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改版,三五年一更替,不XX就是死,以及没什么不能死(转)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181471594/ 半辈子
和其他屌的UGC网站没两样,豆瓣的成功就在机缘巧合地汇聚了一批靠谱用户。
BT下载和BBS、论坛时代养起来了一大批自觉自发的UGC用户,但是随着论坛那三五年风光的结束,以及BBS无法克服新旧更替的局限,大批配合得当、战斗力极强的原创、围观、分享用户走散了。
而豆瓣成功的起点,就在凭借着弱产品的优势,分得了其中一批。
是的,豆瓣的优势就在产品的弱。
因为弱,所以简单(跟那些花花绿绿的商业论坛比比)、专一(没八卦爆料没图片美女版,只有影音书)、荒凉(空空荡荡一片沙土全靠用户建设)。也因为弱,豆瓣有一种以前那些火爆的论坛们不具备的气质:
清爽。
就是因为弱,豆瓣吸引来的第一批找乐子的用户,自主自发的建设热情最高,因为这几乎是一片干干净净的荒地,于是他们一来就投入火热的从无到有的建设:添加资料,上传海报,撰写原创等等。
因为影音书的局限,豆瓣用户不像来论坛看美女土的那些pv,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资料的增加,原创内容的增多,豆瓣形成了一些稳固的圈子:生产的和消费的。UGC网站莫不如此,首先你得让用户来,然后就是让他们形成圈子,驻留下来,再然后用户的圈子们会形成战斗力,大批量的生产和消费优质内容:早期的豆瓣用户应该记得那时首页的“精品率”,非常之高。
豆瓣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弱,少就是多,阿北没做什么工作,他只是机缘巧合的看到一片沙土,然后简单的划界、整地、除草,然后用户们陆续来了,就自顾自地玩起来。因为简单和专一,豆瓣用户始终被圈定在“影音书”上,没有美女贴图版就没有瞬间暴增的流量,与之相应的,驻留下来的就都是优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其他网站羡慕的,也是豆瓣之为豆瓣的全部原因。
(以前流行一种“5%的优质用户原创,95%的垃圾用户围观”的观点,非常傻逼。这甚至都不是互联网时代的观点,这是言论专制时代的观点。只有纸媒时代的话语权掌握者,才会有一种我们是那牛逼的被围观的5%,没有我们,95%的垃圾们看啥去的蛋疼优越感。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围观也是一种力量。你没法儿说一个写原创的用户,就比看原创的用户屌,因为他们的一写一看,一回一推,才构成了整个互联网的生态。)
豆瓣的种种现状,都能归根到这个基因,这是一个弱产品,强用户的网站。或者说,豆瓣真正的产品、运营和编辑,就是用户。
正因为此,豆瓣才不同于其他网站,每一个微小的改变(绝大多数确实是优化),都会招致用户强烈的反感,原创用户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消费用户惨无人道地羞辱豆瓣pm。因为老用户们最重要的体验“习惯”遭到了挑战,结果是,豆瓣的pm们做得越多,用户就越被挑战,越被激怒。
阿北的困境是,豆瓣用户数在上升,它不再像原来用户们塑造的那样,是一个由各种稳固的圈子组成的小网站了,它需要更适合新用户们的到来和驻留。但是就像这个注册用户惊人的网站仍然被普遍地认为具有“小众”气质一样,是老用户塑造了豆瓣的形象。所以历次改版之争,总得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新用户,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老用户作为代价。
豆瓣这种成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网站的现状和前景,因为摊子变大了,阿北招募了更多的人。新来的pm们战斗力十足,但很惋惜,他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以前的豆瓣先摧毁掉。
比这更糟糕的是,因为“少就是多”而成功了的阿北,他的团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多做多错”的傻气。他们把豆瓣简单专一的成功,理解成了简单粗暴,傻逼事迹举不胜举,只审查不安抚,只改版不解释,只营造不塑造。我怀疑摊子变大了,阿北仍然采用了放任用户去创造的办法来管理团队。结果就是,这些坐在用户搭建基石上的pm们,居然傲慢到要指出用户“喜欢”什么了。
至于豆瓣说,你能想出一种比舔着脸往用户手里强塞烂产品更让人难堪的推广方式么?那是3721时代才会干的事啊。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样的,走在逻辑上正确的豆瓣团队,会摧毁前任团队,即是海量用户们建设的城郭楼台,然后依靠着前团队塑造的那些“小众、文艺、清新”的形象,成就一个拥有更多用户的山寨人人网或者山寨推特。至于阿尔法城,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构想,五年后要是还在,再来看它成不成吧。
三五年一更替,有来有往,热热闹闹刷微博的盆友,你也别装的好像没为以前常去的BBS或者论坛的衰亡而惋惜,中国互联网”不XX就是死“的大势所趋都更替了好几遭了。
历史地看,没什么不能死的。
和其他屌的UGC网站没两样,豆瓣的成功就在机缘巧合地汇聚了一批靠谱用户。
BT下载和BBS、论坛时代养起来了一大批自觉自发的UGC用户,但是随着论坛那三五年风光的结束,以及BBS无法克服新旧更替的局限,大批配合得当、战斗力极强的原创、围观、分享用户走散了。
而豆瓣成功的起点,就在凭借着弱产品的优势,分得了其中一批。
是的,豆瓣的优势就在产品的弱。
因为弱,所以简单(跟那些花花绿绿的商业论坛比比)、专一(没八卦爆料没图片美女版,只有影音书)、荒凉(空空荡荡一片沙土全靠用户建设)。也因为弱,豆瓣有一种以前那些火爆的论坛们不具备的气质:
清爽。
就是因为弱,豆瓣吸引来的第一批找乐子的用户,自主自发的建设热情最高,因为这几乎是一片干干净净的荒地,于是他们一来就投入火热的从无到有的建设:添加资料,上传海报,撰写原创等等。
因为影音书的局限,豆瓣用户不像来论坛看美女土的那些pv,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资料的增加,原创内容的增多,豆瓣形成了一些稳固的圈子:生产的和消费的。UGC网站莫不如此,首先你得让用户来,然后就是让他们形成圈子,驻留下来,再然后用户的圈子们会形成战斗力,大批量的生产和消费优质内容:早期的豆瓣用户应该记得那时首页的“精品率”,非常之高。
豆瓣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弱,少就是多,阿北没做什么工作,他只是机缘巧合的看到一片沙土,然后简单的划界、整地、除草,然后用户们陆续来了,就自顾自地玩起来。因为简单和专一,豆瓣用户始终被圈定在“影音书”上,没有美女贴图版就没有瞬间暴增的流量,与之相应的,驻留下来的就都是优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其他网站羡慕的,也是豆瓣之为豆瓣的全部原因。
(以前流行一种“5%的优质用户原创,95%的垃圾用户围观”的观点,非常傻逼。这甚至都不是互联网时代的观点,这是言论专制时代的观点。只有纸媒时代的话语权掌握者,才会有一种我们是那牛逼的被围观的5%,没有我们,95%的垃圾们看啥去的蛋疼优越感。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围观也是一种力量。你没法儿说一个写原创的用户,就比看原创的用户屌,因为他们的一写一看,一回一推,才构成了整个互联网的生态。)
豆瓣的种种现状,都能归根到这个基因,这是一个弱产品,强用户的网站。或者说,豆瓣真正的产品、运营和编辑,就是用户。
正因为此,豆瓣才不同于其他网站,每一个微小的改变(绝大多数确实是优化),都会招致用户强烈的反感,原创用户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消费用户惨无人道地羞辱豆瓣pm。因为老用户们最重要的体验“习惯”遭到了挑战,结果是,豆瓣的pm们做得越多,用户就越被挑战,越被激怒。
阿北的困境是,豆瓣用户数在上升,它不再像原来用户们塑造的那样,是一个由各种稳固的圈子组成的小网站了,它需要更适合新用户们的到来和驻留。但是就像这个注册用户惊人的网站仍然被普遍地认为具有“小众”气质一样,是老用户塑造了豆瓣的形象。所以历次改版之争,总得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新用户,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老用户作为代价。
豆瓣这种成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网站的现状和前景,因为摊子变大了,阿北招募了更多的人。新来的pm们战斗力十足,但很惋惜,他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把以前的豆瓣先摧毁掉。
比这更糟糕的是,因为“少就是多”而成功了的阿北,他的团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多做多错”的傻气。他们把豆瓣简单专一的成功,理解成了简单粗暴,傻逼事迹举不胜举,只审查不安抚,只改版不解释,只营造不塑造。我怀疑摊子变大了,阿北仍然采用了放任用户去创造的办法来管理团队。结果就是,这些坐在用户搭建基石上的pm们,居然傲慢到要指出用户“喜欢”什么了。
至于豆瓣说,你能想出一种比舔着脸往用户手里强塞烂产品更让人难堪的推广方式么?那是3721时代才会干的事啊。
所以我的结论是这样的,走在逻辑上正确的豆瓣团队,会摧毁前任团队,即是海量用户们建设的城郭楼台,然后依靠着前团队塑造的那些“小众、文艺、清新”的形象,成就一个拥有更多用户的山寨人人网或者山寨推特。至于阿尔法城,我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构想,五年后要是还在,再来看它成不成吧。
三五年一更替,有来有往,热热闹闹刷微博的盆友,你也别装的好像没为以前常去的BBS或者论坛的衰亡而惋惜,中国互联网”不XX就是死“的大势所趋都更替了好几遭了。
历史地看,没什么不能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