最喜欢的、不计成本与回报也想做的事儿,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件事就是挣钱数钱,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看电影拍电影,我的几位导师就很享受追求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到底还是要follow your heart。坚持下去做好了就是“跟从内心”,钱也不会很少的,做得失败才叫“怂”。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做生死纠结。
四、其他的碎碎念
1、千万要勤劳,要细心,像我这种申请过程中乌龙百出的……人品不够的真的会耽误事儿。比如投了LSE以后,推荐信邮件丢了一封==(这还真不全怪我,某推荐人老师没及时处理导致油箱爆了以后自动删除了)、就不了了之了。(要不要这么随意……)
2、申请材料方面的话,我没有语言成绩,别的都准备得还算充分。像学校规定要的东西一定要准备周全,推荐信用的学校抬头的信纸,内容也是不套模板有具体的事情。PS也是自己参与,坚决不套模板用具体的事情来支撑。跨专业申请的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最好大二大三的假期以及大四没课的时候找一两个相关的实习做一做。不光是为了之后申请增加砝码,也是了解一下行业生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真的适合。建议哪怕不申research型也可以读两本相关的专著,用到PS里面(不管有没有人看吧)还是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最紧要真实、真切。好在中文和传媒蛮多相通的地方,跨得不是很费劲。而且有HK申请的现成材料了,改一改就可以投UK,相对来说也比较省力些。
3、自己申请的过程中也是锻炼英语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过程,会有很多收获的。
4、如果跨专业申请的话,更要做个早起鸟,提前找想申请的研究生的专业相关的研究、实习、项目动手做。我觉得我两个媒体实习、校园媒体经验这些都是帮我跨专业加了很多分的,虽然中文到传媒跨度不大,但是学校毕竟还是更想要整体和他们的要求比较match的娃。
5、没有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对于自己导师、老师一定要很尊重,而且他们科研和教学任务都很重,能自己做的准备先做好,求助的时候找最关键的方面问。对于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也要相互鼓励,别人解答过你的问题,以后自己摸索清楚了也尽力多帮助别人。父母虽然是至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挣的钱首先是自己的,要给自己生活、消费、投资、养老,所以别让他们太费心也尽量帮他们省钱。
6、无论HK还是UK,都是短短一年的时间,米国也就2年,不像国内读3年还有喘息的机会~所以不妨想得远一些。到了研究生,就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了,毕竟已经不是个孩子,再说直白点儿,能霍霍的人生剩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每走一步还是要仔细考虑。
7、迷茫的时候也不妨碍你继续进步。这一点绝对是血的教训,觉得在犹豫不定的那段时间过得太放松了,其实完全可以在那个时间先准备着,刷个高一点的T,甚至考个G,或者多看几本书、找个任务不多的实习做着,不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我那段时间补了很多电影倒也算是个收获吧==)
如果有applicant这么有缘分能看到这个帖子,祝少走弯路,申请更加顺利。
offer季才刚刚开始,希望还没拿到的同伴们也都能拿到dream offer,一起飞!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
申请院校:香港两所 港中大、浸会 ;腐国两所半 华威、伯明翰、LSE(没弄完,RL丢了一封也没补)
目前结果:CUHK、华威、伯明翰 con offer (CUHK是ETS的成绩单没给我寄到,还有就是毕业证那些了;腐国学校要雅思,我没考过呢还)
HKBU我申的专业貌似出结果比较晚,昨天看了一下HK传播学可的RAE排名,果断CUHK啊!
先说说都申得什么专业:
CUHK(港中大) : MA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全球传播(是几个专业中最偏理论的一个)
HKBU(浸会) : MA in Communication (full-time是在本港的,part-time才是在深圳研究院,applicant请去官网睁大眼睛看清楚,实在搞不明白就发邮件或者在宣讲会的时候去问问小米)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华威) : Digital Media and Culture 数字媒体与文化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伯明翰) : Critical Discours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T)(还有一个伯明翰城市大学,和伯大差很多……还是要看明白)
申请方式:HK完全DIY(选校、网申、和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寄材料),腐国是准备好的材料从51offer投过去的(可以在平台上看学校,有学校介绍、排名、相关帖子、官网链接;申请服务免费,有老师盯着,自己传材料以后会帮你填网申、跟学校沟通、接offer)。
最没信心的文书环节:有咨询过小鹿老师PS,后来找的加州Moonlight前期指导+修改,成型以后找了咱们的熊Daddy老师审过ps和推荐信。
背景不报了,估计能看到的都是熟人。
身边人都说我好善变……从保研到重修弃疗,从米国看到韩国、澳洲HK又看到腐国,从东亚研究看到文化研究又看回到传媒,从MPil又看到MA又一直垂涎着PhD……我也觉得很囧,身边老师、家长、朋友都被我麻烦坏了,真的是又感谢有不好意思唉。天秤女(我知道星座不是借口就是性格和毅力问题)本来在做决定之前摇摆不定,加上自己又不安分爱折腾,所以这个定方向的过程又格外波折。到现在我爹还想跟我若隐若现地安利首尔大学(民族感情嗯,其实我也不排斥,但就我这半吊子韩语水平实在怕生存困难;不过韩语是早晚都要补回来的欠了的总要还)。确实因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不值当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过有的弯路自己走过才能长记性,也会有一些旁的收获吧。
一、选校这个问题,总得来说要看【家庭经济情况+职业规划+个人偏好】,前两个尤为重要。为啥没提学校的实力、名气和排名?因为前三个因素是考虑的基础,举几个栗子:
好学校、私立学校学费贵,在首都、首府的学校比村里的贵,学制、学校、项目不同年限也不同
(一年、一年半、两年),不同国家汇率不同→这都要牵扯经济情况,这个对于非土豪家庭来说很实际;
学校专排综排、名气不成正相关的例子也很多,要走学术路线的话专排很重要,就业的话认知度、综排更重要(雇主熟不熟),想不想回国发展还要考虑那个国家的签证和移民政策→这就是职业规划的问题;
出国生活除了学习生活也很重要,这就要考虑个人气质和文化的融合度,而且读书归根到底是自己读,父母的意见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条件和“必须不能……”,别的都只作参考就好(当然有父母身体不好、有海外亲戚关系或者家里有别的情况的另说)。
参考了这三个基本点以后在此基础上定国家,再结合自身的硬件条件——学校、GPA、标准化考试成绩(TOEFL\IELTS\GRE)、专业背景、科研经历或实习——选校就比较靠谱了。
二、要不要中介的问题
因为接触过很多家中介,还退过一家,最后选择了DIY,所以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儿发言权的。简单来说,只要你还不是条件坏到没救、懒到没救的地步,那就DIY+找个靠谱的人来指导修改文书就好了。51offer这种辅助工具一样的平台可以善加利用。
中介都会帮你做什么呢?“科普”留学知识、选校定位、写文书、网申和寄材料、与学校必要的联系、后期的签证接机和住宿安排、以及必不可少的安利安利安利拖延拖延拖延。
来看看这些工作你自己能不能做,别人应不应该替你做,交给别人做放不放心。自己上学你学校难道不自己选吗?中介的那些二手材料都是很不全面的,一般都只会截取大类专业、排名、毕业后就业情况和薪酬,但是具体的专业教什么课、faculty什么背景、研究偏好、有无funding和fellowship、专业招收多少人录取比例如何、有几个班有多少比例的国际学生乃至研究型和授课型的分别等等都不会详细地给你做出来,甚至有的中介都不update最新的变化,根本就醉了。学校官网上信息都很全,没写明白的还可以邮件去问系密(就是一般说的“小米”)回复都很快,这些都是最最靠谱的信息,不比从二传手那儿拿来的、可能为了忽悠你还做了加减法的材料强?中介为了提高成功率一般都不给申请研究型硕士、懒得帮你申请奖学金,对于条件好一些的学生(985、211,绩点还行的)拿名校诱惑(上来就给我看哥大耶鲁宾大UC Berkeley我也想去啊~可是有的专业对不对学费贵不贵都是要看的啊)、对于一般的学生就直接打击信心以后推荐综排一般的学习或者名校冷门专业(亲眼所见)和专揩国际生油的专业。中介的责任就是在挣钱,不对你的未来负责,所以归根到底自己的事儿还是要自己亲自查看了(官网或者靠谱的经验贴)、询问了专业人士(例如学校那边的staff、自己导师、申请成功的师兄师姐等等)以后做决定才靠谱。
中介最弱的环节往往是文书,特别是大家都熟的大中介。我有几个朋友都签了中介还又花钱找人帮着改了文书,说中介给准备的根本不能用,连最起码的语法都不行,内容套模板、极尽敷衍之能事,不得不花两遍钱。
还有就是中介一个人手里往往有好几个学生,所以做事比较拖。我舍友,寄个材料弄了半天,中介也没及时帮她和学校沟通,其实本来没有收到成绩单原件是可以用官网截图或者复印件之类的东西先审核的,合格会发con offer。但是学校要材料的邮件发给中介以后,我说我收到推研信了问她有没有的时候,她去问中介中介才告诉她有这么个邮件啊摔!还有我南票,差点因为中介没及时转交给他邮件而直接与dream school say goodbye。还有个朋友,中介弄材料慢得要死,别人都开始拿offer了她还没寄出去……此种情形数不胜数。
三、选专业的问题
如果对于自己本来的专业就很喜欢、出去留学也有对口专业的话那是最理想的,比如从会计到会计,从新闻到新闻学,从社会学到社会学等等。但是会出现以下情况:1、由于国内外学科设置有较大差别,因而需要在相似的学院、更多细分的专业中做选择;2、本科专业不喜欢;3、本科专业打基础,研究生要为就业考虑而转专业等等。
情况1举个栗子,学中文的想继续读,但是又想出去,肿么办?像我校的中文系就是个大杂糅,坐拥语言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字、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方向各种教研室。但是出去读的话,一般就需要仔细选择,是读Linguistic(语言学)呢?East Asian(东亚研究)呢?还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呢?感觉出去读这些人文学科都需要相当的实力和勇气,因为对语言和学术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而且funding不多学费也不打折又是很实际的情况。我曾经考虑过东亚研究,不过几经考虑(还认真看过两本书)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这个方向深耕——底子比较薄而且兴趣不是极其强烈,最后还是转回来看自己更喜欢的传媒方向了。
如果要继续中文相关的研究,一般大三都会分方向,结合自己的方向进行选择也不会很难,但是依旧建议仔细看学校的课程设置。各个学校擅长的东西不同,同为东亚研究,有的偏历史政治,有的偏文化,有的文学性更强,这些都值得认真斟酌。
那么我选择了传媒方向,也面临情况1的选择。传媒在国内的设置也是以“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这样的大杂烩居多,打算海外的专业设置分得很清楚,大方向有新闻、传播、公共(pr)这些。像health comm、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等等这些专业国内还没有,但是职业发展其实挺不错,适合自己的话不妨尝试。如果要做学术的话那就更是要看各家都有哪些大牛,大牛手里最近在做什么项目,研究兴趣和领域是哪些,political comm、议程设置、new media、media effect究竟哪家强,因而也需要做大量的功课去研究target school的专业设置和强弱势与研究偏好。
情况2 的话,那最好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努力转专业吧。自己如果一直拧巴着学,轻则心塞中则弃疗重则抑郁。以己之短攻彼之短并不明智,积久成疾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情况3的话,我也可以算沾个边。本科的中文算是我自己选的专业,学得还行自己也喜欢。父母都本科读了传媒之后也做了传媒的,也建议我本科不要学传媒,先打好基础,如果想入行的话研究生可以学传媒。这种跨度不大的,最好也从大三大四就做准备,如果自己学校的相关专业还不错的话可以去蹭蹭讲座蹭蹭课,甚至蹭个项目;寒暑假和课不多的时候去媒体实个习,都会对以后的申请和就业有很大帮助的。
至于专业与钱途的问题,我只能说直观地看像商科、IT这些学好了直接可以转化为银子的专业都跟我没啥关系了。无论是选择做传媒还是做学术,都是注定不会发大财的路子,日子过得心安理得、体面舒适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最想做的那件事儿,最喜欢的、不计成本与回报也想做的事儿,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件事就是挣钱数钱,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看电影拍电影,我的几位导师就很享受追求知识、传递知识的过程,到底还是要follow your heart。坚持下去做好了就是“跟从内心”,钱也不会很少的,做得失败才叫“怂”。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做生死纠结。
四、其他的碎碎念
1、千万要勤劳,要细心,像我这种申请过程中乌龙百出的……人品不够的真的会耽误事儿。比如投了LSE以后,推荐信邮件丢了一封==(这还真不全怪我,某推荐人老师没及时处理导致油箱爆了以后自动删除了)、就不了了之了。(要不要这么随意……)
2、申请材料方面的话,我没有语言成绩,别的都准备得还算充分。像学校规定要的东西一定要准备周全,推荐信用的学校抬头的信纸,内容也是不套模板有具体的事情。PS也是自己参与,坚决不套模板用具体的事情来支撑。跨专业申请的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相关的经验,所以最好大二大三的假期以及大四没课的时候找一两个相关的实习做一做。不光是为了之后申请增加砝码,也是了解一下行业生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真的适合。建议哪怕不申research型也可以读两本相关的专著,用到PS里面(不管有没有人看吧)还是挺像那么回事儿的。最紧要真实、真切。好在中文和传媒蛮多相通的地方,跨得不是很费劲。而且有HK申请的现成材料了,改一改就可以投UK,相对来说也比较省力些。
3、自己申请的过程中也是锻炼英语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过程,会有很多收获的。
4、如果跨专业申请的话,更要做个早起鸟,提前找想申请的研究生的专业相关的研究、实习、项目动手做。我觉得我两个媒体实习、校园媒体经验这些都是帮我跨专业加了很多分的,虽然中文到传媒跨度不大,但是学校毕竟还是更想要整体和他们的要求比较match的娃。
5、没有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对于自己导师、老师一定要很尊重,而且他们科研和教学任务都很重,能自己做的准备先做好,求助的时候找最关键的方面问。对于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也要相互鼓励,别人解答过你的问题,以后自己摸索清楚了也尽力多帮助别人。父母虽然是至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挣的钱首先是自己的,要给自己生活、消费、投资、养老,所以别让他们太费心也尽量帮他们省钱。
6、无论HK还是UK,都是短短一年的时间,米国也就2年,不像国内读3年还有喘息的机会~所以不妨想得远一些。到了研究生,就要有更长远的规划了,毕竟已经不是个孩子,再说直白点儿,能霍霍的人生剩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每走一步还是要仔细考虑。
7、迷茫的时候也不妨碍你继续进步。这一点绝对是血的教训,觉得在犹豫不定的那段时间过得太放松了,其实完全可以在那个时间先准备着,刷个高一点的T,甚至考个G,或者多看几本书、找个任务不多的实习做着,不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不过我那段时间补了很多电影倒也算是个收获吧==)
如果有applicant这么有缘分能看到这个帖子,祝少走弯路,申请更加顺利。
offer季才刚刚开始,希望还没拿到的同伴们也都能拿到dream offer,一起飞!
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