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犬者之路(一)山生
木板门“吱呀”一声开了,在半山坡的寂静中划下痕迹。他看了一眼四周,奶奶讲过的鬼故事中的场景如同再现。皎洁的月光正泼洒在他的头上,却无法完全压抑他想要回到屋内的想法。不过在迈出院门第一步之后,一种奇怪的朦胧的推力让他觉得应该继续下去,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山生还没回来,往常它早应该挠开门,跳上炕,钻进他的被窝儿。
今天没有。
他担心它出了什么事。
车祸?马路似乎太远了吧?让别人抱走了?又不是什么稀有品种,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当地小型混血品种;吃了掺了老鼠药的什么东西死了?不,不会的。
睡觉前奶奶说,“明天再找吧,先睡觉,山神爷爷会保护他的”。
奶奶哄着他,他才十四岁,他小学还没毕业(已经是最后一年了)。但他知道山神是假的,只有像爷爷和奶奶这样老人才相信,爸爸妈妈都不相信。爸爸妈妈根本不相信,所以离开了山坡,住到镇里。
他想回家找爸爸帮忙,不过那种奇怪的朦胧所带来的隐约的刺激加快了他体内血液流动的速度,他似乎能听见喉咙里和太阳穴的皮肤下血液亢奋的汩汩声。
他决定自己去找。
他顺着几十年的土路走下去,很快越过了小河沟,他的鞋在铁板桥上当啷作响。这破旧的铁板桥实在是太单薄了,他每次都要担心会掉下去。在桥的中央还有一块缺少铁板的窟窿,他躲开了。
过了桥头,黑夜不知怎么越发寂静,从西边阴森森的方向吹来几阵邪风。
“山生”,
他试着喊了一声,四下里没什么反应。
“山生!”
他放大声音,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他并不因此增加担心,他太熟悉它了。
他八岁的时候爸爸把山生送给了他。混血,白毛,四个爪子是淡黄的。他放学回到奶奶家的时候问小狗是哪里来的,奶奶说是大山生的,后来他明白大山是不能生出小狗的,是爸爸送给他的,名字就这样叫下来。
现在他已经十四岁了,他明白狗和人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它们的爪子下面长着有趣的垫子,四个小垫子加一个大垫子组成的梅花形的垫子,所以它们走路是没有声音的。没准山生已经听见他的呼喊正在往回跑,没准已经很近了,没准再等会就可以了。
他驻足聆听,只听到某片草丛里传来蛐蛐“知——知”的叫声。
又等了很久——至少在这样的夜里,对他一个人来说是很久的——他确定山生根本没听到,它根本没在附近。
继续找吗?
三条路,走哪条好呢?
西边的“千坟山”在月光下睡着了,很安逸,又诡异的没有一丝生气,想是山生也不会去;
东边是大约半里的死路;
北边,就太远了吧。
两边住家的石头墙壁上,一块块石头与怪物的脑袋没什么两样,盯着看还好,否则在与余光的边角处更如同生出了死鱼样的眼睛。
他也只能撑到这儿了。
他忽的倒退三步,转身往回跑,轻声嘟囔着“不能回头,不能回头,不能回头”。奶奶说过,走夜路不回头就不会看见鬼。可是这么想着,心中偏偏有一股想要回头的劲。他硬扭着控制着,和压下来的恐惧纠缠在一起。
没跑多远,他的腿就酸了,好在也没走出多远。他终于进了“不太安全”的庭院,却又想起自己是偷偷跑出来的,一会被奶奶发现不如就说去厕所了吧。他拉开出来时特地留下的虚掩的门,回到“安全”的屋子里面。
他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既为山生担心,又要确认奶奶和爷爷到底发现还是没发现。大约半小时,他终于确定从他们喉咙深处发出的酣睡声是真的。
后山树林里传来猫头鹰呜呜的叫声,如同在述说它完全知道今晚的一切,因为“它全部都看见了”。
他透过上绣的窗栏杆往外面看,月光从清澈的星空探进松树林,每一棵树都仿佛是有生命的,它们长了眼睛,围观着这个房子,围观着他。
他真的害怕了,猛的把被子抻过头顶。
随着恐惧一点点褪去,身体也一点点放松,之前累积的强烈的精神疲惫如天幕一样覆盖到他的身体上,他从未如此的疲倦,昏昏睡去。
他做了个梦,梦见山生回来了,他抱起山生又是亲又是开心。抬起头时,长着眼睛的松树“们”顺着山坡走下来,挤进小小的庭院。他抱起山生,发疯似的朝着镇上跑。他想要跑回家找爸爸。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回到屋子里找爷爷,他就是想要找爸爸。
到了铁桥,怪事发生了。桥开始无限延长,他跑一米,桥延长一米,无论多久也跑不过去,与对岸永远保持一米的距离。
难道不仅鬼能“鬼打墙”,桥也能“桥打墙”了吗?
松树“们”追着他,已经挤进庭院的那些又从庭院里挤出来。它们粗大的树根盘缠着,以一种极其奇怪的步态追过来。
如果爸爸能知道,如果爸爸能来就好了。天下哪有心灵相通的奇迹?
可是爸爸果然站在桥的对面,左手扶着自行车,右手招呼他过去。
难道爸爸不知道已经“桥打墙”了吗?
“桥打墙”却突然没了嚣张的气焰,凭空消失了。
他被恐惧压着,此时这么一高兴,胸前的气一顺,不自主的哭了出来。在没有尽头的哭泣中,梦消失了。
他睁开眼睛,梦境历历在目,他摸了摸眼角,确实很湿润。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想继续睡了,就这样回想着刚刚的梦。
静静的想,没人打扰,真好。
吃早饭时,昨夜梦的是什么他也记不起清了。不奇怪吗?不到几个小时就记不清了。他一边琢磨着梦到底是什么,一边用匙喝着玉米地瓜粥,喝几口粥便发一会儿呆。
奶奶用胳膊肘顶了一下他的右肩膀说“快吃”,又用汤匙敲了敲他的碗边说,“剩饭脸上长麻子”。他回过神,夹了一块“鬼子姜”腌菜,梦中的事情便再也没有想起来过,直到暑假。
暑假很长,他的暑假作业——一本数学,一本语文,还有一篇自由题目的作文,他写的是《长江流》——早就做完了。
十四岁的孩子没了作业,剩下的事情就是在无聊与快乐之间徘徊,憧憬中学的生活。
中学是什么样呢?
至少可以不再受六年级同学的欺负了,因为比他们年龄大。或者,也可以回去欺负欺负他们。
“我马上就是中学生了”。
他不知怎么的开始自信满满,甚至哼了几句“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全班没几个人会唱流行歌,他会唱五首,算上一首即将学会的,那就是六首了。他最喜欢齐秦的《狼》。他家里有原装的松下录音机还有原装的卡带。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多么豪放又孤独的歌词,他甚至有些沉迷在这些歌词中了。
可是中学真的有那么好吗?首先要重新分班,这样就没几个人会知道他是唱歌的好手。
他走进松树林,向下面眺望,视线由远处的拗口一直到就在几十米开外的奶奶家。他想起那个梦,就是这些松树“们”,就是在这里,拔起根须,追啊追。可是拔起根须之后,没有水份他们可怎么活呢?
他不自主的对一棵树发脾气,用捡来的细棍狠抽树干,嚷着“我不怕你,来啊,来啊”。被抽烂的树皮掉在地上,与早已腐烂的松树针,还有黑色的泥土混在一起。
他终于累了。
他大口的喘着气,觉得刚才的自己好像神经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万物皆有生命的感觉,有一种他与这座大山紧紧连接的感觉。
他左手扶住刚刚抽过的树干,顺着山势往下看,奶奶家的大柴灶冒出的烟飘上晴朗的天空,拗口那边已见夕阳的橙红色光芒。更美妙的是,爷爷说晚饭喝羊汤。
他从山上下来,看见爸爸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
他小跑了几步到房门前,心中扑通扑通的跳,爸爸来了,爸爸来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不见,还是如此的留恋这份亲情,却又故作镇定,东一眼西一下,假装闲逛着走进东间,路过厨堂的时瞥见奶奶在洗香菜,果然是要喝羊汤了,爷爷就是不会说谎。
爸爸坐在红色破皮的单人沙发上,隔着一个茶几,另一边的沙发只剩下一个木头架子,弹簧从中间探出来,好像无声的抗议。
爸爸手中的烟抽了一半,他不知道这是第几根。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过爸爸呢子衣服上的淡淡烟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爷爷坐在炕上,双腿沿着炕沿耷拉着,两只脚交叉在一起,一言不发。
他爬上炕,从一米高的雕花木柜上面拽下枕头,挪到炕头装睡,心中想着不知道爸爸注意到自己没有,没曾想迷糊了过去。奶奶喊他起来时已经开了晚饭,爸爸和爷爷在喝烫好的白酒。
他喝了几口羊汤,想起“山生”总是在桌下挠他的腿跟他要食物的情景,小狗也该回来了吧。
这时,爸爸开口了:“儿子,回家住行不?”
他心中仿佛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人想要留在奶奶家,一个人想要跟爸爸回家。
“嗯?”爸爸又追问了一句。
他突然感觉到爸爸的权威,根本无法拒绝,于是他“嗯”了一声。
奶奶转身出去给爸爸盛第二碗羊汤,跨门槛的时候右手抹了下眼睛。他心中有点内疚,不知道算不算背叛了奶奶。
晚饭后,他到处找山生,他要带他回家,偏偏一点痕迹都没有。
看这他快要哭出来的样子,爸爸安慰他不要担心,不会丢的。又告诉他小狗回来了爷爷会给他送来的。他抬头看爷爷,爷爷抽着旱烟,眼睛看着窗外的远处,吧嗒吧嗒的抽了一阵,点头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嗯”,他这才满心欢喜。
他道了别,离开了这个住了两年的地方。
他坐在爸爸“二八飞鸽”的大梁上,轻风拂面,喝羊汤发出的微汗都被吹散,很是清爽。要回自己的家了,两年了,真的陌生了一些,也充满了归乡感。这感觉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奶奶在木条院门前的哀伤眼神也淡去了。
就在这时,山生从胡同里拐出来。
他又惊又喜,大喊:“爸,停车,爸,停车。山生在后面。”
爸爸捏了几下车闸。没等车停稳,他就从车上跳下,趔趄了几步,心中最后一丝阴云也趔趄着散去。
“山生,快来,山生。”
山生晃着尾巴,四只淡黄的小爪子踱着步。
“山生,来,山生。”
山生看看他,又望望曾经的家,又看看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轻步靠近,蹲下,唤着山生的名字,山生犹豫不决,有点往回走的意思,右前爪抬起,悬而未决。
在这一瞬间,他的思维跳跃了。
那是上次寒假结束前第二天,他跟奶奶去大河边洗衣服,回来的时候山生在前面带路。他临时要去学校取下学期的新书,在公路那里拐了方向。山生见他和奶奶分开,不知道该跟谁走。他吓唬了几声,山生才跟着奶奶回去。那时它的眼神跟现在的一模一样。
如果那时山生想跟他走,现在也应该是,可是谁知道呢?
山生见他不往回走,踟蹰了一会,转而低下头,在墙角的草丛里嗅探。
“山生,过来。”他拍着双手。
山生毫无反应,继续嗅探。
“山生,来。”
爸爸把车停住,走到他旁边,指了指旁边的小卖店,给了他一块五的纸币,其中五毛的那张还是崭新的新版。
“去买根儿火腿肠给它。”爸爸说道。
他接过钱,跑过去,不一会,攥着双汇牌红塑料皮包装的火腿肠跑回来。他剥开塑料皮,山生闻得味道,用鼻头往他这边嗅了几下,才慢慢接近。
他用嘴把火腿肠咬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了山生半根,然后把它抱起来,山生的头抻着,嗅着火腿肠,仿佛没吃够,也确实吃不够。
他把火腿肠踹进裤兜里,山生又闻到他嘴唇上的火腿味道,伸舌头舔了舔。
他轻轻打了它一下,“不能舔这。”
他抱着山生,费了很大的劲才重新坐上“二八飞鸽”的大梁。穿街过巷,十几分钟后,到了家。他看着两扇铁门光艳的红漆,自己似乎跟着铁门还有这偌大的院落显赫起来。
随后的一周,他到处找半熟悉的同龄孩子们吹牛,吹吹自己的歌喉,吹吹自己家的红漆门,可他们看起来不是太感兴趣,吹到后来,他自己都失去了兴趣。日子愈发无聊,和爸爸妈妈也没什么话说,他们不懂自己。
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自己的呢?
他想起了大河边,寻思着光脚踩在清澈河水里的舒适感,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他又寻思着爸妈警告他如果去河边就打折他的腿,真是刺激。
他叫上山生,也不能说是叫上,无论他走到哪,山生都跟着。只有上学的时候,山生不会跟着,似乎它也知道他是上学去了,不该跟着。
山生在某些比跟他同龄的孩子更优秀,他自己是山生的主人,就更厉害了吧?自己在思想上更深……那个字好像是“邃”,于是比那些只知道疯跑的孩子们高了不只一个层次。
他沿着有两条车轮印的土路往河堤去。尘土扑哧扑哧的钻进凉鞋,首先遭殃的是脚丫子,随后脚心也遇难了。但,这又有什么所谓,一会都会在河边洗干净,不畅快的心情也将被荡涤。
他听到右边传来的巨大噪音,是粮库的厂房,六层的建筑里有什么机器在喘息。翁声瓮气的难以形容的声音不知怎么让他想起《十万个未解之谜》里对环境的担忧。
他穿越护堤杨树林,河堤就在眼前。
这是个大块石头砌成的三米高的河坝,在河的一头,就是陡峭的一边有几根铁筋弯成了扶手的形状,镶在石缝里,供人攀爬。而这边则略有倾斜,有几处人为去掉石块留下的仅够脚尖踩在里面的石洞。
他踩着“阶梯”走上河堤。
啤酒厂和制药厂专用支流的恶臭随河风灌来,支流在下游不到两公里处汇进河中,好像它就应该这样。几个“抓机”的铁臂不停挥舞,到处是一堆堆的河底石沙,不时的有东风牌“幺肆幺”和“幺肆贰”卡车将人工筛好的河石与细沙带走。这条河不再如从前一样,变的如此之快,甚至每一天都在变化,在衰老。书中对环境的担忧正一点点的转变成现实,转变成随自己一同成长的年代气息。
把他拉回现实的是摩托车的声音。他认识骑摩托的人,一个打渔为生的男人,四十七八岁,他的胡子从下巴向左右一直延伸到鬓角,也许他从来不刮。他戴着方框墨镜,与他那辆后座驮着渔网挂着汽车轮内胎——他们叫“里袋”——的老旧“铃木”由远而近。
他对自己能记住“铃木”这个酷酷的名字很有成就感,去年爸爸陪奶奶和他洗衣服——主要是奶奶,因为自己根本不洗任何衣服——的时候告诉过他,那个形状字母打头的牌子叫铃木。那时恰好有个挎着泡沫盒子的老太太走过,她喊着“雪糕,冰棍……雪糕,冰棍啦”,泡沫盒子上面盖着严实的棉垫和毛巾,好像里面藏的都是甜蜜的世界。那天爸爸的心情很好,给他买了六毛钱的雪糕,足足三根,那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奶油味。
美好的回忆也不能阻止他恨渔民,他也恨镇上卖鱼的那些人,大部分是渔民的妻子。她们卖河鲤、泥鳅,前些年还有河蚌,喇蛄,这些年捕光了,她们的手臂和大腿因肥胖而走形,鱼商和肉商特有的肥而油腻的嘴唇更是显得分外恶心。
抓吧,捕吧,总有一天你们会遭报应的。
抓青蛙,竟然还说青蛙好吃。再用“过鱼机”电死所有能电死的鱼,大鱼捞走,小鱼呢,因为太小,就死在河里好了。
而河底的泥沙都做了建筑材料,清亮见底的河床如今变成了两岸孩子们的杀手。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胡子男人和他的铃木远去了,留下一丝恼人的汽油味。他顺着残留的味道望去,胡子男人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停下,弯腰推着车穿过堤洞进入了护堤杨树林,不见了。马达发动的声音再次传来,向东渐行渐远。
他终究还是没有克服心中的壁垒,加上现在大河的状况,下河显然既有被打折腿的危险,又有淹死的危险。对大河的思考已经够累了,回家吧。
他喊了一声“山生”,山生不在身边。他又喊了几声,等了几分钟,还是没有山生的踪影。
一个人慢慢走近,是李四爷爷,他如其他渔民一样穿着胶皮粘制的背带水裤,两脚落地时发出因身体挤压水裤里面的空气发出的特有的扑扑声。
“小晋,自己跑河沿来干什么,你爸妈知道不?”
“山生丢了。”
“谁?”
“山生,一只小狗,有四个黄爪。”
“自己不许去河里玩,听见没?”
“嗯,我找狗。”
“我从下边回来看见那个,‘三混子’那小子摩托后面,可能是跟着个小狗,没准儿是闻着鱼味了。你看见‘三混子’那小子过去没?刚才?”
他琢磨着“三混子”那小子和骑铃木那个四十七八的男人是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为什么是“那小子”呢,明显是“那个男人”,说的难听点是“那爷们”,肯定不能是“那小子”。但是骑摩托过去的就那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呢?他琢磨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晃了晃头。
李四爷爷背着“里袋”走远了,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他没听清。他继续喊着“山生”“山生”,沿着“铃木”远去的方向,东,渐渐深入护堤杨树林,一直到太阳即将落山。
他看着两旁感觉有十几米高的杨树,连同它们的影子在夕阳中张牙舞爪。这一刻,他有点想念家里的温暖舒适,也就在这一刻,家似乎很远很远。
他垂头往回踱着步,刻意隐藏心中的恐惧和焦急,要是有山生在身边该多好,至少可以跟它“聊聊天”,说说自己有多么多么勇敢,有多么多么不怕黑。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十次有需要的时候九次会出现,还有一次,是习惯之后的无理贪婪。
爸爸的自行车从远处出现,停下。他激动的差点哭出来,恐惧也一扫而空。他说“爸爸,山生又跑没了”,爸爸什么都没说,只是把他放到大梁上,往东边的树林深处骑,漫长的林间小径在爸爸的自行车轮下无限缩短,拐了几个弯就穿出树林,来到几条住家散落的胡同前。
爸爸停下自行车,把右手食指和拇指伸进嘴里,弯成一个半环,从未听过的响亮哨声回荡在四周。爸爸又吹了几声,他听见山生“汪”“汪”的叫声。
他循声找到那条胡同,山生正在右侧的某家院墙根下的一个土坑里嗅着,土坑周围的泥土都是崭新的,显然是山生的杰作。
土坑对山生来说已经很大了,往前一米就是死胡同的尽头。他喊了一声“山生”,山生看他一眼,“汪”“汪”又叫几声,然后继续用前爪挠着什么。
他跑过去抱起山生,把它的嘴捏开,说了两声“吐”,山生什么都没吐出来。他检查山生的嘴里面,山生开始换牙了。他闻了闻,没有腐烂的味道,他放下心,抱着山生走回爸爸身边,上车回家。
山生似乎情有不甘,抻着脖子嗅土坑的方向,他不得不拍打它的屁股让它安静点。
为了防止山生再次乱跑,他终于强迫自己决定,要给山生一点束缚。
忍着即将没有山生陪伴的寂寞感,他用细铁链把山生拴在自家的柳树旁,山生一直哀叫到秋末。他看着山生眼泪汪汪的样子,恳求爸爸给山生做一个木头狗窝,还让爸爸教它那个响亮的哨子,以免将来万一山生再跑丢的时候用得上。爸爸一直拖着,做好狗窝时第一场雪已倏然落下,他也学会了哨子。
又过了两个月,迎来的是半年中学生活后的第一个寒假,他长高了七厘米。他感觉力量从身体的深处一点点渗向外面,来自于某处无尽的源泉。他现在可以肯定自己不再是小孩子,爸爸接他放学时,自行车梁根本坐不下,他只能坐在后座。
他用前两周做完了所有的寒假作业,窗外挥洒着一月末的大雪。爸爸告诉他山生不能再这样拴在外面了,容易冻死。
他穿过东屋右侧的月门,山生蜷缩在没有遮挡的狗窝里。他有些懊悔,懊悔的心情延续了一整天,他什么都不想说,他第一次感觉到这种奇妙的情绪。
什么都不想说,就这样安静的旁观和审视,好像自己不属于这个世间。
晚饭是他最喜欢的芹菜馅饺子。他搬了绿漆板凳,坐在厨堂里,把猪肉馅都给了山生,自己吃的饺子皮。没有馅的饺子称不上美味,他却满心欢喜。山生因为链子和项圈被摘了下去,又吃了猪肉馅,恢复了一丝活力,晃了晃尾巴。
他突然发现山生已经长到了半米长,它长“成”了。
随着身体的强壮,山生的智商也高了许多。每次他把它放在院子里,它都知道哪里是界限,它从不跨越院门,好像门神贴纸对它有很大的威慑力。
他喜欢雪后的晴朗日子,与山生在院子里追逐,看着它四只黄爪子踩在平整的雪地上,姿态优雅,或者疯狂。
后来,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山生智商的判断,因为山生又跑丢了。
山生还没回来,往常它早应该挠开门,跳上炕,钻进他的被窝儿。
今天没有。
他担心它出了什么事。
车祸?马路似乎太远了吧?让别人抱走了?又不是什么稀有品种,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当地小型混血品种;吃了掺了老鼠药的什么东西死了?不,不会的。
睡觉前奶奶说,“明天再找吧,先睡觉,山神爷爷会保护他的”。
奶奶哄着他,他才十四岁,他小学还没毕业(已经是最后一年了)。但他知道山神是假的,只有像爷爷和奶奶这样老人才相信,爸爸妈妈都不相信。爸爸妈妈根本不相信,所以离开了山坡,住到镇里。
他想回家找爸爸帮忙,不过那种奇怪的朦胧所带来的隐约的刺激加快了他体内血液流动的速度,他似乎能听见喉咙里和太阳穴的皮肤下血液亢奋的汩汩声。
他决定自己去找。
他顺着几十年的土路走下去,很快越过了小河沟,他的鞋在铁板桥上当啷作响。这破旧的铁板桥实在是太单薄了,他每次都要担心会掉下去。在桥的中央还有一块缺少铁板的窟窿,他躲开了。
过了桥头,黑夜不知怎么越发寂静,从西边阴森森的方向吹来几阵邪风。
“山生”,
他试着喊了一声,四下里没什么反应。
“山生!”
他放大声音,还是没有任何反应。他并不因此增加担心,他太熟悉它了。
他八岁的时候爸爸把山生送给了他。混血,白毛,四个爪子是淡黄的。他放学回到奶奶家的时候问小狗是哪里来的,奶奶说是大山生的,后来他明白大山是不能生出小狗的,是爸爸送给他的,名字就这样叫下来。
现在他已经十四岁了,他明白狗和人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它们的爪子下面长着有趣的垫子,四个小垫子加一个大垫子组成的梅花形的垫子,所以它们走路是没有声音的。没准山生已经听见他的呼喊正在往回跑,没准已经很近了,没准再等会就可以了。
他驻足聆听,只听到某片草丛里传来蛐蛐“知——知”的叫声。
又等了很久——至少在这样的夜里,对他一个人来说是很久的——他确定山生根本没听到,它根本没在附近。
继续找吗?
三条路,走哪条好呢?
西边的“千坟山”在月光下睡着了,很安逸,又诡异的没有一丝生气,想是山生也不会去;
东边是大约半里的死路;
北边,就太远了吧。
两边住家的石头墙壁上,一块块石头与怪物的脑袋没什么两样,盯着看还好,否则在与余光的边角处更如同生出了死鱼样的眼睛。
他也只能撑到这儿了。
他忽的倒退三步,转身往回跑,轻声嘟囔着“不能回头,不能回头,不能回头”。奶奶说过,走夜路不回头就不会看见鬼。可是这么想着,心中偏偏有一股想要回头的劲。他硬扭着控制着,和压下来的恐惧纠缠在一起。
没跑多远,他的腿就酸了,好在也没走出多远。他终于进了“不太安全”的庭院,却又想起自己是偷偷跑出来的,一会被奶奶发现不如就说去厕所了吧。他拉开出来时特地留下的虚掩的门,回到“安全”的屋子里面。
他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既为山生担心,又要确认奶奶和爷爷到底发现还是没发现。大约半小时,他终于确定从他们喉咙深处发出的酣睡声是真的。
后山树林里传来猫头鹰呜呜的叫声,如同在述说它完全知道今晚的一切,因为“它全部都看见了”。
他透过上绣的窗栏杆往外面看,月光从清澈的星空探进松树林,每一棵树都仿佛是有生命的,它们长了眼睛,围观着这个房子,围观着他。
他真的害怕了,猛的把被子抻过头顶。
随着恐惧一点点褪去,身体也一点点放松,之前累积的强烈的精神疲惫如天幕一样覆盖到他的身体上,他从未如此的疲倦,昏昏睡去。
他做了个梦,梦见山生回来了,他抱起山生又是亲又是开心。抬起头时,长着眼睛的松树“们”顺着山坡走下来,挤进小小的庭院。他抱起山生,发疯似的朝着镇上跑。他想要跑回家找爸爸。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回到屋子里找爷爷,他就是想要找爸爸。
到了铁桥,怪事发生了。桥开始无限延长,他跑一米,桥延长一米,无论多久也跑不过去,与对岸永远保持一米的距离。
难道不仅鬼能“鬼打墙”,桥也能“桥打墙”了吗?
松树“们”追着他,已经挤进庭院的那些又从庭院里挤出来。它们粗大的树根盘缠着,以一种极其奇怪的步态追过来。
如果爸爸能知道,如果爸爸能来就好了。天下哪有心灵相通的奇迹?
可是爸爸果然站在桥的对面,左手扶着自行车,右手招呼他过去。
难道爸爸不知道已经“桥打墙”了吗?
“桥打墙”却突然没了嚣张的气焰,凭空消失了。
他被恐惧压着,此时这么一高兴,胸前的气一顺,不自主的哭了出来。在没有尽头的哭泣中,梦消失了。
他睁开眼睛,梦境历历在目,他摸了摸眼角,确实很湿润。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想继续睡了,就这样回想着刚刚的梦。
静静的想,没人打扰,真好。
吃早饭时,昨夜梦的是什么他也记不起清了。不奇怪吗?不到几个小时就记不清了。他一边琢磨着梦到底是什么,一边用匙喝着玉米地瓜粥,喝几口粥便发一会儿呆。
奶奶用胳膊肘顶了一下他的右肩膀说“快吃”,又用汤匙敲了敲他的碗边说,“剩饭脸上长麻子”。他回过神,夹了一块“鬼子姜”腌菜,梦中的事情便再也没有想起来过,直到暑假。
暑假很长,他的暑假作业——一本数学,一本语文,还有一篇自由题目的作文,他写的是《长江流》——早就做完了。
十四岁的孩子没了作业,剩下的事情就是在无聊与快乐之间徘徊,憧憬中学的生活。
中学是什么样呢?
至少可以不再受六年级同学的欺负了,因为比他们年龄大。或者,也可以回去欺负欺负他们。
“我马上就是中学生了”。
他不知怎么的开始自信满满,甚至哼了几句“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
全班没几个人会唱流行歌,他会唱五首,算上一首即将学会的,那就是六首了。他最喜欢齐秦的《狼》。他家里有原装的松下录音机还有原装的卡带。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
多么豪放又孤独的歌词,他甚至有些沉迷在这些歌词中了。
可是中学真的有那么好吗?首先要重新分班,这样就没几个人会知道他是唱歌的好手。
他走进松树林,向下面眺望,视线由远处的拗口一直到就在几十米开外的奶奶家。他想起那个梦,就是这些松树“们”,就是在这里,拔起根须,追啊追。可是拔起根须之后,没有水份他们可怎么活呢?
他不自主的对一棵树发脾气,用捡来的细棍狠抽树干,嚷着“我不怕你,来啊,来啊”。被抽烂的树皮掉在地上,与早已腐烂的松树针,还有黑色的泥土混在一起。
他终于累了。
他大口的喘着气,觉得刚才的自己好像神经病。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万物皆有生命的感觉,有一种他与这座大山紧紧连接的感觉。
他左手扶住刚刚抽过的树干,顺着山势往下看,奶奶家的大柴灶冒出的烟飘上晴朗的天空,拗口那边已见夕阳的橙红色光芒。更美妙的是,爷爷说晚饭喝羊汤。
他从山上下来,看见爸爸的自行车停在院子里。
他小跑了几步到房门前,心中扑通扑通的跳,爸爸来了,爸爸来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不见,还是如此的留恋这份亲情,却又故作镇定,东一眼西一下,假装闲逛着走进东间,路过厨堂的时瞥见奶奶在洗香菜,果然是要喝羊汤了,爷爷就是不会说谎。
爸爸坐在红色破皮的单人沙发上,隔着一个茶几,另一边的沙发只剩下一个木头架子,弹簧从中间探出来,好像无声的抗议。
爸爸手中的烟抽了一半,他不知道这是第几根。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不过爸爸呢子衣服上的淡淡烟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爷爷坐在炕上,双腿沿着炕沿耷拉着,两只脚交叉在一起,一言不发。
他爬上炕,从一米高的雕花木柜上面拽下枕头,挪到炕头装睡,心中想着不知道爸爸注意到自己没有,没曾想迷糊了过去。奶奶喊他起来时已经开了晚饭,爸爸和爷爷在喝烫好的白酒。
他喝了几口羊汤,想起“山生”总是在桌下挠他的腿跟他要食物的情景,小狗也该回来了吧。
这时,爸爸开口了:“儿子,回家住行不?”
他心中仿佛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人想要留在奶奶家,一个人想要跟爸爸回家。
“嗯?”爸爸又追问了一句。
他突然感觉到爸爸的权威,根本无法拒绝,于是他“嗯”了一声。
奶奶转身出去给爸爸盛第二碗羊汤,跨门槛的时候右手抹了下眼睛。他心中有点内疚,不知道算不算背叛了奶奶。
晚饭后,他到处找山生,他要带他回家,偏偏一点痕迹都没有。
看这他快要哭出来的样子,爸爸安慰他不要担心,不会丢的。又告诉他小狗回来了爷爷会给他送来的。他抬头看爷爷,爷爷抽着旱烟,眼睛看着窗外的远处,吧嗒吧嗒的抽了一阵,点头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嗯”,他这才满心欢喜。
他道了别,离开了这个住了两年的地方。
他坐在爸爸“二八飞鸽”的大梁上,轻风拂面,喝羊汤发出的微汗都被吹散,很是清爽。要回自己的家了,两年了,真的陌生了一些,也充满了归乡感。这感觉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奶奶在木条院门前的哀伤眼神也淡去了。
就在这时,山生从胡同里拐出来。
他又惊又喜,大喊:“爸,停车,爸,停车。山生在后面。”
爸爸捏了几下车闸。没等车停稳,他就从车上跳下,趔趄了几步,心中最后一丝阴云也趔趄着散去。
“山生,快来,山生。”
山生晃着尾巴,四只淡黄的小爪子踱着步。
“山生,来,山生。”
山生看看他,又望望曾经的家,又看看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轻步靠近,蹲下,唤着山生的名字,山生犹豫不决,有点往回走的意思,右前爪抬起,悬而未决。
在这一瞬间,他的思维跳跃了。
那是上次寒假结束前第二天,他跟奶奶去大河边洗衣服,回来的时候山生在前面带路。他临时要去学校取下学期的新书,在公路那里拐了方向。山生见他和奶奶分开,不知道该跟谁走。他吓唬了几声,山生才跟着奶奶回去。那时它的眼神跟现在的一模一样。
如果那时山生想跟他走,现在也应该是,可是谁知道呢?
山生见他不往回走,踟蹰了一会,转而低下头,在墙角的草丛里嗅探。
“山生,过来。”他拍着双手。
山生毫无反应,继续嗅探。
“山生,来。”
爸爸把车停住,走到他旁边,指了指旁边的小卖店,给了他一块五的纸币,其中五毛的那张还是崭新的新版。
“去买根儿火腿肠给它。”爸爸说道。
他接过钱,跑过去,不一会,攥着双汇牌红塑料皮包装的火腿肠跑回来。他剥开塑料皮,山生闻得味道,用鼻头往他这边嗅了几下,才慢慢接近。
他用嘴把火腿肠咬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喂了山生半根,然后把它抱起来,山生的头抻着,嗅着火腿肠,仿佛没吃够,也确实吃不够。
他把火腿肠踹进裤兜里,山生又闻到他嘴唇上的火腿味道,伸舌头舔了舔。
他轻轻打了它一下,“不能舔这。”
他抱着山生,费了很大的劲才重新坐上“二八飞鸽”的大梁。穿街过巷,十几分钟后,到了家。他看着两扇铁门光艳的红漆,自己似乎跟着铁门还有这偌大的院落显赫起来。
随后的一周,他到处找半熟悉的同龄孩子们吹牛,吹吹自己的歌喉,吹吹自己家的红漆门,可他们看起来不是太感兴趣,吹到后来,他自己都失去了兴趣。日子愈发无聊,和爸爸妈妈也没什么话说,他们不懂自己。
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自己的呢?
他想起了大河边,寻思着光脚踩在清澈河水里的舒适感,那该是多么惬意啊!他又寻思着爸妈警告他如果去河边就打折他的腿,真是刺激。
他叫上山生,也不能说是叫上,无论他走到哪,山生都跟着。只有上学的时候,山生不会跟着,似乎它也知道他是上学去了,不该跟着。
山生在某些比跟他同龄的孩子更优秀,他自己是山生的主人,就更厉害了吧?自己在思想上更深……那个字好像是“邃”,于是比那些只知道疯跑的孩子们高了不只一个层次。
他沿着有两条车轮印的土路往河堤去。尘土扑哧扑哧的钻进凉鞋,首先遭殃的是脚丫子,随后脚心也遇难了。但,这又有什么所谓,一会都会在河边洗干净,不畅快的心情也将被荡涤。
他听到右边传来的巨大噪音,是粮库的厂房,六层的建筑里有什么机器在喘息。翁声瓮气的难以形容的声音不知怎么让他想起《十万个未解之谜》里对环境的担忧。
他穿越护堤杨树林,河堤就在眼前。
这是个大块石头砌成的三米高的河坝,在河的一头,就是陡峭的一边有几根铁筋弯成了扶手的形状,镶在石缝里,供人攀爬。而这边则略有倾斜,有几处人为去掉石块留下的仅够脚尖踩在里面的石洞。
他踩着“阶梯”走上河堤。
啤酒厂和制药厂专用支流的恶臭随河风灌来,支流在下游不到两公里处汇进河中,好像它就应该这样。几个“抓机”的铁臂不停挥舞,到处是一堆堆的河底石沙,不时的有东风牌“幺肆幺”和“幺肆贰”卡车将人工筛好的河石与细沙带走。这条河不再如从前一样,变的如此之快,甚至每一天都在变化,在衰老。书中对环境的担忧正一点点的转变成现实,转变成随自己一同成长的年代气息。
把他拉回现实的是摩托车的声音。他认识骑摩托的人,一个打渔为生的男人,四十七八岁,他的胡子从下巴向左右一直延伸到鬓角,也许他从来不刮。他戴着方框墨镜,与他那辆后座驮着渔网挂着汽车轮内胎——他们叫“里袋”——的老旧“铃木”由远而近。
他对自己能记住“铃木”这个酷酷的名字很有成就感,去年爸爸陪奶奶和他洗衣服——主要是奶奶,因为自己根本不洗任何衣服——的时候告诉过他,那个形状字母打头的牌子叫铃木。那时恰好有个挎着泡沫盒子的老太太走过,她喊着“雪糕,冰棍……雪糕,冰棍啦”,泡沫盒子上面盖着严实的棉垫和毛巾,好像里面藏的都是甜蜜的世界。那天爸爸的心情很好,给他买了六毛钱的雪糕,足足三根,那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奶油味。
美好的回忆也不能阻止他恨渔民,他也恨镇上卖鱼的那些人,大部分是渔民的妻子。她们卖河鲤、泥鳅,前些年还有河蚌,喇蛄,这些年捕光了,她们的手臂和大腿因肥胖而走形,鱼商和肉商特有的肥而油腻的嘴唇更是显得分外恶心。
抓吧,捕吧,总有一天你们会遭报应的。
抓青蛙,竟然还说青蛙好吃。再用“过鱼机”电死所有能电死的鱼,大鱼捞走,小鱼呢,因为太小,就死在河里好了。
而河底的泥沙都做了建筑材料,清亮见底的河床如今变成了两岸孩子们的杀手。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
胡子男人和他的铃木远去了,留下一丝恼人的汽油味。他顺着残留的味道望去,胡子男人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停下,弯腰推着车穿过堤洞进入了护堤杨树林,不见了。马达发动的声音再次传来,向东渐行渐远。
他终究还是没有克服心中的壁垒,加上现在大河的状况,下河显然既有被打折腿的危险,又有淹死的危险。对大河的思考已经够累了,回家吧。
他喊了一声“山生”,山生不在身边。他又喊了几声,等了几分钟,还是没有山生的踪影。
一个人慢慢走近,是李四爷爷,他如其他渔民一样穿着胶皮粘制的背带水裤,两脚落地时发出因身体挤压水裤里面的空气发出的特有的扑扑声。
“小晋,自己跑河沿来干什么,你爸妈知道不?”
“山生丢了。”
“谁?”
“山生,一只小狗,有四个黄爪。”
“自己不许去河里玩,听见没?”
“嗯,我找狗。”
“我从下边回来看见那个,‘三混子’那小子摩托后面,可能是跟着个小狗,没准儿是闻着鱼味了。你看见‘三混子’那小子过去没?刚才?”
他琢磨着“三混子”那小子和骑铃木那个四十七八的男人是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为什么是“那小子”呢,明显是“那个男人”,说的难听点是“那爷们”,肯定不能是“那小子”。但是骑摩托过去的就那一个人,到底是不是呢?他琢磨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晃了晃头。
李四爷爷背着“里袋”走远了,嘴里还嘟囔着什么,他没听清。他继续喊着“山生”“山生”,沿着“铃木”远去的方向,东,渐渐深入护堤杨树林,一直到太阳即将落山。
他看着两旁感觉有十几米高的杨树,连同它们的影子在夕阳中张牙舞爪。这一刻,他有点想念家里的温暖舒适,也就在这一刻,家似乎很远很远。
他垂头往回踱着步,刻意隐藏心中的恐惧和焦急,要是有山生在身边该多好,至少可以跟它“聊聊天”,说说自己有多么多么勇敢,有多么多么不怕黑。
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十次有需要的时候九次会出现,还有一次,是习惯之后的无理贪婪。
爸爸的自行车从远处出现,停下。他激动的差点哭出来,恐惧也一扫而空。他说“爸爸,山生又跑没了”,爸爸什么都没说,只是把他放到大梁上,往东边的树林深处骑,漫长的林间小径在爸爸的自行车轮下无限缩短,拐了几个弯就穿出树林,来到几条住家散落的胡同前。
爸爸停下自行车,把右手食指和拇指伸进嘴里,弯成一个半环,从未听过的响亮哨声回荡在四周。爸爸又吹了几声,他听见山生“汪”“汪”的叫声。
他循声找到那条胡同,山生正在右侧的某家院墙根下的一个土坑里嗅着,土坑周围的泥土都是崭新的,显然是山生的杰作。
土坑对山生来说已经很大了,往前一米就是死胡同的尽头。他喊了一声“山生”,山生看他一眼,“汪”“汪”又叫几声,然后继续用前爪挠着什么。
他跑过去抱起山生,把它的嘴捏开,说了两声“吐”,山生什么都没吐出来。他检查山生的嘴里面,山生开始换牙了。他闻了闻,没有腐烂的味道,他放下心,抱着山生走回爸爸身边,上车回家。
山生似乎情有不甘,抻着脖子嗅土坑的方向,他不得不拍打它的屁股让它安静点。
为了防止山生再次乱跑,他终于强迫自己决定,要给山生一点束缚。
忍着即将没有山生陪伴的寂寞感,他用细铁链把山生拴在自家的柳树旁,山生一直哀叫到秋末。他看着山生眼泪汪汪的样子,恳求爸爸给山生做一个木头狗窝,还让爸爸教它那个响亮的哨子,以免将来万一山生再跑丢的时候用得上。爸爸一直拖着,做好狗窝时第一场雪已倏然落下,他也学会了哨子。
又过了两个月,迎来的是半年中学生活后的第一个寒假,他长高了七厘米。他感觉力量从身体的深处一点点渗向外面,来自于某处无尽的源泉。他现在可以肯定自己不再是小孩子,爸爸接他放学时,自行车梁根本坐不下,他只能坐在后座。
他用前两周做完了所有的寒假作业,窗外挥洒着一月末的大雪。爸爸告诉他山生不能再这样拴在外面了,容易冻死。
他穿过东屋右侧的月门,山生蜷缩在没有遮挡的狗窝里。他有些懊悔,懊悔的心情延续了一整天,他什么都不想说,他第一次感觉到这种奇妙的情绪。
什么都不想说,就这样安静的旁观和审视,好像自己不属于这个世间。
晚饭是他最喜欢的芹菜馅饺子。他搬了绿漆板凳,坐在厨堂里,把猪肉馅都给了山生,自己吃的饺子皮。没有馅的饺子称不上美味,他却满心欢喜。山生因为链子和项圈被摘了下去,又吃了猪肉馅,恢复了一丝活力,晃了晃尾巴。
他突然发现山生已经长到了半米长,它长“成”了。
随着身体的强壮,山生的智商也高了许多。每次他把它放在院子里,它都知道哪里是界限,它从不跨越院门,好像门神贴纸对它有很大的威慑力。
他喜欢雪后的晴朗日子,与山生在院子里追逐,看着它四只黄爪子踩在平整的雪地上,姿态优雅,或者疯狂。
后来,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山生智商的判断,因为山生又跑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