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震旦·日本(转自扶桑漫谈)
本文已发在微信公众平台“扶桑漫谈”:微信号japanhistory,欢迎大家关注!
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
达摩祖师到过日本吗?
在奈良著名的世界遗产法隆寺以南五公里,有一处毫不起眼的禅宗寺院,叫做片冈山达摩寺。达摩何许人也?不就是武侠小说里传来《易筋经》的“达摩祖师”么?不过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禅宗祖师”。而在奈良的达摩寺中,有一座达摩坟。数百年前的日本人相信,达摩祖师曾经到过日本,并且最后就葬在了这里。
达摩是天竺和尚,他的死可谓扑朔迷离。《景德传灯录》里说,达摩于北魏时圆寂,葬于熊耳山。三年后,北魏的使节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见了达摩,见他手提一只鞋子,宋云便问他上哪儿去,达摩答道,西天去。后来宋云回国报告了皇帝,让人掘开了达摩的墓塔,只找到了空棺材一具,布鞋一只而已。
中国禅宗的达摩故事,到这里算是剧终了。但是对于日本人而言,才刚刚开始。《元亨释书》里边儿说,多年后,日本圣德太子路过奈良片冈山,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饥人卧在路旁,太子问他名字,他不答,太子便吟唱和歌一首,饥人也以一首和歌相和。这位饥人正是达摩。太子赐他饮食,与其衣服,数日后,得知饥人去世,太子为他修筑坟墓,后来太子领悟到饥人绝非常人,便挖开坟墓,只见当时赐下的衣服尚在,其余唯有空棺而已。那么问题来了,达摩祖师真的到过日本吗?
这事儿原本在《日本书纪》里面就有。只不过里边提到了“饥人”,并没说就是达摩。最早说“饥人”是达摩的,是八世纪的《慧思七代记》。《七代记》的主人公是圣德太子与中国南北朝的僧人南岳慧思(天台宗祖师之一)。《七代记》说,达摩当年曾劝慧思到“海东”去,于是慧思听了达摩的话,死后历经七代,转世为圣德太子。鉴真的传记《唐大和上东征传》也说,慧思死后转世为日本王子,兴隆佛法。于是,或许是为践行与慧思的约定,达摩化作饥人,与慧思的后身圣德太子在片冈山相遇。(《七代记》也可能确为中国创作的作品,其中达摩化饥人的部分则当然为日本附加)
不过,《七代记》里面只是猜测饥人是达摩,此外揣测说饥人是文殊菩萨的也大有人在。到了镰仓时代,以达摩为祖师的禅宗传入日本,这个原本主角是南岳慧思的故事被禅宗加以利用。那时,禅宗受到日本固有显密八宗的排挤,于是禅僧们就用这个传说来反击,证明禅宗祖师早就来过日本,连圣德太子都尊敬,你们还有什么资格排斥呢?无独有偶,唐代的天竺密宗祖师善无畏,传说也来过日本。《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当中说,善无畏在唐翻译完《大日经》后东渡,还从南天竺移来半座宝塔,在奈良建成多宝塔一座,并将舍利与《大日经》纳入塔内,这才回到唐朝。《元亨释书》则说善无畏把《大日经》藏在了奈良久米寺,使得空海能够看到这部经,走入密教的世界。达摩也好,善无畏也好,都是从天竺来到中国的一宗祖师,原本不曾到过日本,却被日本人“搬”了过来,使得日本跳过作为传法中介的震旦(中国),得以和中国一样,成为直接从天竺接受佛法的国家。
日本的禅宗搬出了达摩,真言宗搬出善无畏,这些原本是中国传来的宗派和天竺直接攀上了关系。那些并非中国传来的宗派又如何呢?从来没去过中国的亲鵉,仍然要把中国的善导、昙鸾、道绰,乃至印度的的龙树与天亲搬出来做他的祖师,于是“三国七高僧”谱系被创造出来,成为了后世净土真宗的正统性依据。
五台山驾着五色云彩飞来
人可以乘船漂洋过海而来,山也能横空飞来。奈良南部的吉野,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古今著闻集》里说,吉野山(金峰山)原在中国,经历沧海桑田之变化来了日本。更早的平安时代的歌书《奥义抄》与《和歌童蒙抄》则引《吏部王记》的记载说,吉野山乃是五台山的一角驾着五色的云彩飞到日本来的。与五台山的飞来故事类似,咱们中国也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飞来峰”,就在西湖西岸,宋施谔《淳佑临安志》引晏殊《舆地志》说,东晋时,天竺僧慧理来到这座山,惊叹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天竺的圣地灵山飞来杭州,中国的圣地五台山则飞去了日本。天竺、震旦(中国)、日本之间飞来飞去的山峰似乎荒诞不经,当时的人却深信不疑。
京都市有座清凉寺,寺中有一尊释迦牟尼木像,号称“三国传来”,佛像产地中国,由日本平安时代入宋僧奝然带回日本。说到这佛像的来历,据《优填王所造旃檀释迦瑞像历记》里边说,古天竺优填王时,释迦牟尼升上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地上的优填王不得见佛陀,甚为悲伤,便造一尊佛像,以求天天得见佛面。后来这尊像传入龟兹,由鸠摩罗什带入中国,后安置于扬州开元寺,宋时迎入开封。入宋僧奝然见此佛像大为感动,便让工匠模造,运回日本。从天竺传来,在中国模造,最后在日本安家,天竺、震旦、日本这三个“大国”被联系到一起,因而被称为“三国传来”。
比起佛像,有的“三国传来”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平安时代末期,时值“末法”,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毁于战火。僧侣重源重建东大寺大佛殿之时,在大佛殿旁种下了一棵菩提树。这棵树来历不凡,原是荣西从浙江天台山的菩提树摘了一枝,先种在日本九州博多的香椎宫,后因重源的请求移种在了东大寺。而天台山的菩提树,传说是唐代僧人道邃从广州移来。广州的菩提树,则是由南朝时的天竺僧求那跋陀罗从天竺移来。几经辗转,天竺来的菩提树终于种在了日本的东大寺。
致力于东大寺的复兴的重源,在重建工程里大量采用了中国的技术,佛像的铸造也引入了宋朝的新样式。您要是觉得这只是单纯地的技术交流或文化交流,那可就错了。生活在“末法时代”又地处“边土”的日本僧重源,看到被战火焚毁的东大寺,所想到的不止是建筑的毁坏,还是日本佛法和王法的双重危机。如何能够使得再建的东大寺的永不凋零?重源从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与高僧辈出的中国寻找正统性的来源。而天竺路途遥远,中国就成为了日本僧的第一选择。舍利、菩提树,乃至最新的宋版一切经,也成为日本举国上下争相追逐的对象。佛法遭遇危机,日本僧想要寻找救世良方,“去中国”就成为了佛教复兴策略中的一环。
渡来僧的时代
被日本人从中国请来的,可不只有佛像和菩提树。日本宽元四年(1246年),西蜀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开启了“渡来僧的时代”。今天或许中国人熟知的东渡者只有唐时的鉴真,然而鉴真之后东渡者,其实数不胜数。兰溪道隆后,又有兀庵普宁、无学祖元、镜堂觉圆、西涧子昙、一山一宁、清拙正澄、明极楚俊……可谓星光璀璨。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僧入宋入元留学也热情也十分高涨。杭州的灵隐、天竺、径山,宁波的育王、天童,就是当时东亚最国际化的“学术前沿”。留学归国的禅僧、律僧与中国来的渡来僧则将宋朝的建筑与美术技法运用到寺院中,京都建仁寺、东福寺、泉涌寺,镰仓建长寺、圆觉寺,无不像模像样地复制着南宋寺院的风景。他们从宋元带来清规,也带来了宋元的寺院管理制度。他们无论佛事仪礼、袈裟都与日本固有的显密诸宗迥异,甚至不少人能说流利的汉语。一时,“大陆风”抑或“宋风”不止席卷佛教界,也席卷幕府、朝廷乃至庶民。仿效南宋五山,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禅宗五山十刹制度。至室町时代,以京都、镰仓五山为中心,遍布日本各地的十刹、诸山总数超过二百。宋元舶来的“禅宗”得以立足日本。今天,五山仍然是游人如织的观光胜地,五山版本的书籍、五山文学也一同留名于世。
随宋风佛教渡来的,还有宋元的舶来品、茶叶、饮食。举例来说,日本禅僧义堂周信曾在关东公方足利基氏处见到了一方名为“铜雀砚”的砚台,砚台上有苏轼与黄庭坚的铭文,义堂周信见之大为震撼。宋代禅僧与士大夫交往密切,这一特点也被日本继承下来。如义堂周信这样的禅僧,也在汉文学和儒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禅僧虎关师练,其文集《济北集》中大量的文章讨论的并非佛教,而是儒学、诗词。这样的文人爱好也被禅僧带入武士社会。宋元的文人画、诗文、书籍、茶具,得以从禅寺中向外扩散,在日本朝野流行开来。入宋僧与渡来僧往来于东亚海域之间,从佛教开始,向日本社会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到了末尾,我们再谈谈天竺。在江户时代儒学盛行以前,日本还被称作“南阎浮提州日本国”或“南瞻部洲日本国”。在以天竺为中土的世界之中,日本不过处于“边土”。在禅僧们热衷于宋元风物之时,原有的显密诸宗也用另一种方式摆脱“边土”。身处边土的他们一直在寻找想象中的天竺,到了《溪岚拾叶集》里面,日本伊势神宫的心柱被认为是须弥山,日本也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心”。此外,天竺的神佛也纷纷垂迹日本,天照大神成为大日如来的垂迹,日本国成为“大日之本国”,熊野成了西方净土,出了那智就是补陁落迦,甚至和歌也成了陀罗尼,日本终于得以越过中国,与“世界中心”的天竺合体。
遗憾的是,西方那个“世界的中心”天竺只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此时尚未有日本人踏上天竺的土地。在大阪藤田美术馆收藏的镰仓时代的《玄奘三藏绘》中,天竺人以近乎唐风的服装示人,而中国则是日本人直接可以接触的国家,服装类似当时宋朝的样式。对天竺的想象仅仅来自于中国。日本僧侣孜孜不倦地寻找天竺的佛法,使得震旦文物全面进入日本。无论如何,中国与日本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都通过天竺的佛教联系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平雅行《神仏と中世文化》,《日本史講座4中世社会の構造》,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编,东京大学出版会,2004
横内裕人《日本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塙书房,2008
追塩千寻《中世説話の宗教世界》,和泉书院,2013
岛尾新(编)《東アジアのなかの五山文化》,东京大学出版会,2014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
![]() |
达摩祖师到过日本吗?
在奈良著名的世界遗产法隆寺以南五公里,有一处毫不起眼的禅宗寺院,叫做片冈山达摩寺。达摩何许人也?不就是武侠小说里传来《易筋经》的“达摩祖师”么?不过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禅宗祖师”。而在奈良的达摩寺中,有一座达摩坟。数百年前的日本人相信,达摩祖师曾经到过日本,并且最后就葬在了这里。
达摩是天竺和尚,他的死可谓扑朔迷离。《景德传灯录》里说,达摩于北魏时圆寂,葬于熊耳山。三年后,北魏的使节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见了达摩,见他手提一只鞋子,宋云便问他上哪儿去,达摩答道,西天去。后来宋云回国报告了皇帝,让人掘开了达摩的墓塔,只找到了空棺材一具,布鞋一只而已。
中国禅宗的达摩故事,到这里算是剧终了。但是对于日本人而言,才刚刚开始。《元亨释书》里边儿说,多年后,日本圣德太子路过奈良片冈山,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饥人卧在路旁,太子问他名字,他不答,太子便吟唱和歌一首,饥人也以一首和歌相和。这位饥人正是达摩。太子赐他饮食,与其衣服,数日后,得知饥人去世,太子为他修筑坟墓,后来太子领悟到饥人绝非常人,便挖开坟墓,只见当时赐下的衣服尚在,其余唯有空棺而已。那么问题来了,达摩祖师真的到过日本吗?
这事儿原本在《日本书纪》里面就有。只不过里边提到了“饥人”,并没说就是达摩。最早说“饥人”是达摩的,是八世纪的《慧思七代记》。《七代记》的主人公是圣德太子与中国南北朝的僧人南岳慧思(天台宗祖师之一)。《七代记》说,达摩当年曾劝慧思到“海东”去,于是慧思听了达摩的话,死后历经七代,转世为圣德太子。鉴真的传记《唐大和上东征传》也说,慧思死后转世为日本王子,兴隆佛法。于是,或许是为践行与慧思的约定,达摩化作饥人,与慧思的后身圣德太子在片冈山相遇。(《七代记》也可能确为中国创作的作品,其中达摩化饥人的部分则当然为日本附加)
不过,《七代记》里面只是猜测饥人是达摩,此外揣测说饥人是文殊菩萨的也大有人在。到了镰仓时代,以达摩为祖师的禅宗传入日本,这个原本主角是南岳慧思的故事被禅宗加以利用。那时,禅宗受到日本固有显密八宗的排挤,于是禅僧们就用这个传说来反击,证明禅宗祖师早就来过日本,连圣德太子都尊敬,你们还有什么资格排斥呢?无独有偶,唐代的天竺密宗祖师善无畏,传说也来过日本。《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当中说,善无畏在唐翻译完《大日经》后东渡,还从南天竺移来半座宝塔,在奈良建成多宝塔一座,并将舍利与《大日经》纳入塔内,这才回到唐朝。《元亨释书》则说善无畏把《大日经》藏在了奈良久米寺,使得空海能够看到这部经,走入密教的世界。达摩也好,善无畏也好,都是从天竺来到中国的一宗祖师,原本不曾到过日本,却被日本人“搬”了过来,使得日本跳过作为传法中介的震旦(中国),得以和中国一样,成为直接从天竺接受佛法的国家。
日本的禅宗搬出了达摩,真言宗搬出善无畏,这些原本是中国传来的宗派和天竺直接攀上了关系。那些并非中国传来的宗派又如何呢?从来没去过中国的亲鵉,仍然要把中国的善导、昙鸾、道绰,乃至印度的的龙树与天亲搬出来做他的祖师,于是“三国七高僧”谱系被创造出来,成为了后世净土真宗的正统性依据。
五台山驾着五色云彩飞来
人可以乘船漂洋过海而来,山也能横空飞来。奈良南部的吉野,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古今著闻集》里说,吉野山(金峰山)原在中国,经历沧海桑田之变化来了日本。更早的平安时代的歌书《奥义抄》与《和歌童蒙抄》则引《吏部王记》的记载说,吉野山乃是五台山的一角驾着五色的云彩飞到日本来的。与五台山的飞来故事类似,咱们中国也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飞来峰”,就在西湖西岸,宋施谔《淳佑临安志》引晏殊《舆地志》说,东晋时,天竺僧慧理来到这座山,惊叹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天竺的圣地灵山飞来杭州,中国的圣地五台山则飞去了日本。天竺、震旦(中国)、日本之间飞来飞去的山峰似乎荒诞不经,当时的人却深信不疑。
京都市有座清凉寺,寺中有一尊释迦牟尼木像,号称“三国传来”,佛像产地中国,由日本平安时代入宋僧奝然带回日本。说到这佛像的来历,据《优填王所造旃檀释迦瑞像历记》里边说,古天竺优填王时,释迦牟尼升上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地上的优填王不得见佛陀,甚为悲伤,便造一尊佛像,以求天天得见佛面。后来这尊像传入龟兹,由鸠摩罗什带入中国,后安置于扬州开元寺,宋时迎入开封。入宋僧奝然见此佛像大为感动,便让工匠模造,运回日本。从天竺传来,在中国模造,最后在日本安家,天竺、震旦、日本这三个“大国”被联系到一起,因而被称为“三国传来”。
比起佛像,有的“三国传来”并不那么引人注意。平安时代末期,时值“末法”,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毁于战火。僧侣重源重建东大寺大佛殿之时,在大佛殿旁种下了一棵菩提树。这棵树来历不凡,原是荣西从浙江天台山的菩提树摘了一枝,先种在日本九州博多的香椎宫,后因重源的请求移种在了东大寺。而天台山的菩提树,传说是唐代僧人道邃从广州移来。广州的菩提树,则是由南朝时的天竺僧求那跋陀罗从天竺移来。几经辗转,天竺来的菩提树终于种在了日本的东大寺。
致力于东大寺的复兴的重源,在重建工程里大量采用了中国的技术,佛像的铸造也引入了宋朝的新样式。您要是觉得这只是单纯地的技术交流或文化交流,那可就错了。生活在“末法时代”又地处“边土”的日本僧重源,看到被战火焚毁的东大寺,所想到的不止是建筑的毁坏,还是日本佛法和王法的双重危机。如何能够使得再建的东大寺的永不凋零?重源从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与高僧辈出的中国寻找正统性的来源。而天竺路途遥远,中国就成为了日本僧的第一选择。舍利、菩提树,乃至最新的宋版一切经,也成为日本举国上下争相追逐的对象。佛法遭遇危机,日本僧想要寻找救世良方,“去中国”就成为了佛教复兴策略中的一环。
渡来僧的时代
被日本人从中国请来的,可不只有佛像和菩提树。日本宽元四年(1246年),西蜀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开启了“渡来僧的时代”。今天或许中国人熟知的东渡者只有唐时的鉴真,然而鉴真之后东渡者,其实数不胜数。兰溪道隆后,又有兀庵普宁、无学祖元、镜堂觉圆、西涧子昙、一山一宁、清拙正澄、明极楚俊……可谓星光璀璨。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僧入宋入元留学也热情也十分高涨。杭州的灵隐、天竺、径山,宁波的育王、天童,就是当时东亚最国际化的“学术前沿”。留学归国的禅僧、律僧与中国来的渡来僧则将宋朝的建筑与美术技法运用到寺院中,京都建仁寺、东福寺、泉涌寺,镰仓建长寺、圆觉寺,无不像模像样地复制着南宋寺院的风景。他们从宋元带来清规,也带来了宋元的寺院管理制度。他们无论佛事仪礼、袈裟都与日本固有的显密诸宗迥异,甚至不少人能说流利的汉语。一时,“大陆风”抑或“宋风”不止席卷佛教界,也席卷幕府、朝廷乃至庶民。仿效南宋五山,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禅宗五山十刹制度。至室町时代,以京都、镰仓五山为中心,遍布日本各地的十刹、诸山总数超过二百。宋元舶来的“禅宗”得以立足日本。今天,五山仍然是游人如织的观光胜地,五山版本的书籍、五山文学也一同留名于世。
随宋风佛教渡来的,还有宋元的舶来品、茶叶、饮食。举例来说,日本禅僧义堂周信曾在关东公方足利基氏处见到了一方名为“铜雀砚”的砚台,砚台上有苏轼与黄庭坚的铭文,义堂周信见之大为震撼。宋代禅僧与士大夫交往密切,这一特点也被日本继承下来。如义堂周信这样的禅僧,也在汉文学和儒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禅僧虎关师练,其文集《济北集》中大量的文章讨论的并非佛教,而是儒学、诗词。这样的文人爱好也被禅僧带入武士社会。宋元的文人画、诗文、书籍、茶具,得以从禅寺中向外扩散,在日本朝野流行开来。入宋僧与渡来僧往来于东亚海域之间,从佛教开始,向日本社会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到了末尾,我们再谈谈天竺。在江户时代儒学盛行以前,日本还被称作“南阎浮提州日本国”或“南瞻部洲日本国”。在以天竺为中土的世界之中,日本不过处于“边土”。在禅僧们热衷于宋元风物之时,原有的显密诸宗也用另一种方式摆脱“边土”。身处边土的他们一直在寻找想象中的天竺,到了《溪岚拾叶集》里面,日本伊势神宫的心柱被认为是须弥山,日本也成了“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心”。此外,天竺的神佛也纷纷垂迹日本,天照大神成为大日如来的垂迹,日本国成为“大日之本国”,熊野成了西方净土,出了那智就是补陁落迦,甚至和歌也成了陀罗尼,日本终于得以越过中国,与“世界中心”的天竺合体。
遗憾的是,西方那个“世界的中心”天竺只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此时尚未有日本人踏上天竺的土地。在大阪藤田美术馆收藏的镰仓时代的《玄奘三藏绘》中,天竺人以近乎唐风的服装示人,而中国则是日本人直接可以接触的国家,服装类似当时宋朝的样式。对天竺的想象仅仅来自于中国。日本僧侣孜孜不倦地寻找天竺的佛法,使得震旦文物全面进入日本。无论如何,中国与日本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都通过天竺的佛教联系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平雅行《神仏と中世文化》,《日本史講座4中世社会の構造》,历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编,东京大学出版会,2004
横内裕人《日本中世の仏教と東アジア》,塙书房,2008
追塩千寻《中世説話の宗教世界》,和泉书院,2013
岛尾新(编)《東アジアのなかの五山文化》,东京大学出版会,2014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