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山记(二)
到达日隆镇的时间大约是下午一点,此刻距离清晨出发已过去了六个多小时。旅馆老板娘约我在镇中心的高原红超市见面,她尽管年纪不大,但面庞却被这里充足的日照涂抹成了红里透黑的颜色。在这里,人们都习惯叫她卢老七他媳妇。卢家是当地的大户,一家几个兄弟都是在山友圈里赫赫有名的高山协作,其中最知名的是卢老四,不过很可惜,几年前半脊峰的一次山难,他和搜狐网户外频道的一位编辑死于一场极为突然的大雪崩。据说,发现他的遗体时,他的额骨已经被积雪砸出了裂缝。
如果说四姑娘山是中国的阿尔卑斯,那么日隆镇就算是中国的霞慕尼了,每年来到这里的驴友与登山客数量远远要超过那些只是来到此一游的观光客。当然,由于身处藏区,日隆镇的繁华程度自然无法与霞慕尼相提并论。这里没有直达峰顶的观光缆车,也没有可以一览冰湖风光的高山小火车,有的只是在近几年公路两旁陆续修建起来的简易家庭旅馆。雄伟的雪山将小金县环抱其中,诞生了无与伦比的美景,也让这里从此没有了分明的四季。剩下的,只是夜晚的严寒和白昼的酷热。显然,在陡峭的山坡上从事农耕并不现实,而仅靠几头牦牛,也很难让当地的人们摆脱贫穷的困扰。好在旅游业的繁荣让他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生存之道。尽管无法与法国或瑞士的同类地区相比,但日隆镇已算是国内登山项目相关服务最为完备的地点了。男人上山做高山向导,女人在山下从事围绕登山的服务业,这比贫瘠的梯田或干瘦的牦牛能让他们更快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
老板娘很快为我找来了一位向导,他叫老黄,是当地的羌民,尽管有点衣衫不整,总让我想起平时上班常来换零钱的一位拾荒大哥,但他憨厚朴实的模样看上去很值得信赖。除了融雪的四五月份,四姑娘山全年几乎都是攀登季,但冬季的登山客相对而言还是要少了许多。一方面因为这个时间本身便是旅游淡季,另一方面由于降雪,冬季的攀登难度也要提高不少。我本打算跳过被戏称为穿只皮鞋都能上去的大峰,直接从二峰开始。但老黄告诉我二峰刚下过一场雪,如果攀登者零经验,又如我一样零装备,最好不要贸然挑战。我听从了老黄的建议,又向他要了一份登山必备物品清单。第一日要做的,就是准备装备。
很多人都认为登山是一项极其烧钱的运动,这种印象很大程度来源于近几年王石、郁亮等人高调张扬的商业攀登。的确,珠峰的商业攀登需要登山者较为雄厚的资金储备。但若只是进入这项运动,根本无需几万元的连身羽绒服,也不必穿上LA SPORTIVA的高山靴。看看我的向导老黄,身上的羽绒夹克脏到直泛亮光,冲锋裤脚上满是污泥,而那双登山鞋,更是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山寨货。先进的装备只是在心理上给予登山者以慰藉,或者在极端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但大多数时候,强健的身躯和充沛的体能要比装备在山上更管用。其实在日隆镇上的商铺里,登山者足以租到任意一件必需装备,大到背包和冲锋衣,小到手套和头灯,尽管商店里没有始祖鸟、北面、BLACK DIAMOND这样的牌子货,但仅以这些杂牌产品,足以应付不远处的山峰。
夜晚,我和老黄在房间里检查明天上山时所需的装备。因为有了他的驮马,所以我不必随身携带太多物品。经过了几年的修缮,大峰与二峰的大本营如今也有了简易的石屋,不但能为登山客提供基本的住宿,而且连生火做饭的麻烦也一并解决。因此,老板娘借给我的四季帐篷也成了无用的摆设。经过一番盘点,其实攀登大峰的必需物品无非以下几样:保暖性能良好的冲锋衣裤与抓绒衣裤,一件足够轻便的羽绒服(可以用从东北穿来的棉服代替),一双合脚的登山鞋(非常非常重要),冲顶背包,手套,帽子,头灯,登山杖,保温杯。你会发现这里少了许多户外俱乐部提供的装备清单里的物品,譬如说雪镜、润唇膏、头巾之类的,这是因为这些物品对于大峰级别的攀登来说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登山者性命以外方面的保护。对于一个把登顶视为目标的人来说,嘴唇的干裂或脸上的红血丝并不足以阻挡他的脚步。而对于那些把娇嫩的皮肤或姣好的面容看得无比珍贵的人而言,登山客里也断然不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在我们整理装备的时候,旅馆隔壁房间的两个重庆人敲响了我的房门。他们都是在校大学生,二十岁出头,和我已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姑且叫他们渝A和渝B吧。渝A和渝B与我搭乘同一班大巴来到日隆,又鬼使神差的入住了同一家旅店,这种缘分注定了我们在日隆镇几天的足迹也是相似的。听说我要去登大峰,更为年轻气盛的他们自然也要加入其中。只不过对于登山这件事,我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年龄的缘故,自己对于这件事看得过于小心谨慎,这种敬畏又夹杂着恐惧的心情如果放在玉珠峰、博格达或是宁金抗沙或许比较合适,但对于大峰这种山峰而言是不是胆怯得过了头。但看到渝A与渝B完全不以为然,仿佛和一次普通户外徒步没什么区别的轻松模样,我又觉得这种轻视也许会为我们第二天的攀登带来某种不测。有人说,山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山上,人的欲望与自私会被无限的放大。而还没等上山,我便已感受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私。老黄曾经告诉我,一个向导带多名队员的方式尽管能够节省一笔向导费,但一旦队员中的任意一人出现意外需要下撤,其余队员必须随之一同下撤,无论身体状况好坏。看到渝A与渝B仅仅随身带着两瓶农夫山泉,又不愿使用老黄的驮马,我实在很难对他们抱以太大的信心。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成真了一半,也失算了一半。
如果说四姑娘山是中国的阿尔卑斯,那么日隆镇就算是中国的霞慕尼了,每年来到这里的驴友与登山客数量远远要超过那些只是来到此一游的观光客。当然,由于身处藏区,日隆镇的繁华程度自然无法与霞慕尼相提并论。这里没有直达峰顶的观光缆车,也没有可以一览冰湖风光的高山小火车,有的只是在近几年公路两旁陆续修建起来的简易家庭旅馆。雄伟的雪山将小金县环抱其中,诞生了无与伦比的美景,也让这里从此没有了分明的四季。剩下的,只是夜晚的严寒和白昼的酷热。显然,在陡峭的山坡上从事农耕并不现实,而仅靠几头牦牛,也很难让当地的人们摆脱贫穷的困扰。好在旅游业的繁荣让他们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生存之道。尽管无法与法国或瑞士的同类地区相比,但日隆镇已算是国内登山项目相关服务最为完备的地点了。男人上山做高山向导,女人在山下从事围绕登山的服务业,这比贫瘠的梯田或干瘦的牦牛能让他们更快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
老板娘很快为我找来了一位向导,他叫老黄,是当地的羌民,尽管有点衣衫不整,总让我想起平时上班常来换零钱的一位拾荒大哥,但他憨厚朴实的模样看上去很值得信赖。除了融雪的四五月份,四姑娘山全年几乎都是攀登季,但冬季的登山客相对而言还是要少了许多。一方面因为这个时间本身便是旅游淡季,另一方面由于降雪,冬季的攀登难度也要提高不少。我本打算跳过被戏称为穿只皮鞋都能上去的大峰,直接从二峰开始。但老黄告诉我二峰刚下过一场雪,如果攀登者零经验,又如我一样零装备,最好不要贸然挑战。我听从了老黄的建议,又向他要了一份登山必备物品清单。第一日要做的,就是准备装备。
很多人都认为登山是一项极其烧钱的运动,这种印象很大程度来源于近几年王石、郁亮等人高调张扬的商业攀登。的确,珠峰的商业攀登需要登山者较为雄厚的资金储备。但若只是进入这项运动,根本无需几万元的连身羽绒服,也不必穿上LA SPORTIVA的高山靴。看看我的向导老黄,身上的羽绒夹克脏到直泛亮光,冲锋裤脚上满是污泥,而那双登山鞋,更是不知道从哪里淘来的山寨货。先进的装备只是在心理上给予登山者以慰藉,或者在极端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但大多数时候,强健的身躯和充沛的体能要比装备在山上更管用。其实在日隆镇上的商铺里,登山者足以租到任意一件必需装备,大到背包和冲锋衣,小到手套和头灯,尽管商店里没有始祖鸟、北面、BLACK DIAMOND这样的牌子货,但仅以这些杂牌产品,足以应付不远处的山峰。
夜晚,我和老黄在房间里检查明天上山时所需的装备。因为有了他的驮马,所以我不必随身携带太多物品。经过了几年的修缮,大峰与二峰的大本营如今也有了简易的石屋,不但能为登山客提供基本的住宿,而且连生火做饭的麻烦也一并解决。因此,老板娘借给我的四季帐篷也成了无用的摆设。经过一番盘点,其实攀登大峰的必需物品无非以下几样:保暖性能良好的冲锋衣裤与抓绒衣裤,一件足够轻便的羽绒服(可以用从东北穿来的棉服代替),一双合脚的登山鞋(非常非常重要),冲顶背包,手套,帽子,头灯,登山杖,保温杯。你会发现这里少了许多户外俱乐部提供的装备清单里的物品,譬如说雪镜、润唇膏、头巾之类的,这是因为这些物品对于大峰级别的攀登来说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登山者性命以外方面的保护。对于一个把登顶视为目标的人来说,嘴唇的干裂或脸上的红血丝并不足以阻挡他的脚步。而对于那些把娇嫩的皮肤或姣好的面容看得无比珍贵的人而言,登山客里也断然不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在我们整理装备的时候,旅馆隔壁房间的两个重庆人敲响了我的房门。他们都是在校大学生,二十岁出头,和我已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姑且叫他们渝A和渝B吧。渝A和渝B与我搭乘同一班大巴来到日隆,又鬼使神差的入住了同一家旅店,这种缘分注定了我们在日隆镇几天的足迹也是相似的。听说我要去登大峰,更为年轻气盛的他们自然也要加入其中。只不过对于登山这件事,我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些时候我觉得可能是年龄的缘故,自己对于这件事看得过于小心谨慎,这种敬畏又夹杂着恐惧的心情如果放在玉珠峰、博格达或是宁金抗沙或许比较合适,但对于大峰这种山峰而言是不是胆怯得过了头。但看到渝A与渝B完全不以为然,仿佛和一次普通户外徒步没什么区别的轻松模样,我又觉得这种轻视也许会为我们第二天的攀登带来某种不测。有人说,山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在山上,人的欲望与自私会被无限的放大。而还没等上山,我便已感受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份自私。老黄曾经告诉我,一个向导带多名队员的方式尽管能够节省一笔向导费,但一旦队员中的任意一人出现意外需要下撤,其余队员必须随之一同下撤,无论身体状况好坏。看到渝A与渝B仅仅随身带着两瓶农夫山泉,又不愿使用老黄的驮马,我实在很难对他们抱以太大的信心。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成真了一半,也失算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