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景善 燕辕直指卷之三 城阙位置
都城狀如置斗。其周四十里。高三丈五尺五寸。廣一丈五尺。外城周三十八里。紫禁城周十八里。宮城周八里。其高廣視都城各減三之一。城上皆有女墻。城內外皆甎築嶄絶。具砲穴懸眼。每百步設一雉。每十雉設大雉。間設軍鋪。共四十所。每鋪甲軍十人守之。晝候望。夜擊柝。非替限。則不得下城。雖父母死。亦不得傳訃。城內往往爲梯級。以通人行。而設門牢鎖。惟甲軍替番時。始開之。惟宮城不然。而塗以紫土。蓋以黃瓦。朝日盪射。光彩絢爛。每城四隅。必有角樓。形如折矩。制同敵樓。重簷五甍。聳入半空。頂臺光明耀日。聞是西洋風磨銅。愈久愈光云。紫禁城內。舊無民居。康煕時。生齒日蕃。始許民入居。市廛閭井。與外城無異。前朝後市。左社右廟。南天壇,北地壇,東日壇,西月壇。皆如古制。
環城有濠。廣可數十步。深可泛舟。其當路處。必駕石橋。往往雕石爲欄。夾欄設市肆。
城中之途。準以九軌。夾途皆設隱溝。
城門自東至西。自南至北。一字洞貫。都城九門。置提督以管之。自永定外瓮城門至太和門。凡爲九重。
九門皆有譙樓。樓皆兩簷。而惟正陽門樓。爲三簷五門。皆有瓮城。瓮城皆有兩門。而惟正陽門瓮城設三門。瓮城皆無敵樓。而惟正陽,朝陽,阜成三門有之。高與門樓齊。
永定門。卽外城正門。兩簷三門。瓮城二門。
左安門。在永定門之左。
右安門。在永定門之右。
廣渠門。卽外城東門。兩簷一門。無瓮城。
東便門。在廣渠之北。卽外城東掖門。單簷無瓮城。
廣寧門。卽外城西門。制如廣渠。
西便門。在廣寧之北。卽外城西掖門。制如東便。
正陽門。 俗稱前門 卽都城正門也。其中門常閉不開。惟皇帝出入時。灌油百斛。始開云。門內通衢。謂之碁盤街。又名天衢。天衢玩月。爲燕京十景之一。周繞以石欄。四圍列肆長廊。百貨雲集。又名千步廊。門外駕濠有橋。曰正陽橋。爲石梁三。其南綽楔五楹。制甚壯麗。以淸漢字。金書正陽橋三字。明刑部侍郞孟兆祥。崇禎甲申三月。守正陽門。賊至。死于門下。子進士章明及妻何氏,婦王氏。俱自縊。淸初。賜兆祥謚忠靖。
崇文門在正陽之左。以元時哈達王府在於門內。故或稱哈達門。而華音哈達。如東音海岱。故我人或訛稱海岱門。
宣武門。在正陽之右。
朝陽門。卽都城東門。門內大衢。有東四牌樓。
東直門。在朝陽之左。兩簷一門。無瓮城。
東掖門。在朝陽之右。單簷一門。門無扁。
安定門。卽都城北門。近東。制如東直。
德勝門。亦都城北門。近西。制如安定。安定,德勝兩門內當中。有鼓樓鍾樓。
阜成門。卽都城西門。門內有西四牌樓。
西直門。在阜成之右。制如東直。
西掖門。在阜成之左。制如東掖。
太淸門。直正陽門之北,天安門之南。明時稱大明門。兩簷三門。蓋自紫禁城天安門左右。附城築墻。如凸字形。太淸門在其南。端門外繞以石欄。夾路對立石獅各二。下馬碑各一。六部百司。鱗次布列。門內循墻。爲百官朝房。東西相向。各一百十間。又折而北者。爲三十四間。所謂千步廊。卽此也。而正陽門內千步廊。蓋俗之訛稱也。
天安門。 或稱長安門 卽紫禁城之正門。兩簷五門。明曰承天門。順治時。改今名。每頒詔時。設金鳳朶雲于門上。宣詔官朝服行禮。奉詔承朶雲。由金鳳銜下。門內外。皆對坐靑石獅。又對立五六丈石柱。是所謂擎天柱也。柱身遍刻龍螭。柱頭所坐之物。不知何像。而有若攫挐狀。門外東墻向西有東天安門。西墻向東有西天安門。正統間。爲便人行。作此兩門。曰公生門。故市人今或訛稱孔聖門云。門內東西兩廡。各二十六間。東廡正中。爲太廟街門。其內有太廟。西廡正中。爲社稷街門。其內有社稷。 太廟社稷。幷詳下。
端門。直天安門之北,午門之南。制如天安門同。號仍明舊。門內東西兩廡。各五間。東有廟廚門。 或稱廟右門 西有社左門。兩門之北。又兩廡各四十二間。爲部院府寺監朝房。東有闕左門。西有闕右門。兩門之北。又兩廡各三間。爲三公朝集之所。 八旗都統會議。俱集於闕左門。九卿會議。俱集於闕右門。
午門。卽宮城正門。或稱五鳳門。兩簷三門。門號亦仍明舊。百官由左。宗室由右。門又有左右掖門。常閉不開。每殿試日。中式貢生。奇名者由左。偶名者由右。凡天子視朝及駕出。皆鳴鍾鼓于門樓上。凡受俘頒曆。亦皆親御門樓云。門外濠橋。對立靑石獅。門內左設嘉量。右設日圭。東西兩廡。各二十四間。稽察上諭內閣誥勑起居注繙書等房。皆在於此。其內卽大內太和門。 太和門。詳下。
東安門。卽紫禁城東門。外直朝陽。內直東華。
東華門。卽宮城東門。外直東安。內直大內之協和門。 協和門。詳下。
地安門。 或稱厚載門 卽紫禁城北門。北東距安定。北西距德勝。內直宮城之神武。神武門內。卽大內御花園也。 御花園。見下。
西安門。卽紫禁城西門。外直阜成。內直西華。
西華門。卽宮城西門。外直西安。內直大內之煕和門。 煕和門。詳下。
太和殿。卽古所謂路寢。每歲元朝冬至萬壽三大節及國有大慶受賀及大朝會燕饗。命將出師。臨軒策士及百官除授謝恩。皆御此殿。明時名皇極殿。又名奉天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二丈。廣十一間。縱五間。上爲重檐。脊四垂。垂間可二十尺。覆以黃琉璃瓦。繞以鐵絲罘罳。有御題額。曰建極綏猷。殿前丹陛。環以白石。欄陛五出。各三成。陛上對置黃金大鼎。高丈餘。可容十餘石。又列大石鼎各一。銅龜銅鶴各二。嘉量日圭各一。繞陛三面。皆築三層石砌。每砌高可丈許。築石嶄絶。而如偃臥形。分幾間縱豎白玉石欄。欄高齊肩。悉雕龍鳳。瀅膩可鑑。第一層列置靑銅大爐。第二層對置兩爐。第三層亦列八爐。爐皆鼎形。皇帝御殿時。並燒香於此云。階下之庭甚廣。範銅爲山形。鐫正從一品至九品。東西各二行。共十八。列立于御道旁。卽千官叅謁處也。殿左右各有一小門。左曰中左。右曰中右。內卽中和殿。
太和門。卽大內正門。明時名皇極門。又名奉天門。飛簷兩重。九間三門。前後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其左門曰昭德,明名,弘政。其右門曰貞度。明名宣治。駕濠有內金水橋。對立銅獅。門內兩廡。各五十二間。巡簷植三十大鼎。盛以鹽水。蓋爲備火也。東有協和門,體仁閣,左翼門。西有煕和門,弘義閣,右翼門。
協和門。卽大內東門。明名會極。
煕和門。卽大內西門。明名歸極。
體仁閣。在協和之左。明名文昭。重簷八楹。內貯四方貢獻之布帛云。
弘義閣。在協和之右。明名武成。今避弘爲宏。制如體仁。內貯四方貢獻之金銀云。
左翼門。在體仁之左。卽東掖門也。
右翼門。在弘義之左。卽西掖門也。
中和殿。在太和之後。明名中極。又名華蓋。縱廣各三間。方檐圓頂。凡玉牒告成及祭祀視祝版及耕籍視五穀農器。皆於此殿。兩廡各三十間。皆藏其器具。
保和殿。在中和之後。明名建極。又曰謹身。與太和,中和稱爲三大殿。九間重簷。左右陛。歷中和。與太和殿陛相屬。每歲除夕筵。宴外藩及每科朝考新進士。皆御焉。凡列祖寶訓實錄告成。備儀仗陳設。纂修官恭進于此殿。後十餘步。崇基列陛。東爲景運門。西爲隆宗門。兩門之內。周廬各十二楹。東爲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處。西爲侍衛內務軍機直舍。當中向南。有乾淸門。卽乾淸宮門也。
乾淸宮。在乾淸門內。廣九楹。深五楹。凡召對臣工。引見庶僚及元朝宴諸王。皆於此。康煕五十年。設千叟宴。自王大臣至士庶年六十以上。皆預。皇子皇孫。親行視膳。以致優渥。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于此。五十年。設養老宴。年九十者。召至御前侍食。
交泰宮。在乾淸宮後。制如中和殿。御用寶璽。二十有五。皆藏于此。
坤寧宮。在交泰宮後。卽內殿也。廣九楹。左爲東暖殿。右爲西暖殿。東殿東有永祥門。北有基化門。西殿西有基化門。北有永則門。
御花園。在坤寧宮後。卽大內後苑也。左有瓊苑東門。右有瓊苑西門。正南有天一門。門前對立金麟二。北有欽安殿。奉玄武神。欽安東稍北。疊石爲山。中有石洞。上有御景亭。亭東爲摛藻堂。藏四庫全書薈要。堂東爲凝香亭。亭前池上。爲浮碧亭。亭南萬春亭,絳雪軒。軒前多植海棠雜卉。又其南。卽瓊苑東門也。欽安西稍北。有延暉閣。或稱凝淸室。其西有位育齋。齋前池上。有澄瑞亭。西有毓翠亭。南有千秋亭。又南有養性齋。又其南。卽瓊苑西門也。欽安之北。有承光門。左有延和門。右有集福門。其北。卽紫禁城之神武也。
昭仁殿。在乾淸宮左。貯宋,金元,明舊版書籍四百部及岳珂刊版五經。門扁曰龍光門。
弘德殿。在乾淸宮右。東廡爲御茶房。內爲直廬門。扁曰鳳彩門。
端凝殿。在弘德殿南。設自鳴鍾。其南東有日精門。以通于御藥房。南一室奉至聖先師及先賢先儒。又轉南向北。有上書房。皇子肄業處。南西有月華門。南爲奏事房。又轉南向北。有南書房。內庭詞臣直廬也。
懋勤殿。在端凝殿南。與端凝相直。內貯圖史翰墨之具。
景仁宮,承乾宮, 明時。東宮貴妃所居。 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內貯宋高孝兩朝御書。詩經及馬和之所繪毛詩圖。幷十二卷。 天穹寶殿,祀上帝處 齋宮。 凡致齋之所 毓慶宮,敦本殿。 諸皇子所居 皆在端凝殿日精門之東。
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啓祥宮,長春宮,咸福宮,重華宮, 乾隆潛邸 崇敬殿, 每歲新正。賜內廷詞臣茶宴于此。東西兩閣。俱供佛像。 保中殿,浴德殿,漱芳齋,靜居軒, 自崇敬至此。皆屬重華宮。 延慶殿,撫辰殿,養心殿, 召對引見。如乾淸宮。 三希堂,攸芋齋,御膳房,奉先殿, 安列朝畫像。凡國家大典禮及乘輿出入則有告。歲時節序朔望則有薦。忌辰則有祭。日三獻。如事生禮。其禮儀供獻。內掌府掌之。 壽寧殿,皇極殿,寧壽宮,養性軒, 有敬勝軒,樂善堂,三友軒,順和軒,隨安室,日如齋,導和軒,養素軒,景祺閣,暢音閣,閱是樓,梵華樓,佛日樓,擷扐亭,日矩亭,古華軒,楔賞亭,旭輝軒,遂初堂,延趣樓,聳秀亭,華賞樓,雲光樓,碧螺亭,玉粹軒,倦勤齋,符望閣,竹香館,淨塵心室, 兆祥所, 皇子所居 慈寧宮, 花園中。有咸若館,寶相樓,吉雲樓,含淸齋,延壽堂,臨溪慈蔭樓, 壽康宮,壽安宮,春禧殿,中正殿, 明時。名元極寶殿。祀三淸神。配殿二。日春仁敬義。左有有客軒。右有無逸齋。今供佛像。爲內監喇嘛所居。 寶華殿,英華殿, 有明神宗母李太后所植菩提樹。至今尙存。蓋二百年古物。 皆在端凝殿月精門之西。
西花園。在啓祥宮西。南有景福宮。宮後有惠風亭。亭北有養怡軒。軒後有慧曜樓。樓西有敬勝齋。齋西有碧琳館。館南有蓮花室。室南有凝暉堂。堂前有延春閣。疊石爲山。上有積翠亭。亭前有奇石。東曰飛來。西曰玉玲瓏。窮石洞而南。有玉壺室。洞口題鷲峯。
傳心殿。在協和門東。祀皇師帝師王師先聖先師之位。院東有大庖井。上覆以亭。水味甚佳。明黃建論京師泉品。以玉泉爲第一。以大庖井爲第二。世傳康煕在位日久。其太子居于此殿。對官僚曰。世間寧有白髮太子乎。語泄坐廢。自是不復豫建。擇諸子中賢者。親書其名。櫃藏而扃緘之。皇帝崩。諸大臣開視而迎立云。
文華殿。在傳心殿西。崇階九級。覆以黃琉璃瓦。後有主敬殿。每歲二月。御經筵于此。皇明故事曰。殿中爲九龕。供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左一龕周公。右一龕孔子。每日天子至殿開講。先行一拜三叩禮。閣老及講官立。候月臺上石欄之左。承旨唱先生來。閣老及講官。魚貫而進。分班入席。于時略堂陛之嚴。以便講臣憑几云。
文淵閣。在文華殿後。卽藏書之所也。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層階兩折而上。靑綠瓦。前甃方池。跨石梁。引玉河注之。內有御製碑。按皇明正統六年。合宋,金,元所儲編定目錄凡四萬三千二百餘卷。增以永樂大全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七卷。當時書籍。已爲極繁。而乾隆時。益購遺文佚書。釐爲四庫全書。貯之此閣。四庫全書目錄序。以爲乾隆四十七年。編輯旣訖。特建文淵文溯,文津,文瀾四閣。以資藏庋。又曰。江浙爲人文淵藪。其間力學好古之士。願讀中秘書者。自不乏人。玆書允宜廣布。如楊州大觀堂之文滙閣。鎭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皆有藏書之所。着交四庫館。再繕寫書三分。安貯各該處。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錄用云云。觀此。則非但經籍之富。遠邁前代。分貯各處。以資士子就觀。規模之廣。亦可見。在昔甲申。我世子大君。從九王入北京。留宿於此閣。 出瀋陽日記 後墻內。有石假山。多奇卉異草。薈然成林。從門隙可窺見宸垣。識略曰。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奉天文溯閣。倣式建造。以貯四庫全書。皆有御製記。以勒石云。
上駟署。在文華殿東北。前輩日記。皆以爲內大僕。東西廏馬。不知爲幾百匹。皆駿逸。不加羈勒。繞廏爲墻。樹柵爲門。每日午。圉人開柵。擧鞭指揮。若招呼之狀。廏馬皆出。齊首分立。不失東西之班。北墻下有大井。井邊有大石槽。數人轉機㪺水。連注槽中。圉人以鞭劃馬羣。以十馬爲一隊。令次第入飮。前隊飮退。後隊繼進。無或越次。入者從右。出者從左。自入于廏。聞每年三伏日。中貴人用鹵簿鼓吹。噵迎御馬。洗刷于德勝門外積水潭。又東西海子。各有御馬幾千匹云。
箭亭在上駟署北。有太宗諭旨臥碑。燕記曰。前星門。覆以靑琉璃瓦。其內卽太子所居。殿名曰傳心殿。殿後有箭亭。鑄鐵爲碑。刻祖訓而埋之。人無敢至之云者。指此臥碑也。
御茶饍房。在箭亭東。
鷹房狗房。畜獵鷹獵狗之所也。自文華殿東北。度石橋。入三座門。鷹房在其東。狗房在其西。屬房文淵閣。
擷芳殿。在三座門。 見上 北明時。爲端本宮。光宗潛邸也。今改建三殿。爲皇子所居。茶膳庫,花馬廏,藥房。皆在此中。
國史館。在東華門內稍北。倚城南向。
備檔房。在昭德門外東廡。
侍衛房。在貞度門外西廡。
武英殿。在煕和門西。制與文華略同。貯以書板。後有浴德堂。卽修書處也。崇禎甲申三月。流賊破皇城。是年五月。睿親王多爾衮入皇城。受明文武羣臣朝於此殿東月臺。後以此論罪。至於追削。是時明亡僅閱月。而我人從行者。見殿上龍墀。只有蝙蝠矢。相顧流涕云。
武淵閣。在武英殿後。藏兵器之所也。
尙衣監。在武英之西。今爲淸字經館器皿庫。
咸安宮。在尙衣監西筩子河上。八旗大臣子弟肄業處。
回子館學。在右翼門外。
緬子館學。在回子館西。
內務府。在西華門內。卽辦機密之所。明之白虎殿也。凡三院七司。掌內府財用出入及祭祀燕饗膳羞衣服賜予刑罰工作敎習諸事。府內有世祖嚴禁中官鐵牌。
廣儲司。在西華門內酒醋房之南。有銀皮緞衣瓷茶六庫。爲內府庫藏總滙之所。
御書院。在西華門內稍北。管刻御製詩文法帖之屬。
磁器庫。在武英殿南。
南薰殿。在武英殿南。藏歷代帝后圖像。有御製記。勒于臥碣。自明時貯于內庫。乾隆十四年。命工重加裝演。移藏于此。自伏羲以下。爲軸者六十有八。爲冊者七。爲卷者三。先聖先賢圖冊五。詳定位置。次第甲乙。每夏曝而庋之。扃鑰惟謹。明時玉冊。皆附藏于西室。
宗廟在端門之左。朱門黃瓦。衛以崇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向南爲門。大門三。左右門各一。戟門五間。崇基石闌。前後陛三出。中九級。左右各七級。前殿十一間。重簷。沈香爲柱。階三成。繚石闌。正南及左右陛。皆五出。中十一級。左右九級。凡大祫王公二人。各率宗室官。奉列祖曁后神位合祀。凡時享幷奉后位。惟祧主不與焉。中殿九間。同堂異室。內奉列祖神位。神龕後界朱垣。中三間。左右各一門。後殿制如中殿。奉祧廟神龕。前殿兩廡。各十五間。東配饗王公。西配饗功臣。對設燎爐各一。中殿後殿兩廡。各五間。皆藏祭器。而後殿前。對設燎爐各一。戟門外左右井亭各一。前跨石梁。五橋。東爲神庫。西爲神廚。各五間。廟門外左右。爲宰牲亭及井亭。綏寇記略云。崇禎十六年五月。京師雨血。通夕雷霆。太室神主顚倒。寶鼎彝器皆瀜。又六月二十三日。夜霹靂起。奉先殿廟門金鎖。皆爲龍爪所鎔化。廟前石上。有龍臥痕。
社稷在端門之右。壇制矩方。北向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各四級。皆白玉。上成以五色土。辨方分築。內壝方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甃以四色琉璃甎。各隨方色。覆瓦。亦如之。門四各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楹。內壝西北瘞坎二。壇北有拜殿。戟門各五間。上覆黃琉璃瓦。前後各三出陛。內壝西南有神庫神廚各五間。井一。壇垣周二百六十八丈四尺。內外丹雘。覆以黃瓦。北三門。餘三面。各一門。西門外。有宰牲亭。
皇史宬。在太廟東南。明嘉靖時建。金匱石室。藏九朝寶訓寶錄。今淸因之。藏列朝寶錄曁玉牒。
已上所錄。皆在宮城內外。方物呈納日。皆可周覽。而自中和殿以內。非外人所可到。
環城有濠。廣可數十步。深可泛舟。其當路處。必駕石橋。往往雕石爲欄。夾欄設市肆。
城中之途。準以九軌。夾途皆設隱溝。
城門自東至西。自南至北。一字洞貫。都城九門。置提督以管之。自永定外瓮城門至太和門。凡爲九重。
九門皆有譙樓。樓皆兩簷。而惟正陽門樓。爲三簷五門。皆有瓮城。瓮城皆有兩門。而惟正陽門瓮城設三門。瓮城皆無敵樓。而惟正陽,朝陽,阜成三門有之。高與門樓齊。
永定門。卽外城正門。兩簷三門。瓮城二門。
左安門。在永定門之左。
右安門。在永定門之右。
廣渠門。卽外城東門。兩簷一門。無瓮城。
東便門。在廣渠之北。卽外城東掖門。單簷無瓮城。
廣寧門。卽外城西門。制如廣渠。
西便門。在廣寧之北。卽外城西掖門。制如東便。
正陽門。 俗稱前門 卽都城正門也。其中門常閉不開。惟皇帝出入時。灌油百斛。始開云。門內通衢。謂之碁盤街。又名天衢。天衢玩月。爲燕京十景之一。周繞以石欄。四圍列肆長廊。百貨雲集。又名千步廊。門外駕濠有橋。曰正陽橋。爲石梁三。其南綽楔五楹。制甚壯麗。以淸漢字。金書正陽橋三字。明刑部侍郞孟兆祥。崇禎甲申三月。守正陽門。賊至。死于門下。子進士章明及妻何氏,婦王氏。俱自縊。淸初。賜兆祥謚忠靖。
崇文門在正陽之左。以元時哈達王府在於門內。故或稱哈達門。而華音哈達。如東音海岱。故我人或訛稱海岱門。
宣武門。在正陽之右。
朝陽門。卽都城東門。門內大衢。有東四牌樓。
東直門。在朝陽之左。兩簷一門。無瓮城。
東掖門。在朝陽之右。單簷一門。門無扁。
安定門。卽都城北門。近東。制如東直。
德勝門。亦都城北門。近西。制如安定。安定,德勝兩門內當中。有鼓樓鍾樓。
阜成門。卽都城西門。門內有西四牌樓。
西直門。在阜成之右。制如東直。
西掖門。在阜成之左。制如東掖。
太淸門。直正陽門之北,天安門之南。明時稱大明門。兩簷三門。蓋自紫禁城天安門左右。附城築墻。如凸字形。太淸門在其南。端門外繞以石欄。夾路對立石獅各二。下馬碑各一。六部百司。鱗次布列。門內循墻。爲百官朝房。東西相向。各一百十間。又折而北者。爲三十四間。所謂千步廊。卽此也。而正陽門內千步廊。蓋俗之訛稱也。
天安門。 或稱長安門 卽紫禁城之正門。兩簷五門。明曰承天門。順治時。改今名。每頒詔時。設金鳳朶雲于門上。宣詔官朝服行禮。奉詔承朶雲。由金鳳銜下。門內外。皆對坐靑石獅。又對立五六丈石柱。是所謂擎天柱也。柱身遍刻龍螭。柱頭所坐之物。不知何像。而有若攫挐狀。門外東墻向西有東天安門。西墻向東有西天安門。正統間。爲便人行。作此兩門。曰公生門。故市人今或訛稱孔聖門云。門內東西兩廡。各二十六間。東廡正中。爲太廟街門。其內有太廟。西廡正中。爲社稷街門。其內有社稷。 太廟社稷。幷詳下。
端門。直天安門之北,午門之南。制如天安門同。號仍明舊。門內東西兩廡。各五間。東有廟廚門。 或稱廟右門 西有社左門。兩門之北。又兩廡各四十二間。爲部院府寺監朝房。東有闕左門。西有闕右門。兩門之北。又兩廡各三間。爲三公朝集之所。 八旗都統會議。俱集於闕左門。九卿會議。俱集於闕右門。
午門。卽宮城正門。或稱五鳳門。兩簷三門。門號亦仍明舊。百官由左。宗室由右。門又有左右掖門。常閉不開。每殿試日。中式貢生。奇名者由左。偶名者由右。凡天子視朝及駕出。皆鳴鍾鼓于門樓上。凡受俘頒曆。亦皆親御門樓云。門外濠橋。對立靑石獅。門內左設嘉量。右設日圭。東西兩廡。各二十四間。稽察上諭內閣誥勑起居注繙書等房。皆在於此。其內卽大內太和門。 太和門。詳下。
東安門。卽紫禁城東門。外直朝陽。內直東華。
東華門。卽宮城東門。外直東安。內直大內之協和門。 協和門。詳下。
地安門。 或稱厚載門 卽紫禁城北門。北東距安定。北西距德勝。內直宮城之神武。神武門內。卽大內御花園也。 御花園。見下。
西安門。卽紫禁城西門。外直阜成。內直西華。
西華門。卽宮城西門。外直西安。內直大內之煕和門。 煕和門。詳下。
太和殿。卽古所謂路寢。每歲元朝冬至萬壽三大節及國有大慶受賀及大朝會燕饗。命將出師。臨軒策士及百官除授謝恩。皆御此殿。明時名皇極殿。又名奉天殿。基高二丈。殿高十二丈。廣十一間。縱五間。上爲重檐。脊四垂。垂間可二十尺。覆以黃琉璃瓦。繞以鐵絲罘罳。有御題額。曰建極綏猷。殿前丹陛。環以白石。欄陛五出。各三成。陛上對置黃金大鼎。高丈餘。可容十餘石。又列大石鼎各一。銅龜銅鶴各二。嘉量日圭各一。繞陛三面。皆築三層石砌。每砌高可丈許。築石嶄絶。而如偃臥形。分幾間縱豎白玉石欄。欄高齊肩。悉雕龍鳳。瀅膩可鑑。第一層列置靑銅大爐。第二層對置兩爐。第三層亦列八爐。爐皆鼎形。皇帝御殿時。並燒香於此云。階下之庭甚廣。範銅爲山形。鐫正從一品至九品。東西各二行。共十八。列立于御道旁。卽千官叅謁處也。殿左右各有一小門。左曰中左。右曰中右。內卽中和殿。
太和門。卽大內正門。明時名皇極門。又名奉天門。飛簷兩重。九間三門。前後陛各三出。左右陛各一出。其左門曰昭德,明名,弘政。其右門曰貞度。明名宣治。駕濠有內金水橋。對立銅獅。門內兩廡。各五十二間。巡簷植三十大鼎。盛以鹽水。蓋爲備火也。東有協和門,體仁閣,左翼門。西有煕和門,弘義閣,右翼門。
協和門。卽大內東門。明名會極。
煕和門。卽大內西門。明名歸極。
體仁閣。在協和之左。明名文昭。重簷八楹。內貯四方貢獻之布帛云。
弘義閣。在協和之右。明名武成。今避弘爲宏。制如體仁。內貯四方貢獻之金銀云。
左翼門。在體仁之左。卽東掖門也。
右翼門。在弘義之左。卽西掖門也。
中和殿。在太和之後。明名中極。又名華蓋。縱廣各三間。方檐圓頂。凡玉牒告成及祭祀視祝版及耕籍視五穀農器。皆於此殿。兩廡各三十間。皆藏其器具。
保和殿。在中和之後。明名建極。又曰謹身。與太和,中和稱爲三大殿。九間重簷。左右陛。歷中和。與太和殿陛相屬。每歲除夕筵。宴外藩及每科朝考新進士。皆御焉。凡列祖寶訓實錄告成。備儀仗陳設。纂修官恭進于此殿。後十餘步。崇基列陛。東爲景運門。西爲隆宗門。兩門之內。周廬各十二楹。東爲文武大臣奏事待漏之處。西爲侍衛內務軍機直舍。當中向南。有乾淸門。卽乾淸宮門也。
乾淸宮。在乾淸門內。廣九楹。深五楹。凡召對臣工。引見庶僚及元朝宴諸王。皆於此。康煕五十年。設千叟宴。自王大臣至士庶年六十以上。皆預。皇子皇孫。親行視膳。以致優渥。乾隆四十八年。普宴宗室于此。五十年。設養老宴。年九十者。召至御前侍食。
交泰宮。在乾淸宮後。制如中和殿。御用寶璽。二十有五。皆藏于此。
坤寧宮。在交泰宮後。卽內殿也。廣九楹。左爲東暖殿。右爲西暖殿。東殿東有永祥門。北有基化門。西殿西有基化門。北有永則門。
御花園。在坤寧宮後。卽大內後苑也。左有瓊苑東門。右有瓊苑西門。正南有天一門。門前對立金麟二。北有欽安殿。奉玄武神。欽安東稍北。疊石爲山。中有石洞。上有御景亭。亭東爲摛藻堂。藏四庫全書薈要。堂東爲凝香亭。亭前池上。爲浮碧亭。亭南萬春亭,絳雪軒。軒前多植海棠雜卉。又其南。卽瓊苑東門也。欽安西稍北。有延暉閣。或稱凝淸室。其西有位育齋。齋前池上。有澄瑞亭。西有毓翠亭。南有千秋亭。又南有養性齋。又其南。卽瓊苑西門也。欽安之北。有承光門。左有延和門。右有集福門。其北。卽紫禁城之神武也。
昭仁殿。在乾淸宮左。貯宋,金元,明舊版書籍四百部及岳珂刊版五經。門扁曰龍光門。
弘德殿。在乾淸宮右。東廡爲御茶房。內爲直廬門。扁曰鳳彩門。
端凝殿。在弘德殿南。設自鳴鍾。其南東有日精門。以通于御藥房。南一室奉至聖先師及先賢先儒。又轉南向北。有上書房。皇子肄業處。南西有月華門。南爲奏事房。又轉南向北。有南書房。內庭詞臣直廬也。
懋勤殿。在端凝殿南。與端凝相直。內貯圖史翰墨之具。
景仁宮,承乾宮, 明時。東宮貴妃所居。 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內貯宋高孝兩朝御書。詩經及馬和之所繪毛詩圖。幷十二卷。 天穹寶殿,祀上帝處 齋宮。 凡致齋之所 毓慶宮,敦本殿。 諸皇子所居 皆在端凝殿日精門之東。
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啓祥宮,長春宮,咸福宮,重華宮, 乾隆潛邸 崇敬殿, 每歲新正。賜內廷詞臣茶宴于此。東西兩閣。俱供佛像。 保中殿,浴德殿,漱芳齋,靜居軒, 自崇敬至此。皆屬重華宮。 延慶殿,撫辰殿,養心殿, 召對引見。如乾淸宮。 三希堂,攸芋齋,御膳房,奉先殿, 安列朝畫像。凡國家大典禮及乘輿出入則有告。歲時節序朔望則有薦。忌辰則有祭。日三獻。如事生禮。其禮儀供獻。內掌府掌之。 壽寧殿,皇極殿,寧壽宮,養性軒, 有敬勝軒,樂善堂,三友軒,順和軒,隨安室,日如齋,導和軒,養素軒,景祺閣,暢音閣,閱是樓,梵華樓,佛日樓,擷扐亭,日矩亭,古華軒,楔賞亭,旭輝軒,遂初堂,延趣樓,聳秀亭,華賞樓,雲光樓,碧螺亭,玉粹軒,倦勤齋,符望閣,竹香館,淨塵心室, 兆祥所, 皇子所居 慈寧宮, 花園中。有咸若館,寶相樓,吉雲樓,含淸齋,延壽堂,臨溪慈蔭樓, 壽康宮,壽安宮,春禧殿,中正殿, 明時。名元極寶殿。祀三淸神。配殿二。日春仁敬義。左有有客軒。右有無逸齋。今供佛像。爲內監喇嘛所居。 寶華殿,英華殿, 有明神宗母李太后所植菩提樹。至今尙存。蓋二百年古物。 皆在端凝殿月精門之西。
西花園。在啓祥宮西。南有景福宮。宮後有惠風亭。亭北有養怡軒。軒後有慧曜樓。樓西有敬勝齋。齋西有碧琳館。館南有蓮花室。室南有凝暉堂。堂前有延春閣。疊石爲山。上有積翠亭。亭前有奇石。東曰飛來。西曰玉玲瓏。窮石洞而南。有玉壺室。洞口題鷲峯。
傳心殿。在協和門東。祀皇師帝師王師先聖先師之位。院東有大庖井。上覆以亭。水味甚佳。明黃建論京師泉品。以玉泉爲第一。以大庖井爲第二。世傳康煕在位日久。其太子居于此殿。對官僚曰。世間寧有白髮太子乎。語泄坐廢。自是不復豫建。擇諸子中賢者。親書其名。櫃藏而扃緘之。皇帝崩。諸大臣開視而迎立云。
文華殿。在傳心殿西。崇階九級。覆以黃琉璃瓦。後有主敬殿。每歲二月。御經筵于此。皇明故事曰。殿中爲九龕。供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左一龕周公。右一龕孔子。每日天子至殿開講。先行一拜三叩禮。閣老及講官立。候月臺上石欄之左。承旨唱先生來。閣老及講官。魚貫而進。分班入席。于時略堂陛之嚴。以便講臣憑几云。
文淵閣。在文華殿後。卽藏書之所也。凡三重。上下各六楹。層階兩折而上。靑綠瓦。前甃方池。跨石梁。引玉河注之。內有御製碑。按皇明正統六年。合宋,金,元所儲編定目錄凡四萬三千二百餘卷。增以永樂大全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七卷。當時書籍。已爲極繁。而乾隆時。益購遺文佚書。釐爲四庫全書。貯之此閣。四庫全書目錄序。以爲乾隆四十七年。編輯旣訖。特建文淵文溯,文津,文瀾四閣。以資藏庋。又曰。江浙爲人文淵藪。其間力學好古之士。願讀中秘書者。自不乏人。玆書允宜廣布。如楊州大觀堂之文滙閣。鎭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皆有藏書之所。着交四庫館。再繕寫書三分。安貯各該處。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觀摩錄用云云。觀此。則非但經籍之富。遠邁前代。分貯各處。以資士子就觀。規模之廣。亦可見。在昔甲申。我世子大君。從九王入北京。留宿於此閣。 出瀋陽日記 後墻內。有石假山。多奇卉異草。薈然成林。從門隙可窺見宸垣。識略曰。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奉天文溯閣。倣式建造。以貯四庫全書。皆有御製記。以勒石云。
上駟署。在文華殿東北。前輩日記。皆以爲內大僕。東西廏馬。不知爲幾百匹。皆駿逸。不加羈勒。繞廏爲墻。樹柵爲門。每日午。圉人開柵。擧鞭指揮。若招呼之狀。廏馬皆出。齊首分立。不失東西之班。北墻下有大井。井邊有大石槽。數人轉機㪺水。連注槽中。圉人以鞭劃馬羣。以十馬爲一隊。令次第入飮。前隊飮退。後隊繼進。無或越次。入者從右。出者從左。自入于廏。聞每年三伏日。中貴人用鹵簿鼓吹。噵迎御馬。洗刷于德勝門外積水潭。又東西海子。各有御馬幾千匹云。
箭亭在上駟署北。有太宗諭旨臥碑。燕記曰。前星門。覆以靑琉璃瓦。其內卽太子所居。殿名曰傳心殿。殿後有箭亭。鑄鐵爲碑。刻祖訓而埋之。人無敢至之云者。指此臥碑也。
御茶饍房。在箭亭東。
鷹房狗房。畜獵鷹獵狗之所也。自文華殿東北。度石橋。入三座門。鷹房在其東。狗房在其西。屬房文淵閣。
擷芳殿。在三座門。 見上 北明時。爲端本宮。光宗潛邸也。今改建三殿。爲皇子所居。茶膳庫,花馬廏,藥房。皆在此中。
國史館。在東華門內稍北。倚城南向。
備檔房。在昭德門外東廡。
侍衛房。在貞度門外西廡。
武英殿。在煕和門西。制與文華略同。貯以書板。後有浴德堂。卽修書處也。崇禎甲申三月。流賊破皇城。是年五月。睿親王多爾衮入皇城。受明文武羣臣朝於此殿東月臺。後以此論罪。至於追削。是時明亡僅閱月。而我人從行者。見殿上龍墀。只有蝙蝠矢。相顧流涕云。
武淵閣。在武英殿後。藏兵器之所也。
尙衣監。在武英之西。今爲淸字經館器皿庫。
咸安宮。在尙衣監西筩子河上。八旗大臣子弟肄業處。
回子館學。在右翼門外。
緬子館學。在回子館西。
內務府。在西華門內。卽辦機密之所。明之白虎殿也。凡三院七司。掌內府財用出入及祭祀燕饗膳羞衣服賜予刑罰工作敎習諸事。府內有世祖嚴禁中官鐵牌。
廣儲司。在西華門內酒醋房之南。有銀皮緞衣瓷茶六庫。爲內府庫藏總滙之所。
御書院。在西華門內稍北。管刻御製詩文法帖之屬。
磁器庫。在武英殿南。
南薰殿。在武英殿南。藏歷代帝后圖像。有御製記。勒于臥碣。自明時貯于內庫。乾隆十四年。命工重加裝演。移藏于此。自伏羲以下。爲軸者六十有八。爲冊者七。爲卷者三。先聖先賢圖冊五。詳定位置。次第甲乙。每夏曝而庋之。扃鑰惟謹。明時玉冊。皆附藏于西室。
宗廟在端門之左。朱門黃瓦。衛以崇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向南爲門。大門三。左右門各一。戟門五間。崇基石闌。前後陛三出。中九級。左右各七級。前殿十一間。重簷。沈香爲柱。階三成。繚石闌。正南及左右陛。皆五出。中十一級。左右九級。凡大祫王公二人。各率宗室官。奉列祖曁后神位合祀。凡時享幷奉后位。惟祧主不與焉。中殿九間。同堂異室。內奉列祖神位。神龕後界朱垣。中三間。左右各一門。後殿制如中殿。奉祧廟神龕。前殿兩廡。各十五間。東配饗王公。西配饗功臣。對設燎爐各一。中殿後殿兩廡。各五間。皆藏祭器。而後殿前。對設燎爐各一。戟門外左右井亭各一。前跨石梁。五橋。東爲神庫。西爲神廚。各五間。廟門外左右。爲宰牲亭及井亭。綏寇記略云。崇禎十六年五月。京師雨血。通夕雷霆。太室神主顚倒。寶鼎彝器皆瀜。又六月二十三日。夜霹靂起。奉先殿廟門金鎖。皆爲龍爪所鎔化。廟前石上。有龍臥痕。
社稷在端門之右。壇制矩方。北向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各四級。皆白玉。上成以五色土。辨方分築。內壝方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甃以四色琉璃甎。各隨方色。覆瓦。亦如之。門四各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楹。內壝西北瘞坎二。壇北有拜殿。戟門各五間。上覆黃琉璃瓦。前後各三出陛。內壝西南有神庫神廚各五間。井一。壇垣周二百六十八丈四尺。內外丹雘。覆以黃瓦。北三門。餘三面。各一門。西門外。有宰牲亭。
皇史宬。在太廟東南。明嘉靖時建。金匱石室。藏九朝寶訓寶錄。今淸因之。藏列朝寶錄曁玉牒。
已上所錄。皆在宮城內外。方物呈納日。皆可周覽。而自中和殿以內。非外人所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