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
我喜欢明信片。或许是因为自己走过的地方太少,或者这辈子能体会得太有限,总是很期待收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明信片,期待寄明信片的人告诉我他(她)的旅途和心情故事,或者写写明信片背后的图画是何意,选这张卡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遇见。于是,我注册了一个postcrosing的账号,参与全世界片友们的换片。
账号注册了一年了,懒懒的我却只寄出了五张明信片,收到了三张卡,一张来自乌克兰,一张来自东京,还有一张来自台湾。台湾的卡出自一个中学少女,英文写得不漂亮。或许她没有政治立场,我却很较真地上网用繁体字回复她“很高兴收到你的卡,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就用中文来回复你啦......”
朋友里也有喜欢交换明信片的人。两个人皆在福州求学。去年,一个将《海贼王》限量版的卡寄到了我支教的学校,我前后往传达室跑了一个月,无果。一个往我的大学宿舍寄了张不知内容的卡,我在阿姨的窗口刨了一个学期,毫无所获。这学期,我分别往北京和丰宁寄了两张明信片,收件人都告诉我,没有收到。这样丢片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对中国邮政很失望。
朋友里有位在厦大读博士的学长,因为是老乡,加之我在他的本科母校继承了他创办的一个学术组织,两人便时有联络。这是一个生日和我差两天的哥哥,两人交谈时我总有种和自己对话的感觉,我们俩是那么的相似,我知道他说的话言外之意一定是真诚的,因为我了解自己。两年前他回母校,我招待了他。谈话间向他提了个有点唐突的要求,他所到的城市,看到的好的卡片,请一定要寄给我。我先往当时他读研究生的贵阳寄了张我在北京南锣鼓巷淘的明信片,可是阴差阳错,他没有收到。倒是我放假回家,看到了一张来自贵阳的卡,很工整的字迹,一板一眼地介绍着卡片背面的风景。
考完试的那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邀请我去厦门玩耍,并认真提醒我去之前务必给他打电话,他要提前订票请我听某交响乐团的演奏。我乐哈哈,我们都是喜欢与人分享所爱的人,尽管有时候热情过度不顾对方是否喜欢接受。譬如,我喜欢摇滚胜过古典音乐。
近日,我翻出旧时委托同学帮我取得的一套手绘校园明信片,我很喜欢深色牛皮纸的背景上覆盖的简笔素描,看起来古朴而又真挚。挑出一张我喜欢的,在正面一行行写得满满“我知道,在你心里的母校是那个绿萝长廊的老校区,而不是今天这个灰墙土瓦的新区。却还是挑选了它寄给你。图上是碎心湖间的桥,你看到的楼是新成的碎心楼,夜间开灯的时候很漂亮。希望你喜欢,祝好!”贴上邮票,扔进绿色的邮箱,期待它能顺利驶过大半个中国。
挑片的时候,我偏爱有中国元素的图纹,因为心下以为这样的卡寄出国外才能显示它的来头和特色。或者是斑斓的彩绘,铺满整个背面。从前收集过一些印有野兽派作品的卡,至今没寄出去过一张。或者是简笔画、素描,白纸黑线,简洁可爱。手里现有的,《亲爱的安东尼》插画和手绘校园。每个旅游景点都有一些小店卖出当地的风景明信片,看多了直勾勾地拍着地标建筑总觉俗气。在南锣鼓巷,这样的店有很多。比较合我意的只有一家,卡的背面拍的是北京的胡同,落雪的四合院,微缩的京剧人物,店门口摆着刻有“南锣鼓巷”和产家名称字样的印章,随你自己扣戳。有趣的是,当地标建筑由实景拍摄变成水彩画或者素描图时,我又会很愿意收纳它,想来我毛病不少。
再就是喜欢收到写满字的卡片。总是想读到不同人的旅行和故事,或许是为了弥补没有信件可以收发的遗憾吧。很久没有和人写过信,其实自己很喜欢读信。比起电话、微信,信笺里能诉说的故事和情意似乎缠绵很多。喜爱透过纸面上的字传达出来的讯息。可是,在快生活的今天,通讯方式那么多,免费的电子邮件满天飞,除了保险单和银行票据,我们再难从邮箱里摸到信封。心里安静的时候,会很想找个写信的人,陌生人最好,絮絮叨叨一些生活琐事,一些茫然,分享喜怒哀乐,做永不见面的笔友。我矫情,可是不觉难为情。
在这个信件和明信片愈加稀有的年代,选择这样的慢方式传递讯息的人,都是重情者,寄出去的是厚厚的心意。而邮递通讯明明很发达的今天,这样传统的传情方式似乎在被邮政系统漠视,那是种多大的悲哀啊。
说到最后,突然又想问:你好,想分享你的旅行吗?我们互相寄片吧。
账号注册了一年了,懒懒的我却只寄出了五张明信片,收到了三张卡,一张来自乌克兰,一张来自东京,还有一张来自台湾。台湾的卡出自一个中学少女,英文写得不漂亮。或许她没有政治立场,我却很较真地上网用繁体字回复她“很高兴收到你的卡,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我就用中文来回复你啦......”
朋友里也有喜欢交换明信片的人。两个人皆在福州求学。去年,一个将《海贼王》限量版的卡寄到了我支教的学校,我前后往传达室跑了一个月,无果。一个往我的大学宿舍寄了张不知内容的卡,我在阿姨的窗口刨了一个学期,毫无所获。这学期,我分别往北京和丰宁寄了两张明信片,收件人都告诉我,没有收到。这样丢片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对中国邮政很失望。
朋友里有位在厦大读博士的学长,因为是老乡,加之我在他的本科母校继承了他创办的一个学术组织,两人便时有联络。这是一个生日和我差两天的哥哥,两人交谈时我总有种和自己对话的感觉,我们俩是那么的相似,我知道他说的话言外之意一定是真诚的,因为我了解自己。两年前他回母校,我招待了他。谈话间向他提了个有点唐突的要求,他所到的城市,看到的好的卡片,请一定要寄给我。我先往当时他读研究生的贵阳寄了张我在北京南锣鼓巷淘的明信片,可是阴差阳错,他没有收到。倒是我放假回家,看到了一张来自贵阳的卡,很工整的字迹,一板一眼地介绍着卡片背面的风景。
考完试的那一天,我接到他的电话,邀请我去厦门玩耍,并认真提醒我去之前务必给他打电话,他要提前订票请我听某交响乐团的演奏。我乐哈哈,我们都是喜欢与人分享所爱的人,尽管有时候热情过度不顾对方是否喜欢接受。譬如,我喜欢摇滚胜过古典音乐。
近日,我翻出旧时委托同学帮我取得的一套手绘校园明信片,我很喜欢深色牛皮纸的背景上覆盖的简笔素描,看起来古朴而又真挚。挑出一张我喜欢的,在正面一行行写得满满“我知道,在你心里的母校是那个绿萝长廊的老校区,而不是今天这个灰墙土瓦的新区。却还是挑选了它寄给你。图上是碎心湖间的桥,你看到的楼是新成的碎心楼,夜间开灯的时候很漂亮。希望你喜欢,祝好!”贴上邮票,扔进绿色的邮箱,期待它能顺利驶过大半个中国。
挑片的时候,我偏爱有中国元素的图纹,因为心下以为这样的卡寄出国外才能显示它的来头和特色。或者是斑斓的彩绘,铺满整个背面。从前收集过一些印有野兽派作品的卡,至今没寄出去过一张。或者是简笔画、素描,白纸黑线,简洁可爱。手里现有的,《亲爱的安东尼》插画和手绘校园。每个旅游景点都有一些小店卖出当地的风景明信片,看多了直勾勾地拍着地标建筑总觉俗气。在南锣鼓巷,这样的店有很多。比较合我意的只有一家,卡的背面拍的是北京的胡同,落雪的四合院,微缩的京剧人物,店门口摆着刻有“南锣鼓巷”和产家名称字样的印章,随你自己扣戳。有趣的是,当地标建筑由实景拍摄变成水彩画或者素描图时,我又会很愿意收纳它,想来我毛病不少。
再就是喜欢收到写满字的卡片。总是想读到不同人的旅行和故事,或许是为了弥补没有信件可以收发的遗憾吧。很久没有和人写过信,其实自己很喜欢读信。比起电话、微信,信笺里能诉说的故事和情意似乎缠绵很多。喜爱透过纸面上的字传达出来的讯息。可是,在快生活的今天,通讯方式那么多,免费的电子邮件满天飞,除了保险单和银行票据,我们再难从邮箱里摸到信封。心里安静的时候,会很想找个写信的人,陌生人最好,絮絮叨叨一些生活琐事,一些茫然,分享喜怒哀乐,做永不见面的笔友。我矫情,可是不觉难为情。
在这个信件和明信片愈加稀有的年代,选择这样的慢方式传递讯息的人,都是重情者,寄出去的是厚厚的心意。而邮递通讯明明很发达的今天,这样传统的传情方式似乎在被邮政系统漠视,那是种多大的悲哀啊。
说到最后,突然又想问:你好,想分享你的旅行吗?我们互相寄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