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贺岁喜剧片与文艺片的对抗与合作——王家卫与刘镇伟《东邪西毒》碰撞《东成西就》
贺岁片一说源自戏曲传统,本是临近农历新年,名角名家不计报酬搭台汇演以回馈衣食父母:观众一年支持的行为。香港电影延续了这一传统,概指农历新年前后,群星荟萃出演合家欢的喜剧,贺岁片大多为喜剧也有非喜剧的贺岁片。贺岁片也因为也有较好的票房,成为各大电影制片公司的必争之地。80年代,“新艺城”在推出贺岁片上,战果累累,《最佳拍档》系列便是其中的领头。后来成龙,洪金宝,周星驰等人相继加入贺岁片的行列。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贺岁片算得上是导演和演员的票房试金石,能经得起挑战的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虽然说2000年是香港电影的分水岭,2000后的香港贺岁片不如之前的卖座,甚至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就算是今天香港贺岁片在内地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提香港贺岁片繁荣时期的例如《富贵再逼人》,《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叫座的电影,单说2000年后的香港贺岁电影如《东京攻略》,《金鸡》,《无间道3》等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2000年上映的《东京攻略》在内地获得了1000万的票房成绩,2003年上映的《金鸡》在内地获得了3000万的票房成绩,2004年上映的《无间道3》更是在内地获得了3700万的好成绩。
贺岁片在香港电影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是不可抹去的绚烂的一笔,相比之下香港文艺片便没能稳稳的站住脚。在香港文艺片没有太大的号召力和票房保证,有有着自己的原则,不愿意为市场和票房低头,这一点香港文艺片似乎传承了法国电影倔强的性格。但文艺片却为香港电影贡献了大批优秀的导演,代表了香港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它在描述香港社会现实,抒发香港人民的情绪,传承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邵氏光影系列:文艺 歌舞 轻喜剧》中时这样定义文艺片的:“文艺片是港人独创于1950年代末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1]近几年香港的文艺片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轨道,在国际电影节上也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如《胭脂扣》,《阿飞正传》,《甜蜜蜜》,《花样年华》等。
说到香港贺岁喜剧片我不得不想到刘镇伟导演。刘镇伟,早年在英国学习美术,回港工作后放弃专业转行到一家财务公司做业务工作,甚得赏识。后来这家公司投资电影业,刘镇伟就成了电影公司的总经理。 1987年的《猛鬼差馆》是其电影人生涯的开始。其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风格不同的商业影片,成为香港电影界的扛鼎人物之一。一专多能的刘镇伟所拍影片涉猎广泛,自己还身兼演员、导演、编剧、监制、策划数职,在编剧的署名上还时常采用“技安”的化名。说到香港的文艺片又使我想起王家卫导演。王家卫出道作品为电影《旺角卡门》。香港公开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90年执导《阿飞正传》分别获得首座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7年凭电影《春光乍泄》荣膺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看似毫无关系,拍摄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人,不仅仅是朋友,知己关系更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1992年王家卫与刘镇伟联合成立了“泽东电影公司”。“泽东”是刘镇伟的夫人的创意:像飞机的引擎。两人的关系虽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中间最为曲折的便是《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让两人成为了“冤家”和“朋友”。王家卫说:“那时,我和刘镇伟一起创作《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在《东邪西毒》里面有他的东西,《东成西就》也有我的东西。”昔日,刘镇伟和王家卫一起在电视台混生活,都是有才华不得志,成为一对难兄难弟,互相借钱买烟、买饭,结下深厚友谊。但其实对于刘镇伟来说王家卫不仅仅是一个共患难的兄弟,很多时候他需要帮他的合作伙伴“擦屁股”。《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作为贺岁片和文艺片的代表在原计划中,由《东邪西毒》打开市场,然后在推出喜剧《东成西就》,实现双丰收,然而王家卫明显高估了他的效率。《东邪西毒》本打算作为1993年的贺岁电影上映的,但在开机后1个月就需要给投资方影片时作为监制的刘镇伟来到片场发现王家卫竟然还在拍摄30天前开机天前的戏,王家卫告诉刘镇伟他拍不完了,让刘镇伟快点拍一部顶上,于是刘镇伟用了27天的时间用《东邪西毒》的班底拍摄了《东成西就》并如约上映,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并用赚来的钱投入到了《东邪西毒》里去了。刘镇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东成西就》是我最恨的一部电影,因为当时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我27天就得拍完它,真的很痛苦。”《东成西就》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它在现在看来的全明星阵容,更多是得益于当时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但站在一定的客观角度来说作为贺岁片《东成西就》的确比《东邪西毒》讨喜的多,更符合贺岁片的定义:轻松简单的剧情,全明星的阵容,良好的市场状况,明星效应在这部影片上体现了自己最大的效果,也奠定了《东成西就》在贺岁电影上的地位。相比较来说本想作为贺岁电影却延期的《东邪西毒》倒显得晦涩了很多。
《东邪西毒》作为贺岁电影它绝对不算是一部好的电影,基本可以预想到作为贺岁档上映的《东邪西毒》会是怎样的场景。但作为文艺片,《东邪西毒》虽然晦涩难懂却也开辟了许多新的先河。王家卫“摸着石头过河”的拍摄手法虽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一个想法他倒是一早厘清的:类型的切入。他曾经这样说:“当我开始拍一部片子,我唯一尝试弄得非常清楚的,就是我想将电影置放于什么类型之中。我看着类型电影长大的,被各式各样的类型迷住,如西部片,鬼片,剑侠片......所以我每部电影都尝试不同类型。而我想这事令他们富有创意的部分原因。”[2]《东邪西毒》可以说是武侠片模式,重塑武侠片的规范,假托武侠片这通俗类型,将王家卫式主题:人性疏离,沉溺自困,失落爱情,时间记忆等,发挥至一个近乎剑走偏锋的境界。[3]影评人郭小橹说:“在《东邪西毒》这样一部更为滔滔不绝的自我语言系统的电影里,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原封不动地记录下王家卫式的所有台词。”[4]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大多孤单而自闭,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拒绝被他人所了解,他们喜欢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用精辟而令人遐想的独白语言来展示自己渴望交流的情感世界,这些精彩的心灵独白,成为王家卫电影一道独特的魅力风景。虽然是独白是王家卫特有的电影风格,但《东邪西毒》的对白都变成了独白,与其说是人物之间的对白是相互交流,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言自语。没有传统的正反拍镜头,在欧阳峰引诱别人去买凶,王家卫始终没有拍到那人的样子,也不顺应观众的期待从不提供反应镜头。这两样都打破了传统的,是的最后对话,画外音,独白,旁白都变成了人物的内心独白。王家卫导演不给观众想要的反应镜头却从单人镜头到双人镜头的长拍方式来弥补不给反应镜头的缺失。如欧阳峰与慕容嫣在讨论她哥哥时,便用了一段长镜头来表现,没有反应镜头却通过演员的走位来实现。
《东邪西毒》是王家卫最具有野心,最自我,醉执迷的作品。《东邪西毒》虽然的确太过于自我而显得非主流,令人困扰的镜头拍摄,剪辑手法,自我到极致的独白,几乎每一种都挑战了传统和主流,也许是因为王家卫期望过高,也许是因为他真的投入到了这些江湖儿女的感情世界中。
据王家卫本人透露,《大话西游》前15 分钟的戏,最早的创意来自《东邪西毒》的第一稿剧本。王家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第一稿我就往那个方向写,后来因为内容太多了,我就放下了。有一天,刘镇伟跑来问我,你这个东西还在不在?我说在,你拿去。半个月之后,他说自己拍了一个戏叫《大话西游》。其实,我也可以去拍《东成西就》这样的电影。”但当时,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就决定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决裂、两个不同的江湖方向。”王家卫和刘镇伟的合作与对抗只是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对于香港电影的贺岁片和文艺片两者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谁说“得奖要要王家卫,赚钱要找刘镇伟。”两人的合作也是商业贺岁片与文艺片的一次完美结合,贺岁片与文艺片的结合也许可以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菩提老祖”和他的小伙伴“墨镜高佬”不是像我们证明了一次么。
虽然说2000年是香港电影的分水岭,2000后的香港贺岁片不如之前的卖座,甚至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就算是今天香港贺岁片在内地仍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提香港贺岁片繁荣时期的例如《富贵再逼人》,《家有喜事》,《花田喜事》等叫座的电影,单说2000年后的香港贺岁电影如《东京攻略》,《金鸡》,《无间道3》等也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2000年上映的《东京攻略》在内地获得了1000万的票房成绩,2003年上映的《金鸡》在内地获得了3000万的票房成绩,2004年上映的《无间道3》更是在内地获得了3700万的好成绩。
贺岁片在香港电影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是不可抹去的绚烂的一笔,相比之下香港文艺片便没能稳稳的站住脚。在香港文艺片没有太大的号召力和票房保证,有有着自己的原则,不愿意为市场和票房低头,这一点香港文艺片似乎传承了法国电影倔强的性格。但文艺片却为香港电影贡献了大批优秀的导演,代表了香港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它在描述香港社会现实,抒发香港人民的情绪,传承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邵氏光影系列:文艺 歌舞 轻喜剧》中时这样定义文艺片的:“文艺片是港人独创于1950年代末的电影名词,用以界定那些非动作性,较偏重于感情性,现实性甚至思想性的电影。”[1]近几年香港的文艺片逐渐有了自己的发展轨道,在国际电影节上也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如《胭脂扣》,《阿飞正传》,《甜蜜蜜》,《花样年华》等。
说到香港贺岁喜剧片我不得不想到刘镇伟导演。刘镇伟,早年在英国学习美术,回港工作后放弃专业转行到一家财务公司做业务工作,甚得赏识。后来这家公司投资电影业,刘镇伟就成了电影公司的总经理。 1987年的《猛鬼差馆》是其电影人生涯的开始。其后他拍摄了一系列风格不同的商业影片,成为香港电影界的扛鼎人物之一。一专多能的刘镇伟所拍影片涉猎广泛,自己还身兼演员、导演、编剧、监制、策划数职,在编剧的署名上还时常采用“技安”的化名。说到香港的文艺片又使我想起王家卫导演。王家卫出道作品为电影《旺角卡门》。香港公开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90年执导《阿飞正传》分别获得首座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7年凭电影《春光乍泄》荣膺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看似毫无关系,拍摄风格完全不同的两人,不仅仅是朋友,知己关系更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1992年王家卫与刘镇伟联合成立了“泽东电影公司”。“泽东”是刘镇伟的夫人的创意:像飞机的引擎。两人的关系虽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中间最为曲折的便是《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让两人成为了“冤家”和“朋友”。王家卫说:“那时,我和刘镇伟一起创作《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在《东邪西毒》里面有他的东西,《东成西就》也有我的东西。”昔日,刘镇伟和王家卫一起在电视台混生活,都是有才华不得志,成为一对难兄难弟,互相借钱买烟、买饭,结下深厚友谊。但其实对于刘镇伟来说王家卫不仅仅是一个共患难的兄弟,很多时候他需要帮他的合作伙伴“擦屁股”。《东成西就》和《东邪西毒》作为贺岁片和文艺片的代表在原计划中,由《东邪西毒》打开市场,然后在推出喜剧《东成西就》,实现双丰收,然而王家卫明显高估了他的效率。《东邪西毒》本打算作为1993年的贺岁电影上映的,但在开机后1个月就需要给投资方影片时作为监制的刘镇伟来到片场发现王家卫竟然还在拍摄30天前开机天前的戏,王家卫告诉刘镇伟他拍不完了,让刘镇伟快点拍一部顶上,于是刘镇伟用了27天的时间用《东邪西毒》的班底拍摄了《东成西就》并如约上映,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并用赚来的钱投入到了《东邪西毒》里去了。刘镇伟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东成西就》是我最恨的一部电影,因为当时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我27天就得拍完它,真的很痛苦。”《东成西就》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它在现在看来的全明星阵容,更多是得益于当时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但站在一定的客观角度来说作为贺岁片《东成西就》的确比《东邪西毒》讨喜的多,更符合贺岁片的定义:轻松简单的剧情,全明星的阵容,良好的市场状况,明星效应在这部影片上体现了自己最大的效果,也奠定了《东成西就》在贺岁电影上的地位。相比较来说本想作为贺岁电影却延期的《东邪西毒》倒显得晦涩了很多。
《东邪西毒》作为贺岁电影它绝对不算是一部好的电影,基本可以预想到作为贺岁档上映的《东邪西毒》会是怎样的场景。但作为文艺片,《东邪西毒》虽然晦涩难懂却也开辟了许多新的先河。王家卫“摸着石头过河”的拍摄手法虽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但有一个想法他倒是一早厘清的:类型的切入。他曾经这样说:“当我开始拍一部片子,我唯一尝试弄得非常清楚的,就是我想将电影置放于什么类型之中。我看着类型电影长大的,被各式各样的类型迷住,如西部片,鬼片,剑侠片......所以我每部电影都尝试不同类型。而我想这事令他们富有创意的部分原因。”[2]《东邪西毒》可以说是武侠片模式,重塑武侠片的规范,假托武侠片这通俗类型,将王家卫式主题:人性疏离,沉溺自困,失落爱情,时间记忆等,发挥至一个近乎剑走偏锋的境界。[3]影评人郭小橹说:“在《东邪西毒》这样一部更为滔滔不绝的自我语言系统的电影里,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原封不动地记录下王家卫式的所有台词。”[4]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大多孤单而自闭,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拒绝被他人所了解,他们喜欢沉醉于自己的世界里,用精辟而令人遐想的独白语言来展示自己渴望交流的情感世界,这些精彩的心灵独白,成为王家卫电影一道独特的魅力风景。虽然是独白是王家卫特有的电影风格,但《东邪西毒》的对白都变成了独白,与其说是人物之间的对白是相互交流,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言自语。没有传统的正反拍镜头,在欧阳峰引诱别人去买凶,王家卫始终没有拍到那人的样子,也不顺应观众的期待从不提供反应镜头。这两样都打破了传统的,是的最后对话,画外音,独白,旁白都变成了人物的内心独白。王家卫导演不给观众想要的反应镜头却从单人镜头到双人镜头的长拍方式来弥补不给反应镜头的缺失。如欧阳峰与慕容嫣在讨论她哥哥时,便用了一段长镜头来表现,没有反应镜头却通过演员的走位来实现。
《东邪西毒》是王家卫最具有野心,最自我,醉执迷的作品。《东邪西毒》虽然的确太过于自我而显得非主流,令人困扰的镜头拍摄,剪辑手法,自我到极致的独白,几乎每一种都挑战了传统和主流,也许是因为王家卫期望过高,也许是因为他真的投入到了这些江湖儿女的感情世界中。
据王家卫本人透露,《大话西游》前15 分钟的戏,最早的创意来自《东邪西毒》的第一稿剧本。王家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第一稿我就往那个方向写,后来因为内容太多了,我就放下了。有一天,刘镇伟跑来问我,你这个东西还在不在?我说在,你拿去。半个月之后,他说自己拍了一个戏叫《大话西游》。其实,我也可以去拍《东成西就》这样的电影。”但当时,他却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就决定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决裂、两个不同的江湖方向。”王家卫和刘镇伟的合作与对抗只是大时代中的一个缩影,对于香港电影的贺岁片和文艺片两者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谁说“得奖要要王家卫,赚钱要找刘镇伟。”两人的合作也是商业贺岁片与文艺片的一次完美结合,贺岁片与文艺片的结合也许可以碰撞出更加精彩的火花,“菩提老祖”和他的小伙伴“墨镜高佬”不是像我们证明了一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