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南错过云之蓝
题记:你永远复制不了别人眼中的美,也永远理解不了别人经历的苦。旅途就像喝一杯白开水,冷暖自知。
总是死心不息地寻找云南的蓝天,却又总是沦为失望的等待;因为每个人都说那里的天好蓝好蓝,于是便执迷不悟地期待。总是处心积虑地挖掘别人发现的美好,奈何总是触景不生情;因为每个人都说那里很美很美,而我竟难以遇上触及心底的柔软。
才晓得,别人的毕竟是别人的,仿佛照片折射的事物和文字流淌的感受,有些美是自己制造的幻觉。于是云之南错过的云之蓝便似乎在暗示我,不可盲从幻觉,假使非亲自投入,便难以了解沿途一切赋予自己的质感。可惜的是理解这些已经走过了大段的路,只能在重拾片段时咀嚼沿路的心情,独自专有的心情。
虎跳峡:用双脚丈量世界落差最大的峡谷
两天两夜的travel时间,终于把我们送到第一个目的地的起点——虎跳峡的桥头。未来两天就要背着全部的行李和8支水,翻山越岭,徒步穿越虎跳峡。为了摆脱马帮的痴缠,我们一进虎跳峡就拐进了高路徒步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就直铲上山,可怜我从来没有背过那么重东西,又不愿意一开始就衰给人家看,结果没走15分钟就上气不接下气,假借照相之名偷偷休息了N次。
两个小时上到第一个山峰,居高临下,又成功摆脱了马帮,是有点点成就感,就继续前行。原来“胜利冲昏头脑”是有道理的,状态OK的这一段路,连箭头标志都懒得看就径直沿着小路往前走,一鼓作气翻过两个山坡才发现已经遗失标记很长时间了。抱着“只有一条路在眼前”的侥幸心理,将错就错,谁知……小路越走越窄,稍微差错脚就有滚下山的危险,时不时有带刺的枝条挡路,改走另一条较宽的路,还是走不下去。本来攻略上写2小时可以走到的纳西雅阁,走了4个小时都还没有到!见形式不对,唯有从山上的高路强行杀回低路。
低路是马帮的阵营,又开始威逼利诱地游说我们骑马啦驼行李啦。本来就很晒很辛苦,花了4个小时还没有到第一个据点就已经沮丧到癫,再加上马帮总是等在最难走的上坡路顶端来摧毁人的意志,那种滋味太有阴影了……走了很久很久一句话不说,DY见冷场了那么久就问“你觉得你今天能不能过28道拐啊?”当时我就被问绝望了,本来计划5小时到达的山顶到现在连山腰的纳西雅阁都还没到,我体力透支,重负难忍,意志消沉,而且DY对马帮的反感态度完全覆灭了我求助于马帮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快步超越了马帮之后,腰弯成90°来爬坡,像马一样驼着自己的大背包,头低得能嗅到路上马粪的气味,想起那个绝望的问题,我无法回答的未知答案,鼻子一阵麻,有滴眼泪刚好滴在自己的影子里。
过了纳西雅阁之后,有四个外国人刚好也出发,轻装上阵,看来也是准备到茶马客栈过夜。他们一度比我们超前,可后劲不继,我见比较之下自己的速度和体力还是有优势的,心情转好,一口气爬到28道拐底下的小亭。吃了两条火腿肠一只鸡蛋,继续向山顶逼近。遇上护山员大叔,被告知28道拐还没到,但以我们速度爬上山顶大概1.5小时,再走到茶马客栈1小时。这时候我懂得回答那个绝望的问题了。原来传说中超难走的28道拐只是只纸老虎,原来我可以过得去。
6:15pm,到达山顶,成为当天最后一批抵达山顶的人,我的双脚终于踏及了虎跳峡徒步径的最高点!傍晚,还能看到晴朗的天空,灿烂阳光斜照在玉龙雪峰上折射出锡矿一样的银白,山影把一个个山头掩映成深浅不一的柔软轮廓,低头俯瞰横躺在金沙江中央的上虎跳石,和玉龙十三峰比较起来难免相形见绌。
在茶马过了一夜,继续前行,昨天越过了徒步径最高点,今天要踩过最深邃的峡谷,才算得上丈量世界落差最大峡谷的距离。虽然是持续下坡,呼吸不成问题,可硌脚的碎石路和毒辣的太阳还是叫我走得皱晒眉头。到达Tina's 客栈之后,已又是下午四时,沿着落差很大的张老师小路下行到达峡谷石滩,再次成为当天踏过最低点的最后一批人。中虎跳石比上虎跳要壮观,大石挡在峡谷中央岿然不动,任凭湍急流水溅出一丈水花。风声,水声,鸟鸣,浪扑巨石的撞击乐章,那是属于自然的热闹,也是属于人的宁静。
沿路返回,虽无负重但也明显感觉到两天累积下来的疲惫。在Tina's的夜晚,在一碗杏仁糊味道的玉米粥和阵阵寒风的诱导下,只觉得头晕难忍,胃里翻腾得厉害,累积的疲惫顷刻间爆发出来,没等倒在床铺上就在洗手盆呕吐起来,整个旅程最苦最苦就是那一刻了,那是苦得发酸的味道。倒在床上终于如愿以偿地哭出声来。某个不眠之夜曾想过,这次旅行的所谓意义,是不是就是想在一切顺景的生活中增添某种力不从心的可怕经历。那我算是如愿以偿了吧?可我未曾想过它竟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睡醒之后,会是冲破了瓶颈脱胎换骨,还是根本无法恢复而使漫长旅程至此夭折?我暗示自己要相信意志和复原力,好歹我睡在了温暖舒适的床铺上,有整整一个晚上的静止休憩……我,的确在输过之后,赢了。
梅里雪山雨崩村:天堂一日,人间十年
进雨崩之前,香格里拉还是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招摇过市的晴朗天,四天之后从雨崩出来,香城已是被大雪覆盖,云雾缭绕,面目全非。我们感慨,在天堂一样的雨崩一天,便是人间十年。
雨崩在藏族的神山梅里的脚下,在那三分之二的晴朗日子里,抬头就能看见梅里雪山的主峰,那座从未被征服的“处男”峰——卡瓦格博。梅里雪山是藏族的第一神山,圣洁不可亵渎。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9个队员就永远长眠在梅里的雪崩里。我尤其清晰地记得纪录片里唯一一个藏族登山队员的母亲在回忆时那一脸痛苦的皱纹,她说,她的儿子一辈子从来没有不听她的话,唯独这一次,她叫他不要去,他没有听,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
每一年,藏民都会围着神山转经,年复一年的水平轨迹,是他们对神山表达敬仰的虔诚。而在登山队的眼里,雪山的海拔高度只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数字。之于虔诚的藏民,超脱了海拔高度的征服欲望,卑微地在低处兜转,也许是人们眼里的愚忠,但也许也是他们与世无争的智慧……
其实让我们趋之若鹜的不仅在于雨崩独特的神圣和美丽,还在于那种隐晦的高傲。要进雨崩,首先要从香格里拉坐六小时的班车,蜿蜒在白马雪山上抵达德钦县城;再颠簸两个小时的狭窄山道到西当村,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触目惊心,我们一路摇着转经筒一边喃呢着“一路平安一路平安”;再往后便无车可通行,必须骑马或徒步翻过一座大山,越过海拔4000米的南宗垭口,在山林里耗掉6个小时,才进到仅住着30多户藏族人的雨崩村。
上天对我很不薄,在西当温泉的恶劣环境下仍睡得很好,养足了精神,无高原反应,徒步翻山。这才发现我们走得比马帮快,从裸露的小路开始和马帮比赛,在原始森林里彻底超越了它们,钻进满布积雪的山地里兴奋莫名,到处刨雪和拍照,才又被追上。当地的向导说差点以为我们走错路迷失了,沿途遇上看见我们形单影只徒步的人,都赞我厉害(偷笑一下)。三个小时抵达南宗垭口,第一次喝了暖烘烘的酥油茶,微咸,是牦牛奶酪的香醇。翻过南宗垭口就会没有手机信号,给爸妈报了当天的平安(他们要我每天都报告行踪啊~),给亲爱的“无间道”小彤发了短信,看着手机信号由四格转无,颇有点悲壮的味道。其实这里旅客不少,山顶卖酥油茶给我们的阿尼(爷爷)说每天都几乎有10几个人进雨崩。只是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进来的人,必定是怀揣诚意的有心人。
下山到雨崩村并不艰难,只是天下起小雨,卡瓦格博被云雾遮盖。远眺群山,被一道湍急的“瀑布”所吸引,用10倍变焦镜头soon过去才发现是大块大块的积雪从山顶坠落,雪崩啊!呆呆地看着雪从瞬间倾泄到凝固静止,有点不相信这无常的变化会出现在咫尺。
回过神来,慢悠悠从上雨崩村走到下雨崩村,连绵雪山脚下大片大片的草地,牛羊和驴子在吃草或发呆,土鸡和藏獒相闻(简称鸡犬相闻),低矮的木质平房点缀在山丘和平地上,还有一座新净的佛寺和批着褐红色僧袍的喇嘛。傍晚,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远处的雪山是雾蒙蒙的白,若隐若现,却久久不曾被吞没。草地不是嫩绿招摇的青,而是淡漠发灰的低调色彩,不抢眼但贴近心脏。三只过桥的牛,以相同的间隙赖在躺卧溪流的木桥上,一动也不动,淋着雨,持续了半个小时才再迈出迟疑的步伐。我跟人家说,我幻想里的天堂就是眼前的样子。
雨崩的第二天,早晨出发行走神瀑,经过了前一天看见雪崩的“事发现场”,钻出原始森林的小径瞬间豁然开朗,远在天边的雪山在穿越两个小时的森林隧道之后近在眼前,积雪铺到了脚下,连神瀑的下半部分也被冰雪覆盖。流连忘返——在云南,唯独时间总是超出预算。想到大本营一线的垭口,奈何迷失在一片无路可进的沼泽草地里,各个方向都试探过仍寻不到延伸的去路,而雨越下越大,唯有作罢。晚上迁移到雨崩中部的徒步者之家,房间的窗户对上下雨崩村都一览无遗,更难得的是能径直瞻仰着我的爱峰,还有漫天散落的星星。
离开雨崩的那天,南宗垭口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场雪为我们送别。雪花由零丁的几点到愈发密集,我枉顾手指脚趾被冻到发僵的趋势,曝露在铺天盖地的白色里,任由它们飘落在我的头发、手心、衣服、鞋子,倏地融化渗透。下山时碰上了阴雨,积水的山路泥泞湿滑。小心翼翼。在雨崩,晴阴雨雪、春夏秋冬皆已收入记忆的囊中,是亦天堂一日,人间十年。
古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丽江古城的最后一个晚上,心情不是很好。面对一沓漂亮的东巴纸明信片,却挖空心思写不出漂亮的文字。曾经朝思暮想的丽江古城,不是幻想中的样子,不是别人言语中的那个样子,不是书中游记里的那个样子。或许是她变了,像感染了病毒一样从悠闲宁静变得喧嚣浮躁;又也许是我的浮浅,钻不进她的骨子里,被夸张的表象扰乱了心绪。最开始我想像,能在某家有归属感的Cafe里在昏黄的灯光下写我想写的信;后来妥协为,可以在Pizza店的某一角安静地写完给他们的明信片;可是最后,我只能蜷在客栈的床头于凌晨两点完成“任务”。压抑于自己在传说中的古城没有一丝感动,在这个传说中适合想心事的地方,思想无故凝滞,和她没有交流没有共鸣。DY说那是因为不是一个人行走的缘故,感受会截然不同。原来不孤独的快乐和完整的自由是必定要有所取舍的,尝试平衡二者照单全收,是贪心的自食其果。
除了清晨八点之前和凌晨两点之后,丽江的古城都是让我不舒适的。大批大批的观摩者,招揽生意的拥挤商铺,酒吧里的狂热蒸腾……这究竟是忠于感觉的释放,还是对古城底蕴的背叛?清晨走在沉睡中的酒吧街上,才能拾起古和静的影子。
可幸对丽江有心栽花的失望,也应验了束河古镇、香格里拉古城和大理古城的无心插柳。原本计划一日内往返束河,却被她的清幽闲适留住了,这豆腐块小的古城竟叫我们迷失了几回。三眼井客栈拥有精致温馨的归属感,躺在床上用心聆听能听见旁边小河道流水的滴沥,太阳穿透镂空雕刻的木窗洒进被窝里。
香格里拉的古城有艺术气质,从四方街往内敛的小路走,石板路湿漉漉滑溜溜的,沿途的cafe、餐厅、客栈、画廊或是小展览厅,虽都只是小家碧玉,却也都是花心思的独一无二。我们下榻的客栈据闻是几个诗人开的,有梦幻诡异的色调,也有艺术家固有的随意和散漫,譬如那瓶催了整整一个晚上才烧开的热水。
DY说,去攻略上大家都声讨的地方,就错不了,如同被遗忘的大理,历史里能够自成一国的土地。和香格里拉与丽江不同,大理古城不是暗红色低矮木房、石桥流水的风格,而是黛青瓦片,白墙壁画的白族民居。除了东南西北中四座城楼,大理的古并不鲜明,也并不如其他古城的那样,古得有点造作和被动,像做出来满足人们的复古恋旧的癖好一样。
在大理的第二日,如愿以偿地踩单车游洱海。再次和幻想冲突,洱海边上的湿地彻底摧毁了骑车环湖一周的美梦。先得沿公路向洱海靠近,然后踩进某些村庄,穿过农田和民居,逃过恶狗的监视,才能到洱海边上的某小片土地,远眺平静清澈得有点不真实的湖。这种无计划的冲撞反而带来惊喜。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麦穗,更没见过家家户户把收割的麦子铺在地上打谷、吹谷、拣稻粒的情景;也从来没见过农民沿着一条直线在田里插秧,中午铺一块布就围在田边吃饭的情景。踩着单车辗过麦穗的质感,推着单车在田里沐浴“佛光”的难以置信,还有被一大群苍蝇痴缠的“惊悚”……这一天踩了这一辈子加起来都没踩过那么多的单车,双脚发麻,pat pat 酸痛,还要被人怨踩得慢喔,比走虎跳峡还要惨哪!
过客:相望相安,相忘相安
旅途中遇到很多同路人。有些很有缘分,有两个女人,某段时间每天都偶遇一次,十分神奇;还有型女姐姐,在上火车之前的269公车上见到,没有搭话,但总觉得是同路人,结果在雨崩的徒步者之家眼前一亮,姐姐接着要到西藏去,很羡慕;从丽江包团进雨崩的两大群人,总是热热闹闹的,随后在垭口、束河、丽江古城都再遇见过。有些则擦身而过,仅有一面之缘。那四个在虎跳峡偶遇的疑似德国人,和我们一样迷失在徒步径高路的羊肠小道上;那个笑得纯洁甜美的韩国女孩子,屡次跟我闹出笑话;那四个疑似南美人,拿着账单叫DY中译英;诗人旅社里那个19岁就挑起客栈大梁的女孩,亲切地喊我姐姐;那个在雨崩的藏族向导,很帅很帅,连身边漂亮矜贵的新加坡女孩都在偷偷议论他;在大理吃饭时坐在我们旁边的一对情侣,其实不靠他身上衣服的logo,我也已猜出来自gzkp;在冷僻一角卖手工艺品的游历者,从她手中买下可爱的鸡仔手机绳和竟然合我戴的手链……
我总能记住见过的脸孔,精密地揣测他们的身份、职业和性格,再次相遇时总能浮起一切画面,像狗的嗅觉一样灵敏,很没必要,但沉溺于其中,迷恋地像在玩一个游戏。不过我喜欢这种相望相安的方式,沉默而舒适的相处,身份是过客,没有不许遗忘的负担,而不忘亦无妨。近在咫尺的一切人事物,则难以享受这样的云淡风轻。
结:错过别人的蓝天,是为了遇见自己的白云
每次写很长很长的字,都是计划好的开头,和意料之外的结尾。我最原本的意思是,云南的某些被过分吹捧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带着过高的期望或者多年的幻想妄图捡拾沿途风景,往往只是收纳了失望。
在云之南,总是错过别人盛赞的蓝天,而在云中倘佯;又总是错过别人享受到的悠闲,而与自己的筋疲力竭对峙。才晓得美不美并不重要,如果景色是主角,就无需有我们的亲临其境。错过蓝天未必是值得难过的,如果为了遇见自己的白云。
—— Written @ 2008.5.29
总是死心不息地寻找云南的蓝天,却又总是沦为失望的等待;因为每个人都说那里的天好蓝好蓝,于是便执迷不悟地期待。总是处心积虑地挖掘别人发现的美好,奈何总是触景不生情;因为每个人都说那里很美很美,而我竟难以遇上触及心底的柔软。
才晓得,别人的毕竟是别人的,仿佛照片折射的事物和文字流淌的感受,有些美是自己制造的幻觉。于是云之南错过的云之蓝便似乎在暗示我,不可盲从幻觉,假使非亲自投入,便难以了解沿途一切赋予自己的质感。可惜的是理解这些已经走过了大段的路,只能在重拾片段时咀嚼沿路的心情,独自专有的心情。
虎跳峡:用双脚丈量世界落差最大的峡谷
两天两夜的travel时间,终于把我们送到第一个目的地的起点——虎跳峡的桥头。未来两天就要背着全部的行李和8支水,翻山越岭,徒步穿越虎跳峡。为了摆脱马帮的痴缠,我们一进虎跳峡就拐进了高路徒步径,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就直铲上山,可怜我从来没有背过那么重东西,又不愿意一开始就衰给人家看,结果没走15分钟就上气不接下气,假借照相之名偷偷休息了N次。
两个小时上到第一个山峰,居高临下,又成功摆脱了马帮,是有点点成就感,就继续前行。原来“胜利冲昏头脑”是有道理的,状态OK的这一段路,连箭头标志都懒得看就径直沿着小路往前走,一鼓作气翻过两个山坡才发现已经遗失标记很长时间了。抱着“只有一条路在眼前”的侥幸心理,将错就错,谁知……小路越走越窄,稍微差错脚就有滚下山的危险,时不时有带刺的枝条挡路,改走另一条较宽的路,还是走不下去。本来攻略上写2小时可以走到的纳西雅阁,走了4个小时都还没有到!见形式不对,唯有从山上的高路强行杀回低路。
低路是马帮的阵营,又开始威逼利诱地游说我们骑马啦驼行李啦。本来就很晒很辛苦,花了4个小时还没有到第一个据点就已经沮丧到癫,再加上马帮总是等在最难走的上坡路顶端来摧毁人的意志,那种滋味太有阴影了……走了很久很久一句话不说,DY见冷场了那么久就问“你觉得你今天能不能过28道拐啊?”当时我就被问绝望了,本来计划5小时到达的山顶到现在连山腰的纳西雅阁都还没到,我体力透支,重负难忍,意志消沉,而且DY对马帮的反感态度完全覆灭了我求助于马帮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叫我怎么回答?快步超越了马帮之后,腰弯成90°来爬坡,像马一样驼着自己的大背包,头低得能嗅到路上马粪的气味,想起那个绝望的问题,我无法回答的未知答案,鼻子一阵麻,有滴眼泪刚好滴在自己的影子里。
过了纳西雅阁之后,有四个外国人刚好也出发,轻装上阵,看来也是准备到茶马客栈过夜。他们一度比我们超前,可后劲不继,我见比较之下自己的速度和体力还是有优势的,心情转好,一口气爬到28道拐底下的小亭。吃了两条火腿肠一只鸡蛋,继续向山顶逼近。遇上护山员大叔,被告知28道拐还没到,但以我们速度爬上山顶大概1.5小时,再走到茶马客栈1小时。这时候我懂得回答那个绝望的问题了。原来传说中超难走的28道拐只是只纸老虎,原来我可以过得去。
6:15pm,到达山顶,成为当天最后一批抵达山顶的人,我的双脚终于踏及了虎跳峡徒步径的最高点!傍晚,还能看到晴朗的天空,灿烂阳光斜照在玉龙雪峰上折射出锡矿一样的银白,山影把一个个山头掩映成深浅不一的柔软轮廓,低头俯瞰横躺在金沙江中央的上虎跳石,和玉龙十三峰比较起来难免相形见绌。
在茶马过了一夜,继续前行,昨天越过了徒步径最高点,今天要踩过最深邃的峡谷,才算得上丈量世界落差最大峡谷的距离。虽然是持续下坡,呼吸不成问题,可硌脚的碎石路和毒辣的太阳还是叫我走得皱晒眉头。到达Tina's 客栈之后,已又是下午四时,沿着落差很大的张老师小路下行到达峡谷石滩,再次成为当天踏过最低点的最后一批人。中虎跳石比上虎跳要壮观,大石挡在峡谷中央岿然不动,任凭湍急流水溅出一丈水花。风声,水声,鸟鸣,浪扑巨石的撞击乐章,那是属于自然的热闹,也是属于人的宁静。
沿路返回,虽无负重但也明显感觉到两天累积下来的疲惫。在Tina's的夜晚,在一碗杏仁糊味道的玉米粥和阵阵寒风的诱导下,只觉得头晕难忍,胃里翻腾得厉害,累积的疲惫顷刻间爆发出来,没等倒在床铺上就在洗手盆呕吐起来,整个旅程最苦最苦就是那一刻了,那是苦得发酸的味道。倒在床上终于如愿以偿地哭出声来。某个不眠之夜曾想过,这次旅行的所谓意义,是不是就是想在一切顺景的生活中增添某种力不从心的可怕经历。那我算是如愿以偿了吧?可我未曾想过它竟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睡醒之后,会是冲破了瓶颈脱胎换骨,还是根本无法恢复而使漫长旅程至此夭折?我暗示自己要相信意志和复原力,好歹我睡在了温暖舒适的床铺上,有整整一个晚上的静止休憩……我,的确在输过之后,赢了。
梅里雪山雨崩村:天堂一日,人间十年
进雨崩之前,香格里拉还是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招摇过市的晴朗天,四天之后从雨崩出来,香城已是被大雪覆盖,云雾缭绕,面目全非。我们感慨,在天堂一样的雨崩一天,便是人间十年。
雨崩在藏族的神山梅里的脚下,在那三分之二的晴朗日子里,抬头就能看见梅里雪山的主峰,那座从未被征服的“处男”峰——卡瓦格博。梅里雪山是藏族的第一神山,圣洁不可亵渎。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19个队员就永远长眠在梅里的雪崩里。我尤其清晰地记得纪录片里唯一一个藏族登山队员的母亲在回忆时那一脸痛苦的皱纹,她说,她的儿子一辈子从来没有不听她的话,唯独这一次,她叫他不要去,他没有听,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
每一年,藏民都会围着神山转经,年复一年的水平轨迹,是他们对神山表达敬仰的虔诚。而在登山队的眼里,雪山的海拔高度只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数字。之于虔诚的藏民,超脱了海拔高度的征服欲望,卑微地在低处兜转,也许是人们眼里的愚忠,但也许也是他们与世无争的智慧……
其实让我们趋之若鹜的不仅在于雨崩独特的神圣和美丽,还在于那种隐晦的高傲。要进雨崩,首先要从香格里拉坐六小时的班车,蜿蜒在白马雪山上抵达德钦县城;再颠簸两个小时的狭窄山道到西当村,滑坡和泥石流的痕迹触目惊心,我们一路摇着转经筒一边喃呢着“一路平安一路平安”;再往后便无车可通行,必须骑马或徒步翻过一座大山,越过海拔4000米的南宗垭口,在山林里耗掉6个小时,才进到仅住着30多户藏族人的雨崩村。
上天对我很不薄,在西当温泉的恶劣环境下仍睡得很好,养足了精神,无高原反应,徒步翻山。这才发现我们走得比马帮快,从裸露的小路开始和马帮比赛,在原始森林里彻底超越了它们,钻进满布积雪的山地里兴奋莫名,到处刨雪和拍照,才又被追上。当地的向导说差点以为我们走错路迷失了,沿途遇上看见我们形单影只徒步的人,都赞我厉害(偷笑一下)。三个小时抵达南宗垭口,第一次喝了暖烘烘的酥油茶,微咸,是牦牛奶酪的香醇。翻过南宗垭口就会没有手机信号,给爸妈报了当天的平安(他们要我每天都报告行踪啊~),给亲爱的“无间道”小彤发了短信,看着手机信号由四格转无,颇有点悲壮的味道。其实这里旅客不少,山顶卖酥油茶给我们的阿尼(爷爷)说每天都几乎有10几个人进雨崩。只是肯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进来的人,必定是怀揣诚意的有心人。
下山到雨崩村并不艰难,只是天下起小雨,卡瓦格博被云雾遮盖。远眺群山,被一道湍急的“瀑布”所吸引,用10倍变焦镜头soon过去才发现是大块大块的积雪从山顶坠落,雪崩啊!呆呆地看着雪从瞬间倾泄到凝固静止,有点不相信这无常的变化会出现在咫尺。
回过神来,慢悠悠从上雨崩村走到下雨崩村,连绵雪山脚下大片大片的草地,牛羊和驴子在吃草或发呆,土鸡和藏獒相闻(简称鸡犬相闻),低矮的木质平房点缀在山丘和平地上,还有一座新净的佛寺和批着褐红色僧袍的喇嘛。傍晚,雨还是淅淅沥沥地下,远处的雪山是雾蒙蒙的白,若隐若现,却久久不曾被吞没。草地不是嫩绿招摇的青,而是淡漠发灰的低调色彩,不抢眼但贴近心脏。三只过桥的牛,以相同的间隙赖在躺卧溪流的木桥上,一动也不动,淋着雨,持续了半个小时才再迈出迟疑的步伐。我跟人家说,我幻想里的天堂就是眼前的样子。
雨崩的第二天,早晨出发行走神瀑,经过了前一天看见雪崩的“事发现场”,钻出原始森林的小径瞬间豁然开朗,远在天边的雪山在穿越两个小时的森林隧道之后近在眼前,积雪铺到了脚下,连神瀑的下半部分也被冰雪覆盖。流连忘返——在云南,唯独时间总是超出预算。想到大本营一线的垭口,奈何迷失在一片无路可进的沼泽草地里,各个方向都试探过仍寻不到延伸的去路,而雨越下越大,唯有作罢。晚上迁移到雨崩中部的徒步者之家,房间的窗户对上下雨崩村都一览无遗,更难得的是能径直瞻仰着我的爱峰,还有漫天散落的星星。
离开雨崩的那天,南宗垭口以我们人生中的第一场雪为我们送别。雪花由零丁的几点到愈发密集,我枉顾手指脚趾被冻到发僵的趋势,曝露在铺天盖地的白色里,任由它们飘落在我的头发、手心、衣服、鞋子,倏地融化渗透。下山时碰上了阴雨,积水的山路泥泞湿滑。小心翼翼。在雨崩,晴阴雨雪、春夏秋冬皆已收入记忆的囊中,是亦天堂一日,人间十年。
古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丽江古城的最后一个晚上,心情不是很好。面对一沓漂亮的东巴纸明信片,却挖空心思写不出漂亮的文字。曾经朝思暮想的丽江古城,不是幻想中的样子,不是别人言语中的那个样子,不是书中游记里的那个样子。或许是她变了,像感染了病毒一样从悠闲宁静变得喧嚣浮躁;又也许是我的浮浅,钻不进她的骨子里,被夸张的表象扰乱了心绪。最开始我想像,能在某家有归属感的Cafe里在昏黄的灯光下写我想写的信;后来妥协为,可以在Pizza店的某一角安静地写完给他们的明信片;可是最后,我只能蜷在客栈的床头于凌晨两点完成“任务”。压抑于自己在传说中的古城没有一丝感动,在这个传说中适合想心事的地方,思想无故凝滞,和她没有交流没有共鸣。DY说那是因为不是一个人行走的缘故,感受会截然不同。原来不孤独的快乐和完整的自由是必定要有所取舍的,尝试平衡二者照单全收,是贪心的自食其果。
除了清晨八点之前和凌晨两点之后,丽江的古城都是让我不舒适的。大批大批的观摩者,招揽生意的拥挤商铺,酒吧里的狂热蒸腾……这究竟是忠于感觉的释放,还是对古城底蕴的背叛?清晨走在沉睡中的酒吧街上,才能拾起古和静的影子。
可幸对丽江有心栽花的失望,也应验了束河古镇、香格里拉古城和大理古城的无心插柳。原本计划一日内往返束河,却被她的清幽闲适留住了,这豆腐块小的古城竟叫我们迷失了几回。三眼井客栈拥有精致温馨的归属感,躺在床上用心聆听能听见旁边小河道流水的滴沥,太阳穿透镂空雕刻的木窗洒进被窝里。
香格里拉的古城有艺术气质,从四方街往内敛的小路走,石板路湿漉漉滑溜溜的,沿途的cafe、餐厅、客栈、画廊或是小展览厅,虽都只是小家碧玉,却也都是花心思的独一无二。我们下榻的客栈据闻是几个诗人开的,有梦幻诡异的色调,也有艺术家固有的随意和散漫,譬如那瓶催了整整一个晚上才烧开的热水。
DY说,去攻略上大家都声讨的地方,就错不了,如同被遗忘的大理,历史里能够自成一国的土地。和香格里拉与丽江不同,大理古城不是暗红色低矮木房、石桥流水的风格,而是黛青瓦片,白墙壁画的白族民居。除了东南西北中四座城楼,大理的古并不鲜明,也并不如其他古城的那样,古得有点造作和被动,像做出来满足人们的复古恋旧的癖好一样。
在大理的第二日,如愿以偿地踩单车游洱海。再次和幻想冲突,洱海边上的湿地彻底摧毁了骑车环湖一周的美梦。先得沿公路向洱海靠近,然后踩进某些村庄,穿过农田和民居,逃过恶狗的监视,才能到洱海边上的某小片土地,远眺平静清澈得有点不真实的湖。这种无计划的冲撞反而带来惊喜。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麦穗,更没见过家家户户把收割的麦子铺在地上打谷、吹谷、拣稻粒的情景;也从来没见过农民沿着一条直线在田里插秧,中午铺一块布就围在田边吃饭的情景。踩着单车辗过麦穗的质感,推着单车在田里沐浴“佛光”的难以置信,还有被一大群苍蝇痴缠的“惊悚”……这一天踩了这一辈子加起来都没踩过那么多的单车,双脚发麻,pat pat 酸痛,还要被人怨踩得慢喔,比走虎跳峡还要惨哪!
过客:相望相安,相忘相安
旅途中遇到很多同路人。有些很有缘分,有两个女人,某段时间每天都偶遇一次,十分神奇;还有型女姐姐,在上火车之前的269公车上见到,没有搭话,但总觉得是同路人,结果在雨崩的徒步者之家眼前一亮,姐姐接着要到西藏去,很羡慕;从丽江包团进雨崩的两大群人,总是热热闹闹的,随后在垭口、束河、丽江古城都再遇见过。有些则擦身而过,仅有一面之缘。那四个在虎跳峡偶遇的疑似德国人,和我们一样迷失在徒步径高路的羊肠小道上;那个笑得纯洁甜美的韩国女孩子,屡次跟我闹出笑话;那四个疑似南美人,拿着账单叫DY中译英;诗人旅社里那个19岁就挑起客栈大梁的女孩,亲切地喊我姐姐;那个在雨崩的藏族向导,很帅很帅,连身边漂亮矜贵的新加坡女孩都在偷偷议论他;在大理吃饭时坐在我们旁边的一对情侣,其实不靠他身上衣服的logo,我也已猜出来自gzkp;在冷僻一角卖手工艺品的游历者,从她手中买下可爱的鸡仔手机绳和竟然合我戴的手链……
我总能记住见过的脸孔,精密地揣测他们的身份、职业和性格,再次相遇时总能浮起一切画面,像狗的嗅觉一样灵敏,很没必要,但沉溺于其中,迷恋地像在玩一个游戏。不过我喜欢这种相望相安的方式,沉默而舒适的相处,身份是过客,没有不许遗忘的负担,而不忘亦无妨。近在咫尺的一切人事物,则难以享受这样的云淡风轻。
结:错过别人的蓝天,是为了遇见自己的白云
每次写很长很长的字,都是计划好的开头,和意料之外的结尾。我最原本的意思是,云南的某些被过分吹捧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带着过高的期望或者多年的幻想妄图捡拾沿途风景,往往只是收纳了失望。
在云之南,总是错过别人盛赞的蓝天,而在云中倘佯;又总是错过别人享受到的悠闲,而与自己的筋疲力竭对峙。才晓得美不美并不重要,如果景色是主角,就无需有我们的亲临其境。错过蓝天未必是值得难过的,如果为了遇见自己的白云。
—— Written @ 200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