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手织布 补充资料02——从认识棉花开始
我们通常所说的棉花,是锦葵科棉花属植物的种子纤维。分草本与木本两种,原系非洲和亚洲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等国的热带作物。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新大陆(New World)棉种的陆地棉(Grossypium hirsutum L.)及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都是清末民初以后所引进的。陆地棉花瓣乳白色,基部无红心,纤维品质好,为细绒棉,是我国南北棉区重要栽培品种;海岛棉花大,花瓣鲜黄色,有红心,纤维细长,为长绒棉,主要产区为新疆、云南。
而在此之前,引进中国的棉花都是旧大陆(Old World)棉种,即亦称草棉的一年生非洲棉(Gossypium a herbaceum L.),很早在印度克什米尔以北地带普遍种植;另一种为木本多年生的亚洲棉(Gossypirum a rboreum L.),直至13世纪在印度本土还是多年生的植物,但在传入中国很久以后,在长江流域由于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它转化成一年生植物。非洲棉花小,花瓣黄色有红心,纤维粗短,历史上称为“小花”,现已无栽培;亚洲棉花小,花瓣多为黄色,有红心或白心,曾是历史上主要栽培品种,但也因纤维粗短而现少有栽培。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是三条路径:
1. 西北路径:沿丝绸之路由印度、巴基斯坦进入喀什、和田、于阗而达吐鲁番盆地(古称高昌)
2. 西南路径:由印度、巴基斯坦经缅甸而进入云南西部的腾冲、保山、永平地区(古城永昌),再向东南蔓延,经桂、越,至闽广
3. 南部路径:由海上传种于闽广一带
据记载,棉花传入我国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后汉书》这样记录永昌桐花布:土地沃美,宜五谷桑蚕,知染采文绣厨毲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汉五尺相当于今三尺半)。这里的“帛叠”便是指棉布,从梵语patta音译而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古代文字记录中常常把棉花称为“木棉”,因此造成了与今天所指“木棉”混淆起来,现在看到的木棉也叫攀枝花、红棉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树身高大,开橙红色花朵,果实成熟后亦有棉絮,可做填充物,却因纤维短且外层光滑而不能纺纱。
而关于现今的木棉树,亦有称作“吉贝”一说,也同宋代文献中把棉花称为”吉贝“混淆了起来。
大约在汉以后,印度本土的亚洲棉已由野生棉演进为栽培棉,因此梵文中有了新名称,一共有3个:Karpasa, Karpasai, Karpasi。如之前所提第二条棉花传入路径,由永昌首先到达广西、越南边境一带,“栽培棉”这个词演变成了越南Bahnar语言中的Kopaih,再转译成汉文为“古贝”。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翻译了大量佛经,其中把梵文的栽培棉直接音译成“吉贝”。从第七世纪左右开始,植棉逐渐传入闽广,在使用名词上脱离越南Bahnar语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这种趋势到了宋时则已成定型。因此在宋代文字记录中的”木棉”或“吉贝”指的都应该是棉花而非开红花的木棉树。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新大陆(New World)棉种的陆地棉(Grossypium hirsutum L.)及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都是清末民初以后所引进的。陆地棉花瓣乳白色,基部无红心,纤维品质好,为细绒棉,是我国南北棉区重要栽培品种;海岛棉花大,花瓣鲜黄色,有红心,纤维细长,为长绒棉,主要产区为新疆、云南。
而在此之前,引进中国的棉花都是旧大陆(Old World)棉种,即亦称草棉的一年生非洲棉(Gossypium a herbaceum L.),很早在印度克什米尔以北地带普遍种植;另一种为木本多年生的亚洲棉(Gossypirum a rboreum L.),直至13世纪在印度本土还是多年生的植物,但在传入中国很久以后,在长江流域由于纬度升高,气温降低,它转化成一年生植物。非洲棉花小,花瓣黄色有红心,纤维粗短,历史上称为“小花”,现已无栽培;亚洲棉花小,花瓣多为黄色,有红心或白心,曾是历史上主要栽培品种,但也因纤维粗短而现少有栽培。
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是三条路径:
1. 西北路径:沿丝绸之路由印度、巴基斯坦进入喀什、和田、于阗而达吐鲁番盆地(古称高昌)
2. 西南路径:由印度、巴基斯坦经缅甸而进入云南西部的腾冲、保山、永平地区(古城永昌),再向东南蔓延,经桂、越,至闽广
3. 南部路径:由海上传种于闽广一带
据记载,棉花传入我国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后汉书》这样记录永昌桐花布:土地沃美,宜五谷桑蚕,知染采文绣厨毲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汉五尺相当于今三尺半)。这里的“帛叠”便是指棉布,从梵语patta音译而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古代文字记录中常常把棉花称为“木棉”,因此造成了与今天所指“木棉”混淆起来,现在看到的木棉也叫攀枝花、红棉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树身高大,开橙红色花朵,果实成熟后亦有棉絮,可做填充物,却因纤维短且外层光滑而不能纺纱。
而关于现今的木棉树,亦有称作“吉贝”一说,也同宋代文献中把棉花称为”吉贝“混淆了起来。
大约在汉以后,印度本土的亚洲棉已由野生棉演进为栽培棉,因此梵文中有了新名称,一共有3个:Karpasa, Karpasai, Karpasi。如之前所提第二条棉花传入路径,由永昌首先到达广西、越南边境一带,“栽培棉”这个词演变成了越南Bahnar语言中的Kopaih,再转译成汉文为“古贝”。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翻译了大量佛经,其中把梵文的栽培棉直接音译成“吉贝”。从第七世纪左右开始,植棉逐渐传入闽广,在使用名词上脱离越南Bahnar语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这种趋势到了宋时则已成定型。因此在宋代文字记录中的”木棉”或“吉贝”指的都应该是棉花而非开红花的木棉树。
![]() |
图:向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