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年的成长
人很奇怪,明明身边围着亲人和朋友,却偏偏说不出心底真实的心境,害怕,怕他们担心,怕他们误解,更怕他们无论如何无法理解。讲讲我的故事吧,就当看场电影,读篇文章,不一样的经历不管是好是坏,总会多少应着生活的景,美好丑陋,牛头马面,见识一场,不枉到此一游,是吧。
我家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里,县城里盛产石头,小有名气。但石头终究只是石头,即使源头相同,和碧玉依然有天地之别。这个城镇的人们夹杂在传统和现实之间,重男轻女,嫌贫爱富,攀比虚荣,典型的中国小市民。别误会,我并非贬义。我17岁离开县城到外面上学,并没有觉得城市与那个县城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很多时候,城市更冷漠残酷,而县城里因为小地方家族血缘姓氏的牵扯,多多少少还是夹杂着理不清的温情。
我家在三四年前还属四世同堂,当然不是那种住在庭院深重大宅门里的,但彼此也都在一个街区,几分钟的距离。所以,给亲戚之间的势力攀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爷爷奶奶极度重男轻女,我妈妈在很长的时间内堵着一口气想要个儿子,天意弄人,最终他们在有了六个女儿之后放弃了儿子的念想。
家有六女,我88年仍排行老大,放在我的年龄层当中,很多人觉得惊异而不可理解。事实上连我自己都对此讳莫如深,一部分是因为羞愧,具体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羞愧什么。由于经济原因和超生审查,我爸妈送走了两个妹妹,家中仅有四个女儿,对此我也五味杂陈;另一部分是在一群独生子女中间,我不知如何解释这个事实,往往在我说出自己有一对双胞胎妹妹时,别人已经觉得3个女儿够多了,所以陈述也就停在了双胞胎妹妹的部分。至今家有六女的事实,亦仅有几个身边朋友知晓。不过,因我性格内向沉默,朋友本就屈指可数。
子女众多,经济自然免不了比平常人家拮据,而妈妈好强的个性却有增无减,最终实在忍受不了爷爷奶奶的偏心和叔叔婶婶明里暗里的冷嘲热讽,在我妈和奶奶的一次大吵之后,我家就彻底脱离了那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大概从我七岁开始一直到十七岁考上大学的十年之间,因为妈妈爆裂和倔强的脾气,虽同一街区免不了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和妹妹却从没有叫过一声爷爷奶奶,也极少跟叔叔婶婶打招呼,除了和我爸关系尚好的五叔。而爸妈的关系在那十年之间也从没有心平气和过。为了家庭生计,爸妈总是夜里三四点就起床去料理生意,晚上一两点才到家休息一下,其他时间都在外边。妈妈把生意场上的起伏和琐碎,夹杂着对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的愤恨,一股脑儿的发泄到爸爸身上。所以我们家几乎天天夜里都有吵架的声音传出,开始邻居偶尔过来劝一下,时间长了,见怪不怪,加上我妈性格凶悍,都不再理睬。可想而知我们家与邻居的关系会怎么样。而我和妹妹因为年龄尚小的关系,每天总是胆战心惊的在他们的争吵声中度过,有几次因为我妈扔起板凳拿了菜刀,吓得我不得不半夜去央求邻居的姑姑打电话给外公外婆。至今,只要我和妹妹回家,半夜听到些声响总会以为是爸妈又吵架了。
因为爸妈繁忙的生意和频率极高的吵闹,我和二妹三妹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四妹和六妹送了人家,五妹在上高中之前一直都生活在外婆那儿。我六岁之前也在外婆家长大,七岁要到县城上学回到家,和二妹三妹生活在一起。那时晚上要等着爸妈半夜到家给他们开门,睡得很晚,我们姐妹三个把家里大门、二门都扣得严实后,一起挤在最里间的小屋内,把灯开到最亮,电视的声音开得极大,八九点的时候二妹三妹相继睡去,我的眼皮也开始打架,十二点后电视就只剩下雪花了,四周寂静的连虫鸣声都没有。而早上爸妈出去做生意之前会把我们反锁在屋子里,七点回来开门让我上学,因生意忙常常会忘记,所以大半的小学时光我总是迟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习惯了不吃早饭。中午我会从街上买些馍馍回来,烧些简单的菜汤,其他的便是周围几家邻居轮流的给我们送些饭菜。后来即使爸妈跟邻居闹得很多不愉快,我和妹妹却始终心存感激。在那十年间,我和妹妹学会了料理家里所有的家务,帮爸妈忙活生意,并尽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我们相继成长,相依为命,爸妈反倒成了生活的背景。因为没有爸妈的料理,我们在学会依靠别人之前学会了依靠自己;因为没有爸妈的管束,我们在学会自由之前学会了自我约束;因为没有爸妈的指引,我们在学会算计别人之前学会了经营自己。小时候,我总是想象若爸妈只有我一个女儿,我家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但现在我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要幸运好几倍,因为我不用去茫茫人海中寻找,上天就给了我五个此生可以彼此依偎的人。最奇怪的是,尽管在我们姐妹大半的生活场景中,爸妈都处于缺失的状态,但我们几个却无一例外的继承了爸妈身上的倔强和耿直。
这么多年后,尽管我还是那个不懂事的女儿,也逐渐将对爸妈的抱怨转化成感激。他们起早贪黑,所以尽管有所拮据,我们姐妹却未曾因钱而真正缺失什么。和别的孩子们一样,在疯玩的年纪可以疯玩,在上学的年纪可以上学,各有性格,也各有所长,各自按着各自的方向活着。但在小县城里,仅凭学习能力升学是件不怎么容易的事情,至少考大学就是个难关,我是家里唯一一个顺利的从小学走到硕士的孩子。当然,我们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培养其他的特长。不过特长或许没有,但兴趣总是不断,小时候邻居的姑姑喜欢画漫画,我们姐妹便跟着她都自描自画了不少。因为学业,我中途就放弃了,反倒是高中毕业下学打工的妹妹坚持了下来。在外婆家的五妹在中学毕业后就回到县城和我们一起、送了人家的四妹和六妹算是比较生疏,她们只会在每年的大年初二回“家”一次。或许她们心里头有怨恨吧,又或许是尴尬,她们从不喊爸妈,但和二妹三妹四妹都玩得比较活络。现在,我的几个妹妹除了最小的六妹之外都在县城里刚成了家,开始自己另一段的生活,幸福安稳。而作为家里一直在外上学的另类,我和妹妹们的关系不太好定义,爸妈对我有明显的偏爱,妹妹耿直的性格偶尔会在我面前抱怨,但姐妹终究是姐妹,对彼此的关爱在那儿摆着,我们都清楚。你说,人情是不是一定会随着时间变质?我总是在这样的恍惚念想中害怕着有一天姐妹漂离。
琐琐碎碎的说了这么多,一开始想一点一点回忆自己二十几年历程的雄心壮志在反复的疑虑中逐渐消磨。二十几年的成长可以写多长时间,我真的不知道,沉默如我每天仅只言片语,慢性子的故事和生活。我觉得,时间里的东西会平缓公正许多,少了些冲动,多了些理智,连感性也会有岁月静好的意味,让人安心。
我家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里,县城里盛产石头,小有名气。但石头终究只是石头,即使源头相同,和碧玉依然有天地之别。这个城镇的人们夹杂在传统和现实之间,重男轻女,嫌贫爱富,攀比虚荣,典型的中国小市民。别误会,我并非贬义。我17岁离开县城到外面上学,并没有觉得城市与那个县城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很多时候,城市更冷漠残酷,而县城里因为小地方家族血缘姓氏的牵扯,多多少少还是夹杂着理不清的温情。
我家在三四年前还属四世同堂,当然不是那种住在庭院深重大宅门里的,但彼此也都在一个街区,几分钟的距离。所以,给亲戚之间的势力攀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爷爷奶奶极度重男轻女,我妈妈在很长的时间内堵着一口气想要个儿子,天意弄人,最终他们在有了六个女儿之后放弃了儿子的念想。
家有六女,我88年仍排行老大,放在我的年龄层当中,很多人觉得惊异而不可理解。事实上连我自己都对此讳莫如深,一部分是因为羞愧,具体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羞愧什么。由于经济原因和超生审查,我爸妈送走了两个妹妹,家中仅有四个女儿,对此我也五味杂陈;另一部分是在一群独生子女中间,我不知如何解释这个事实,往往在我说出自己有一对双胞胎妹妹时,别人已经觉得3个女儿够多了,所以陈述也就停在了双胞胎妹妹的部分。至今家有六女的事实,亦仅有几个身边朋友知晓。不过,因我性格内向沉默,朋友本就屈指可数。
子女众多,经济自然免不了比平常人家拮据,而妈妈好强的个性却有增无减,最终实在忍受不了爷爷奶奶的偏心和叔叔婶婶明里暗里的冷嘲热讽,在我妈和奶奶的一次大吵之后,我家就彻底脱离了那个家族的其他成员,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大概从我七岁开始一直到十七岁考上大学的十年之间,因为妈妈爆裂和倔强的脾气,虽同一街区免不了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和妹妹却从没有叫过一声爷爷奶奶,也极少跟叔叔婶婶打招呼,除了和我爸关系尚好的五叔。而爸妈的关系在那十年之间也从没有心平气和过。为了家庭生计,爸妈总是夜里三四点就起床去料理生意,晚上一两点才到家休息一下,其他时间都在外边。妈妈把生意场上的起伏和琐碎,夹杂着对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的愤恨,一股脑儿的发泄到爸爸身上。所以我们家几乎天天夜里都有吵架的声音传出,开始邻居偶尔过来劝一下,时间长了,见怪不怪,加上我妈性格凶悍,都不再理睬。可想而知我们家与邻居的关系会怎么样。而我和妹妹因为年龄尚小的关系,每天总是胆战心惊的在他们的争吵声中度过,有几次因为我妈扔起板凳拿了菜刀,吓得我不得不半夜去央求邻居的姑姑打电话给外公外婆。至今,只要我和妹妹回家,半夜听到些声响总会以为是爸妈又吵架了。
因为爸妈繁忙的生意和频率极高的吵闹,我和二妹三妹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四妹和六妹送了人家,五妹在上高中之前一直都生活在外婆那儿。我六岁之前也在外婆家长大,七岁要到县城上学回到家,和二妹三妹生活在一起。那时晚上要等着爸妈半夜到家给他们开门,睡得很晚,我们姐妹三个把家里大门、二门都扣得严实后,一起挤在最里间的小屋内,把灯开到最亮,电视的声音开得极大,八九点的时候二妹三妹相继睡去,我的眼皮也开始打架,十二点后电视就只剩下雪花了,四周寂静的连虫鸣声都没有。而早上爸妈出去做生意之前会把我们反锁在屋子里,七点回来开门让我上学,因生意忙常常会忘记,所以大半的小学时光我总是迟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习惯了不吃早饭。中午我会从街上买些馍馍回来,烧些简单的菜汤,其他的便是周围几家邻居轮流的给我们送些饭菜。后来即使爸妈跟邻居闹得很多不愉快,我和妹妹却始终心存感激。在那十年间,我和妹妹学会了料理家里所有的家务,帮爸妈忙活生意,并尽可能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我们相继成长,相依为命,爸妈反倒成了生活的背景。因为没有爸妈的料理,我们在学会依靠别人之前学会了依靠自己;因为没有爸妈的管束,我们在学会自由之前学会了自我约束;因为没有爸妈的指引,我们在学会算计别人之前学会了经营自己。小时候,我总是想象若爸妈只有我一个女儿,我家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但现在我觉得自己比一般人要幸运好几倍,因为我不用去茫茫人海中寻找,上天就给了我五个此生可以彼此依偎的人。最奇怪的是,尽管在我们姐妹大半的生活场景中,爸妈都处于缺失的状态,但我们几个却无一例外的继承了爸妈身上的倔强和耿直。
这么多年后,尽管我还是那个不懂事的女儿,也逐渐将对爸妈的抱怨转化成感激。他们起早贪黑,所以尽管有所拮据,我们姐妹却未曾因钱而真正缺失什么。和别的孩子们一样,在疯玩的年纪可以疯玩,在上学的年纪可以上学,各有性格,也各有所长,各自按着各自的方向活着。但在小县城里,仅凭学习能力升学是件不怎么容易的事情,至少考大学就是个难关,我是家里唯一一个顺利的从小学走到硕士的孩子。当然,我们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培养其他的特长。不过特长或许没有,但兴趣总是不断,小时候邻居的姑姑喜欢画漫画,我们姐妹便跟着她都自描自画了不少。因为学业,我中途就放弃了,反倒是高中毕业下学打工的妹妹坚持了下来。在外婆家的五妹在中学毕业后就回到县城和我们一起、送了人家的四妹和六妹算是比较生疏,她们只会在每年的大年初二回“家”一次。或许她们心里头有怨恨吧,又或许是尴尬,她们从不喊爸妈,但和二妹三妹四妹都玩得比较活络。现在,我的几个妹妹除了最小的六妹之外都在县城里刚成了家,开始自己另一段的生活,幸福安稳。而作为家里一直在外上学的另类,我和妹妹们的关系不太好定义,爸妈对我有明显的偏爱,妹妹耿直的性格偶尔会在我面前抱怨,但姐妹终究是姐妹,对彼此的关爱在那儿摆着,我们都清楚。你说,人情是不是一定会随着时间变质?我总是在这样的恍惚念想中害怕着有一天姐妹漂离。
琐琐碎碎的说了这么多,一开始想一点一点回忆自己二十几年历程的雄心壮志在反复的疑虑中逐渐消磨。二十几年的成长可以写多长时间,我真的不知道,沉默如我每天仅只言片语,慢性子的故事和生活。我觉得,时间里的东西会平缓公正许多,少了些冲动,多了些理智,连感性也会有岁月静好的意味,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