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之所至
在大烂片《天机.富春山居图》之前,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富春山居图》。然而这是一幅传奇画作——曾被乾隆认错,将真品弃之敝履,却将赝品作为宝物收藏并在空白处题诗。
在蒋勋以前,也许你仅仅只是知道这是一副普通山水画,但当它被蒋勋解读过后,你才发现,这是一幅穿越历史注入画家一生经历的哲学风景作。
蒋勋:黄公望传奇人生,不仅改变人生态度,也开启绘画的道路
黄公望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书香世家,十二岁就参加过国家级的神童科考试。他在江浙一带做税务方面的基层公务人员,也算是走上官场了。可是没想到后来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飞黄腾达。也许是由于个性上的耿直,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牵涉到一个案子,进了监牢。诉讼、审讯,那是很可怕的事。这是黄公望一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而这个转折就是他胸怀大志的野心突然地幻灭。
当他五十岁以后出监牢,就完全断绝了走上官场的念头,就跟当时的赵孟睿学画,后来就有了《富春山居》。这幅长卷是他最后的杰作。他自己说画了三、四年,可是可能不止,因为他落款之后,还可以继续再画——他到八十六岁才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公分的长卷。如果是一个长卷,它不是句点,而是回看自己走来的那条漫漫长途的一生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面会流露出来。
蒋勋:黄公望画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年里漫长的历史
我们回到画作,这个画里面最迷人的东西,是色的精彩。这里看到一些毛笔,非常淡的墨。黄公望曾经说过,画画一个最难的东西叫做糊涂其笔,不太容易,我们讲糊涂,是说这个人好糊涂,糊涂其笔其实说他的笔触不是那么刻意、规矩的,不是白描的工整,是淡的,淡淡的这个笔触,慢慢描过去的感觉,而且里面常常有风吹草动的某些细节出来。
黄公望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只是因为他去了富春江吗?我们来了礁溪,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山水,有一种感动想画它,可能是一个动机。黄公望画的不是一个人,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来的浅滩、激流、高峰,所有的这些东西。
因此当我们看它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他有很多的风景,比如说我放退远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对比,因为前面一段比较是夏天的感觉,到这一段第二段转第三段的时候很明显在推远,因为出现秋天的景,他让树叶的这个墨的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邹之麟说过“目空一世、胸绝纤尘”。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看看,很少画家可以干净到这种程度。我称这一段为“洪荒”,洪荒是人没有来以前的宇宙,洪荒是人都走了的宇宙,我们很少有机会去问洪荒是什么,可是它是宇宙里面最本质的存在,它甚至也不为任何的生命存在。
黄公望到最后会问自己说,我来,它是富春江,我走,它还是富春江。所以这个山水,不会因为我来我走有什么改变。所以这个时候也解脱了他自己,可能坐牢、可能亡国,所有的这些记忆,而变成突然有一种豁达,他也可以跟山水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去画到最本质的东西,去看宇宙跟自然。
那有点像陶渊明,在一个乱世当中,最后去创作了一个伟大的小说《桃花源》,他说那个地方的人不知道有汉,不知道有魏,不知道有晋,因为他们已经解脱了朝代了。黄公望希望元朝原来受异族统治的痛苦,这个时候能够解脱掉,还原到山水里,你就不属于朝代兴亡,你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我想富春山居不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太可惜了,因为我相信它是这个文化累积出来,在元代最高的一个哲学的风范。它不只是一张画,它其实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他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那个亡国的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其实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已经岌岌可危,而黄公望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那个朝代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那是比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还要重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再去看1350年黄公望这个作品,可以看到他的早熟,看到这个文化的早熟。
我想没有人会比黄公望自己的题跋把他所有的心事讲得更好,他当时的心境以及想法,透过题跋,一目了然了。
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跋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翻译:至正七年(1347),我往归富春山居,无用师一起前往,闲暇之日在南楼援笔画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勤勉,孜孜不倦。山水结架勾勒得差不多了,就随即开始逐一点墨填色,历经三四年犹未完成,原因是画留在山中而我云游在外啊。
今特意取回放在行李中,早晚得暇,理当再为之着笔。无用师担忧有巧取豪夺的,要我先在卷末题识,希望能使其知道此卷成就之艰难。十年(1350),青龙在庚寅,端午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松江)夏氏知止堂。
在蒋勋以前,也许你仅仅只是知道这是一副普通山水画,但当它被蒋勋解读过后,你才发现,这是一幅穿越历史注入画家一生经历的哲学风景作。
蒋勋:黄公望传奇人生,不仅改变人生态度,也开启绘画的道路
![]() |
黄公望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书香世家,十二岁就参加过国家级的神童科考试。他在江浙一带做税务方面的基层公务人员,也算是走上官场了。可是没想到后来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飞黄腾达。也许是由于个性上的耿直,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牵涉到一个案子,进了监牢。诉讼、审讯,那是很可怕的事。这是黄公望一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而这个转折就是他胸怀大志的野心突然地幻灭。
当他五十岁以后出监牢,就完全断绝了走上官场的念头,就跟当时的赵孟睿学画,后来就有了《富春山居》。这幅长卷是他最后的杰作。他自己说画了三、四年,可是可能不止,因为他落款之后,还可以继续再画——他到八十六岁才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公分的长卷。如果是一个长卷,它不是句点,而是回看自己走来的那条漫漫长途的一生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面会流露出来。
蒋勋:黄公望画的不只是个人,而是千年里漫长的历史
我们回到画作,这个画里面最迷人的东西,是色的精彩。这里看到一些毛笔,非常淡的墨。黄公望曾经说过,画画一个最难的东西叫做糊涂其笔,不太容易,我们讲糊涂,是说这个人好糊涂,糊涂其笔其实说他的笔触不是那么刻意、规矩的,不是白描的工整,是淡的,淡淡的这个笔触,慢慢描过去的感觉,而且里面常常有风吹草动的某些细节出来。
黄公望为什么要画这张画,只是因为他去了富春江吗?我们来了礁溪,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山水,有一种感动想画它,可能是一个动机。黄公望画的不是一个人,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来的浅滩、激流、高峰,所有的这些东西。
因此当我们看它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他有很多的风景,比如说我放退远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对比,因为前面一段比较是夏天的感觉,到这一段第二段转第三段的时候很明显在推远,因为出现秋天的景,他让树叶的这个墨的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邹之麟说过“目空一世、胸绝纤尘”。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看看,很少画家可以干净到这种程度。我称这一段为“洪荒”,洪荒是人没有来以前的宇宙,洪荒是人都走了的宇宙,我们很少有机会去问洪荒是什么,可是它是宇宙里面最本质的存在,它甚至也不为任何的生命存在。
黄公望到最后会问自己说,我来,它是富春江,我走,它还是富春江。所以这个山水,不会因为我来我走有什么改变。所以这个时候也解脱了他自己,可能坐牢、可能亡国,所有的这些记忆,而变成突然有一种豁达,他也可以跟山水在一起。所以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去画到最本质的东西,去看宇宙跟自然。
那有点像陶渊明,在一个乱世当中,最后去创作了一个伟大的小说《桃花源》,他说那个地方的人不知道有汉,不知道有魏,不知道有晋,因为他们已经解脱了朝代了。黄公望希望元朝原来受异族统治的痛苦,这个时候能够解脱掉,还原到山水里,你就不属于朝代兴亡,你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我想富春山居不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太可惜了,因为我相信它是这个文化累积出来,在元代最高的一个哲学的风范。它不只是一张画,它其实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他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那个亡国的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这个时候其实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已经岌岌可危,而黄公望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那个朝代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那是比君臣一梦今古虚名还要重要的东西。
因此我们再去看1350年黄公望这个作品,可以看到他的早熟,看到这个文化的早熟。
我想没有人会比黄公望自己的题跋把他所有的心事讲得更好,他当时的心境以及想法,透过题跋,一目了然了。
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跋尾》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授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翻译:至正七年(1347),我往归富春山居,无用师一起前往,闲暇之日在南楼援笔画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勤勉,孜孜不倦。山水结架勾勒得差不多了,就随即开始逐一点墨填色,历经三四年犹未完成,原因是画留在山中而我云游在外啊。
今特意取回放在行李中,早晚得暇,理当再为之着笔。无用师担忧有巧取豪夺的,要我先在卷末题识,希望能使其知道此卷成就之艰难。十年(1350),青龙在庚寅,端午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松江)夏氏知止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