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Milan Kundera
最近一直在看米兰昆德拉的书,一针见血的智慧却又绝望悲观,感觉自己快要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崇拜他,想把他的思想作为标杆,却又怕自己所以为发现了的广袤华丽的孤独天堂只不过又是从一个小盒子跳进另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小盒子,从此再装不进其他东西。他自己也说,“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词语包围,就像置身于重重镜像之中,任何外部的声音都无法穿透进来。”“促使他写作的动机,是生命内容的缺失,是虚无。”“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忍受自己迟早会消亡,消亡到一个冷漠的世界里,默默无闻,无声无臭。因此,是要还来得及,他就要把自己变成由词语组成的他自己的世界。”同样的,为什么我要在豆瓣上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写这篇日记?因为我一边写着,一边充当着读者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文字,同时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希望可能会有人看到它。 人成长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人逐渐分裂的过程。小时候,任何时候的思想状态,都是十分类似的。刚睡醒时对门外脚步声的感觉,对窗外站在铁丝上的麻雀的感觉,对窗帘上印着的青蛙的感觉,都是统一的。然而随着长大,思想状态分解为在家和不在家,然后是学校和路上和父母在家和父母不在家……情况如细胞般分裂,思想状态也如细胞般分裂,逐渐地,我不再是统一的我,而是由无数个不同状态的和不同记忆的我总胶水粘起来的我。好比这个暑假被分手时候的我,好比现在正写下这些字的我。被分手的时候明明已经意识到将来的我会对当时的悲伤、崩塌感所淡化,却依然无法阻止那时情感的宣泄,从而写下了那当时觉得宛如绝书的现在读来狗屁不通的字。同理,由数学归纳法,现在的我不过是在这个以米兰昆德拉为底色的小箱子里呆的太深而写下这些字,我能清楚的看见写在不久的将来的我的脸上的嗤之以鼻。但我仍要写。因为对于我而言,写作不是为了过去,也不是为了将来,而是为了现在,为了让自己能够更直观地欣赏自己脑中所想,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即使是自我批判,那也是染着骄傲的炫耀似的自我批判。 去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