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自由精神,通识教育会变成什么
失去自由精神,通识教育会变成什么
Wed, 14 Oct 2009 15:44: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 | 标签:通识教育
最近,中山大学新创立的博雅学院连学生都忙着接受记者采访。该学院首届35名新生在未来四年里,将接受完全打破专业限制的通识教育,所学课程包括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及其经典著作。按照校方说法,这是“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
博雅学院搞的通识教育试验,说来并不新鲜。这无非是对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过度化的一种纠偏。教育的学科化、专门化是人类知识层累的一个结果。在古希腊时期,知识教育分作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逻辑等“七艺”,但现在可能谁也没法说完整大学的专业设置了。这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又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的传承和进步。
比如,前阵子有位大学教授居然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闹出了大笑话。搞历史研究的可能无视汉语拼音方案的沿革,搞翻译的可能对历史一窍不通,而搞出版的也许对前二者都仅仅是“略知一二”,这是闹出此类笑话的一个背景。所以,西方很早就开始反省和纠正这种偏颇教育方式。所谓博雅教育,就是直接从古希腊教育汲取灵感而发起的一场“回归基础”的实践。从报道看,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显然也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相关资源和教育理念,而加进了本土传统经典教育的“菜单”。
搞通识教育的路子当然是对的。这本该就是大学教育,至少是在本科阶段所应采取的教学方式。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学,对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养成没有太大好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还要为了所谓的“专业对口”而忙乎。可说到底,有��个人大学刚毕业就能够明白自己可以干什么?譬如季羡林,他在清华大学学的专业是西洋文学,后来却成了一位东方学学者。那是因为当年他跑去旁听陈寅恪的课,才开始发生兴趣的。因此,如果这正像中大博雅学院院长,也是这场通识教育试验的实际主持者甘阳所说:“博雅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那么这倒颇为符合大学教育的初衷和旨趣。
怕就怕请来的和尚念歪了经。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的一大理念是反对过度化的专业设置,让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有基本的认识。有人就讲:“博雅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家、技师和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和境遇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人。但是,中大不光在招生上从8000多人里挑出35名“幸运儿”,还口口声声强调��是一种精英式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和误用。
不仅如此,这个精英化教育模式还可能变成贵族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许多人读大学都是为了报个“好专业”,出来了找个“好工作”。这也是博雅教育所反对的大学教育理念。话说回来,人们有这种想法也不值得奇怪。按如今的学费水平和教学方针,大学教育差不多就是一种就业前培训。而这样的现实背景,注定了一般人是上不起这种只管“问学”不管出路的大学的。还在招生阶段,校方就披露有些经济实力不错的家长想让孩子进这个班,因为“他们并不看重孩子毕业后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孩子能增加人身修养”。虽说这是理想遭遇现实后一种合乎常理的变异方式,但通识教育变成精英教育乃至贵族教育,显然是对其本身的极大讽刺。
事实上,这场教育试验的��持者更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个教育模式的另一核心精神。为什么要反对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导向)的教育方式,就在于人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和精神。这和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和强调个性培养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直译过来就叫“自由教育”。甚至可以说,通识教育仅是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掌握这些知识,不能理智地阅读和思考,他就不可能是一个“自由人”。(这里借鉴了郑金洲所著《教育通论》的相关论述)
但甘阳在回答记者关于大学行政化会否成为推行通识教育的阻碍时,却说:“我认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高校来说,学术质量和水准问题比自由更重要。自由不重要,学问才是第一位的,脱离学问的泛自由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违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的。无怪乎,失去了自由精神的通识教育,在中国大概只能变成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了。我甚至怀疑,中大博雅学院最终甚至会变成一些名牌大学开办的“国学班”、“总裁班”的升级版。
当然,平��而论,倡导通识教育并进行尝试和推广,总比现今大学固有的教育模式要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大学里至少能学到更多“真正的知识”。以前总说大学是“由你玩四年”,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往好的方面想,反倒可以做到“由你学四年”。况且中大不仅是在博雅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试验,还开始在珠海校区全面推广“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这也许是更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教学改革标本。
在既有语境下,通识教育是一股涌动着激情却难以找到突破口的浪潮,和素质教育一样,人人叫好但又寸步难行。这里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因而,在教育体制改革没有取得决定性突破前提下,通识教育大抵只能是一种对现实妥协的产物,以及“谬种”。
2009年10月11日
Wed, 14 Oct 2009 15:44:00 +0800
作者:魏英杰 | 评论(1) | 标签:通识教育
最近,中山大学新创立的博雅学院连学生都忙着接受记者采访。该学院首届35名新生在未来四年里,将接受完全打破专业限制的通识教育,所学课程包括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涉及中西方传统文化及其经典著作。按照校方说法,这是“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
博雅学院搞的通识教育试验,说来并不新鲜。这无非是对大学教育专业设置过度化的一种纠偏。教育的学科化、专门化是人类知识层累的一个结果。在古希腊时期,知识教育分作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逻辑等“七艺”,但现在可能谁也没法说完整大学的专业设置了。这既直接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又反过来影响了知识的传承和进步。
比如,前阵子有位大学教授居然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闹出了大笑话。搞历史研究的可能无视汉语拼音方案的沿革,搞翻译的可能对历史一窍不通,而搞出版的也许对前二者都仅仅是“略知一二”,这是闹出此类笑话的一个背景。所以,西方很早就开始反省和纠正这种偏颇教育方式。所谓博雅教育,就是直接从古希腊教育汲取灵感而发起的一场“回归基础”的实践。从报道看,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显然也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相关资源和教育理念,而加进了本土传统经典教育的“菜单”。
搞通识教育的路子当然是对的。这本该就是大学教育,至少是在本科阶段所应采取的教学方式。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学,对大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养成没有太大好处。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还要为了所谓的“专业对口”而忙乎。可说到底,有��个人大学刚毕业就能够明白自己可以干什么?譬如季羡林,他在清华大学学的专业是西洋文学,后来却成了一位东方学学者。那是因为当年他跑去旁听陈寅恪的课,才开始发生兴趣的。因此,如果这正像中大博雅学院院长,也是这场通识教育试验的实际主持者甘阳所说:“博雅学院推崇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那么这倒颇为符合大学教育的初衷和旨趣。
怕就怕请来的和尚念歪了经。通识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的一大理念是反对过度化的专业设置,让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有基本的认识。有人就讲:“博雅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家、技师和教授,而是培养能够自由地对新的变化和境遇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人。但是,中大不光在招生上从8000多人里挑出35名“幸运儿”,还口口声声强调��是一种精英式教育,这不能不说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读和误用。
不仅如此,这个精英化教育模式还可能变成贵族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许多人读大学都是为了报个“好专业”,出来了找个“好工作”。这也是博雅教育所反对的大学教育理念。话说回来,人们有这种想法也不值得奇怪。按如今的学费水平和教学方针,大学教育差不多就是一种就业前培训。而这样的现实背景,注定了一般人是上不起这种只管“问学”不管出路的大学的。还在招生阶段,校方就披露有些经济实力不错的家长想让孩子进这个班,因为“他们并不看重孩子毕业后赚多少钱,而是希望孩子能增加人身修养”。虽说这是理想遭遇现实后一种合乎常理的变异方式,但通识教育变成精英教育乃至贵族教育,显然是对其本身的极大讽刺。
事实上,这场教育试验的��持者更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个教育模式的另一核心精神。为什么要反对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就业导向)的教育方式,就在于人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和精神。这和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和强调个性培养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直译过来就叫“自由教育”。甚至可以说,通识教育仅是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掌握这些知识,不能理智地阅读和思考,他就不可能是一个“自由人”。(这里借鉴了郑金洲所著《教育通论》的相关论述)
但甘阳在回答记者关于大学行政化会否成为推行通识教育的阻碍时,却说:“我认为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高校来说,学术质量和水准问题比自由更重要。自由不重要,学问才是第一位的,脱离学问的泛自由没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违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的。无怪乎,失去了自由精神的通识教育,在中国大概只能变成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了。我甚至怀疑,中大博雅学院最终甚至会变成一些名牌大学开办的“国学班”、“总裁班”的升级版。
当然,平��而论,倡导通识教育并进行尝试和推广,总比现今大学固有的教育模式要好。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大学里至少能学到更多“真正的知识”。以前总说大学是“由你玩四年”,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往好的方面想,反倒可以做到“由你学四年”。况且中大不仅是在博雅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试验,还开始在珠海校区全面推广“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这也许是更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教学改革标本。
在既有语境下,通识教育是一股涌动着激情却难以找到突破口的浪潮,和素质教育一样,人人叫好但又寸步难行。这里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因而,在教育体制改革没有取得决定性突破前提下,通识教育大抵只能是一种对现实妥协的产物,以及“谬种”。
2009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