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杂谈转录
王义军
我的书写,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帖学,最大的受益在于大观帖、书谱和旭素散帖。对二王墨迹,虽花了不少时间,收获却并不明显。年来拙作受到了一些关注,人多以二王论之,而我自知,其实并不正宗。
白砥
王子庸:对于线条和结构的关系,有人说线条为上,有人说结构为上,您怎样看?
白砥:我觉得两个都很重要。强调笔法的人总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元代赵孟頫大部分作品基本上是相似的,他的结构性不能与王字相比。王字的结构性很强,《姨母帖》有《姨母帖》的结构,《初月帖》有《初月帖》的结构,还有《频有哀祸帖》等等,每一篇的结构意识都很强。赵孟頫就不一样了,每篇都跟抄写一样,这与他的观念相关。关键是二者怎样协调,这也是书法的难点。要通过用笔把它的结构自然地带出来,不是刻意地去做一个结构,然后再把线条放进去。因为在结构之前先要用笔。通过用笔产生线条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通过线条的变化再把结构写出来,这才是比较自然的。
mdf:请问白先生,你每天在书法及与书法有关的学习(例如读书、思考什么的)上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谢谢!
白砥:我并非每天写字,但一旦写起来,会连着写数天甚至几个星期,一切听凭感觉行事。平常对书法的思考时间远大于读书。我觉得艺术家不应将时间分配得很细,很规则,但应随时抓住灵感。
泉唐居士:白老师我冒味想问的是:小字讲韵,大字讲气这句话对不对?是不是说写小字要笔笔见而大字就可以只讲势而忽略技呢?
白砥:就一般而言,小字讲韵大字讲气有一定道理,但小字能讲韵而又能大气,大字能纵横又能精密,或许更为上乘。苏东坡曾经讲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可作参考。
王子庸:古代书家中您最喜欢谁?
白砥:如果以作品看,我最喜欢汉碑《张迁碑》、《石门颂》,然后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如《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爨龙颜碑》、《泰山金刚经》、《嵩高灵庙碑》等。然后,书家就是“二王”、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等。唐以后书家,意态不及魏晋,气度不及唐人,更没有汉碑、南北朝碑的博大、奇崛。即使清代的一些碑学家,也难以超过汉碑、南北朝碑。
为什么我要把唐人跟魏晋南北朝并列?因为我觉得唐人可以撇开魏晋直追汉人。唐人的线条质量以及气度可以跟汉代的隶书相比,魏晋则是那种比较简易潇洒的感觉。我觉得唐人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气度感比魏晋还要大,魏晋是悠游于山水之间的那种感觉,而唐人就是一种大国风度。
如果你能学好汉碑、南北朝碑,魏晋及唐人的行草,那后来的书法基本可以不用学,因为这些已经足够涵盖。
卿三彬
平时临帖,喜取墨迹本,极力求取其用笔之道,每一细微之处,绝不放过,以求把握更丰富的技法,尽力完善自己的技法系统。然又喜《淳化阁帖》、《大观帖》、张旭怀素之刻帖等。何也?刻本字合为一处,品味其章法空间,结字布白,自有其妙处。 若善取之,则自有“新”得。
我临帖,先以拷贝纸细摹数遍,数十遍,体味每一处技法。“至细至微”之处更当揣摩,细处更是古人用笔之精妙处,处处皆当用心领会。再临,以求笔法与形合。临摹也要体会一种书写的过程。再放大写。放大稍难,然而以此可以加强对用笔力与空间的把握。大字自有其用笔系统,以此也可以找出自己书写之不足。写大字,人多用笔粗疏。但通过写大字,技法水平、空间结构、笔力强弱、谋篇布局之能力,皆可从中有所收获。
字法,为书写之重。我曾作过比较,唐以前、唐以后的字法大不同。唐以前受楷书规范的影响小。字的造型生趣自然。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我觉得“古法”既包括笔法,也应该包括字法。
字法、背帖 很多人以为老师写得那么好,一定有诀窍,所以总是对老师穷追不舍,希望老师告之以秘诀。其实根本没那么多秘诀,老师说字法很重要。当时我没感觉有什么重要。正好有比赛,写一幅草书作品,先查字典,把字一个个找出来,再组合,整了半个月,没入展。还很累。忽想起老师这句话。在家把《书谱》、《王羲之书法字典》,认认真真的各背了几遍。字法在心里就有谱儿了。后来就觉得写作品是一件不那么困难的事。很多人不愿意下这种死功夫。想讨巧,想从老师那里找到秘诀和捷径,所以难写好。
大量的创作 有时候自己临帖读帖,过一天,第二天早上醒来,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如果不创作,会很快忘掉。然后又临帖,又读帖,再忘掉,周又复始。所以需要大量的创作,把自己学到的技法用进去,把新背到的字法用进去,把对古帖的领悟用上去。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生涩,有拼凑感,但一直写下去,写十幅、二十幅、五十幅,肯定就熟练了,背到的字,连续十次、二十次出现在作品里,以后想忘都忘不了。只有“入得深”,方能“出得显”。在技法、字法、气息上的功夫做足了以后,创作作品就非常简单,然后就是享受书写过程带来的愉悦了。
读书 我一直以为笔法、字法这些都是书法的技术层面的因素,易于把握。而气息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没有对古代历史、文化乃至古人书写心态的一种共鸣和深刻理解体会,书写中那种心意是很难入古的,这或许就是书写状态的契合吧。这时候读书就提供给书法另一种营养。书法在一个层面上是各不相同的,如篆、隶、楷、行、草,如颜、柳、赵各不相同,但在更高的一层个层面上讲,又都是相通的。
我的书写,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帖学,最大的受益在于大观帖、书谱和旭素散帖。对二王墨迹,虽花了不少时间,收获却并不明显。年来拙作受到了一些关注,人多以二王论之,而我自知,其实并不正宗。
白砥
王子庸:对于线条和结构的关系,有人说线条为上,有人说结构为上,您怎样看?
白砥:我觉得两个都很重要。强调笔法的人总强调书法以用笔为上,元代赵孟頫大部分作品基本上是相似的,他的结构性不能与王字相比。王字的结构性很强,《姨母帖》有《姨母帖》的结构,《初月帖》有《初月帖》的结构,还有《频有哀祸帖》等等,每一篇的结构意识都很强。赵孟頫就不一样了,每篇都跟抄写一样,这与他的观念相关。关键是二者怎样协调,这也是书法的难点。要通过用笔把它的结构自然地带出来,不是刻意地去做一个结构,然后再把线条放进去。因为在结构之前先要用笔。通过用笔产生线条的各种不同的变化,通过线条的变化再把结构写出来,这才是比较自然的。
mdf:请问白先生,你每天在书法及与书法有关的学习(例如读书、思考什么的)上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谢谢!
白砥:我并非每天写字,但一旦写起来,会连着写数天甚至几个星期,一切听凭感觉行事。平常对书法的思考时间远大于读书。我觉得艺术家不应将时间分配得很细,很规则,但应随时抓住灵感。
泉唐居士:白老师我冒味想问的是:小字讲韵,大字讲气这句话对不对?是不是说写小字要笔笔见而大字就可以只讲势而忽略技呢?
白砥:就一般而言,小字讲韵大字讲气有一定道理,但小字能讲韵而又能大气,大字能纵横又能精密,或许更为上乘。苏东坡曾经讲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可作参考。
王子庸:古代书家中您最喜欢谁?
白砥:如果以作品看,我最喜欢汉碑《张迁碑》、《石门颂》,然后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如《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爨龙颜碑》、《泰山金刚经》、《嵩高灵庙碑》等。然后,书家就是“二王”、颜真卿、张旭、怀素、杨凝式等。唐以后书家,意态不及魏晋,气度不及唐人,更没有汉碑、南北朝碑的博大、奇崛。即使清代的一些碑学家,也难以超过汉碑、南北朝碑。
为什么我要把唐人跟魏晋南北朝并列?因为我觉得唐人可以撇开魏晋直追汉人。唐人的线条质量以及气度可以跟汉代的隶书相比,魏晋则是那种比较简易潇洒的感觉。我觉得唐人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气度感比魏晋还要大,魏晋是悠游于山水之间的那种感觉,而唐人就是一种大国风度。
如果你能学好汉碑、南北朝碑,魏晋及唐人的行草,那后来的书法基本可以不用学,因为这些已经足够涵盖。
卿三彬
平时临帖,喜取墨迹本,极力求取其用笔之道,每一细微之处,绝不放过,以求把握更丰富的技法,尽力完善自己的技法系统。然又喜《淳化阁帖》、《大观帖》、张旭怀素之刻帖等。何也?刻本字合为一处,品味其章法空间,结字布白,自有其妙处。 若善取之,则自有“新”得。
我临帖,先以拷贝纸细摹数遍,数十遍,体味每一处技法。“至细至微”之处更当揣摩,细处更是古人用笔之精妙处,处处皆当用心领会。再临,以求笔法与形合。临摹也要体会一种书写的过程。再放大写。放大稍难,然而以此可以加强对用笔力与空间的把握。大字自有其用笔系统,以此也可以找出自己书写之不足。写大字,人多用笔粗疏。但通过写大字,技法水平、空间结构、笔力强弱、谋篇布局之能力,皆可从中有所收获。
字法,为书写之重。我曾作过比较,唐以前、唐以后的字法大不同。唐以前受楷书规范的影响小。字的造型生趣自然。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我觉得“古法”既包括笔法,也应该包括字法。
字法、背帖 很多人以为老师写得那么好,一定有诀窍,所以总是对老师穷追不舍,希望老师告之以秘诀。其实根本没那么多秘诀,老师说字法很重要。当时我没感觉有什么重要。正好有比赛,写一幅草书作品,先查字典,把字一个个找出来,再组合,整了半个月,没入展。还很累。忽想起老师这句话。在家把《书谱》、《王羲之书法字典》,认认真真的各背了几遍。字法在心里就有谱儿了。后来就觉得写作品是一件不那么困难的事。很多人不愿意下这种死功夫。想讨巧,想从老师那里找到秘诀和捷径,所以难写好。
大量的创作 有时候自己临帖读帖,过一天,第二天早上醒来,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如果不创作,会很快忘掉。然后又临帖,又读帖,再忘掉,周又复始。所以需要大量的创作,把自己学到的技法用进去,把新背到的字法用进去,把对古帖的领悟用上去。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生涩,有拼凑感,但一直写下去,写十幅、二十幅、五十幅,肯定就熟练了,背到的字,连续十次、二十次出现在作品里,以后想忘都忘不了。只有“入得深”,方能“出得显”。在技法、字法、气息上的功夫做足了以后,创作作品就非常简单,然后就是享受书写过程带来的愉悦了。
读书 我一直以为笔法、字法这些都是书法的技术层面的因素,易于把握。而气息是最难把握的。因为没有对古代历史、文化乃至古人书写心态的一种共鸣和深刻理解体会,书写中那种心意是很难入古的,这或许就是书写状态的契合吧。这时候读书就提供给书法另一种营养。书法在一个层面上是各不相同的,如篆、隶、楷、行、草,如颜、柳、赵各不相同,但在更高的一层个层面上讲,又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