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
查看话题 >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昨天早些时候,去TJ面了个试,已经很多年没有经历过面试,其实说是面试,更像是对自己的一个重新估价,最近的五年里换了四家公司,每一次跳槽,新公司的老板都会给出一个接近翻倍的薪资和极度有诱惑力的职位,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不稳定的工作状态,其实只不过是圈内的朋友挖来挖去而已,不可否认,跳槽在大部分企业里都是升职加薪最快的途径。
和另家公司的老总聊的很high,原本提出的实质问题一一解决,就是希望我能留在那家公司而已。反倒是我内心开始纠结,因为不得不说,在这四家公司每家都有各自的问题:做基层的时候,能力超过了领导,不招待见;做小头目的时候,和大领导的思路很难统一;做中层的时候,员工混子太多却没有清洗团队的权利;做高层的时候,面临着和家里关系的时间平衡危机。其实决定我跳不跳槽的原因早就从钱变成了开心不开心。
回到家,感冒突然严重了很多,躺在床上看哈利波特2,里面邓布利多对哈利波特说了一句话,大概起因就是哈利波特问邓布利多,你看我又会说蛇语,我又和伏地魔心灵相通,分院帽有没有把我分错学院。邓布利多说的大概意思是: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这似乎解决了长久以来我的一个思考,究竟我每次选择是不是都正确。
这个选择的根本,是从高中文理分班开始的,高一的时候,一个大神说,我觉得学文学理就是凭缘分——最后果然靠抽签,决定了自己学理科。我没有那么神,我老老实实的报了我相对擅长的文科,从此远离了自己深爱的计算机和建筑学。直到高中报志愿的时候,我也发现文科比理科靠谱的专业还是少了很多,比如文科基本是语言、司法、金融、心理、传媒等等,偏偏这类专业大部分还是文理兼收,这让我不禁有些懊恼——选文科是不是对的。
直到我大学上了一半,我才发现,高中学的好与坏,跟你未来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你的家里没钱,就老老实实找个好工作或者当个学霸吧。也许我做了人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早早的工作。
2006年开始在不同岗位开始找寻自己的位置
CET-6拿下之后,我首选做了老师——都说老师是铁饭碗,后来我发现,我的暴脾气在日漫里还能做个麻辣教师,在中国根本吃不开,学生长进了家长就给包红包,学生不长进家长就会各种找你的毛病,之后就是第一次跳槽。
08年奥运的时候赶上学校安排进了银行,做了两个月的大堂经理,行长偶尔也会放我进柜台帮忙,发工资的时候因为倒霉催的支行没有拿号机还得安排老头老太太排队,还得帮着第三方理财(保险、证券)的讲解理财,赶上新的基金定投出来要去帮行里卖基金。两个月之后实习期满行长问我想不想留行发展,我呵呵一笑,说还是想干点别的,然后第二次跳槽。
奥运结束之后没多久就和朋友开始创业做了广告公司,初衷是好的,现实是残忍的,没多久我们就把一间10来人的公司干成了3个人的作坊,凭着之前攒下的关系,在干了一件不地道的低进高出捞了一笔之后我发现在中国想要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别跟我说TB和巨没有品,就算高攀不起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这俩人早就被起底起了个透,有意者自行百度),然后第三次跳槽。
09年一年忘了自己经历了多少工作,抑郁症、游走、自暴自弃一般的打零工,在咸阳给人摊煎饼、在平遥给客栈老板娘做前台、在聊城做网页设计、在大连修片儿...尝试、跳槽、再试、再跳槽。
09年下半年终于定了下来,找了一家以前有关系的广告公司,从资深干起,算是给我的一个优待吧。我发现其实在我修了视觉传达开始,我就选择好了自己的道路,我最想干的还是传播类的工作,一个向公众发声的工作,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CM、现在来看可能是一个公众平台。
在后面的每次跳槽,我只是去选择一个我更喜欢的平台。
所以最后,看到很多人在问到跳槽会纠结,无非纠结的是发展问题,其实我觉得只要觉得现有环境不能满足自己理想的时候,该跳就跳就是了,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是石头在哪儿都不会发光的。
和另家公司的老总聊的很high,原本提出的实质问题一一解决,就是希望我能留在那家公司而已。反倒是我内心开始纠结,因为不得不说,在这四家公司每家都有各自的问题:做基层的时候,能力超过了领导,不招待见;做小头目的时候,和大领导的思路很难统一;做中层的时候,员工混子太多却没有清洗团队的权利;做高层的时候,面临着和家里关系的时间平衡危机。其实决定我跳不跳槽的原因早就从钱变成了开心不开心。
回到家,感冒突然严重了很多,躺在床上看哈利波特2,里面邓布利多对哈利波特说了一句话,大概起因就是哈利波特问邓布利多,你看我又会说蛇语,我又和伏地魔心灵相通,分院帽有没有把我分错学院。邓布利多说的大概意思是: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这似乎解决了长久以来我的一个思考,究竟我每次选择是不是都正确。
这个选择的根本,是从高中文理分班开始的,高一的时候,一个大神说,我觉得学文学理就是凭缘分——最后果然靠抽签,决定了自己学理科。我没有那么神,我老老实实的报了我相对擅长的文科,从此远离了自己深爱的计算机和建筑学。直到高中报志愿的时候,我也发现文科比理科靠谱的专业还是少了很多,比如文科基本是语言、司法、金融、心理、传媒等等,偏偏这类专业大部分还是文理兼收,这让我不禁有些懊恼——选文科是不是对的。
直到我大学上了一半,我才发现,高中学的好与坏,跟你未来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你的家里没钱,就老老实实找个好工作或者当个学霸吧。也许我做了人生当中最正确的选择——早早的工作。
2006年开始在不同岗位开始找寻自己的位置
CET-6拿下之后,我首选做了老师——都说老师是铁饭碗,后来我发现,我的暴脾气在日漫里还能做个麻辣教师,在中国根本吃不开,学生长进了家长就给包红包,学生不长进家长就会各种找你的毛病,之后就是第一次跳槽。
08年奥运的时候赶上学校安排进了银行,做了两个月的大堂经理,行长偶尔也会放我进柜台帮忙,发工资的时候因为倒霉催的支行没有拿号机还得安排老头老太太排队,还得帮着第三方理财(保险、证券)的讲解理财,赶上新的基金定投出来要去帮行里卖基金。两个月之后实习期满行长问我想不想留行发展,我呵呵一笑,说还是想干点别的,然后第二次跳槽。
奥运结束之后没多久就和朋友开始创业做了广告公司,初衷是好的,现实是残忍的,没多久我们就把一间10来人的公司干成了3个人的作坊,凭着之前攒下的关系,在干了一件不地道的低进高出捞了一笔之后我发现在中国想要创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别跟我说TB和巨没有品,就算高攀不起也不想变成那样的人(这俩人早就被起底起了个透,有意者自行百度),然后第三次跳槽。
09年一年忘了自己经历了多少工作,抑郁症、游走、自暴自弃一般的打零工,在咸阳给人摊煎饼、在平遥给客栈老板娘做前台、在聊城做网页设计、在大连修片儿...尝试、跳槽、再试、再跳槽。
09年下半年终于定了下来,找了一家以前有关系的广告公司,从资深干起,算是给我的一个优待吧。我发现其实在我修了视觉传达开始,我就选择好了自己的道路,我最想干的还是传播类的工作,一个向公众发声的工作,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CM、现在来看可能是一个公众平台。
在后面的每次跳槽,我只是去选择一个我更喜欢的平台。
所以最后,看到很多人在问到跳槽会纠结,无非纠结的是发展问题,其实我觉得只要觉得现有环境不能满足自己理想的时候,该跳就跳就是了,当然,这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的,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是石头在哪儿都不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