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谍记
![]() |
江城谍记
了解一个城市,不是走马观花可以做到,也不是在这里工作几年就可以的;若能无忧无虑的在这座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哪怕只有月余,闲来无事,去翻读这座城市城里城外的各个角落,把每天的体验写成文字,定会终身难忘。
武汉就是一座需要这样翻读、寻找的古城。
徒步!徒步城市是最好的旅游方式!
……过了马路就是江汉路了。
大雨中步行街的大理石板路被冲刷得磨光水滑,两边的建筑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风格。1906年起,“地皮大王”刘歆生从江汉路一带湖塘填起。汉江路基本成形。辛亥革命后,华人资本家迅速兴起,不到10年时间,江汉路一带变为汉口繁华的商业街。历史上,江汉路实际上是华人与洋人的分界线。江汉路西面的花楼街、黄陂街以及毗邻的大兴路一带是民族工商业者开设的店铺、作坊、前店后厂型的食品店。而其临街基本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官僚、民族资本家开设的银行、公司和商店。加上江汉关轮渡码头迎送客源,营造了江汉路的商业氛围。
如今,岁月悠悠百年过去了,走在雨里的长街上,两旁的洋行,商铺,总商会,总工会,公馆、海关、饭店、依然矗立。两边没有了岭南躲雨所特有的骑楼,稍稍有点抱怨。但却使两旁古建筑的雄姿看得一清二楚。洋行依然是严厉而森然地林立。每根石柱上的花雕依然清晰,馆内昏暗的灯光透过繁重的乌木窗。穿着笔挺西装的商人抑或摇曳着旗袍的女子踩着高跟鞋,套在黑风衣里的精明特务,都形色匆匆,擦肩而过。如今新时代的高楼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仿佛是历史的临界点,现代与古典的结合。
这些团聚在汉口的古街小巷,不亚于上海的里弄,依然兜兜转转。连我这种在上海长大的人都连连迷路,不得不苦笑。几乎是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找到我的目的地——吉庆街。
吉庆街上一条都是特色小吃,老武汉。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水饺、馄饨、糯米鸡、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鸭脖子、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糍粑、剁馍、苕(tiao,二声)面窝、细粉、宽粉、汤面、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南北的融合地,小吃里面也是南粉北面。但是,北方味还是要重一点。对于口味刁钻的我来说,虽不甚好吃,但是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轮回。
我们吃东西所在店的店主是个非常爽快的汉子,红红的脸,好像时刻都充满着激情,一句句话说得打转,满口的汉口味儿。热情周到的招待我们这些食客。白色的工作服穿在他略显肥胖的身上,却出奇勤的快介绍着特色,无比的殷勤。从他身上看到了老汉口百姓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满足。一切足矣!
在吉庆街上一走,老街老巷的俨然是平民居,没有了江汉路两旁巍峨高森的建筑那样咄咄逼人的气势,却是民风最浓的。老巷里依然有人居住着,这里是他们几代的根。有了百姓才有了一切,往往是不经意的一抬头,鼎新里的老门牌下,那穿着拖鞋,白发苍苍的,捣鼓着手中活儿的老人都让我一种莫名的落泪冲动。来这的年轻人几乎都是观光的游客了。只有他们,依然。
可是这并不影响着我的心情,反而因此发现了很多年代悠久的古屋。亲眼见证着汉口这个长江口岸的历史。大智路、交易路、铭新路、黄石路、吉庆街……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不知若干年后,是否今日的景观也许也消失在了嘈杂的人群当中。
阴阴的雨天,湿湿的鞋子,逛步行街,走老街都是需要悠哉游哉,揣着心情来看的。这种灰暗的天空,让人愈发沉思,白色恐怖与灰色的阴霾笼罩着武汉三镇的时候。这里最为当时武汉最繁华的地段一定也是暗流涌动,惊涛骇浪吧。灰色的建筑,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面孔,灰色的心情。但是,今日同样的背景,人的心情怎么都不一样了。
兜兜转转,转出了老街,来到了中山大道。一路的饭店,都很老了。都内部装修了,延续风格,依然在用。相必住在那里面一定会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吧。最壮观的要数民众乐园那一长条仿古建筑,竟然从左到右包含了:必胜客、麦当劳、肯德基,百事,四家国际知名品牌!真是蔚为壮观,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里古建筑叠起,到处都能见到1919、1934这样历史久远的标志建筑。这些建筑总是给人一种深思或者哀痛之感,在那个白色恐怖浪起的时代,国民政府需要维护他们的统治。残酷、鲜血交织着,即使现在看来却仍是没有一种轻松感。
岁月是个奇怪的东西,承载太多,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于是,有了历史。
历史总是个凝重的东西,轮回与传承……
于是今日我们在拜读历史,明日我们也将成为了历史。
戊子年 六月
canapotery
(Melbourne, Australia)
Exploring the world is a permanent subject for me. I’m convinced 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