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个人阅读Top10名单
2014年读过的书都放在了这里:http://www.douban.com/doulist/3523411/
总共79种,其中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有少量的佛教和心理学、文化类书籍,中文69本,英文10本。虽然没有按计划完成100本,但比起2013年只读了49本书,已经有了提高,我自己比较满意。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夏秋之交生病的那几个月里,注意力涣散,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所以新的一年不但要更抓紧时间阅读,也得更多地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以下是一年来读过之后心目中觉得最值得推荐的十本书:
1.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刘辽逸 译):
花了约40天才读完这巨著。阅读中的困难并不在于叙事,相反,托翁讲故事讲得极其流畅、动人。但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除了标题所指出的战争与和平,还涉及和讨论了历史、政治、宗教、道德、爱情、家庭等主题,几乎无所不包。以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为主题,托翁对历史本质的执着追索令人感叹,在他如哲学论证般洋洋挥洒的议论中,历史充满了非理性和反讽。阅读那些“枯燥”的段落需要读者十分耐心。他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却又显得那么美好、可亲。 安德烈与娜塔莎的爱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恋爱描写之一,娜塔莎为阿纳托利所诱骗则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多数类似情节的母本。还有皮埃尔和尼古拉、玛丽亚,每一人物都闪闪发光般地象征着托翁心中俄罗斯精神的某一侧面。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似乎太晚了,它应在年轻时作为人生之书来阅读和学习,再在未来的岁月里反复重看。希望我将来还能有毅力重读它。
2. 圣严法师《完全证悟》:
语言的浅显并不影响这本书是一部深刻的书。圣严师父对《圆觉经》的讲解简洁、直指核心,但又适合于初接触此经的大众读者。辨音菩萨一章的略去,师父在前言中有所交代,而对修行的三大类法门及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的阐释也抓大放小,既避免向无基础的读者交待太多,又在一定层次上做了解释。师父的批注紧紧围绕 “幻”字,时时提醒修行者以消融“自我”为目标。读此书,令我意识到修定已是刻不容缓之事,虽则以幻修幻,然而文字和思维毕竟是可疑的。这是佛法的玄妙之处,也是它的真实之义。
3. Richard Yates, Revolutionary Road:
一本拿起来后就很难放下的书,这应该是今年令我享受到最大阅读乐趣的一部小说。没有任何花哨的叙事技巧,可是却能毫无遗漏、掘地三尺般地讲述出一个平凡故事的惊心动魄之处。相形之下,同名影片硬是将这本一流的小说拍成了千篇一律的好莱坞家庭伦理片。耶茨的语言灵活、跳跃、富于描述性,极其有魅力。尽管这本小说完全采用男性视角,却有力量让女性读者认同它的主人公,我现在还不清楚耶茨是怎样做到的。一本书就足以令人变成脑残粉丝。
4. 远藤周作《沉默》(林水福 译):
文字瘦削,意涵丰富,这是一本令人流泪动容的书。对“神的沉默”的反复追问,不管在哪种宗教传统里,大概都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但洛特里哥神甫所寻找到的答案,却是只有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巨大苦楚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的。一切苦难并非为了验证神的存在,而是证明了,什么是信仰。值得所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一读。
5. Alan Watts, The Way of Zen:
刚接触的时候还不清楚作者本人是否是皈依了的佛徒,后来了解到他曾跟随日本禅师学佛。但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已能体味出他对禅法的深深信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是与佛学学者的文字决然有别的。禅宗的源流和法脉、历史相当复杂,但他讲得非常清晰易懂且有趣。虽是为西方读者而写,但在今天,对于已与国学和宗教失联的多数中国读者,这本书也非常适合。
6.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
虽杂糅了作者的阅读经验与想像,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则拒绝索解的寓言,它是因其精神性和内心化而成为寓言的。这本书越到后面写得越好,文字上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恰好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它具有现代汉语简约细致的美,又剥除了欧化白话文的疏离感和不通人心。当读者在阅读过程里对语言风格稍有疲劳时,情节上便立即出现转折,吸引人不舍掩卷。个人认为这是极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它作为一则寓言的自我封闭性和无限延伸性只是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学的疆域是无边的。对于我自己,这是一本极具精神意义的“虚无之书”,它给我展示了当一个人认清人生的虚空之后,还可以怎样继续生活、怎样以行为填满时间。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端白离开皇宫成为走索艺人之后的章节,它们有感人而沉郁的力量。
7. Graham Greene,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这本书让我开始喜欢格林。跟《恋情的终结》一样,我对故事的情节不怎么有兴趣,但被主题所吸引。比伯格曼的“上帝的沉默”深入了一个层次,这本书探讨的是宗教在实践 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在实行责任与同情的时候不去违反教义呢?主人公就死于这样的追问,因为他发现不可能有圆满的答案,便只好选择了为他所违反了的那些教义而殉道——以自杀入地狱为代价,让自己的困境不再困扰他所爱的人和上帝。那些涉及宗教情绪的心理描写抓人并且可信,而且格林对英语的运用相当看似随意而实则精妙,他的修辞能力相当地强大。这是一本可以反刍很久的书。
8. Nicholas Carr, The Shallows:
写成了page-turner的科普/文化研究类读物,令人赞叹。信息时代里网络/Google对深度思维和注意力的侵蚀,书中最重要而好看的其实并非这个一句即可概括的论点,而是作者抵达此论点的过程。除了互联网发展史及书籍史、阅读史、传媒理论等,书中例证了大量有趣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作者旁征博引,几乎每段话都有引用,却绝没有无的放矢的内容。虽然美国人的Google在“毒害”着我们的大脑,但这种有力的批判和反思也来自其社会内部,这是成熟的社会的一个表征。
9. Mark Edmundson, Why Read?:
标题中的"read"含义很丰富,到后来主要指应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作者旁征博引,以激情漫溢的方式论述了“民主的人文主义”这一或许已有些过时的话题。 但作者的阐释绝不过时,尤其他对人文学界过分依赖理论的现象的不满,对福柯式、弗洛伊德式以及“新批评”式的解读方式的适当批评,放在今天仍然十分切中肯 綮。作者倡导一种能使人发生改变、能唤起人的最高潜能、能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出人生意义乃至人生指南的文学课堂模式。读完此书,的确像亚马逊上其他评论者所说,很想坐进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的课堂,聆听作者授课。
10.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
书中有让人神往的慢和轻逸、古老而温暖的乡俗和人心,民族、家族和乡情、私情全都包括在这本小说里,不只过瘾,还令人反复细想、回味。小说写到这地步已算有相当境界,更难得的是在做到上述之后,还把一份真纯的、说不清开始没开始的恋情描绘得高尚动人。这样的书也必然慢热,我读了五十页之后才适应作者灵动不拘的文风和那些闽南语汇,但读进去了便是享受。
总共79种,其中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有少量的佛教和心理学、文化类书籍,中文69本,英文10本。虽然没有按计划完成100本,但比起2013年只读了49本书,已经有了提高,我自己比较满意。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夏秋之交生病的那几个月里,注意力涣散,基本上没读什么书。所以新的一年不但要更抓紧时间阅读,也得更多地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以下是一年来读过之后心目中觉得最值得推荐的十本书:
1.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刘辽逸 译):
花了约40天才读完这巨著。阅读中的困难并不在于叙事,相反,托翁讲故事讲得极其流畅、动人。但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除了标题所指出的战争与和平,还涉及和讨论了历史、政治、宗教、道德、爱情、家庭等主题,几乎无所不包。以十九世纪初俄法战争为主题,托翁对历史本质的执着追索令人感叹,在他如哲学论证般洋洋挥洒的议论中,历史充满了非理性和反讽。阅读那些“枯燥”的段落需要读者十分耐心。他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却又显得那么美好、可亲。 安德烈与娜塔莎的爱情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恋爱描写之一,娜塔莎为阿纳托利所诱骗则是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多数类似情节的母本。还有皮埃尔和尼古拉、玛丽亚,每一人物都闪闪发光般地象征着托翁心中俄罗斯精神的某一侧面。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似乎太晚了,它应在年轻时作为人生之书来阅读和学习,再在未来的岁月里反复重看。希望我将来还能有毅力重读它。
2. 圣严法师《完全证悟》:
语言的浅显并不影响这本书是一部深刻的书。圣严师父对《圆觉经》的讲解简洁、直指核心,但又适合于初接触此经的大众读者。辨音菩萨一章的略去,师父在前言中有所交代,而对修行的三大类法门及人我众生寿者四相的阐释也抓大放小,既避免向无基础的读者交待太多,又在一定层次上做了解释。师父的批注紧紧围绕 “幻”字,时时提醒修行者以消融“自我”为目标。读此书,令我意识到修定已是刻不容缓之事,虽则以幻修幻,然而文字和思维毕竟是可疑的。这是佛法的玄妙之处,也是它的真实之义。
3. Richard Yates, Revolutionary Road:
一本拿起来后就很难放下的书,这应该是今年令我享受到最大阅读乐趣的一部小说。没有任何花哨的叙事技巧,可是却能毫无遗漏、掘地三尺般地讲述出一个平凡故事的惊心动魄之处。相形之下,同名影片硬是将这本一流的小说拍成了千篇一律的好莱坞家庭伦理片。耶茨的语言灵活、跳跃、富于描述性,极其有魅力。尽管这本小说完全采用男性视角,却有力量让女性读者认同它的主人公,我现在还不清楚耶茨是怎样做到的。一本书就足以令人变成脑残粉丝。
4. 远藤周作《沉默》(林水福 译):
文字瘦削,意涵丰富,这是一本令人流泪动容的书。对“神的沉默”的反复追问,不管在哪种宗教传统里,大概都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但洛特里哥神甫所寻找到的答案,却是只有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巨大苦楚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的。一切苦难并非为了验证神的存在,而是证明了,什么是信仰。值得所有具有宗教情怀的人一读。
5. Alan Watts, The Way of Zen:
刚接触的时候还不清楚作者本人是否是皈依了的佛徒,后来了解到他曾跟随日本禅师学佛。但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已能体味出他对禅法的深深信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这是与佛学学者的文字决然有别的。禅宗的源流和法脉、历史相当复杂,但他讲得非常清晰易懂且有趣。虽是为西方读者而写,但在今天,对于已与国学和宗教失联的多数中国读者,这本书也非常适合。
6. 苏童《我的帝王生涯》:
虽杂糅了作者的阅读经验与想像,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一则拒绝索解的寓言,它是因其精神性和内心化而成为寓言的。这本书越到后面写得越好,文字上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恰好是我所欣赏的那种,它具有现代汉语简约细致的美,又剥除了欧化白话文的疏离感和不通人心。当读者在阅读过程里对语言风格稍有疲劳时,情节上便立即出现转折,吸引人不舍掩卷。个人认为这是极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它作为一则寓言的自我封闭性和无限延伸性只是原因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学的疆域是无边的。对于我自己,这是一本极具精神意义的“虚无之书”,它给我展示了当一个人认清人生的虚空之后,还可以怎样继续生活、怎样以行为填满时间。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端白离开皇宫成为走索艺人之后的章节,它们有感人而沉郁的力量。
7. Graham Greene,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这本书让我开始喜欢格林。跟《恋情的终结》一样,我对故事的情节不怎么有兴趣,但被主题所吸引。比伯格曼的“上帝的沉默”深入了一个层次,这本书探讨的是宗教在实践 层面上的问题:如何在实行责任与同情的时候不去违反教义呢?主人公就死于这样的追问,因为他发现不可能有圆满的答案,便只好选择了为他所违反了的那些教义而殉道——以自杀入地狱为代价,让自己的困境不再困扰他所爱的人和上帝。那些涉及宗教情绪的心理描写抓人并且可信,而且格林对英语的运用相当看似随意而实则精妙,他的修辞能力相当地强大。这是一本可以反刍很久的书。
8. Nicholas Carr, The Shallows:
写成了page-turner的科普/文化研究类读物,令人赞叹。信息时代里网络/Google对深度思维和注意力的侵蚀,书中最重要而好看的其实并非这个一句即可概括的论点,而是作者抵达此论点的过程。除了互联网发展史及书籍史、阅读史、传媒理论等,书中例证了大量有趣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作者旁征博引,几乎每段话都有引用,却绝没有无的放矢的内容。虽然美国人的Google在“毒害”着我们的大脑,但这种有力的批判和反思也来自其社会内部,这是成熟的社会的一个表征。
9. Mark Edmundson, Why Read?:
标题中的"read"含义很丰富,到后来主要指应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作者旁征博引,以激情漫溢的方式论述了“民主的人文主义”这一或许已有些过时的话题。 但作者的阐释绝不过时,尤其他对人文学界过分依赖理论的现象的不满,对福柯式、弗洛伊德式以及“新批评”式的解读方式的适当批评,放在今天仍然十分切中肯 綮。作者倡导一种能使人发生改变、能唤起人的最高潜能、能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出人生意义乃至人生指南的文学课堂模式。读完此书,的确像亚马逊上其他评论者所说,很想坐进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的课堂,聆听作者授课。
10.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
书中有让人神往的慢和轻逸、古老而温暖的乡俗和人心,民族、家族和乡情、私情全都包括在这本小说里,不只过瘾,还令人反复细想、回味。小说写到这地步已算有相当境界,更难得的是在做到上述之后,还把一份真纯的、说不清开始没开始的恋情描绘得高尚动人。这样的书也必然慢热,我读了五十页之后才适应作者灵动不拘的文风和那些闽南语汇,但读进去了便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