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剑雨
影评:
佛祖点化世人讲究机缘,禅机一过,缘即灭矣;而禅机未到,虽点亦不中。
1.《剑雨》很有意思了。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政治口号和忠奸大义的武侠电影,连师门恩怨、武林阴谋等隐喻和反讽都没有,它纯粹就是一部为了趣味而趣味,为了人物而人物的作品。整部电影充满了都市男女之间的细碎和温馨,充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细节和幽默。
2. 这是一部讲述禅师渡世之道的电影。
真正的主人翁从没出现过,只在电影开始做个交代,那就是罗摩。罗摩的这个引子很关键,没有它,电影的叙事根本无法展开。不用去做什么考据,就依从电影叙事的逻辑来推测,罗摩是个得道高僧,为了进宫面圣弘法,自己净了身,可是死后尸身完整,是个正常的男人,这就是罗摩的奥秘。
——“神封、灵虚、神藏、气海、下三椎,他能再生造化,生残、补缺。”——禅师的道术怎么就和男人性器的失而复得联系得那么紧密。
说到这我就想问了,高僧为了弘法渡世可以去净身,(净身这个词本身就有意思,失去身体的那一部分,怎么就干净了?道家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看起来身体在中西思想家那里都是个祸乱的根源,而根源的某种最神秘的象征莫过于男人的性器。)这倒不奇怪,为理想献身的不乏其人,奇怪的是,一个和尚既然都已经净过了身,干嘛还要费事把它给修补回来?
对于一个有道的高僧、一个和尚,留着它有用嘛?难道他还不能淡然接受这一微不足道的得失,还要大费周章,把它修回来,除非它并非微不足道,除非只有留着它才可能真正去净身。
对于和尚,它也有用,或者说,对于佛法之智慧,欲望有它不同的意义。
陆竹追了一个性感女杀手三年,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媲美于任何一个情长的男人。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女从桥上走过。”
和尚的确需要这家伙。但是这个家伙在有道的高僧那里跟在一般市井野汉那里不太一样。也许都是爱欲,但是爱欲的结果不太相同,渡化也是源于爱欲,不然就不会讲什么机缘。佛法渡人并没有超越人世轮回,因为讲究机缘,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渡化,更不是什么时机都要渡化。
从一端来讲,佛法在此岸也要带有人世气息,再说明白一点,也是自私的。
不渡众生,只化一人。
但是,唯有能渡一人、化一心,(其实是渡二人,化此心与彼心,禅师也是人,也有一心。)佛法才是人世之智慧。万川之月,一月万川,这是佛法的无量境。
渡心,既是渡化众生也,机缘是禅师弘法的突破口——这就是为啥罗摩要把男人的东西修补回来。他也要突破此劫,渡己、渡人——佛法是应劫而生,不能逃到彼岸去——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情禅的理解。
一剑穿心、成就圆满的此心,这就是禅的机锋,凌厉、锋利,如电光火石。唯有此心澄莹圆满,彼心方可应而生变——“师傅,我还可以有这个福分,请您告诉我,人生可以从新来过吗?”也许只有在血雨腥风的剑雨之中,也就是在人世间,才有心之灵变,升腾。
“去!
死者乃为生者开眼,(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未来已成现在,现在已成过去,随心而去吧,看,能得否。
心得圆满,在具两岸法,具两岸法者,唯死者已矣;随心而去,方生世间法,具世间法者,唯生者图矣。
陆竹当然是爱剑雨的,他的爱已经跨越了此岸与彼岸;剑雨既是人世的别名,也是一个男人心里的奇女子。
佛祖点化世人讲究机缘,禅机一过,缘即灭矣;而禅机未到,虽点亦不中。
1.《剑雨》很有意思了。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政治口号和忠奸大义的武侠电影,连师门恩怨、武林阴谋等隐喻和反讽都没有,它纯粹就是一部为了趣味而趣味,为了人物而人物的作品。整部电影充满了都市男女之间的细碎和温馨,充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细节和幽默。
2. 这是一部讲述禅师渡世之道的电影。
真正的主人翁从没出现过,只在电影开始做个交代,那就是罗摩。罗摩的这个引子很关键,没有它,电影的叙事根本无法展开。不用去做什么考据,就依从电影叙事的逻辑来推测,罗摩是个得道高僧,为了进宫面圣弘法,自己净了身,可是死后尸身完整,是个正常的男人,这就是罗摩的奥秘。
——“神封、灵虚、神藏、气海、下三椎,他能再生造化,生残、补缺。”——禅师的道术怎么就和男人性器的失而复得联系得那么紧密。
说到这我就想问了,高僧为了弘法渡世可以去净身,(净身这个词本身就有意思,失去身体的那一部分,怎么就干净了?道家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看起来身体在中西思想家那里都是个祸乱的根源,而根源的某种最神秘的象征莫过于男人的性器。)这倒不奇怪,为理想献身的不乏其人,奇怪的是,一个和尚既然都已经净过了身,干嘛还要费事把它给修补回来?
对于一个有道的高僧、一个和尚,留着它有用嘛?难道他还不能淡然接受这一微不足道的得失,还要大费周章,把它修回来,除非它并非微不足道,除非只有留着它才可能真正去净身。
对于和尚,它也有用,或者说,对于佛法之智慧,欲望有它不同的意义。
陆竹追了一个性感女杀手三年,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媲美于任何一个情长的男人。
“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女从桥上走过。”
和尚的确需要这家伙。但是这个家伙在有道的高僧那里跟在一般市井野汉那里不太一样。也许都是爱欲,但是爱欲的结果不太相同,渡化也是源于爱欲,不然就不会讲什么机缘。佛法渡人并没有超越人世轮回,因为讲究机缘,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渡化,更不是什么时机都要渡化。
从一端来讲,佛法在此岸也要带有人世气息,再说明白一点,也是自私的。
不渡众生,只化一人。
但是,唯有能渡一人、化一心,(其实是渡二人,化此心与彼心,禅师也是人,也有一心。)佛法才是人世之智慧。万川之月,一月万川,这是佛法的无量境。
渡心,既是渡化众生也,机缘是禅师弘法的突破口——这就是为啥罗摩要把男人的东西修补回来。他也要突破此劫,渡己、渡人——佛法是应劫而生,不能逃到彼岸去——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情禅的理解。
一剑穿心、成就圆满的此心,这就是禅的机锋,凌厉、锋利,如电光火石。唯有此心澄莹圆满,彼心方可应而生变——“师傅,我还可以有这个福分,请您告诉我,人生可以从新来过吗?”也许只有在血雨腥风的剑雨之中,也就是在人世间,才有心之灵变,升腾。
“去!
死者乃为生者开眼,(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未来已成现在,现在已成过去,随心而去吧,看,能得否。
心得圆满,在具两岸法,具两岸法者,唯死者已矣;随心而去,方生世间法,具世间法者,唯生者图矣。
陆竹当然是爱剑雨的,他的爱已经跨越了此岸与彼岸;剑雨既是人世的别名,也是一个男人心里的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