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是持灯者,也是催眠师
中国戏剧之路上有的是传承者,也有的是大胆创新的作品。但前提,它得有个能照亮这部分话剧人坚守理想的“持灯者”;舞台不比镜头,无法扭转、重来或切割世界,观众一落座一举一动便在眼里,逃不走。所以设法在面对面的世界里造梦,他还得是一个催眠师,能两者兼具恐怕也只有这位开拓剧场荒芜年代的先行者──赖声川
做戏:有意味的形式
根据英国批评家克莱夫 贝尔所说,在不同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都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赖声川实在是擅于玩这种手法,他太懂得把控大剧场的演出。
环形舞台,精致地营造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道具精细到连城堡与天仙阁的那几盆花都一一受到关照;光,是诺曼底湖畔般的蓝光,一根极细的蓝光横穿湖对岸的纱幕,似是巴内特·纽曼的极简艺术之作;服装出自“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之手。上百个角色有上百种配色的区分,哪怕只是一个邮差或者文员;观看模式上也颠覆于以往“隔岸观火”的国定模式。舞台中央是观演区域是一片“莲花池”,座椅可以进行360度旋转,从白天到晚上,8小时、12幕、90多场、32位演员、400多套服装。这样的完美布局甚至可以堪称是一幅“百人浮世绘”,这是赖声川的戏剧世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我猜,也应该是一场观看“马拉松式”的畅快体验。
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力量的艺术智慧,最终只能沦为空中楼阁。《如梦之梦》自2000年首演时,观众只有200多个;直到2005年,它第一次在台湾商演,座位被加至500。足足等了八年以后,《如梦之梦》有重新被搬上舞台,首演在北京保利剧院。时隔13年,赖声川几乎没有为《如梦之梦》增加新内容。他对于“如梦之梦”似乎一直都有一种青春期的迷恋。你看不到曾经在《暗恋桃花源》里那个平正而明朗的赖声川。“当年《宝岛一村》在大陆巡演时,我让宣传人员在海报上用了‘赖声川史诗剧作’这七个字,拿去给赖老师看时,他笑着说‘那你看到《如梦之梦》要怎么办?’”
戏剧的另一半
赖声川的故国是中国,一个叫会昌的县城,位于武夷山余脉西,南岭余脉北端。出生地是美国华盛顿,所以12岁之前受的是美国教育,12岁之后又回到台湾,在辅仁大学接受中文教育。
赖声川的大学时代也算是热爱生活。当时除了爱写小说,就是玩音乐。他也曾经正儿八经地当过民歌歌手,还是台湾最早的一批。他当时就藏匿在台北有一家“艾迪亚”咖啡店,算是当年文艺青年的“理想国”。也未曾想到这家空间狭小,能容纳十五人左右的咖啡店曾经也是混迹着一众“强大的卡司阵容”。除了赖声川意外,他同期的音乐玩伴另有蔡琴、胡因梦和庾澄庆,罗大佑还专门来听过他的歌。而随后,又在这里遇到了丁乃竺,当时弹着吉他的赖声川抬头说了声“嗨”,他们第一次聊天,一聊便是四小时,这一聊也就聊出夫妻情缘。而直到现在,赖声川说,“当时我第一眼看到她,立刻知道‘就是她’了。”。
之后他又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排莎士比亚、莫里哀,用外文演。当时他认为戏剧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于是与丁乃竺一起申请美国柏克利大学,一个选戏剧,一个选文艺创作。一切都发生的顺理成章,他们一起在柏克利读了5年。柏克利培养的是所谓的“学者导演 ”。他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学术训练,一半时间是知名学者带领做研究,另一半是在剧场里排戏,每十个星期做一出戏。很少人能撑到最后,那一一届入学也就十名学生,第一年就被刷掉五个,五年后只有两位拿到学士学位,其中一位就是赖声川。
人们经常夸耀他为“台湾相声的拯救者”,或称他是“东方戏剧大师”,其实,让他最为关注的是:“今晚,我能不能感动你?”
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可以觉醒
赖声川是制造票房奇迹的高手。他这几年在大陆也开始风生水起,短短二年内,《暗恋桃花源》已经在大陆十余城市演出近二百场,加上经典作品《这一夜 women 说相声》,新创作《如影随行》、《陪我看电视》、《水中之书》及《宝岛一村》共 6 部作品巡回两岸三地华人地区,对当代华人剧场创意及市场经营发挥深厚的影响力。
赖声川非常擅长说故事。一个故事,横着讲,竖着讲,都可以讲得有趣。简单如《暗恋桃花源》,复杂如《如梦之梦》和《如影随行》,他都能给你讲得明白有趣。他的脑子里,有很清楚的故事条理,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暗恋桃花源》里悲喜交替,《如影随行》里虚实变幻,他对故事节奏的掌握是一流的。
倘若用音乐类型比喻孟京辉和赖声川,用交响乐比喻赖声川,那孟京辉必然是摇滚乐。在孟京辉的定义中,他的观众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悟性感情很充沛很丰富的一群人”。他只为这些人而导演。不是所有。“如果让所有的人喜欢,我就是娼妓。”。对于孟京辉心直口快这样的傲慢我倒是敬佩不已。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办到拥趸和讨厌他的人几乎一样多。但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承认,在整个90年代,孟京辉的先锋戏剧独树一帜。
所以对于孟京辉这样令人烦恼的“刺头儿”。赖声川的戏似乎更多会考虑观众想听什么故事。无论是《宝岛一村》还是《暗恋桃花源》,里面讲的内容都通俗易懂。即便是跨度恢宏的《如梦之梦》,也。。。。。他的戏里不会有从头到尾的念白,更不会有太多抽象的象征。即便有,也只是画龙点睛,若隐若现。这是度。一个现代与后现代的度,一个传统与实验的度。赖声川的戏,在度上选择了“观众能够接受”的点,既不因为过于传统而显得平庸,也不因为过于先锋而变的浮夸。赖声川懂讲故事的度。我一直都认为高级不是让人看不懂。
。。莫不如保留题材,所以经过赖声川调教的演员,戏都是极好。赖声川知道用怎样的人来讲故事。演员,是戏的载体。演员不好,再好的戏都出不来。他喜欢用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解放演员。让演员敢演、能演。《如梦之梦》中,胡歌步伐的速度、微微驼着的背和讲台词时的音量大小都让我相信他是一个持续高烧患者;胡歌戏剧学院科班出身,但他表演没有舞台剧演员很容易沾染的拿腔拿调的坏毛病,他反而松弛、自然。又或是《如影随形》中,马景涛规避了一贯不分场合的太阳穴爆出青筋、张口怒吼,神色狞厉,电闪雷鸣。在舞台上,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宁神定气,举手投足,轻松自如。一怒一笑,节奏都把握得分明。戏的最后,生死之际,怒发冲冠了,都让习惯他容貌的人嫌他太斯文、太沉得住气。
丰盈的艺术灵魂
开年的北京,赖声川的《冬之旅》将于北京保利剧院进行首演,之后便展开大陆各地巡演。对于赖声川的粉丝来说一个惊喜他是继《宝岛一村》、《如梦之梦》之后的又一力作。
这位长发披肩,八字眉,黑框眼镜,留着甜甜圈胡的老头。 几乎成了人们记忆中对他的基本符号。那天他穿着简约,敞开的黑衣配白衫,黑裤黑鞋配白袜。他形态飘逸,说话微微低沉,却字正腔圆,表述清晰,在谈论人生经历与他热衷的创意学时,显然更是字斟句酌,起承转合,有如行云流水。在接受最后十分钟的采访是,他基本依然保持正襟危坐的姿态,始终面带平静,笑容谦和。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剎那中,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经历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
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世不会重现” 我在最后一次咨询时对他这样说。
于我而言,去剧院最大的享受不是3D巨幕,不是立体的音效,不是绚烂的画面,而是电影结束后全场亮灯,环顾四周时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像大梦初醒,像重生为人。
Q&A
做戏:有意味的形式
根据英国批评家克莱夫 贝尔所说,在不同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都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赖声川实在是擅于玩这种手法,他太懂得把控大剧场的演出。
环形舞台,精致地营造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道具精细到连城堡与天仙阁的那几盆花都一一受到关照;光,是诺曼底湖畔般的蓝光,一根极细的蓝光横穿湖对岸的纱幕,似是巴内特·纽曼的极简艺术之作;服装出自“视觉艺术大师”叶锦添之手。上百个角色有上百种配色的区分,哪怕只是一个邮差或者文员;观看模式上也颠覆于以往“隔岸观火”的国定模式。舞台中央是观演区域是一片“莲花池”,座椅可以进行360度旋转,从白天到晚上,8小时、12幕、90多场、32位演员、400多套服装。这样的完美布局甚至可以堪称是一幅“百人浮世绘”,这是赖声川的戏剧世界。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我猜,也应该是一场观看“马拉松式”的畅快体验。
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力量的艺术智慧,最终只能沦为空中楼阁。《如梦之梦》自2000年首演时,观众只有200多个;直到2005年,它第一次在台湾商演,座位被加至500。足足等了八年以后,《如梦之梦》有重新被搬上舞台,首演在北京保利剧院。时隔13年,赖声川几乎没有为《如梦之梦》增加新内容。他对于“如梦之梦”似乎一直都有一种青春期的迷恋。你看不到曾经在《暗恋桃花源》里那个平正而明朗的赖声川。“当年《宝岛一村》在大陆巡演时,我让宣传人员在海报上用了‘赖声川史诗剧作’这七个字,拿去给赖老师看时,他笑着说‘那你看到《如梦之梦》要怎么办?’”
戏剧的另一半
赖声川的故国是中国,一个叫会昌的县城,位于武夷山余脉西,南岭余脉北端。出生地是美国华盛顿,所以12岁之前受的是美国教育,12岁之后又回到台湾,在辅仁大学接受中文教育。
赖声川的大学时代也算是热爱生活。当时除了爱写小说,就是玩音乐。他也曾经正儿八经地当过民歌歌手,还是台湾最早的一批。他当时就藏匿在台北有一家“艾迪亚”咖啡店,算是当年文艺青年的“理想国”。也未曾想到这家空间狭小,能容纳十五人左右的咖啡店曾经也是混迹着一众“强大的卡司阵容”。除了赖声川意外,他同期的音乐玩伴另有蔡琴、胡因梦和庾澄庆,罗大佑还专门来听过他的歌。而随后,又在这里遇到了丁乃竺,当时弹着吉他的赖声川抬头说了声“嗨”,他们第一次聊天,一聊便是四小时,这一聊也就聊出夫妻情缘。而直到现在,赖声川说,“当时我第一眼看到她,立刻知道‘就是她’了。”。
之后他又参加学校的话剧演出,排莎士比亚、莫里哀,用外文演。当时他认为戏剧是文学艺术的综合体。于是与丁乃竺一起申请美国柏克利大学,一个选戏剧,一个选文艺创作。一切都发生的顺理成章,他们一起在柏克利读了5年。柏克利培养的是所谓的“学者导演 ”。他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学术训练,一半时间是知名学者带领做研究,另一半是在剧场里排戏,每十个星期做一出戏。很少人能撑到最后,那一一届入学也就十名学生,第一年就被刷掉五个,五年后只有两位拿到学士学位,其中一位就是赖声川。
人们经常夸耀他为“台湾相声的拯救者”,或称他是“东方戏剧大师”,其实,让他最为关注的是:“今晚,我能不能感动你?”
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可以觉醒
赖声川是制造票房奇迹的高手。他这几年在大陆也开始风生水起,短短二年内,《暗恋桃花源》已经在大陆十余城市演出近二百场,加上经典作品《这一夜 women 说相声》,新创作《如影随行》、《陪我看电视》、《水中之书》及《宝岛一村》共 6 部作品巡回两岸三地华人地区,对当代华人剧场创意及市场经营发挥深厚的影响力。
赖声川非常擅长说故事。一个故事,横着讲,竖着讲,都可以讲得有趣。简单如《暗恋桃花源》,复杂如《如梦之梦》和《如影随行》,他都能给你讲得明白有趣。他的脑子里,有很清楚的故事条理,知道什么时候说什么。《暗恋桃花源》里悲喜交替,《如影随行》里虚实变幻,他对故事节奏的掌握是一流的。
倘若用音乐类型比喻孟京辉和赖声川,用交响乐比喻赖声川,那孟京辉必然是摇滚乐。在孟京辉的定义中,他的观众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悟性感情很充沛很丰富的一群人”。他只为这些人而导演。不是所有。“如果让所有的人喜欢,我就是娼妓。”。对于孟京辉心直口快这样的傲慢我倒是敬佩不已。因为没有多少人能办到拥趸和讨厌他的人几乎一样多。但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承认,在整个90年代,孟京辉的先锋戏剧独树一帜。
所以对于孟京辉这样令人烦恼的“刺头儿”。赖声川的戏似乎更多会考虑观众想听什么故事。无论是《宝岛一村》还是《暗恋桃花源》,里面讲的内容都通俗易懂。即便是跨度恢宏的《如梦之梦》,也。。。。。他的戏里不会有从头到尾的念白,更不会有太多抽象的象征。即便有,也只是画龙点睛,若隐若现。这是度。一个现代与后现代的度,一个传统与实验的度。赖声川的戏,在度上选择了“观众能够接受”的点,既不因为过于传统而显得平庸,也不因为过于先锋而变的浮夸。赖声川懂讲故事的度。我一直都认为高级不是让人看不懂。
。。莫不如保留题材,所以经过赖声川调教的演员,戏都是极好。赖声川知道用怎样的人来讲故事。演员,是戏的载体。演员不好,再好的戏都出不来。他喜欢用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解放演员。让演员敢演、能演。《如梦之梦》中,胡歌步伐的速度、微微驼着的背和讲台词时的音量大小都让我相信他是一个持续高烧患者;胡歌戏剧学院科班出身,但他表演没有舞台剧演员很容易沾染的拿腔拿调的坏毛病,他反而松弛、自然。又或是《如影随形》中,马景涛规避了一贯不分场合的太阳穴爆出青筋、张口怒吼,神色狞厉,电闪雷鸣。在舞台上,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宁神定气,举手投足,轻松自如。一怒一笑,节奏都把握得分明。戏的最后,生死之际,怒发冲冠了,都让习惯他容貌的人嫌他太斯文、太沉得住气。
丰盈的艺术灵魂
开年的北京,赖声川的《冬之旅》将于北京保利剧院进行首演,之后便展开大陆各地巡演。对于赖声川的粉丝来说一个惊喜他是继《宝岛一村》、《如梦之梦》之后的又一力作。
这位长发披肩,八字眉,黑框眼镜,留着甜甜圈胡的老头。 几乎成了人们记忆中对他的基本符号。那天他穿着简约,敞开的黑衣配白衫,黑裤黑鞋配白袜。他形态飘逸,说话微微低沉,却字正腔圆,表述清晰,在谈论人生经历与他热衷的创意学时,显然更是字斟句酌,起承转合,有如行云流水。在接受最后十分钟的采访是,他基本依然保持正襟危坐的姿态,始终面带平静,笑容谦和。
“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在剧场短暂的那一剎那中,演员和观众同时知道,他们彼此经历的共同经验是唯一的。灯暗、幕落,即使是同一个剧团,同一个剧本,同一个演员阵容,
这一场演出永远再世不会重现” 我在最后一次咨询时对他这样说。
于我而言,去剧院最大的享受不是3D巨幕,不是立体的音效,不是绚烂的画面,而是电影结束后全场亮灯,环顾四周时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像大梦初醒,像重生为人。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