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游记
本来这篇游记应该是在上一篇后面紧接着写完的,奈何懒癌复发到现在。补上补上。
四川跟重庆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而复杂的。譬如 LP里就在重庆一章的开头提示到:不要在重庆人面前说对成都的喜爱blabla;再譬如成都一行中遇到的成都土著都对于重庆有一种绝对说不上是喜爱的情感。的确,论历史,成都(四川)蜀国故地,历史悠久。而重庆也只是在97年后才成了直辖市。不过论级别,成都现在反而要屈居重庆之后了。这样一种新秀跟大牌之间的张力的确值得玩味和思考。
对于重庆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多好:拥挤嘈杂,加上缭绕的雾气。不过前两天听广播恰好聊到重庆,说到重庆是立体的,这我非常的赞同。一座山城,楼房参差不齐的依靠在裸露出原色的山坡上,道路在山间穿梭,嘉陵江和长江又把原本就复杂的地形划分的零零散散。
重庆有许多区,而这次住的莫泰就在渝中区洪崖洞旁边,加上80多一天的房钱,绝对算得上划算了。
这种潮湿而压抑的感觉,配上阴沉的天气,恰恰是我所不喜欢的。
到了重庆,第一天的行程是从宾馆-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东门-饭江湖(湖广会馆因为太迟移到了最后一天)。在地图上看这些景点不过区区一两站路,可是我竟然足足走了2W+步,将近10公里。一方面是因为重庆的立体交通,一个景点明明就在头上(对,是头上)却不知道怎么上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去的时候正好在修路,把原本一条必经之道给堵得严严实实,因此绕了好大一个弯子。
洪崖洞这种地方修的很有特色,但是要硬说有什么历史就牵强了(本身就是近年才修造的仿古建筑)。由于绕路的关系自己是从下往上一
步一步从山脚走到了山顶(事后才知道有电梯)。洪崖洞很好的展现了重庆立体的概念,即一层层房屋是如何与山相互摩擦,相互配合的。顶层的DQ星巴克还有各种小吃店,说不上什么感觉,但是还是觉得不搭配和奇怪。
解放碑步行街,如同成都的春熙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说白了就是名品荟萃的步行街了。碑头的劳力士钟似乎也暗示了解放碑当今不解放而媚外。这里尽管汇聚了许许多多的游客行人,但是觉得这跟重庆的特质似乎没什么关系。
至于朝天门,去的时候广场在维修,简单的一瞥。嘉陵江和长江也正是在这里汇合的同时,江边裸露的岩石和建筑在上面的楼房还是给了我不小的视觉冲击。而一路上无数家的游船门票店面让朝天门的意义等同于游客登船点。先不说这雾气缭绕的夜景能否看到灯光和山色,这暗擦擦的邮轮和路边喇叭功放的通俗歌曲,廉价小吃,叫卖小贩到构成了一幅挺有意思的冬日乘船图。
至于饭江湖这家馆子,LP也好,成都的刘君也罢都是止不住的推荐的。我私以为这家馆子是我在重庆吃的最好的一顿饭:林中藕遇+茶树菇烧肉+米饭(78元)虽说不上便宜,但是味道的确很赞。自己一个人本身按道理来说一个菜就足够了,不过在这家饭庄一是想多尝尝鲜,二是自己不喜欢吃辣,所以趁机会多调剂下口味。现在想想很可能一方面自己从到了成都边几日没有吃到米饭,成天的火锅和小吃使得米饭成了一时新鲜。再加上自己从成都到重庆,又一路奔走,在“饥饿”这个最好的厨师帮助下自然大快朵颐。
第二日:
磁器口+红岩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中山路+民主党派历史博物馆+宋庆龄故居成列馆+胖妹(暴走的一天)。
磁器口古镇很有名,但是却比较失望。一是古镇的“古”只留的一个建筑风格(还多是危房),居民和生活早已经被商业游客冲的七零八落;而是所谓的名吃,名店尽管人口聚集,但是我却不觉得有什么特色。各种快餐小吃的连锁店不用赘述,就连路边的传统手工艺店竟然也和自己在家乡看到的类似。换句话说,磁器口的特色可能就是在独特的建筑风格上吧。
第二天的游览景点虽多,印象却不是很深刻。红岩博物馆成列的历史已经在初高中的历史书里被各种演绎,当年名士的故居要么荒芜一片,要么被修葺的过分崭新。所在地山中倒是一片绿色祥和,跟不远处的闹市和学校成了有趣的对比。细细一想,当年先烈也只有在山中才能更好“掩护”自己的革命事业吧。
人民大礼堂就是大礼堂,规模跟帝都的大会堂还是差了不少。三峡博物馆更多的是涉及到长江流域(中游)一段的古代历史,重庆以及周边的风土人情,还是很不错的。
中山四路和中山三路都是不错的历史景点。中山四路迄今仍然是重庆政府部门的要地,路边也随处可见警察巡逻。这一路的周公馆,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戴笠公馆民主历史博物馆等等都是国共两党历史的见证。宋庆龄故居同这些景点相比就十分的简陋:一栋三层小楼,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不过故居门口的胖妹小面倒是无数人推荐,甚至是什么当地“小面XX强”的常驻面馆。
最后一日便去了湖广会馆,也是收获很大的一次。了解到湖广会馆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两广和湖南湖北一带到重庆当地的移民的聚集地。进而追溯到朝代更迭时期的人口迁移——这样的历史让我对重庆和武汉第一印象的如此相似有了最好的解释——根上本是一家呀。换个角度看,在血脉宗亲的联系被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地缘变成了维系移民们最为重要的纽带。会馆里的祭祖牌位,民居,戏台以及其他设施无不显示着当年会馆人口的密集和兴旺。
到重庆机场一路仍然是轻轨穿梭在山中楼间,的确,重庆的轨道加农很难以被冠上“地铁”的名号。这又和前面的立体概念呼应了。
总的说来,重庆是我去过的四个直辖市中印象最一般的一个。论现代自然不及上海;是山城也就不是平原上的北京一般坦荡;民风外向热辣跟天津的慵懒舒适对比明显。山城本身很大,而自己也只是短短停留了几日,粗略浏览了一番。可就是在这几天中所看到的,总让我觉得重庆有一种末世生存感。同成都相比,自己也的确更适合成都的风格。但是山城,始终值得人一览。
四川跟重庆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而复杂的。譬如 LP里就在重庆一章的开头提示到:不要在重庆人面前说对成都的喜爱blabla;再譬如成都一行中遇到的成都土著都对于重庆有一种绝对说不上是喜爱的情感。的确,论历史,成都(四川)蜀国故地,历史悠久。而重庆也只是在97年后才成了直辖市。不过论级别,成都现在反而要屈居重庆之后了。这样一种新秀跟大牌之间的张力的确值得玩味和思考。
对于重庆的第一印象说不上多好:拥挤嘈杂,加上缭绕的雾气。不过前两天听广播恰好聊到重庆,说到重庆是立体的,这我非常的赞同。一座山城,楼房参差不齐的依靠在裸露出原色的山坡上,道路在山间穿梭,嘉陵江和长江又把原本就复杂的地形划分的零零散散。
重庆有许多区,而这次住的莫泰就在渝中区洪崖洞旁边,加上80多一天的房钱,绝对算得上划算了。
![]() |
早上从成都北站到重庆,跟座位旁一位带着女儿的年轻妈妈聊了一会 |
这种潮湿而压抑的感觉,配上阴沉的天气,恰恰是我所不喜欢的。
到了重庆,第一天的行程是从宾馆-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东门-饭江湖(湖广会馆因为太迟移到了最后一天)。在地图上看这些景点不过区区一两站路,可是我竟然足足走了2W+步,将近10公里。一方面是因为重庆的立体交通,一个景点明明就在头上(对,是头上)却不知道怎么上去;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去的时候正好在修路,把原本一条必经之道给堵得严严实实,因此绕了好大一个弯子。
![]() |
洪崖洞一瞥 |
洪崖洞这种地方修的很有特色,但是要硬说有什么历史就牵强了(本身就是近年才修造的仿古建筑)。由于绕路的关系自己是从下往上一
步一步从山脚走到了山顶(事后才知道有电梯)。洪崖洞很好的展现了重庆立体的概念,即一层层房屋是如何与山相互摩擦,相互配合的。顶层的DQ星巴克还有各种小吃店,说不上什么感觉,但是还是觉得不搭配和奇怪。
![]() |
解放碑(步行街) |
![]() |
朝天门码头 |
解放碑步行街,如同成都的春熙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说白了就是名品荟萃的步行街了。碑头的劳力士钟似乎也暗示了解放碑当今不解放而媚外。这里尽管汇聚了许许多多的游客行人,但是觉得这跟重庆的特质似乎没什么关系。
至于朝天门,去的时候广场在维修,简单的一瞥。嘉陵江和长江也正是在这里汇合的同时,江边裸露的岩石和建筑在上面的楼房还是给了我不小的视觉冲击。而一路上无数家的游船门票店面让朝天门的意义等同于游客登船点。先不说这雾气缭绕的夜景能否看到灯光和山色,这暗擦擦的邮轮和路边喇叭功放的通俗歌曲,廉价小吃,叫卖小贩到构成了一幅挺有意思的冬日乘船图。
至于饭江湖这家馆子,LP也好,成都的刘君也罢都是止不住的推荐的。我私以为这家馆子是我在重庆吃的最好的一顿饭:林中藕遇+茶树菇烧肉+米饭(78元)虽说不上便宜,但是味道的确很赞。自己一个人本身按道理来说一个菜就足够了,不过在这家饭庄一是想多尝尝鲜,二是自己不喜欢吃辣,所以趁机会多调剂下口味。现在想想很可能一方面自己从到了成都边几日没有吃到米饭,成天的火锅和小吃使得米饭成了一时新鲜。再加上自己从成都到重庆,又一路奔走,在“饥饿”这个最好的厨师帮助下自然大快朵颐。
![]() |
米饭中掺杂的粗粮给口感增色不少 |
第二日:
磁器口+红岩博物馆+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中山路+民主党派历史博物馆+宋庆龄故居成列馆+胖妹(暴走的一天)。
磁器口古镇很有名,但是却比较失望。一是古镇的“古”只留的一个建筑风格(还多是危房),居民和生活早已经被商业游客冲的七零八落;而是所谓的名吃,名店尽管人口聚集,但是我却不觉得有什么特色。各种快餐小吃的连锁店不用赘述,就连路边的传统手工艺店竟然也和自己在家乡看到的类似。换句话说,磁器口的特色可能就是在独特的建筑风格上吧。
![]() |
找到人少的一处,别处便都是人头了 |
第二天的游览景点虽多,印象却不是很深刻。红岩博物馆成列的历史已经在初高中的历史书里被各种演绎,当年名士的故居要么荒芜一片,要么被修葺的过分崭新。所在地山中倒是一片绿色祥和,跟不远处的闹市和学校成了有趣的对比。细细一想,当年先烈也只有在山中才能更好“掩护”自己的革命事业吧。
人民大礼堂就是大礼堂,规模跟帝都的大会堂还是差了不少。三峡博物馆更多的是涉及到长江流域(中游)一段的古代历史,重庆以及周边的风土人情,还是很不错的。
中山四路和中山三路都是不错的历史景点。中山四路迄今仍然是重庆政府部门的要地,路边也随处可见警察巡逻。这一路的周公馆,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戴笠公馆民主历史博物馆等等都是国共两党历史的见证。宋庆龄故居同这些景点相比就十分的简陋:一栋三层小楼,室内的陈设也非常简单。不过故居门口的胖妹小面倒是无数人推荐,甚至是什么当地“小面XX强”的常驻面馆。
![]() |
两元的门票也就意味着内涵不多 |
![]() |
一份小面+凉糕,咸鲜味配合软甜口 |
最后一日便去了湖广会馆,也是收获很大的一次。了解到湖广会馆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两广和湖南湖北一带到重庆当地的移民的聚集地。进而追溯到朝代更迭时期的人口迁移——这样的历史让我对重庆和武汉第一印象的如此相似有了最好的解释——根上本是一家呀。换个角度看,在血脉宗亲的联系被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地缘变成了维系移民们最为重要的纽带。会馆里的祭祖牌位,民居,戏台以及其他设施无不显示着当年会馆人口的密集和兴旺。
到重庆机场一路仍然是轻轨穿梭在山中楼间,的确,重庆的轨道加农很难以被冠上“地铁”的名号。这又和前面的立体概念呼应了。
总的说来,重庆是我去过的四个直辖市中印象最一般的一个。论现代自然不及上海;是山城也就不是平原上的北京一般坦荡;民风外向热辣跟天津的慵懒舒适对比明显。山城本身很大,而自己也只是短短停留了几日,粗略浏览了一番。可就是在这几天中所看到的,总让我觉得重庆有一种末世生存感。同成都相比,自己也的确更适合成都的风格。但是山城,始终值得人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