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
2015年1月28日,很幸运的在学姐宿舍借宿半月,第二天晚上彻夜长谈,聊人生,聊格局,聊思想,聊灵魂……总之这样深入的聊天已经很久、也许印象中从来没有过,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思虑再三觉得很有必要将这些所得记录下来,以防我这榆木脑袋给忘了。嘻嘻。
中庸
谈话围绕的重点就是这个词,中国5000年的历史凝聚出的智慧精华。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词,但是,我的理解还是太过片面,所以才会在追求这个词的时候遇到各种纠结与痛苦。交流之后,对于中庸有了新的看法,庸不代表庸俗,大众化,中也不代表着平庸化,中间化。所以追求中庸不代表着不能追求卓越,不能追求事业,不能出类拔萃。而它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度,世事无绝对,这个度的把握很难。举例来说吧,比如读名人传记,各个名人身上闪光点都不一样,甚至两个同样伟大的人有些性格是截然相反的,怎么办,全盘模仿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取其精华,而这精华也是有讲究的,万物有正反两面,对于其精华的撷取也要有度,不能全部拿过来还不想要好东西的弊端,怎么可能好的都给你,不好的都给别人,这也太自私太不成熟了,还没有学会去接受不完美,没有学会有所取舍。那些精华就像钱,是大家都喜欢的,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像渔夫的老婆,贪得无厌而一无所得。所以对待那些好的存在,取到适合自己的量即可,切忌贪婪。
完美的不完美
以前的我总说自己自卑,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甚至是在他人看来自己身上很优秀的品质在我眼中都会显得不那么完美而受到我自己的嫌弃,而总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一些闪光点,所以愈发觉得自己谁都不如,一无是处。永远不接纳自己,所以永远活在不快乐,不满足,不幸福中。其实性格有时候是天生的,要陪着你过一辈子的,再好的性格不是你的,你再羡慕要想完全从自己变成比尔盖茨是不可能的,成功不可以复制。即使可以,那么复制来的成功有何意义呢?不过是那些成功的衍生品而已,你早已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哪怕你现有的性格不会产生巨大的成功,万众瞩目的显赫,可那又怎样,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特的性格特点,过自己特有的人生不也是一种意义吗?过出自己,顺应自己的心,就像顺应大自然一样,也许行为、外在与旁人不同,但是内心的充实与富足正是生命的意义。所以不要苛责自己,对天生的性格多加修缮,在经历中逐渐更多的了解自己,更接纳自己。
格局
学姐提到了格局,给我感触挺大的。格局,百度百科的意思如下:格,指人格;局,指气度,胸怀。每个人的格局是不同的。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关于人的格局的理解,很不错,就粘过来了,我自认为自己的格局并不大,所以我虽然很想追求大心胸,练就宠辱不惊的性格,但是学姐说得对,有时候格局很小,却偏偏要放很多东西进去,就容易溢出来,比如你很生气,却偏偏要自己豁达,把那么多的气放在小小的格局之中,企图他能自己消化,可是最可能的后果是爆炸。气坏了自己。所以忍的关键,我所追求的那些性格的关键还是扩大自己的格局。
一个人“格局”的养成,和下面两件东西有关,如果你经常往这两方面上去思考问题,格局自然而然就会大起来:
一曰“历史的深度”。就是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看它短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还是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会为今天抖了个机灵并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过,十年前的自己,在遥想十年后时,理想中的你是现在这个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样子吗?或者设想等到十年以后,那时的你再来看今天所做的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意义(当然,我不是说写答案攒票在“历史的深度”的审视下没有意义,我早就说过,关键是你要努力去写“长半衰期的答案”)?
二曰“世界的宽度”。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辩论中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或者在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或者被某位师长夸赞为天资聪颖、前途无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也许在波士顿的一间公寓,也许在日内瓦的一间实验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栋隐居的木屋中,有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构思一件伟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你对此全然无知。你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这个小王国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可以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这个东西,也与你的天赋有关,与你的遭际有关,与你的命运有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你无法安排和设计你的天赋和命运。
事实上,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谓“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为刘易斯·科塞的著作(理念人(豆瓣)),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并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我在「与世无争」的人真的与世无争吗?这个问题中就谈到了三位这样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阿尔贝特·施韦泽)。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1111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1000个人是盲众,100个人是逐利者,10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一位是至善之人。当然,并没有必要倡导人们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像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这就是格局。
别人
最后提一下别人吧,其实学姐把我当成知己我是有点心虚的,因为我虽然是个善思者,虽然对于我们所提到的思想很推崇,但是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实践者。尤其是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学姐早就练就了宠辱不惊的淡定,而我却是一个对外界过于敏感的人,说白了还是内心不够强大,比如我觉得好看的衣服,别人只要一说不好看我立马就不喜欢。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虚荣,所以希望别人夸奖自己,希望自己能利于山之巅,受万人顶礼膜拜,这样更有面子,可是外人的评价又有什么呢?总是因为别人改变自己真的很蠢。活的自信一点,洒脱一点。不因别人喜欢自己就对别人更好,不因别人讨厌自己的某个方面就去伪装那些,希望大家都喜欢自己。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喜欢的自会吸引,不喜欢的过滤掉吧。朋友也是有选择的。
中庸
谈话围绕的重点就是这个词,中国5000年的历史凝聚出的智慧精华。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词,但是,我的理解还是太过片面,所以才会在追求这个词的时候遇到各种纠结与痛苦。交流之后,对于中庸有了新的看法,庸不代表庸俗,大众化,中也不代表着平庸化,中间化。所以追求中庸不代表着不能追求卓越,不能追求事业,不能出类拔萃。而它更多的是强调一个度,世事无绝对,这个度的把握很难。举例来说吧,比如读名人传记,各个名人身上闪光点都不一样,甚至两个同样伟大的人有些性格是截然相反的,怎么办,全盘模仿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要取其精华,而这精华也是有讲究的,万物有正反两面,对于其精华的撷取也要有度,不能全部拿过来还不想要好东西的弊端,怎么可能好的都给你,不好的都给别人,这也太自私太不成熟了,还没有学会去接受不完美,没有学会有所取舍。那些精华就像钱,是大家都喜欢的,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像渔夫的老婆,贪得无厌而一无所得。所以对待那些好的存在,取到适合自己的量即可,切忌贪婪。
完美的不完美
以前的我总说自己自卑,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甚至是在他人看来自己身上很优秀的品质在我眼中都会显得不那么完美而受到我自己的嫌弃,而总是能从别人身上看到一些闪光点,所以愈发觉得自己谁都不如,一无是处。永远不接纳自己,所以永远活在不快乐,不满足,不幸福中。其实性格有时候是天生的,要陪着你过一辈子的,再好的性格不是你的,你再羡慕要想完全从自己变成比尔盖茨是不可能的,成功不可以复制。即使可以,那么复制来的成功有何意义呢?不过是那些成功的衍生品而已,你早已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哪怕你现有的性格不会产生巨大的成功,万众瞩目的显赫,可那又怎样,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特的性格特点,过自己特有的人生不也是一种意义吗?过出自己,顺应自己的心,就像顺应大自然一样,也许行为、外在与旁人不同,但是内心的充实与富足正是生命的意义。所以不要苛责自己,对天生的性格多加修缮,在经历中逐渐更多的了解自己,更接纳自己。
格局
学姐提到了格局,给我感触挺大的。格局,百度百科的意思如下:格,指人格;局,指气度,胸怀。每个人的格局是不同的。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关于人的格局的理解,很不错,就粘过来了,我自认为自己的格局并不大,所以我虽然很想追求大心胸,练就宠辱不惊的性格,但是学姐说得对,有时候格局很小,却偏偏要放很多东西进去,就容易溢出来,比如你很生气,却偏偏要自己豁达,把那么多的气放在小小的格局之中,企图他能自己消化,可是最可能的后果是爆炸。气坏了自己。所以忍的关键,我所追求的那些性格的关键还是扩大自己的格局。
一个人“格局”的养成,和下面两件东西有关,如果你经常往这两方面上去思考问题,格局自然而然就会大起来:
一曰“历史的深度”。就是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看它短期的成败、得失和荣辱,还是能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价值和意义。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会为今天抖了个机灵并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过,十年前的自己,在遥想十年后时,理想中的你是现在这个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样子吗?或者设想等到十年以后,那时的你再来看今天所做的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发挥了什么样的意义(当然,我不是说写答案攒票在“历史的深度”的审视下没有意义,我早就说过,关键是你要努力去写“长半衰期的答案”)?
二曰“世界的宽度”。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辩论中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或者在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或者被某位师长夸赞为天资聪颖、前途无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也许在波士顿的一间公寓,也许在日内瓦的一间实验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栋隐居的木屋中,有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构思一件伟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你对此全然无知。你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这个小王国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对“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宽度”的发现和思考,可以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宽广和开放的心智,养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这个东西,也与你的天赋有关,与你的遭际有关,与你的命运有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你无法安排和设计你的天赋和命运。
事实上,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谓“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我想在此基础上稍做发挥,提出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为刘易斯·科塞的著作(理念人(豆瓣)),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并且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我在「与世无争」的人真的与世无争吗?这个问题中就谈到了三位这样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阿尔贝特·施韦泽)。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随机抽取1111个人,那么有可能,其中1000个人是盲众,100个人是逐利者,10个人是理念人,而还有一位是至善之人。当然,并没有必要倡导人们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发展。因为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你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如果说在零度格局下,盲众看到的是幻像和噪声,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么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正如伟大的史怀哲所说:
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这就是格局。
别人
最后提一下别人吧,其实学姐把我当成知己我是有点心虚的,因为我虽然是个善思者,虽然对于我们所提到的思想很推崇,但是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实践者。尤其是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学姐早就练就了宠辱不惊的淡定,而我却是一个对外界过于敏感的人,说白了还是内心不够强大,比如我觉得好看的衣服,别人只要一说不好看我立马就不喜欢。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虚荣,所以希望别人夸奖自己,希望自己能利于山之巅,受万人顶礼膜拜,这样更有面子,可是外人的评价又有什么呢?总是因为别人改变自己真的很蠢。活的自信一点,洒脱一点。不因别人喜欢自己就对别人更好,不因别人讨厌自己的某个方面就去伪装那些,希望大家都喜欢自己。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喜欢的自会吸引,不喜欢的过滤掉吧。朋友也是有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