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悲剧开始- I 拱形结构
1907年的7月12日,当古斯塔夫·马勒凝视着死于猩红热的大女儿玛利亚的尸体的时候,心绪不免回到了他刚刚购买麦尔尼格别墅作为他的作曲小屋的那一年。在那间别墅里,他创作了他的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以及他的《亡儿之歌》等一系列艺术歌曲。或许是命运的嘲弄,或许是人生的特定时期与特定地点发酵出的阴魂不散的诅咒,在马勒的那段并不愉快的岁月里创作的一出出颇具预言力的作品最终让他只能无所适从地面对大女儿的尸体。
而阿尔玛的一次次警告此时也如同警钟一般不断在他耳边萦绕。那是马勒刚刚创作完《亡儿之歌》的1904年,同时,他的第六交响曲“悲剧”也即将大功告成。阿尔玛警告马勒说,在玛利亚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创作如此不祥的作品,这是对孩子极不负责任的诅咒。这些作品必然会给这个家庭招致无可弥补的灾难。然而,此时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马勒并未理睬阿尔玛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地将命运的重锤落在了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末乐章里。而几年后,阿尔玛的预言也终于一语成谶。
几乎在马勒创作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时候,他的人生就已举步维艰。虽然他通过出卖信仰而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几乎与此同时,维也纳的排犹思潮也甚嚣尘上。同时,维也纳爱乐乐团也似乎对这位出身尴尬身份暧昧的指挥家兼作曲家心怀敌意。一方面,古斯塔夫·马勒对于排练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就连对他们来讲谙熟于心的作品也不例外。而这对于一贯养尊处优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来讲,简直是一种奇耻大辱;另一方面,马勒对于传统作品“别出心裁”的改编也令这个乐团觉得这简直就是欺师灭祖,是可忍孰不可忍。最终,艺术见解的分歧以及围绕在马勒四周越来越危险的舆论使得马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决裂,马勒又一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就在这种状态下,古斯塔夫·马勒逃到了麦尔尼格别墅,开始了他的新作的酝酿。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中,他会留下如此决绝,如此惨烈的悲剧气息。
这部交响曲不同于他以往的作品在结构上的复杂自由,而是以较严谨的四乐章写成的,同时,第一乐章几乎是他所创作的最为严谨的奏鸣曲式乐章。只不过,用进行曲作为奏鸣曲式的呈示部,这种安排在当时那个年代仍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这种进行曲的安排使得这部作品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一种斗志昂扬的姿态,同时,进行曲中隐隐透出的不祥的预感又或多或少地暗示了作品最后的悲剧性收场。正如马勒的心性一般,他从未营造过纯粹的欢乐气氛,他的人生或许也并未纯粹过。
在第二和第三乐章的编排上,古斯塔夫·马勒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他创作的顺序,似乎我们应该把谐谑曲乐章放在第二乐章的位置上,而将那首优美的柔板放在第三乐章。而且,这样的安排也使得音乐在听起来更顺理成章一些——尤其是第一乐章和谐谑曲乐章的主题非常之相似,有着无法忽视的“血缘关系”,让人不忍将二者拆开。然而,这部新作在首演后便引起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这种事只有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同志干过,你这么安排难道是在觊觎这位乐圣吗?
于是,古斯塔夫·马勒便不得不将谐谑曲放在了中规中矩的第三乐章上。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理解此时的古斯塔夫·马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同时也无法理解马勒到底是否认同这样的安排。这全拜他的妻子——阿尔玛·马勒所赐。阿尔玛前后矛盾,囫囵吞枣的言论使得这段历史相当扑朔迷离,以至于至今,指挥家在处理第六交响曲的时候,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编排这两个乐章。
单摆浮搁地来看这段历史,似乎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更有道理。然而,如果马勒认同第二乐章是一首柔板的话,似乎又在另一个角度上自圆其说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的马勒当然有理由一意孤行地认为,在他的人生当中难道还会更加不顺利吗?于是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当中,他决绝地落下了命运的重锤。这是历史性的一种作曲手法,之前从未有作曲家敢于在交响曲中运用如此暴力的手法(瓦格纳在歌剧中倒是有此尝试)。这重锤就如盖棺定论一般,命运的每一次打击就如敲进棺材板中的钉子一样,将马勒死死地定在绝望的棺材之中,永世不得翻身。而马勒此时的神经也充满了绝望与惊惧,或许还有整个精神状态的扭曲。
这部第六交响曲并不是马勒在麦尔尼格别墅中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在这里诞生的第一部交响曲是他的第五交响曲——一部耐人寻味的交响曲。似乎,第五交响曲就如同他的第七交响曲一样令人在理解上无所适从。而此时,马勒面对的是一出中年危机的悲剧:事业的不如意,婚姻的紧张,以及心态的扭曲。而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极具戏剧性张力的第五交响曲中。
第五交响曲在开篇便呈现出了一首危机四伏的葬礼进行曲。唐突的小号别扭地吹出了那段经典的音型,之后便是乐团气若游丝的应和。以这首葬礼进行曲为原点,古斯塔夫·马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部呈倒叙形式铺展开来的交响曲。
在第二乐章中,古斯塔夫·马勒描写了一段极具战斗力的乐章。而第三乐章自成一派,是一段圆号与乐团的对话。而这个乐章也起到了对称轴一般的作用,扭转了整部作品的氛围,引导了作品之后向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发展。在第三乐章之后,便是马勒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柔板乐章。这个乐章已经被指挥家过度演绎得不像样子了,很多指挥家一意孤行地将其演绎成了马勒爱情乃至人生的悲剧的写照。然而实际上,这段音乐正是古斯塔夫·马勒献给阿尔玛的情诗一般的音乐,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抒发对阿尔玛情愫的诗篇。而紧接着到来的第五乐章,几乎是马勒创作过的最无忧无虑的乐章——虽然其中不免偶有阴霾。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其看做是一段对童年的描写,似乎也符合了马勒的那段虽然不算幸福,但在人生中也算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然,我并不是一定要将第五交响曲的末乐章编排以“童年”这个标题。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我是指最简单浅显地换一个角度——从后往前看——正如我最开始说的倒叙创作——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令人欣喜的小机关:童年——爱情——过渡期——战争——死亡。而此时,我们再将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拉扯进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小惊喜:意气风发——充满爱意的田园风光(如果马勒认同将柔板提前的话)——癫狂的战前——战争以及彻底的失败与死亡。然后,我们又可以将已经与之形成鲜明对称关系的第五交响曲拉扯进来:葬礼进行曲——战争……马勒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一个完整的拱形结构,一个无助的死循环,无穷动一般地自成一体,天衣无缝。这种安排实在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极为不祥的征兆。
当然,我们很难说这是马勒的有意安排。他的第六交响曲似乎要比第五交响曲的主题更加明确,也更加具有代表性。而如此看来,他的第五交响曲却更类似于第六交响曲的前传。经常看电影的我们或许会了解,电影的前传中的人物未必会预知到他们在正传中的命运,而正传中的人物必然会带有前传中的影子。马勒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也是这样。他的第五交响曲或许只是包含了人到中年所遭遇的各种不顺心的琐事,然而在第六交响曲中,马勒将这种不顺心深化发展成了人生的悲剧,从此也为他今后人生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命运难道还会更加不顺利吗?时间很快就给了马勒答复。故事回到1907年的7月12日,马勒凝视着大女儿玛利亚的尸体的那一刻。此时的马勒脑海中一定回旋着他的第六交响曲以及亡儿之歌的旋律。然而,命运的诅咒并不止于此,紧接着,马勒又无助地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大不如前了。心脏的一次次不祥的跳动让他意识到了死亡此时与他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近在咫尺的死神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他带走。而他此时对人生的意犹未尽的怨念又让他不得不创作出更多的作品。马勒最终选择了离开这座别墅,希望在离开这个伤心地的同时,也将他此生的不愉快一并封印在这里。
从此,古斯塔夫·马勒便再也没有回到过麦尔尼格别墅。
故事从悲剧开始 II 前传的前传:http://www.douban.com/note/481182698/
而阿尔玛的一次次警告此时也如同警钟一般不断在他耳边萦绕。那是马勒刚刚创作完《亡儿之歌》的1904年,同时,他的第六交响曲“悲剧”也即将大功告成。阿尔玛警告马勒说,在玛利亚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创作如此不祥的作品,这是对孩子极不负责任的诅咒。这些作品必然会给这个家庭招致无可弥补的灾难。然而,此时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马勒并未理睬阿尔玛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地将命运的重锤落在了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末乐章里。而几年后,阿尔玛的预言也终于一语成谶。
几乎在马勒创作他的第六交响曲的时候,他的人生就已举步维艰。虽然他通过出卖信仰而在音乐之都维也纳获得了一席之地,但几乎与此同时,维也纳的排犹思潮也甚嚣尘上。同时,维也纳爱乐乐团也似乎对这位出身尴尬身份暧昧的指挥家兼作曲家心怀敌意。一方面,古斯塔夫·马勒对于排练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就连对他们来讲谙熟于心的作品也不例外。而这对于一贯养尊处优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来讲,简直是一种奇耻大辱;另一方面,马勒对于传统作品“别出心裁”的改编也令这个乐团觉得这简直就是欺师灭祖,是可忍孰不可忍。最终,艺术见解的分歧以及围绕在马勒四周越来越危险的舆论使得马勒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决裂,马勒又一次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就在这种状态下,古斯塔夫·马勒逃到了麦尔尼格别墅,开始了他的新作的酝酿。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中,他会留下如此决绝,如此惨烈的悲剧气息。
这部交响曲不同于他以往的作品在结构上的复杂自由,而是以较严谨的四乐章写成的,同时,第一乐章几乎是他所创作的最为严谨的奏鸣曲式乐章。只不过,用进行曲作为奏鸣曲式的呈示部,这种安排在当时那个年代仍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这种进行曲的安排使得这部作品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了一种斗志昂扬的姿态,同时,进行曲中隐隐透出的不祥的预感又或多或少地暗示了作品最后的悲剧性收场。正如马勒的心性一般,他从未营造过纯粹的欢乐气氛,他的人生或许也并未纯粹过。
在第二和第三乐章的编排上,古斯塔夫·马勒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他创作的顺序,似乎我们应该把谐谑曲乐章放在第二乐章的位置上,而将那首优美的柔板放在第三乐章。而且,这样的安排也使得音乐在听起来更顺理成章一些——尤其是第一乐章和谐谑曲乐章的主题非常之相似,有着无法忽视的“血缘关系”,让人不忍将二者拆开。然而,这部新作在首演后便引起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这种事只有伟大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同志干过,你这么安排难道是在觊觎这位乐圣吗?
于是,古斯塔夫·马勒便不得不将谐谑曲放在了中规中矩的第三乐章上。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理解此时的古斯塔夫·马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同时也无法理解马勒到底是否认同这样的安排。这全拜他的妻子——阿尔玛·马勒所赐。阿尔玛前后矛盾,囫囵吞枣的言论使得这段历史相当扑朔迷离,以至于至今,指挥家在处理第六交响曲的时候,都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编排这两个乐章。
单摆浮搁地来看这段历史,似乎将谐谑曲放在第二乐章更有道理。然而,如果马勒认同第二乐章是一首柔板的话,似乎又在另一个角度上自圆其说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此时的马勒当然有理由一意孤行地认为,在他的人生当中难道还会更加不顺利吗?于是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当中,他决绝地落下了命运的重锤。这是历史性的一种作曲手法,之前从未有作曲家敢于在交响曲中运用如此暴力的手法(瓦格纳在歌剧中倒是有此尝试)。这重锤就如盖棺定论一般,命运的每一次打击就如敲进棺材板中的钉子一样,将马勒死死地定在绝望的棺材之中,永世不得翻身。而马勒此时的神经也充满了绝望与惊惧,或许还有整个精神状态的扭曲。
这部第六交响曲并不是马勒在麦尔尼格别墅中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在这里诞生的第一部交响曲是他的第五交响曲——一部耐人寻味的交响曲。似乎,第五交响曲就如同他的第七交响曲一样令人在理解上无所适从。而此时,马勒面对的是一出中年危机的悲剧:事业的不如意,婚姻的紧张,以及心态的扭曲。而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极具戏剧性张力的第五交响曲中。
第五交响曲在开篇便呈现出了一首危机四伏的葬礼进行曲。唐突的小号别扭地吹出了那段经典的音型,之后便是乐团气若游丝的应和。以这首葬礼进行曲为原点,古斯塔夫·马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部呈倒叙形式铺展开来的交响曲。
在第二乐章中,古斯塔夫·马勒描写了一段极具战斗力的乐章。而第三乐章自成一派,是一段圆号与乐团的对话。而这个乐章也起到了对称轴一般的作用,扭转了整部作品的氛围,引导了作品之后向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氛围发展。在第三乐章之后,便是马勒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柔板乐章。这个乐章已经被指挥家过度演绎得不像样子了,很多指挥家一意孤行地将其演绎成了马勒爱情乃至人生的悲剧的写照。然而实际上,这段音乐正是古斯塔夫·马勒献给阿尔玛的情诗一般的音乐,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抒发对阿尔玛情愫的诗篇。而紧接着到来的第五乐章,几乎是马勒创作过的最无忧无虑的乐章——虽然其中不免偶有阴霾。我们可以近似地将其看做是一段对童年的描写,似乎也符合了马勒的那段虽然不算幸福,但在人生中也算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当然,我并不是一定要将第五交响曲的末乐章编排以“童年”这个标题。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我是指最简单浅显地换一个角度——从后往前看——正如我最开始说的倒叙创作——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令人欣喜的小机关:童年——爱情——过渡期——战争——死亡。而此时,我们再将马勒的第六交响曲拉扯进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小惊喜:意气风发——充满爱意的田园风光(如果马勒认同将柔板提前的话)——癫狂的战前——战争以及彻底的失败与死亡。然后,我们又可以将已经与之形成鲜明对称关系的第五交响曲拉扯进来:葬礼进行曲——战争……马勒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一个完整的拱形结构,一个无助的死循环,无穷动一般地自成一体,天衣无缝。这种安排实在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极为不祥的征兆。
当然,我们很难说这是马勒的有意安排。他的第六交响曲似乎要比第五交响曲的主题更加明确,也更加具有代表性。而如此看来,他的第五交响曲却更类似于第六交响曲的前传。经常看电影的我们或许会了解,电影的前传中的人物未必会预知到他们在正传中的命运,而正传中的人物必然会带有前传中的影子。马勒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也是这样。他的第五交响曲或许只是包含了人到中年所遭遇的各种不顺心的琐事,然而在第六交响曲中,马勒将这种不顺心深化发展成了人生的悲剧,从此也为他今后人生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命运难道还会更加不顺利吗?时间很快就给了马勒答复。故事回到1907年的7月12日,马勒凝视着大女儿玛利亚的尸体的那一刻。此时的马勒脑海中一定回旋着他的第六交响曲以及亡儿之歌的旋律。然而,命运的诅咒并不止于此,紧接着,马勒又无助地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开始大不如前了。心脏的一次次不祥的跳动让他意识到了死亡此时与他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近在咫尺的死神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把他带走。而他此时对人生的意犹未尽的怨念又让他不得不创作出更多的作品。马勒最终选择了离开这座别墅,希望在离开这个伤心地的同时,也将他此生的不愉快一并封印在这里。
从此,古斯塔夫·马勒便再也没有回到过麦尔尼格别墅。
故事从悲剧开始 II 前传的前传:http://www.douban.com/note/481182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