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若夜房间
昼若夜房间
众人皆睡你独醒。
你在这个上演故事的房间打捞记忆,不清楚手中的那本是马克思还是马尔克斯,明天是公共课考试还是文学理论测评,总之先让他们会莱茵河和马孔多去吧。
有时候,一个细节就可以唤醒一个世界,一个字就可以进入一句诗,一枚音符就也能够触发整段旋律。就像一小块玛德莱娜点心就足够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了。背后的放映机里,故事被翻译成光与声音的语言,投射在眼前。你知道的,自从镜头被制造出来后,每一代的摄影师都在与强烈的光做着斗争,极端的反差、明晦的光线、发灰的画面,以及令人头疼的暗角阴影。
的确,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与鲜活靓丽同时到来的总是阴森难测的暗影。它是青春期的迷惘与叛逆,是社会江湖里鸡零狗碎热气腾腾的现实语境,那样的妥协与摔打,有如利刃与钢筋铜铁的对峙。自由及其限制,限制及其叛逆,叛逆及其回归,这样的认知和成长,无限不循环。
想到这里,你捏紧了手中考了几遍终于通过的各类证书。关于年轻的记忆,也唯有这些盖了红章的纸片,如同画了押的公堂陈词,铁证如山。你想起费拉斯说的:经历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珍宝,对另一些人却是沙漏罩住的沙石。
电影的结尾让你想起中学数学课上偷偷放在桌子下的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和威廉·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那时口中还在念念有词:奇变调不变,符号看象限。三八三二四,配平方程式。
你想起小时候读《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是你对美最初的认识和感受。
于是,你猛然睁大着眼睛看身边的世界,甚至看到了边缘还残留着血迹的玻璃片。被窗玻璃稀释过的夜还是有太浓重的墨迹。夜色中有格外刺眼的闪电,也有特别寂静的雨丝。你竖起耳朵谛听心灵的颤音,可心灵永远都是个孤独的猎手,默不作声,等着猎捕属于他的那只兽。你看到旷野上的紫罗兰开得正在最恰当的时候,而下一个镜头,它给最不恰当的一脚踩在脚下。
你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却去无可去。梦见自己在小巷中行走,如陷迷宫。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你梦见自己在做梦,梦中闪现着落日的金辉,你感觉那是满地的火光一闪,又像是一只老虎金黄的斑纹。你会慢慢经历冈底斯的诱惑、霍乱时期的爱情,遇见菲茨杰拉德般的温柔夜色和里尔克式的行吟诗篇。你明白浪漫并不是简单等同于浪掷光阴的游荡和漫不经心的寻找,那也许是一种美丽的病症。你开始学会享受一个人的好天气。你说,你好,世界。
嗯,还是忘掉一些混凝土般瓷实的往昔过错吧,在这个房间里,你所看到的,可以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以是五环路上的安河桥,可以是万能青年旅舍的梦呓少年,也可以使卡比巴拉海中的一滴水。
因为只有你知道,你的心底有两千个秘密没有人知道。
许多时候,在光影的转换中,人会不断解构和重建心中的这座房间,这是重新认识的过程,是抵达也是一次出发,让记忆更加丰富与立体。
你已经很难在中国制造中看到直指时间、身体、死亡等生命本体,带有普遍形而上问题的影像了。你期待着充满现代意味的高密度作品。
叱咤则风云变色,喑呜则山岳崩颓,上一个十年,中国式大片像是抹了奶油的饺子,总觉得不是那个味。你突然想到长歌当哭,这房间里留下过无数人的歌与哭,这歌与哭也滋养了你。无论如何,彼时的壮士与非壮士们也都一去不复还。
商业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电影中非商业因素的成功,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促进艺术的升华。于是你想起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以及黑泽明,想起那些才华横溢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迷宫,你弄不清楚究竟是灵感来自失眠还是失眠来自灵感。你只知道,在这个时差里,彼岸的西雅图夜还未眠。
而靠在你身旁的她,也有伍尔芙式的房间。小妞电影是她和她同伴们的最爱。《被偷走的那五年》、《致青春》们像当年的《律政俏佳人》一样,代表着小妞电影的崛起,破亿不足为奇,赶五超十成为更高目标。
电子讯号,万千妖娆,都市喧闹,离群奔跑。你看着银幕上那些躺枪的梦想,略带浮夸的奋斗,斑斓得有些光怪陆离的青春。时间煮雨,淅淅沥沥,一针针的致幻剂麻木着敏感的神经。你愠怒,你说,观众的眼睛虽然不总是雪亮,但智商犹在。
可是你又掉转念头,其实每个人背后站着的,何尝不是一个小小的时代呢,欢乐与迷惘,坦诚与虚妄,恍若一种先验的韬光养晦。
命运总有它沉默如迷的呼吸,就像宫二先生对叶问说的: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静静看着身旁在光影中睡去的她。四月晴朗的早晨,村上春树可以遇见一个百分百的女孩,而十一月没有肖邦只有萧瑟的午后,你也可以和她在美术馆旁谈天说地,侃过一座座大山,在动物园里散步也成了正经事。
有时候,你也邀请她在学校这间关了又开的光影房间里重温经典,忘却时间。因为世间总会有罗马,却再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假日。
在彼岸睡去,在别处醒来,整理好梦的遗产,收拾好各自的表情,这是每经历一次便有更新的生命风景,也是亘古不变的光影旅途。
此刻,全世界都已经睡着,睡意像是温柔的海水,淹没失眠者的花园。闭上眼睛,看到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物还是物,人还是人,但也不再仅是它本身。
耳畔隐隐然一个声音闯入:时光是把杀猪刀,再不睡去,就来不及喊刀下留人。是的,愿你安然入梦。或许,光影交织中,房间彻亮前,你会遇见提着长明灯的夜游神。
这一次,白昼里有夜幕降下,所以,无须再等午夜场。
众人皆睡你独醒。
你在这个上演故事的房间打捞记忆,不清楚手中的那本是马克思还是马尔克斯,明天是公共课考试还是文学理论测评,总之先让他们会莱茵河和马孔多去吧。
有时候,一个细节就可以唤醒一个世界,一个字就可以进入一句诗,一枚音符就也能够触发整段旋律。就像一小块玛德莱娜点心就足够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了。背后的放映机里,故事被翻译成光与声音的语言,投射在眼前。你知道的,自从镜头被制造出来后,每一代的摄影师都在与强烈的光做着斗争,极端的反差、明晦的光线、发灰的画面,以及令人头疼的暗角阴影。
的确,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与鲜活靓丽同时到来的总是阴森难测的暗影。它是青春期的迷惘与叛逆,是社会江湖里鸡零狗碎热气腾腾的现实语境,那样的妥协与摔打,有如利刃与钢筋铜铁的对峙。自由及其限制,限制及其叛逆,叛逆及其回归,这样的认知和成长,无限不循环。
想到这里,你捏紧了手中考了几遍终于通过的各类证书。关于年轻的记忆,也唯有这些盖了红章的纸片,如同画了押的公堂陈词,铁证如山。你想起费拉斯说的:经历对于有些人来说是珍宝,对另一些人却是沙漏罩住的沙石。
电影的结尾让你想起中学数学课上偷偷放在桌子下的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和威廉·福克纳的《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那时口中还在念念有词:奇变调不变,符号看象限。三八三二四,配平方程式。
你想起小时候读《诗经》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那是你对美最初的认识和感受。
于是,你猛然睁大着眼睛看身边的世界,甚至看到了边缘还残留着血迹的玻璃片。被窗玻璃稀释过的夜还是有太浓重的墨迹。夜色中有格外刺眼的闪电,也有特别寂静的雨丝。你竖起耳朵谛听心灵的颤音,可心灵永远都是个孤独的猎手,默不作声,等着猎捕属于他的那只兽。你看到旷野上的紫罗兰开得正在最恰当的时候,而下一个镜头,它给最不恰当的一脚踩在脚下。
你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却去无可去。梦见自己在小巷中行走,如陷迷宫。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你梦见自己在做梦,梦中闪现着落日的金辉,你感觉那是满地的火光一闪,又像是一只老虎金黄的斑纹。你会慢慢经历冈底斯的诱惑、霍乱时期的爱情,遇见菲茨杰拉德般的温柔夜色和里尔克式的行吟诗篇。你明白浪漫并不是简单等同于浪掷光阴的游荡和漫不经心的寻找,那也许是一种美丽的病症。你开始学会享受一个人的好天气。你说,你好,世界。
嗯,还是忘掉一些混凝土般瓷实的往昔过错吧,在这个房间里,你所看到的,可以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以是五环路上的安河桥,可以是万能青年旅舍的梦呓少年,也可以使卡比巴拉海中的一滴水。
因为只有你知道,你的心底有两千个秘密没有人知道。
许多时候,在光影的转换中,人会不断解构和重建心中的这座房间,这是重新认识的过程,是抵达也是一次出发,让记忆更加丰富与立体。
你已经很难在中国制造中看到直指时间、身体、死亡等生命本体,带有普遍形而上问题的影像了。你期待着充满现代意味的高密度作品。
叱咤则风云变色,喑呜则山岳崩颓,上一个十年,中国式大片像是抹了奶油的饺子,总觉得不是那个味。你突然想到长歌当哭,这房间里留下过无数人的歌与哭,这歌与哭也滋养了你。无论如何,彼时的壮士与非壮士们也都一去不复还。
商业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电影中非商业因素的成功,技术的进步并不一定促进艺术的升华。于是你想起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以及黑泽明,想起那些才华横溢的镜头语言和叙事迷宫,你弄不清楚究竟是灵感来自失眠还是失眠来自灵感。你只知道,在这个时差里,彼岸的西雅图夜还未眠。
而靠在你身旁的她,也有伍尔芙式的房间。小妞电影是她和她同伴们的最爱。《被偷走的那五年》、《致青春》们像当年的《律政俏佳人》一样,代表着小妞电影的崛起,破亿不足为奇,赶五超十成为更高目标。
电子讯号,万千妖娆,都市喧闹,离群奔跑。你看着银幕上那些躺枪的梦想,略带浮夸的奋斗,斑斓得有些光怪陆离的青春。时间煮雨,淅淅沥沥,一针针的致幻剂麻木着敏感的神经。你愠怒,你说,观众的眼睛虽然不总是雪亮,但智商犹在。
可是你又掉转念头,其实每个人背后站着的,何尝不是一个小小的时代呢,欢乐与迷惘,坦诚与虚妄,恍若一种先验的韬光养晦。
命运总有它沉默如迷的呼吸,就像宫二先生对叶问说的: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你静静看着身旁在光影中睡去的她。四月晴朗的早晨,村上春树可以遇见一个百分百的女孩,而十一月没有肖邦只有萧瑟的午后,你也可以和她在美术馆旁谈天说地,侃过一座座大山,在动物园里散步也成了正经事。
有时候,你也邀请她在学校这间关了又开的光影房间里重温经典,忘却时间。因为世间总会有罗马,却再没有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假日。
在彼岸睡去,在别处醒来,整理好梦的遗产,收拾好各自的表情,这是每经历一次便有更新的生命风景,也是亘古不变的光影旅途。
此刻,全世界都已经睡着,睡意像是温柔的海水,淹没失眠者的花园。闭上眼睛,看到一个超现实的世界,物还是物,人还是人,但也不再仅是它本身。
耳畔隐隐然一个声音闯入:时光是把杀猪刀,再不睡去,就来不及喊刀下留人。是的,愿你安然入梦。或许,光影交织中,房间彻亮前,你会遇见提着长明灯的夜游神。
这一次,白昼里有夜幕降下,所以,无须再等午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