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适北》6-8
第六章结束-第八章
在他看来难以理解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战争英雄,一个有名且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一个悲剧性的时代的缩影,因而也是传记、戏剧和纪录片争相描写的对象。同样的,谀辞、贿赂和将他视若神明的赞词也纷至沓来。他自问是有一些与战斗英雄相似的性格、习惯和经历,但他绝不是一个战斗英雄。他只不过是相比于死亡更擅长生存而已,再加上现在似乎已没有多少人仍然背负着战俘营的黑暗,所以去拒绝他人的尊敬似乎就是在亵渎那些逝者的记忆了。再说,他此刻已无力拒绝了。
不管他们称他作什么,英雄,懦夫,骗子,所有的这些头衔现在对他来说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它们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浮夸的世界。但他也清楚自己被全国上下的人仰慕着,除去那些对他感到失望,把他看做一个上了年纪的医生的同事;以及有点瞧不起他,却也挺嫉妒他的那些在战俘营里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医生们,但他们心有不甘地察觉到自己在他的性格中有什么他们所不具备的因素让他沐此盛名。
去他妈的纪录片,他说。
但在那时他并不在意对他的关注,说不定在内心深处他还挺享受。现在可不是了,他不能假装没听到对于他的攻击,他还同意很大一部分。他的名声对他来说恰恰证明了别人对于他的误解。他从不提及像政治和高尔夫这样他认为的生命中最浅显的过失,但他想要发明一套用来切除结肠癌的手术的努力亦告失败,甚至还间接导致了几个病人的死亡。他曾经偷听到Maison叫他屠夫。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确实是鲁莽行事了,但只要手术成功了,他的鲁莽和和妄想就会被当做胆识和远见而大受吹捧。他无法无天地玩弄有夫之妇,并为之撒下弥天大谎的丑闻被控制在极度私密的小范围内,公众对之视而不见。直到现在,只要想起他撒起谎时的若无其事和出口成章,他都会感到不可思议,难怪他对于自己的真实评价不那么光彩:他并不是虚荣,只是生性愚蠢。
就算到了他这个年纪,上周他已经七十七了,他一直弄不清楚自己的天性为她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毕竟驱使他在战俘营中帮助他人和驱使他投向Lynette Maison和其他几个别人的老婆的怀抱的正是同样的品质:不知畏惧为何物,对流俗的无视,喜好玩乐以及对自己极限的不懈探求。Lynette Maison是他的同事,Rick Maison的妻子,那个外科医师协会成员艺业不凡,声名卓著,并且愚不可及。他希望在他正着手的前言中,能够谦卑而诚恳地把这些事都向人们坦诚,但不要做得像是在曝光什么花边新闻一样,从而让他急流勇退到他本该呆的位置上:一个医生,仅此而已,也好把他的目光从别人拉回他自己身上,说不定就能够找回关于被他遗忘的人们的记忆。他隐隐觉得这种谦逊的姿态是出于必要的纠正和忏悔,但他更加害怕这样的自贬自谦最终只会落得事与愿违。他的脸铺天盖地,已经无法看清别人的了。
我被变成了一个名字,他说。
谁的名字?
丁尼生。
没听说过。
《尤利西斯》
现在没人读他了。
现在没人读书了。他们都以为勃朗宁是枪的名字。
我以为对你来说那是Lawson的姓呢。
是的,在除了说到吉卜林的时候。
还有丁尼生。
我是我全部经历的部分。
这是你自己编的吧,她说。
不是的,只不过很——那个词怎么说来着?
应景?
对。
你能背出那么多的文章,Lynette Maison说,抚摸着他松弛猥琐的大腿,还有好多别的玩意儿,但你却记不起一个男人的脸。
是的。
雪莱对他显现的形象是僵死的,莎士比亚亦然。他们不请自来到他的生命中,现在又成了他的生命:好像人的一生一本书就足以涵盖,或者一句话,几个最最简单的字。你来赴这死亡的盛宴,脸上的笑容惨白、冰冷,精神恍惚。噢,那时候的人哪!
死亡就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他说,迷醉于她令人惊叹的乳头。那天的晚宴上有一个记者问他对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看法。
一次,还可以理解,记者说,但两次呢?为什么要轰炸两次?
他们都是恶魔,Dorrigo Evans说,你不明白。
记者问他那么那些女人和小孩是否也是恶魔?那些未出生的胎儿呢?
辐射,Dorrigo Evans说,不会影响到下一代。
但他也清楚,那不是关键所在,何况他并不知道辐射的作用是不是不影响到下一代。很久以前有人告诉他说不会,说不定他说的是会。已经回想不起来了。他说的话不可能错,这些日子他赖以自我安慰的这个信念已经越来越不堪一击了。
记者说他采访了当地的受害者并就此写了一篇报导。他们所受的痛苦,他这么说,惨绝人寰,并将伴随他们终生。
看来你对于战争并不是一无所知,Dorrigo Evans回答,问题是战争的内容一言难尽,你却只是一知半解。
说完他转过身去,旋即又回过头来。
对了,你喜欢唱歌吗?
现在Dorrigo反倒希望自己忘记了这段令他汗颜的尴尬对话,但他一直就是如此,笨拙得毫不掩饰。虽然此刻他正一只手拢住Lynette的乳房,把乳头夹在指缝间,但他的思绪所钟非焉:不用说,那个记者肯定会在以后的晚宴上一再提起那个战争英雄其实是个核武器上瘾的老不死好战分子,最后居然还问他会不会唱歌!
但是那个记者身上的什么让他想起了Darky Gardiner,他说不出那是什么。不是他的相貌或者举止,那么他的笑容,他的颧骨呢?或者是他的大胆吗?Dorrigo被他弄得很恼火,但对他无惧于Dorrigo的名望的冒犯也并非不钦佩。他和Darky有什么内在特质若合符节,或者一致性,随便你怎么说。是坚持真相吗?说不准,在他的动作和习惯中找不出任何相似的踪迹。这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羞耻,可能是他太傻了,或者弄错了。现在他对什么都不再确信了,或者说,自从Darky Gardiner失败的那天起,他再也没有一件能够确信的事了。
我将成为腐臭的兽,他朝着她的耳朵喃喃低语,珊瑚色的贝壳翕动间的风情令他说不出话来,柔软的漩涡裹挟他向着未知的冒险深入。他温柔地吻上她的耳垂。
你应该把你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Lynette Masion说,Dorrigo Evans自己的话。
她52岁,不再幼稚,却也不因此而变得愚蠢,对这个老男人迷恋得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她也清楚他不仅有妻子,还有别的情人,说不定,她这么怀疑,还不是一两个。就连成为他的唯一这一点隐秘而刺激的快感都体会不到。因而他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了:这个老头子身上一股上了年纪的酸臭,乳头萎缩得只剩干瘪的两点,他在床上也不太靠得住。但那份小心翼翼的禁忌却总让她感到一阵下流的喜悦,令她欲罢不能,还有,她还没弄清楚自己最爱他的地方——他身上的光明总是那么隐隐绰绰,捉摸不定。在她的梦中,Dorrigo Evans总是漂浮在她能够到的极限再多出几英寸之上。白天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总会感到愤怒,对他冷言冷语或者戟指相胁,但到了深夜,她却只希望自己躺在他的身旁,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外面的天真脏啊,他说着,她感觉得到,他又要起来了。事物总在逃离,他永远不会停留,似乎每时每刻都如坐针毡。
7
1943年,当他们来到Siam的时候,那儿的景象完全不同。至少天空是干净而无垠的,他熟悉的样子,或者他自以为熟悉的样子。当时还在旱季,树叶脱落,丛林门户大开,尘土飞扬。还有一点,那儿有食物,并不多,不够他们吃的,但当时饥饿还没有吞噬理智,没有烧灼人们的肚肠和神经,驱使他们堕入疯癫。而当时他们还没替日本人干活,一旦开始,人就像苍蝇一样死去。日子很艰难,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并非疯狂。
Dorrigo站在一排战俘的排头,所有人都沉默着,低头就是一排大日本皇军的测绘员用以标记代建铁路所打下的钉子。从日本的工程师那儿听说这排钉子从曼谷的北边钉了415公里一直到缅甸。
对战俘而言,这条伟大的铁路只不过是一系列他们一知半解的计划,几道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命令,以及日军最高司令部一筐筐的好话歹话:虚无缥缈,却已然成了绝望和狂妄自大的象征。第二年的时候,为了建成这条铁路,钢轨和枕木延伸到哪里,等量的迷信和不切实际还有上千条人命就铺垫到哪里。但有什么成就,是出自于实际主义者之手呢?
他们拿到了配给的钝斧子和麻绳,而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在铁道的规划路径上覆压一公里的柚木林砍伐殆尽。
我爸爸跟我说过,你们这些年轻人从来就没吃过苦,Jimmy Bigelow一边说一边拿食指弹着钝斧的边沿,我倒想让那个老混蛋到这儿来看看。
8
【书的内容开始】到时候,没有人会记得这些过往。一起完美犯罪,好像从没有发生过一样:苦难、死亡、悲怆,那么多的人承受的那么痛苦的折磨注定被遗忘,显得无意义而卑贱。或许在这本书和其他一两本的某一页上会有些许踪迹,大量的恐怖被压缩在书页里,重新赋予形式和内容。但现实里,恐惧是无形的,一如它的空洞无物。恐惧,仅此而已。当它占领你时,它又变得无处不在。
被书卷掩盖的完整故事要从1942年2月15日说起,随着新加坡的失陷,一个王国陨落,另一个新的崛起。但到了1943年的时候,日本的资源已无法支撑它庞大的野心,正节节败退,使得他们更加需要这条铁路。同盟国正在向蒋介石驻缅甸的国民党部队提供军备,而美军已经占有了海上优势。要想切断中国军的补给线以及取道缅甸占领印度,后者正是日军高层所梦寐以求的肥肉,日军必须从陆上向缅甸部队输送军力和补给,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足够的机器设备来造这样一条铁路,更不用说步步迫近的时间。
然而战争,有它自己的道理。日本帝国对于己方的胜利深信不疑,那是在西方人看来不可理喻的无可动摇的日本式的信念,被他们看做天皇的意志。以及,还有一个条件更坚定了这一信念,为之提供资本和基础:帝国所有的大量战俘。以百以千计的来自亚洲和欧洲的战俘,其中来自澳大利亚战俘营的有两万两千人,大多数是在新加坡,战斗开始之前战略性投降的。当中有九千人将会被派去修造铁路,等到1943年10月25日,蒸汽机车C5631,拖着三车厢的日本泰国显贵缓缓驶过完工的死亡铁路时,它逦迆而过的是堆叠枕籍的尸骨,埋葬着那就九千名澳洲战俘的三分之一。
现在,蒸汽机车C5631被荣耀备至地陈列在日本的非正式国家战争纪念馆,东京的靖国神社中。除了火车头以外,神社内还供奉着记载着1867至1951年间两百多万名为天皇而死的人的姓名的灵玺簿,而这本灵玺簿所代表的敬意和追思抹杀了这些人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其中还包括了1068名在二战后被处死的战犯,一部分的罪名正是为了修建这条死亡铁路而虐待战俘。蒸汽机车C5631的标语牌上并没有提到这些,也没有说起修建这条铁路的带来的折磨。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而死的数千人的名字没有被记载下来,甚至在那个时候对于实际死亡人数都没有确切的说法。同盟国战俘营记录的六万人左右只不过是被法老折磨而死的希伯来人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总共25万泰米尔人、中国人、爪哇人、马来人、泰国人和缅甸人。可能还不止。一些历史学家说五万人死于修建这条铁路,有些说十万,有些说二十万,没有人确定到底有多少。
以及,没有人会记得他们,他们的名姓已经被遗忘了。没有给他们准备的灵玺簿,只有这一章的破碎回忆。【书的内容结束】
那天的早些时候,Dorrigo Evans完成了他为Guy Hendricks关于战俘营的调查题写的前言之后,他让秘书给自己留出三个小时不被外人打扰,好完成一个拖沓了三个月,如今依然过期了的人物。而等他完成之后,他觉得这只是又一次失败的企图弄清楚这一切的意义的尝试,伪装成对一段别人解释死亡铁路的文字。
他觉得自己的语调太过直陈其事又充满个人偏见,这让他回想起了那些他究其一生都无法索解的问题。他脑中想说的东西太多,结果他一样都没有写在纸上。那么多的往事,那么多的名字,那么多的死亡,还有一个他不能说起的人。在那段前言的开头,他草拟了一段对Guy Hendricks其人的描述,以及他死掉的那天所发生的大略经过,包括Darky Gardiner的部分。
但对于那天最重要的细节,他只字未提。看着他写的前言,用他一贯的绿色墨水和一个简单的希望写就,希望在他的梦想和他失败的现实之间的鸿沟里,人们能够找到一段值得一读的真相。
在他看来难以理解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战争英雄,一个有名且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一个悲剧性的时代的缩影,因而也是传记、戏剧和纪录片争相描写的对象。同样的,谀辞、贿赂和将他视若神明的赞词也纷至沓来。他自问是有一些与战斗英雄相似的性格、习惯和经历,但他绝不是一个战斗英雄。他只不过是相比于死亡更擅长生存而已,再加上现在似乎已没有多少人仍然背负着战俘营的黑暗,所以去拒绝他人的尊敬似乎就是在亵渎那些逝者的记忆了。再说,他此刻已无力拒绝了。
不管他们称他作什么,英雄,懦夫,骗子,所有的这些头衔现在对他来说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它们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浮夸的世界。但他也清楚自己被全国上下的人仰慕着,除去那些对他感到失望,把他看做一个上了年纪的医生的同事;以及有点瞧不起他,却也挺嫉妒他的那些在战俘营里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医生们,但他们心有不甘地察觉到自己在他的性格中有什么他们所不具备的因素让他沐此盛名。
去他妈的纪录片,他说。
但在那时他并不在意对他的关注,说不定在内心深处他还挺享受。现在可不是了,他不能假装没听到对于他的攻击,他还同意很大一部分。他的名声对他来说恰恰证明了别人对于他的误解。他从不提及像政治和高尔夫这样他认为的生命中最浅显的过失,但他想要发明一套用来切除结肠癌的手术的努力亦告失败,甚至还间接导致了几个病人的死亡。他曾经偷听到Maison叫他屠夫。现在回想起来,他当时确实是鲁莽行事了,但只要手术成功了,他的鲁莽和和妄想就会被当做胆识和远见而大受吹捧。他无法无天地玩弄有夫之妇,并为之撒下弥天大谎的丑闻被控制在极度私密的小范围内,公众对之视而不见。直到现在,只要想起他撒起谎时的若无其事和出口成章,他都会感到不可思议,难怪他对于自己的真实评价不那么光彩:他并不是虚荣,只是生性愚蠢。
就算到了他这个年纪,上周他已经七十七了,他一直弄不清楚自己的天性为她的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毕竟驱使他在战俘营中帮助他人和驱使他投向Lynette Maison和其他几个别人的老婆的怀抱的正是同样的品质:不知畏惧为何物,对流俗的无视,喜好玩乐以及对自己极限的不懈探求。Lynette Maison是他的同事,Rick Maison的妻子,那个外科医师协会成员艺业不凡,声名卓著,并且愚不可及。他希望在他正着手的前言中,能够谦卑而诚恳地把这些事都向人们坦诚,但不要做得像是在曝光什么花边新闻一样,从而让他急流勇退到他本该呆的位置上:一个医生,仅此而已,也好把他的目光从别人拉回他自己身上,说不定就能够找回关于被他遗忘的人们的记忆。他隐隐觉得这种谦逊的姿态是出于必要的纠正和忏悔,但他更加害怕这样的自贬自谦最终只会落得事与愿违。他的脸铺天盖地,已经无法看清别人的了。
我被变成了一个名字,他说。
谁的名字?
丁尼生。
没听说过。
《尤利西斯》
现在没人读他了。
现在没人读书了。他们都以为勃朗宁是枪的名字。
我以为对你来说那是Lawson的姓呢。
是的,在除了说到吉卜林的时候。
还有丁尼生。
我是我全部经历的部分。
这是你自己编的吧,她说。
不是的,只不过很——那个词怎么说来着?
应景?
对。
你能背出那么多的文章,Lynette Maison说,抚摸着他松弛猥琐的大腿,还有好多别的玩意儿,但你却记不起一个男人的脸。
是的。
雪莱对他显现的形象是僵死的,莎士比亚亦然。他们不请自来到他的生命中,现在又成了他的生命:好像人的一生一本书就足以涵盖,或者一句话,几个最最简单的字。你来赴这死亡的盛宴,脸上的笑容惨白、冰冷,精神恍惚。噢,那时候的人哪!
死亡就是我们的物理学家,他说,迷醉于她令人惊叹的乳头。那天的晚宴上有一个记者问他对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看法。
一次,还可以理解,记者说,但两次呢?为什么要轰炸两次?
他们都是恶魔,Dorrigo Evans说,你不明白。
记者问他那么那些女人和小孩是否也是恶魔?那些未出生的胎儿呢?
辐射,Dorrigo Evans说,不会影响到下一代。
但他也清楚,那不是关键所在,何况他并不知道辐射的作用是不是不影响到下一代。很久以前有人告诉他说不会,说不定他说的是会。已经回想不起来了。他说的话不可能错,这些日子他赖以自我安慰的这个信念已经越来越不堪一击了。
记者说他采访了当地的受害者并就此写了一篇报导。他们所受的痛苦,他这么说,惨绝人寰,并将伴随他们终生。
看来你对于战争并不是一无所知,Dorrigo Evans回答,问题是战争的内容一言难尽,你却只是一知半解。
说完他转过身去,旋即又回过头来。
对了,你喜欢唱歌吗?
现在Dorrigo反倒希望自己忘记了这段令他汗颜的尴尬对话,但他一直就是如此,笨拙得毫不掩饰。虽然此刻他正一只手拢住Lynette的乳房,把乳头夹在指缝间,但他的思绪所钟非焉:不用说,那个记者肯定会在以后的晚宴上一再提起那个战争英雄其实是个核武器上瘾的老不死好战分子,最后居然还问他会不会唱歌!
但是那个记者身上的什么让他想起了Darky Gardiner,他说不出那是什么。不是他的相貌或者举止,那么他的笑容,他的颧骨呢?或者是他的大胆吗?Dorrigo被他弄得很恼火,但对他无惧于Dorrigo的名望的冒犯也并非不钦佩。他和Darky有什么内在特质若合符节,或者一致性,随便你怎么说。是坚持真相吗?说不准,在他的动作和习惯中找不出任何相似的踪迹。这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羞耻,可能是他太傻了,或者弄错了。现在他对什么都不再确信了,或者说,自从Darky Gardiner失败的那天起,他再也没有一件能够确信的事了。
我将成为腐臭的兽,他朝着她的耳朵喃喃低语,珊瑚色的贝壳翕动间的风情令他说不出话来,柔软的漩涡裹挟他向着未知的冒险深入。他温柔地吻上她的耳垂。
你应该把你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Lynette Masion说,Dorrigo Evans自己的话。
她52岁,不再幼稚,却也不因此而变得愚蠢,对这个老男人迷恋得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她也清楚他不仅有妻子,还有别的情人,说不定,她这么怀疑,还不是一两个。就连成为他的唯一这一点隐秘而刺激的快感都体会不到。因而他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了:这个老头子身上一股上了年纪的酸臭,乳头萎缩得只剩干瘪的两点,他在床上也不太靠得住。但那份小心翼翼的禁忌却总让她感到一阵下流的喜悦,令她欲罢不能,还有,她还没弄清楚自己最爱他的地方——他身上的光明总是那么隐隐绰绰,捉摸不定。在她的梦中,Dorrigo Evans总是漂浮在她能够到的极限再多出几英寸之上。白天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总会感到愤怒,对他冷言冷语或者戟指相胁,但到了深夜,她却只希望自己躺在他的身旁,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外面的天真脏啊,他说着,她感觉得到,他又要起来了。事物总在逃离,他永远不会停留,似乎每时每刻都如坐针毡。
7
1943年,当他们来到Siam的时候,那儿的景象完全不同。至少天空是干净而无垠的,他熟悉的样子,或者他自以为熟悉的样子。当时还在旱季,树叶脱落,丛林门户大开,尘土飞扬。还有一点,那儿有食物,并不多,不够他们吃的,但当时饥饿还没有吞噬理智,没有烧灼人们的肚肠和神经,驱使他们堕入疯癫。而当时他们还没替日本人干活,一旦开始,人就像苍蝇一样死去。日子很艰难,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也并非疯狂。
Dorrigo站在一排战俘的排头,所有人都沉默着,低头就是一排大日本皇军的测绘员用以标记代建铁路所打下的钉子。从日本的工程师那儿听说这排钉子从曼谷的北边钉了415公里一直到缅甸。
对战俘而言,这条伟大的铁路只不过是一系列他们一知半解的计划,几道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命令,以及日军最高司令部一筐筐的好话歹话:虚无缥缈,却已然成了绝望和狂妄自大的象征。第二年的时候,为了建成这条铁路,钢轨和枕木延伸到哪里,等量的迷信和不切实际还有上千条人命就铺垫到哪里。但有什么成就,是出自于实际主义者之手呢?
他们拿到了配给的钝斧子和麻绳,而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在铁道的规划路径上覆压一公里的柚木林砍伐殆尽。
我爸爸跟我说过,你们这些年轻人从来就没吃过苦,Jimmy Bigelow一边说一边拿食指弹着钝斧的边沿,我倒想让那个老混蛋到这儿来看看。
8
【书的内容开始】到时候,没有人会记得这些过往。一起完美犯罪,好像从没有发生过一样:苦难、死亡、悲怆,那么多的人承受的那么痛苦的折磨注定被遗忘,显得无意义而卑贱。或许在这本书和其他一两本的某一页上会有些许踪迹,大量的恐怖被压缩在书页里,重新赋予形式和内容。但现实里,恐惧是无形的,一如它的空洞无物。恐惧,仅此而已。当它占领你时,它又变得无处不在。
被书卷掩盖的完整故事要从1942年2月15日说起,随着新加坡的失陷,一个王国陨落,另一个新的崛起。但到了1943年的时候,日本的资源已无法支撑它庞大的野心,正节节败退,使得他们更加需要这条铁路。同盟国正在向蒋介石驻缅甸的国民党部队提供军备,而美军已经占有了海上优势。要想切断中国军的补给线以及取道缅甸占领印度,后者正是日军高层所梦寐以求的肥肉,日军必须从陆上向缅甸部队输送军力和补给,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足够的机器设备来造这样一条铁路,更不用说步步迫近的时间。
然而战争,有它自己的道理。日本帝国对于己方的胜利深信不疑,那是在西方人看来不可理喻的无可动摇的日本式的信念,被他们看做天皇的意志。以及,还有一个条件更坚定了这一信念,为之提供资本和基础:帝国所有的大量战俘。以百以千计的来自亚洲和欧洲的战俘,其中来自澳大利亚战俘营的有两万两千人,大多数是在新加坡,战斗开始之前战略性投降的。当中有九千人将会被派去修造铁路,等到1943年10月25日,蒸汽机车C5631,拖着三车厢的日本泰国显贵缓缓驶过完工的死亡铁路时,它逦迆而过的是堆叠枕籍的尸骨,埋葬着那就九千名澳洲战俘的三分之一。
现在,蒸汽机车C5631被荣耀备至地陈列在日本的非正式国家战争纪念馆,东京的靖国神社中。除了火车头以外,神社内还供奉着记载着1867至1951年间两百多万名为天皇而死的人的姓名的灵玺簿,而这本灵玺簿所代表的敬意和追思抹杀了这些人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其中还包括了1068名在二战后被处死的战犯,一部分的罪名正是为了修建这条死亡铁路而虐待战俘。蒸汽机车C5631的标语牌上并没有提到这些,也没有说起修建这条铁路的带来的折磨。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而死的数千人的名字没有被记载下来,甚至在那个时候对于实际死亡人数都没有确切的说法。同盟国战俘营记录的六万人左右只不过是被法老折磨而死的希伯来人的一小部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总共25万泰米尔人、中国人、爪哇人、马来人、泰国人和缅甸人。可能还不止。一些历史学家说五万人死于修建这条铁路,有些说十万,有些说二十万,没有人确定到底有多少。
以及,没有人会记得他们,他们的名姓已经被遗忘了。没有给他们准备的灵玺簿,只有这一章的破碎回忆。【书的内容结束】
那天的早些时候,Dorrigo Evans完成了他为Guy Hendricks关于战俘营的调查题写的前言之后,他让秘书给自己留出三个小时不被外人打扰,好完成一个拖沓了三个月,如今依然过期了的人物。而等他完成之后,他觉得这只是又一次失败的企图弄清楚这一切的意义的尝试,伪装成对一段别人解释死亡铁路的文字。
他觉得自己的语调太过直陈其事又充满个人偏见,这让他回想起了那些他究其一生都无法索解的问题。他脑中想说的东西太多,结果他一样都没有写在纸上。那么多的往事,那么多的名字,那么多的死亡,还有一个他不能说起的人。在那段前言的开头,他草拟了一段对Guy Hendricks其人的描述,以及他死掉的那天所发生的大略经过,包括Darky Gardiner的部分。
但对于那天最重要的细节,他只字未提。看着他写的前言,用他一贯的绿色墨水和一个简单的希望写就,希望在他的梦想和他失败的现实之间的鸿沟里,人们能够找到一段值得一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