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五军之战》-遗憾的告别
一本由英国人创作并在1937年出版的童话故事——《霍比特人》,被一个新西兰人绞尽脑汁扩展成了三部曲电影,直到2014年底(按美国上映时间)才宣告其影像化的最终完成,想必J•R•R•托尔金他老人家一定会满面红光地在天堂的电影院里包下专场请各路诸神好好欣赏吧。
还是先说一下片名吧。相信不少观众会随着影片的发展掰着指头算:到底是哪五军呀?按照原著里的设定,参与孤山战争的五支军队应为:人类、矮人、精灵、半兽人及座狼。包括笔者在内,好些人可能都忽略了座狼的战斗属性,加之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于是只是把座狼算作了半兽人的交通工具而已。参与战争的其他势力,如霍比特人倒霉孩子比尔博•巴金斯、灰袍巫师甘道夫、甘道夫的盟友巨鹰和熊人、半兽人的援军哥布林和大蝙蝠等,都只算作卷入战争的支援者罢了。
由于这是《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完结篇,加上彼得•杰克逊导演为促成史诗篇幅而在此前两部电影中注入了不少水分,使得《五军之战》的叙事节奏变得非常尴尬。一方面需要解决上一部末尾气势汹汹扑向长湖镇的“被解放的史矛革”,另一方面又要从头到尾呈现孤山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44分钟的片长看起来有点捉襟见肘(事实上,本片是《魔戒》系列与《霍比特人》系列组成的“中土世界”电影中最短的一部)。但要知道,这场战争本身的内容其实根本撑不了一部电影,那片长究竟被什么塞满了呢?。
我们不如对照电影海报,简单归纳一下全片:
①男主角比尔博•巴金斯,海报上脑袋最大的人物,几乎贯穿全片所有叙事线,出场时间笑傲孤山方圆五百里。
②接下来是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和甘道夫,并列本片男二号的这两位戏份都很吃重,充满对宿命的挣扎和英勇的战斗。前者找回了原初的自我,后者设下了未来的布局。
③再次是人类的杰出代表,屠龙者巴德。不仅要凭借一己之力消灭恶龙史矛革,还要带领老弱病残避难求生。兼顾父亲与领袖职责之外,连斡旋种族纷争也要他出马。可谓长湖好楷模,中土好男儿。
④然后是来自幽暗森林的精灵族俊男美女。精灵王瑟兰迪尔,代表着旧时代精灵一族的固执和骄傲。精灵王子莱格拉斯,不仅是新一代开明派精灵的象征,更是联系起《魔戒》三部曲的线索人物之一。精灵女弓手……管她叫啥呢,反正就是为体现跨种族和谐精神的原创角色嘛(这么说不会得罪塔瑞尔的粉丝吧喂?)。
⑤围绕着上述各位的,是本片中的各大酱油角色:狂暴的半兽人酋长波格、傲慢的恶龙史矛革、乱入的巨鹰空军编队以及无数千里迢迢专程赶来领便当的半兽人大军。
再加上索林麾下的其他十二位矮人兄弟,还有精灵女王凯兰崔尔、精灵领主埃尔隆德、白袍巫师萨鲁曼以及死灵法师索伦的对峙场面——啧啧,需要出镜的人物实在太多了!
这哪里是五军之战,根本就是出场时间之战啊!
镜头在各个角色之间频繁切换,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后果,那就是剧情的铺垫不足和支离破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不足。
首先,因为剧情的人为拉长,使得上一部故事已远在一年前,再次回到中土世界的观众已然丢失了对各个角色的情感投入。本片一上来又是屠龙的大场面,没有考虑对观众的情感回归引导。所以无论是索林的内心挣扎和转变,甘道夫的扭转乾坤,还是塔瑞尔和奇力的爱情,都无法令人信服,也就很难给予观众共鸣和感动。
其次,马丁•弗里曼饰演的比尔博•巴金斯,由于需要穿梭于各个势力之间,让他和从第一部开始就结伴同行的矮人团队之间缺乏足够且丰满的互动。尤其是与索林之间的几次对话,完全是因为剧情推动而对台词的感觉。于是乎到了战争尾声,比尔博的悲切就显得格外生硬。
再次,剧情的割离凸显了故事改编的欠妥之处。原著中,巨鹰援军空降战场时,比尔博首先发现了这一喜讯并大声疾呼“巨鹰来了!”,读来热血沸腾、令人振奋。片中却将比尔博被敌人击晕的情节前移使他无法目睹这一场面,也没有渲染联军陷入绝境急盼支援的氛围,导致巨鹰的出现无甚惊喜,像是例行公事。
片中一度关系重大的矮人国宝“阿肯宝石”却在战争开始后没了下文,其实在原著中,从比尔博手中获得宝石的精灵王瑟兰迪尔最终将其归还了矮人,从侧面揭示了精灵与矮人两族关系破冰的曙光。可惜在电影里,除开宝石的下落,包括战后长湖镇人类在内的各方势力去向也完全没有向观众介绍,匆匆忙忙地便送比尔博回家了。
余下能使人愉悦的,恐怕就只剩早在《魔戒》时期就玩得无比熟练的视觉特效,以及音效、化妆和服装设计了(矮人族和精灵族的盔甲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参考文献的)。哦,对了,还有需要系列老影迷配合的地方,那就是对《魔戒》情怀的提取消费——透过贯穿历史的角色、悠扬的主题旋律以及那枚小小的、闪闪的——“我的宝贝”。
就这样,我们惆怅不舍却又如释重负地,向银幕上的“中土世界”说声再见。
还是先说一下片名吧。相信不少观众会随着影片的发展掰着指头算:到底是哪五军呀?按照原著里的设定,参与孤山战争的五支军队应为:人类、矮人、精灵、半兽人及座狼。包括笔者在内,好些人可能都忽略了座狼的战斗属性,加之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于是只是把座狼算作了半兽人的交通工具而已。参与战争的其他势力,如霍比特人倒霉孩子比尔博•巴金斯、灰袍巫师甘道夫、甘道夫的盟友巨鹰和熊人、半兽人的援军哥布林和大蝙蝠等,都只算作卷入战争的支援者罢了。
由于这是《霍比特人》系列电影的完结篇,加上彼得•杰克逊导演为促成史诗篇幅而在此前两部电影中注入了不少水分,使得《五军之战》的叙事节奏变得非常尴尬。一方面需要解决上一部末尾气势汹汹扑向长湖镇的“被解放的史矛革”,另一方面又要从头到尾呈现孤山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144分钟的片长看起来有点捉襟见肘(事实上,本片是《魔戒》系列与《霍比特人》系列组成的“中土世界”电影中最短的一部)。但要知道,这场战争本身的内容其实根本撑不了一部电影,那片长究竟被什么塞满了呢?。
我们不如对照电影海报,简单归纳一下全片:
①男主角比尔博•巴金斯,海报上脑袋最大的人物,几乎贯穿全片所有叙事线,出场时间笑傲孤山方圆五百里。
②接下来是矮人国王索林•橡木盾和甘道夫,并列本片男二号的这两位戏份都很吃重,充满对宿命的挣扎和英勇的战斗。前者找回了原初的自我,后者设下了未来的布局。
③再次是人类的杰出代表,屠龙者巴德。不仅要凭借一己之力消灭恶龙史矛革,还要带领老弱病残避难求生。兼顾父亲与领袖职责之外,连斡旋种族纷争也要他出马。可谓长湖好楷模,中土好男儿。
④然后是来自幽暗森林的精灵族俊男美女。精灵王瑟兰迪尔,代表着旧时代精灵一族的固执和骄傲。精灵王子莱格拉斯,不仅是新一代开明派精灵的象征,更是联系起《魔戒》三部曲的线索人物之一。精灵女弓手……管她叫啥呢,反正就是为体现跨种族和谐精神的原创角色嘛(这么说不会得罪塔瑞尔的粉丝吧喂?)。
⑤围绕着上述各位的,是本片中的各大酱油角色:狂暴的半兽人酋长波格、傲慢的恶龙史矛革、乱入的巨鹰空军编队以及无数千里迢迢专程赶来领便当的半兽人大军。
再加上索林麾下的其他十二位矮人兄弟,还有精灵女王凯兰崔尔、精灵领主埃尔隆德、白袍巫师萨鲁曼以及死灵法师索伦的对峙场面——啧啧,需要出镜的人物实在太多了!
这哪里是五军之战,根本就是出场时间之战啊!
镜头在各个角色之间频繁切换,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后果,那就是剧情的铺垫不足和支离破碎。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不足。
首先,因为剧情的人为拉长,使得上一部故事已远在一年前,再次回到中土世界的观众已然丢失了对各个角色的情感投入。本片一上来又是屠龙的大场面,没有考虑对观众的情感回归引导。所以无论是索林的内心挣扎和转变,甘道夫的扭转乾坤,还是塔瑞尔和奇力的爱情,都无法令人信服,也就很难给予观众共鸣和感动。
其次,马丁•弗里曼饰演的比尔博•巴金斯,由于需要穿梭于各个势力之间,让他和从第一部开始就结伴同行的矮人团队之间缺乏足够且丰满的互动。尤其是与索林之间的几次对话,完全是因为剧情推动而对台词的感觉。于是乎到了战争尾声,比尔博的悲切就显得格外生硬。
再次,剧情的割离凸显了故事改编的欠妥之处。原著中,巨鹰援军空降战场时,比尔博首先发现了这一喜讯并大声疾呼“巨鹰来了!”,读来热血沸腾、令人振奋。片中却将比尔博被敌人击晕的情节前移使他无法目睹这一场面,也没有渲染联军陷入绝境急盼支援的氛围,导致巨鹰的出现无甚惊喜,像是例行公事。
片中一度关系重大的矮人国宝“阿肯宝石”却在战争开始后没了下文,其实在原著中,从比尔博手中获得宝石的精灵王瑟兰迪尔最终将其归还了矮人,从侧面揭示了精灵与矮人两族关系破冰的曙光。可惜在电影里,除开宝石的下落,包括战后长湖镇人类在内的各方势力去向也完全没有向观众介绍,匆匆忙忙地便送比尔博回家了。
余下能使人愉悦的,恐怕就只剩早在《魔戒》时期就玩得无比熟练的视觉特效,以及音效、化妆和服装设计了(矮人族和精灵族的盔甲看得出是下了一番功夫参考文献的)。哦,对了,还有需要系列老影迷配合的地方,那就是对《魔戒》情怀的提取消费——透过贯穿历史的角色、悠扬的主题旋律以及那枚小小的、闪闪的——“我的宝贝”。
就这样,我们惆怅不舍却又如释重负地,向银幕上的“中土世界”说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