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在一起
【1】
和大多数爱情故事一样,她和他十几岁就认识了,准确地说是15岁。
文艺青年之间的恋爱是很要命的,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读诗,一起抽烟,一起宿醉,一起看夕阳,一起淋大雨,一个作词一个作曲,自诩天作之合。总之,所有矫情至死的桥段,他和她都倾情上演。
最梦幻的是他们竟然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但只是看上去不错,实质早已千疮百孔,多少年后,他们再回头看,大概也曾后悔过,年少的自己还是不够努力。
他爱摇滚,也爱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词。
他常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将来的孩子,如果是女孩儿,就叫吴瑟,如果是男孩儿,就叫吴箫。”
她听了,不以为然,“这都是多少年后的事啊,说不定到那时,我就看不上你吴大侠了。”
恋爱第三年,她和他要高考了,坚定着要在一起的两个人,报考了同一个城市,同一间学校,同一个专业,却没有向命运打声招呼,求个好好照顾。
成绩公布后,她考上了,他落榜了。
他要复读,家里却死活不准,要送他出国;他要死要活,跟疯了一样,气得自己的奶奶进了医院;最后他无计可施,哭着对她说“你会等我吧,不会很久,就4年,你会等我的吧?”
18岁的她,使出全身的力气,狠狠地点了点头:“我会等你。”
多少年后,他再回头看,真的后悔过,年少的自己还是不够努力。
而在于她看来,是不够爱。
和大多数异地恋一样,分隔两地的她和她,问题、矛盾、猜疑、迷茫,如草疯长。
他的朋友劝他:这么多有钱女孩儿喜欢你,你搞定一个就少奋斗40年,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她的朋友劝她:一个女生最好的青春你都给空气了,太傻了,谁知道他还回不回来?
渐渐,情话少了,渐渐,联系少了,渐渐,爱情被埋葬了。
【2】
她和他再见面,是他们28岁的时候,高中的班主任突然离世,同学们从世界各地赶回当年青葱的小城市。
“HI,好久不见。”
“嗯,真的好久了,我们十年没见了。”
“你现在还在M国?”
“没,早回来了,现在在S城。”
“喔,我也在S城,有空我们可以约出来吃个饭。”
“好。”
“你…结婚了么?还是?”
“结了,有个2岁的儿子,你呢?”
“年初领的证,我老公是M国人,蛮巧的。”
……
“孩子”“我老公”让两人的对话就此终止。
丧礼过后,同学们纷纷离开,就像十年前,高考结束的他们一样,各,奔,前,程。
同在S城的他和她,并没有像约好的那样出来见上一面,年少时奋不顾身却无疾而终的爱情,带着不甘,带着不解,带着不愿回首,成为最疼的一道疤,谁会去轻易揭开?
真的,不如不见。
婚后的她,很快怀上了自己的孩子,洋老公每日接送出行,呵护备至。新生命的到来,比预产期提前了20多天,洋老公手忙脚乱把她送去医院,却遭遇到周末全城大堵车。
对讲机响了,他接到通知:有一名孕妇需要急送医院,途径他所负责的路段时,需要疏导车流,为其开路。
这种情况,他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收到,请告知车牌号码。”
“XXXXXXX”对讲机传来的每个数字都重重地打在他的心上。
一路保驾护航,她被安全送到医院,产下一个女孩。他一直徘徊在手术室门口,确定了母女平安之后,才准备离去。
转身离开的瞬间,洋老公叫住了他,中英混用对他表示感谢,初为人父言语无比凌乱。
洋老公不断重复:“就在刚才,我多了个女儿,太神奇了。”
他恭喜地说:“她将来一定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儿。”
“绝对的,她的妈妈很漂亮,而且给她起了个很美的名字……吴瑟,源自她很喜欢的一个宋代诗人的诗。”洋老公用着蹩脚的中文挤出了女儿的名字。
“它是一句词,不是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认认真真地念完这一句,转身离开。
【3】
再一次的久别重逢,是在“一不小心我们就30了”的同学聚会上。
他没有带上4岁的儿子,她也没有带上1岁的女儿,所有的小伙伴不约而同都是独自前来,好像一切又回到了18岁。
几巡K歌欢饮过后,大家窝在不同的角落与旧友互诉衷肠。
她再次主动开口:“你还记得么?我们两年前见面的时候,你说我们有十年没见了,其实没有那么久,05年的时候,我太想你了,某天睁开眼没想太多就买了张机票飞去了M国,然后在你学校远远处看了你好多眼。那时你在和朋友聊天没看见我,我看你笑得很开心,M国的阳光也特别灿烂,那个瞬间,我在就想:M国那么好,你别回来了,别为了我回来。”
“但我还是回来了,09年回来的,一回来就弄了个公务员,做了一名交警,申请负责你公司楼下那个路段。我每天都会看到你,意气风发地上班,满脸疲惫地下班,如果大清早发现你从公司走出来,我就知道你昨晚通宵了;周五的时候,看到你穿得特别美,我就知道你晚上有约会。然后看着你被人追,看着你被求婚,看着你怀孕,只是没想到,竟然还能送你去医院生孩子。”
“所以……那时候,送我去医院的交警,就是你?”她很惊讶。
“对…你家那位还告诉了我你的女儿叫吴瑟,问题是,你老公姓吴么?”
“他的中文名是我随便帮他取的…”
“你唱首歌给我听吧,我有好多年没听过你唱歌了~”
前奏响起,她点了首刘若英的,《我们没有在一起》。
和大多数爱情故事一样,她和他十几岁就认识了,准确地说是15岁。
文艺青年之间的恋爱是很要命的,他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读诗,一起抽烟,一起宿醉,一起看夕阳,一起淋大雨,一个作词一个作曲,自诩天作之合。总之,所有矫情至死的桥段,他和她都倾情上演。
最梦幻的是他们竟然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但只是看上去不错,实质早已千疮百孔,多少年后,他们再回头看,大概也曾后悔过,年少的自己还是不够努力。
他爱摇滚,也爱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最喜欢的一句词。
他常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将来的孩子,如果是女孩儿,就叫吴瑟,如果是男孩儿,就叫吴箫。”
她听了,不以为然,“这都是多少年后的事啊,说不定到那时,我就看不上你吴大侠了。”
恋爱第三年,她和他要高考了,坚定着要在一起的两个人,报考了同一个城市,同一间学校,同一个专业,却没有向命运打声招呼,求个好好照顾。
成绩公布后,她考上了,他落榜了。
他要复读,家里却死活不准,要送他出国;他要死要活,跟疯了一样,气得自己的奶奶进了医院;最后他无计可施,哭着对她说“你会等我吧,不会很久,就4年,你会等我的吧?”
18岁的她,使出全身的力气,狠狠地点了点头:“我会等你。”
多少年后,他再回头看,真的后悔过,年少的自己还是不够努力。
而在于她看来,是不够爱。
和大多数异地恋一样,分隔两地的她和她,问题、矛盾、猜疑、迷茫,如草疯长。
他的朋友劝他:这么多有钱女孩儿喜欢你,你搞定一个就少奋斗40年,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她的朋友劝她:一个女生最好的青春你都给空气了,太傻了,谁知道他还回不回来?
渐渐,情话少了,渐渐,联系少了,渐渐,爱情被埋葬了。
【2】
她和他再见面,是他们28岁的时候,高中的班主任突然离世,同学们从世界各地赶回当年青葱的小城市。
“HI,好久不见。”
“嗯,真的好久了,我们十年没见了。”
“你现在还在M国?”
“没,早回来了,现在在S城。”
“喔,我也在S城,有空我们可以约出来吃个饭。”
“好。”
“你…结婚了么?还是?”
“结了,有个2岁的儿子,你呢?”
“年初领的证,我老公是M国人,蛮巧的。”
……
“孩子”“我老公”让两人的对话就此终止。
丧礼过后,同学们纷纷离开,就像十年前,高考结束的他们一样,各,奔,前,程。
同在S城的他和她,并没有像约好的那样出来见上一面,年少时奋不顾身却无疾而终的爱情,带着不甘,带着不解,带着不愿回首,成为最疼的一道疤,谁会去轻易揭开?
真的,不如不见。
婚后的她,很快怀上了自己的孩子,洋老公每日接送出行,呵护备至。新生命的到来,比预产期提前了20多天,洋老公手忙脚乱把她送去医院,却遭遇到周末全城大堵车。
对讲机响了,他接到通知:有一名孕妇需要急送医院,途径他所负责的路段时,需要疏导车流,为其开路。
这种情况,他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收到,请告知车牌号码。”
“XXXXXXX”对讲机传来的每个数字都重重地打在他的心上。
一路保驾护航,她被安全送到医院,产下一个女孩。他一直徘徊在手术室门口,确定了母女平安之后,才准备离去。
转身离开的瞬间,洋老公叫住了他,中英混用对他表示感谢,初为人父言语无比凌乱。
洋老公不断重复:“就在刚才,我多了个女儿,太神奇了。”
他恭喜地说:“她将来一定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儿。”
“绝对的,她的妈妈很漂亮,而且给她起了个很美的名字……吴瑟,源自她很喜欢的一个宋代诗人的诗。”洋老公用着蹩脚的中文挤出了女儿的名字。
“它是一句词,不是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认认真真地念完这一句,转身离开。
【3】
再一次的久别重逢,是在“一不小心我们就30了”的同学聚会上。
他没有带上4岁的儿子,她也没有带上1岁的女儿,所有的小伙伴不约而同都是独自前来,好像一切又回到了18岁。
几巡K歌欢饮过后,大家窝在不同的角落与旧友互诉衷肠。
她再次主动开口:“你还记得么?我们两年前见面的时候,你说我们有十年没见了,其实没有那么久,05年的时候,我太想你了,某天睁开眼没想太多就买了张机票飞去了M国,然后在你学校远远处看了你好多眼。那时你在和朋友聊天没看见我,我看你笑得很开心,M国的阳光也特别灿烂,那个瞬间,我在就想:M国那么好,你别回来了,别为了我回来。”
“但我还是回来了,09年回来的,一回来就弄了个公务员,做了一名交警,申请负责你公司楼下那个路段。我每天都会看到你,意气风发地上班,满脸疲惫地下班,如果大清早发现你从公司走出来,我就知道你昨晚通宵了;周五的时候,看到你穿得特别美,我就知道你晚上有约会。然后看着你被人追,看着你被求婚,看着你怀孕,只是没想到,竟然还能送你去医院生孩子。”
“所以……那时候,送我去医院的交警,就是你?”她很惊讶。
“对…你家那位还告诉了我你的女儿叫吴瑟,问题是,你老公姓吴么?”
“他的中文名是我随便帮他取的…”
“你唱首歌给我听吧,我有好多年没听过你唱歌了~”
前奏响起,她点了首刘若英的,《我们没有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