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末世思考录
![]() |
末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特指一朝代的衰亡时期或者是一个大家族的衰败期,预示一个王朝或家族极盛之后开始走向衰落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家族兴衰交替,包括近现代旧制度的衰落都能看做是对末世的种种解读。末世时期的文化和思想有其在特殊历史时期背景下的特殊性,具有极为鲜明历史性格色彩,同样因其所处历史大变革“风暴”的前期,隐藏在升平歌舞面具下的社会问题隐隐凸显,因此对于后世之人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层面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示警作用。
中国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副末世图景:上层统治阶级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扩张、膨胀,而变得肆无忌惮、物欲横流,又因为法治约束的缺失,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导致国家趋向崩溃,这些征兆都具有末世时期的典型特征。
末世之毒在于温水煮青蛙,在“温香软玉”中贻害殊深,以至于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不能意识到危机的来临。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清朝末年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闭目塞听锁国排外数百年,不能意识到末世的来临,最终导致中国在世纪大发现历史时期的惨败,至今元气未能全部复原,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惨痛的血的教训,更遑论历史上因为统治阶级一再重蹈覆辙而导致的物质资源严重浪费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耗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损失消耗,更是不计其数。这些灾难无法单以苍白无力的文字计量得出,也无法单凭空洞的想象就能够对其历经的深重苦难做到感同身受。尼采曾说:历史转瞬即逝,昭示洞察它们的太阳沦落了。人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辨释一切,包括断头台。
当然并非所有末世之人都是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之徒或者目光短浅,坐井观天之辈,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者亦不再少数。这类人或许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因不被主流思想观念所接受而往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甚至极有可能平白遭受无端迫害,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来为自己的“奇行异思”埋单。生逢末世对于此等人来说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剧,然而悲剧也不乏荡气回肠,跌宕起伏的悲剧美,再说悲剧之中往往孕育着新生,在末世樯橹之末的鲁钝之中嵌入几丝求变的锋利,直指矛头垓心,将末世腐朽败落的枯槁之皮揭开,还世人一线清明之意。生逢末世的曹雪芹著书十载,忍受潦倒落寞之苦,为后世之人留下了清末世百足之虫虽死不僵的微观图景,虽政不能言,则将求变的思想暗含于儿女情事和家族琐事之上,当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的痴心或许没能打动当世愚昧的统治者和身处忙慌之中的芸芸众生,但后世之人阅过作者那“满纸的荒唐言”后却无不被其打动。在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是一枚照亮暗夜历史的火种,引领我们回归那段黑暗的末世,在满目辛酸腐朽的空中楼阁里得以窥探其中一隅。
生逢乱世似乎更能激发人对于朝不保夕的恐惧,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时期,孟子发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若正当盛世,再碰上个贤德开明的君主也不失为幸事,唐朝太宗谓侍臣曰:“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有君主若此,朝臣魏征喜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吃一堑长一智的智慧尽管古已有之,但是真能掌握其真谛并身体力行者却是凤毛麟角,寥之又廖。时值末世又遇上只顾集权弄利的统治阶级,这是曹雪芹的悲哀,也是中国整一部近代史的悲哀。
末世的概念虽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被取缔而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但是末世社会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却不得不让我们再次竖起长鸣的警钟,若是当权者仍旧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若是警世之人的言语自由仍然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重蹈历史的覆辙,再次沦为末世这只狰狞巨怪爪下的炮灰也并非危言耸听之事。中国新近落马的一众贪官也未必不懂洁身自好,善恶有报的浅显道理,然而一味沉溺于灯红酒绿之中而不知险之将至,最终只能沦落为俎上之鱼肉任人宰割。
新中国建立不过短短数十年,贪官数目之庞大,腐败行迹之恶劣,当权小吏之猖狂,民众言论之不自由,已经俨然有倒退历史之嫌,此种情形若不加以约束制止,另一轮“末世”的车轮迟早将要碾压在我们的头顶上。对于此,有良知的醒世之人岂能不扼腕深叹而将警世之言公诸于众或诉诸笔端?可笑可叹迷局中人仍旧不能或不敢领会其深意,对于真相往往极尽遮挡掩盖抹杀之能事,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