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次旅行
2014年元旦节,我写了一个读书清单。今年,换一种方式来说道一下。
一本书:《沧浪之水》
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好友就推荐读一下《沧浪之水》,后来不了了之,只记得作者是阎真教授。前些日子,与朋友聚会畅聊,答应元旦节给他们挑一些书。我觉着所挑之书要合朋友的兴趣,读起来才有愉悦之感。恰逢看到了阎真教授《活着之上》获得了首届路遥文学奖的新闻,想起了《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到手后,我拆开翻了一下。小说中池大为的形象很是吸引人,他研究生毕业,医学功底深厚,出入职场却是磕磕绊绊。他与自尊对抗、与世俗之见相抗,甘愿坐冷板凳,成为圈子的边缘人物。一个人可以任逍遥,可成家之后,池大为生活面临着一系列的课题,如三代人住一个屋子,房子问题需要他去解决;小孩子想去更好的幼儿园,需要他去解决;他妻子上班很远,来回奔波不容易,想调回城里,需要他去解决。每一桩事都比他发表顶尖的学术论文难太多。面对着生活的纷纷扰扰,他开始痛苦而漫长的求索。阎真教授通过晏之鹤道破天机,说出真相,把池大为一点一点拉回到现实中来。他开始调整自尊的位序,努力融入到圈子生活,努力获得领导与同事的认同,生活的阳光一面渐渐地得以显现。他给人生做减法,放下意味着得到,他很好地度过了生活带来的困境。
池大为走上了人生发展的快车道,拥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切,特别是权利与自由。屁股决定脑袋,他手中捏住的权力,同样带来了诸多困惑。他选择了灵活处理,不越界限,知识分子的良心依然清晰。
一部电影:《编舟记》
《编舟记》是一部带有禅宗意味的电影。影片中环境古朴典雅,人谨慎细致。主人公以字为舟,以时间为桨,用匠人精神,历时十五年,校五稿,方成书。每日编书如修行,满是敬畏虔诚,字凝结着时间的意义,释义是文字的爱与生命热情的注解。合自身意愿,计划仅是外在提供的条件,有爱引导,无须意志来坚持。
日本有很多电影都展现出了职人精神,比如《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亲自挑选食材,亲自品尝,追求食物极致的味道。他对寿司制作要求极为严苛,他的儿子跟着做了几十年,也不能完全放心。《编舟记》的主人工对字词极为认真,利用一切机会去搜索新词,整理词条,十五年时间,有人老了,有人离开了,只有他坚持着消耗着青春,最终成功了。在职业生涯中,新鲜的东西不常有,更为常见的是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内容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要求,想做得更好。他们只是认真,他们的成功是认真带来的光荣。
一次旅行:武功山
中秋节前夕,我们兄弟俩与亮哥去江西爬武功山。火车上遇到一对中年夫妻,看上去比实际的年纪要苍老一些。他们风尘仆仆从北京看望儿子归来。聊到他们的儿子,嘴角就挂起了笑容,仿佛一世的光荣都在顷刻间闪耀。聊到生活的时候,他们总不愿意多说,偶尔笑一下,或者叫对方吃东西,似乎觉得时间变得慢了。安静下来,火车哐当哐当的去向每个人的目的地。
萍乡火车下车,我才发现广场上有许多同伴都要去武功山。我们没花多少气力就找到同伴拼车去沈子村,到了山脚下,依然发现很多人选择走逃票路线。每个人买了一根“打狗棒”就加入爬山队伍了。有驴友放着音乐,一路上算是踏歌而行吧。相比那些资深驴友,我们简直是胡闹,真是是带的东西少,走得要轻松得多。中午时分,我们走出了山林,进入草坡。满心以为艰难的路段已经过去了,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在山顶上,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草地,弟弟还说:这么好的地方,不养牛真是浪费。无心赏风景,继续沿着小石头路去金顶。 站在群山之巅,免不了怒吼几声,声音响彻在山野间,偶尔还有驴友给一个呼应。顿时觉得,这世界的陌生在这里画上了句点。我们翻过一个山头,总还有另一个山头等着去翻越。还不容易到达一个有平地,有客栈的地方。 上前一问:“老板,这里是金顶吗”,“不是,还在前面”老板指着前面说。满心不欢喜,只得不再问了,一路向前走,拍拍照,累得走不动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群群人,才发现目的地真的到了。回头一看,觉得云海更漂亮,草地更绿了。
我们把帐篷扎在大钟下面,心想会不会掉下来砸到我们呢?一切准备好之后,各路驴友都相继登顶了,一时间热闹得想一个集市。说说笑笑间,一个瘦弱的女子与同样瘦弱的中年男子吵了起来,人们循声而去看热闹。女子上山途中累了,请他被行李包,并约定好了价格,他到了山顶突然坐地起价,气得女子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女子只能认栽了。相信这样的把戏,经常在这里循环演出。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吃了历史上最贵的盒饭,吃饱后,累得感觉消失了不少。这个时候,途中遇到的驴友大哥,在杀鸡,一看手法不熟练,那只鸡死也落得个不痛快。我们在山下转悠一圈回来,他们用自带的气罐在烧饭,做菜。默默的点了一个赞,然后走开。
第二天,继续往前走。下山的时候,认真体会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双脚不停地打颤。一路上,人稀少,能够听到山涧溪水声音和悦耳的风声。令人想起《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真是天地有大美。
生活中,总觉着相同志趣的人太少了,去向远方的途中,又总能遇到很多人,带着相似的心情,去向同一个地方。能够相伴着,走一段,毫无顾忌闲聊几句,这已是旅途给予我们美好馈赠。抱怨最是容易毁坏生活,如同梅雨季节的霉一样,一点点把物品坏掉。雨季过去了,再多的阳光灿烂也于事无补。给生活一个远方,那里有心灵的亲人。
一本书:《沧浪之水》
我还在大学的时候,好友就推荐读一下《沧浪之水》,后来不了了之,只记得作者是阎真教授。前些日子,与朋友聚会畅聊,答应元旦节给他们挑一些书。我觉着所挑之书要合朋友的兴趣,读起来才有愉悦之感。恰逢看到了阎真教授《活着之上》获得了首届路遥文学奖的新闻,想起了《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到手后,我拆开翻了一下。小说中池大为的形象很是吸引人,他研究生毕业,医学功底深厚,出入职场却是磕磕绊绊。他与自尊对抗、与世俗之见相抗,甘愿坐冷板凳,成为圈子的边缘人物。一个人可以任逍遥,可成家之后,池大为生活面临着一系列的课题,如三代人住一个屋子,房子问题需要他去解决;小孩子想去更好的幼儿园,需要他去解决;他妻子上班很远,来回奔波不容易,想调回城里,需要他去解决。每一桩事都比他发表顶尖的学术论文难太多。面对着生活的纷纷扰扰,他开始痛苦而漫长的求索。阎真教授通过晏之鹤道破天机,说出真相,把池大为一点一点拉回到现实中来。他开始调整自尊的位序,努力融入到圈子生活,努力获得领导与同事的认同,生活的阳光一面渐渐地得以显现。他给人生做减法,放下意味着得到,他很好地度过了生活带来的困境。
池大为走上了人生发展的快车道,拥有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切,特别是权利与自由。屁股决定脑袋,他手中捏住的权力,同样带来了诸多困惑。他选择了灵活处理,不越界限,知识分子的良心依然清晰。
一部电影:《编舟记》
《编舟记》是一部带有禅宗意味的电影。影片中环境古朴典雅,人谨慎细致。主人公以字为舟,以时间为桨,用匠人精神,历时十五年,校五稿,方成书。每日编书如修行,满是敬畏虔诚,字凝结着时间的意义,释义是文字的爱与生命热情的注解。合自身意愿,计划仅是外在提供的条件,有爱引导,无须意志来坚持。
日本有很多电影都展现出了职人精神,比如《寿司之神》中,小野二郎亲自挑选食材,亲自品尝,追求食物极致的味道。他对寿司制作要求极为严苛,他的儿子跟着做了几十年,也不能完全放心。《编舟记》的主人工对字词极为认真,利用一切机会去搜索新词,整理词条,十五年时间,有人老了,有人离开了,只有他坚持着消耗着青春,最终成功了。在职业生涯中,新鲜的东西不常有,更为常见的是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内容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要求,想做得更好。他们只是认真,他们的成功是认真带来的光荣。
一次旅行:武功山
中秋节前夕,我们兄弟俩与亮哥去江西爬武功山。火车上遇到一对中年夫妻,看上去比实际的年纪要苍老一些。他们风尘仆仆从北京看望儿子归来。聊到他们的儿子,嘴角就挂起了笑容,仿佛一世的光荣都在顷刻间闪耀。聊到生活的时候,他们总不愿意多说,偶尔笑一下,或者叫对方吃东西,似乎觉得时间变得慢了。安静下来,火车哐当哐当的去向每个人的目的地。
萍乡火车下车,我才发现广场上有许多同伴都要去武功山。我们没花多少气力就找到同伴拼车去沈子村,到了山脚下,依然发现很多人选择走逃票路线。每个人买了一根“打狗棒”就加入爬山队伍了。有驴友放着音乐,一路上算是踏歌而行吧。相比那些资深驴友,我们简直是胡闹,真是是带的东西少,走得要轻松得多。中午时分,我们走出了山林,进入草坡。满心以为艰难的路段已经过去了,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开始。
在山顶上,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草地,弟弟还说:这么好的地方,不养牛真是浪费。无心赏风景,继续沿着小石头路去金顶。 站在群山之巅,免不了怒吼几声,声音响彻在山野间,偶尔还有驴友给一个呼应。顿时觉得,这世界的陌生在这里画上了句点。我们翻过一个山头,总还有另一个山头等着去翻越。还不容易到达一个有平地,有客栈的地方。 上前一问:“老板,这里是金顶吗”,“不是,还在前面”老板指着前面说。满心不欢喜,只得不再问了,一路向前走,拍拍照,累得走不动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群群人,才发现目的地真的到了。回头一看,觉得云海更漂亮,草地更绿了。
我们把帐篷扎在大钟下面,心想会不会掉下来砸到我们呢?一切准备好之后,各路驴友都相继登顶了,一时间热闹得想一个集市。说说笑笑间,一个瘦弱的女子与同样瘦弱的中年男子吵了起来,人们循声而去看热闹。女子上山途中累了,请他被行李包,并约定好了价格,他到了山顶突然坐地起价,气得女子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之下,女子只能认栽了。相信这样的把戏,经常在这里循环演出。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吃了历史上最贵的盒饭,吃饱后,累得感觉消失了不少。这个时候,途中遇到的驴友大哥,在杀鸡,一看手法不熟练,那只鸡死也落得个不痛快。我们在山下转悠一圈回来,他们用自带的气罐在烧饭,做菜。默默的点了一个赞,然后走开。
第二天,继续往前走。下山的时候,认真体会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双脚不停地打颤。一路上,人稀少,能够听到山涧溪水声音和悦耳的风声。令人想起《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真是天地有大美。
生活中,总觉着相同志趣的人太少了,去向远方的途中,又总能遇到很多人,带着相似的心情,去向同一个地方。能够相伴着,走一段,毫无顾忌闲聊几句,这已是旅途给予我们美好馈赠。抱怨最是容易毁坏生活,如同梅雨季节的霉一样,一点点把物品坏掉。雨季过去了,再多的阳光灿烂也于事无补。给生活一个远方,那里有心灵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