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读书总结
每到总结的时候,总会带一点点伤感,你知道,一年又过去了。
但是对书的总结,却会带些其他的情绪,有自满,有遗憾,或是更多的种种,这些种种应该是考虑到所读的书的量和层次的高低而乔装出来的,想想,也是挺好玩的,人这种生物。
因为今年开始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使得有足够的时间看了很多的书(祈祷明年可以少看点,多花点时间在别的上)。要说获益良多之类的话,我觉得还是骗人的,读书这个东西,是提升人境界的投资中见效最慢最缺乏效率的,我觉得去年公务员面试一个星期的培训就比今年一年的阅读对我的提升强的太多。
但是还是要阅读,这无关投资,而是爱好,喜欢一件事情而去做,便是世界上最好的理由了。
大概在十月的某个失眠的晚上,起来很认真的看了下今年买的或者拿来的书,63本,其实认真读过的大概有40多,还有二十多本基本上是没翻的,想想自己喜欢购书却不看的陋习,忍着两月一本书没买(所以今天一口气买了15本,真是厚积薄发啊),就是为了把剩下的二十多本看完,最终还算不错,除了几本写的实在太烂的,差不多都扫了一遍。
我看书喜欢翻来覆去,一本《百年孤独》可以把封面翻烂掉,最爱的《小王子》买了近十本,一本《庆余年》,都快可以背出里面的段子了,很喜欢这样,享受过程,对读多少本倒是没有刻意的追求。
突然想起来,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读书总结,觉得是不是应该郑重点什么的,要不从小时候开始回忆?
然后整篇文章就会变成一片流水帐,虽然我并不担心变成流水帐。我写文章,写完都会通读几遍,觉得可以了再出稿,其中修改的程序不亚于再写一篇。而就自己的看书水平而言,虽然写不出大作,但是几千字的小文章,应该不会失手。
这点自信总还是有。
我担心的是,写多了累,嗯,就是这样,能偷懒总是好的。
所以只谈印象深刻的,其他一笔带过。
今年买的第一本书是《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一本书,一个两岁就被断定活不过五岁的人,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写他的思想,写他在生死之间徘徊的思想,然后,他死了,就在不久前。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生死之间的书,总是很让人觉得震撼的。
《我与地坛》
这本书无人不知,毕竟我们念书的时间学过其中的一小段,但是真的看过全文的大概也不是很多,我想着,一篇文章还是要联系整个一个大的环境来阅读。
对于它还是不需要我罗嗦太多,只是得书的过程有些艰难,是很艰难,在我还不会网购的时候,从广西转到云南,四川,江西的书店我都逛过,都没找到这本书,最后还是依托网购到手的,过程着实坎坷。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不要用你的爱,来禁锢他人的自由,这本书不推荐,但是喜欢这个题目,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在很多的文章里面都阐述了这个思想,不要顶着爱的名义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你的爱归根结底只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真正的生活。
强加意志给别人,哪怕是纯粹善意,也是令人讨厌的,何况很多人所谓的“还不是为了你”,并不是如他们是所说的那么纯粹,相信我,说这句话的人,十个有九个是为了自己。毕竟,大爱无声。
《全球通史》
上周四,朋友问我今年的阅读情况并顺带推荐几本书,我推荐的第一本就是它,《全球通史》
我看过很多历史的书,这本是站得最高的,也是最实在的。站在宇宙看地球,总是会显得更大气一些。这是一部宏观史,细节和个人都只是滚滚潮流中的小片段,从这个角度思考历史,能够更懂我们身处的社会和国家,更懂芸芸众生为何而生,为何而动,也更能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思考自己需要主动去选择怎样的生活。
人呢,也不能总是吃吃喝喝,思考也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催眠师手机》
很有趣的书,顺带学点心理学的知识,虽然是有些夸张的知识,推荐给不爱看书的人,以后不要问我你该看什么书了,对于毕业后就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我推荐《全球通史》你也不会去翻,那就这本,这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初看书,终归是要看能提起兴趣的,而这本,可以当成是看悬疑加戏剧小说。
《左手的掌纹》
余光中老先生说他左手为文右手为诗,这本书就是他左手的大成,里面很多很有意思的文章,闲来细细品尝,自有一番味道。
那围着棕色围巾身着马甲衬衫的男人,在冬日暖阳下坐在临水的茶馆边上,就那么一下午。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看这本书的场景。
想出去走走了。
《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
对于《金瓶梅》,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肉蒲团》,D罩杯。
我也很喜欢。
其实《金瓶梅》在文学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简单概括就是,很多人都在争论到底《金瓶梅》和《红楼梦》谁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至于大家知道的其他名著,直接靠边,连个提名奖都没有。
这就是《金瓶梅》,有人看到了里面让人血脉喷张的性爱,有人看到了里面整个时代的变革,有人什么都没看到,因为根本就不会去看。
这是最接近原著的讲解本,读《金瓶梅》之前可以看,大家的分析,终究是与众不同的。
顺带讲下:担心读了《金瓶梅》会变得堕落、邪恶的人是多虑的,现实生活本身能给我们的教导,实在远比书本多太多了。过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恶,哪一个不是读圣贤书出身的呢?因此,让人变坏的绝对不是像《金瓶梅》这么一本坚持真实、颠覆虚伪的书。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的: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悲悯。阅读《金瓶梅》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丑恶,还不如说让我们明白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贪婪与软弱。似乎唯有明白了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训,我们才有可能稍稍远离对人性的无知,懂得一点点的悲悯。
那些满口道德的人,多是没什么道德的。
这本书看完,留下的不是血脉喷张,而是一地悲凉,哪怕是潘金莲,在那个时代,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可以给原谅的。
《窗边的小豆豆》
有没有一本书,你看到名字就会觉得很开心呢?有的,那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 阿泰的声音好像带着怒气。小豆豆吃了一惊,赶紧站住。阿泰喘了一口气,说:“长大以后,不管你怎么求我,我都不会娶你做新娘!”小豆豆从心里觉得后悔,是啊,自己这么喜欢的人,愿意每天为他削铅笔的人,为什么练习相扑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呢?竟然还把他摔了出去!可是后悔已经晚了,小豆豆注定做不成阿泰的新娘了。“不过,明天还是要为阿泰削铅笔。” 因为,实在是喜欢人家嘛。
原谅我如此的偷懒,哈哈哈,这一段真的太美好了,谁叫你喜欢人家呢?
《穆斯林的葬礼》
离经典只差一步的小说,可惜了这种创作环境,推荐下。
《失乐园》《复乐园》
相比村上春树,我更喜欢渡边淳一,因为渡边淳一的文章总是更加的成熟的一些。这两本书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爱?那些已经经历了婚姻然后在遇见爱情该如何处理?老年人有爱情吗?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区别有多大呢?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作为一个医生,渡边淳一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我不建议已婚人士看《失乐园》,看完了大概大多人会失落,真的。很喜欢里面的性爱描写,细腻程度,在文学上来说,算是巅峰了,相比起来,其他的文学确实有些差强人意,你只能说医生比较了解人体构造。
突然觉得有引诱人去看的嫌疑啊,算是另一个夏娃苹果/呵呵呵,那就引诱吧。
《追风筝的人》
我们对阿富汗的了解还处于新闻上的阿富汗,那里民风彪悍那里战乱纷飞,那里没有好人,到处都是仇视的眼神。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另一个阿富汗,那些纯善的人民,那些简单的生活,还有那追风筝的孩子。
然后就是,战争,毁灭了一切。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坐下来,抽烟休息然后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们把美日韩剧看的太多,我们沉迷《越狱》般商业化潮流中不能自拔,并自以为可以靠无数恶搞来抚慰日渐荒芜的心灵,却忘记了一种很适合坐下来娓娓道来的情感,它不一定比美国大片来的更刺激,不一定比《一步之遥》来的更华丽和奢侈,却比他们都更温情和更深沉。
《向左走向右走》
爱这本书,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时候心心相印出了一款这个图片为封面的纸巾,我用了四年,毕业后,它不出这款纸巾了,然后再也没用过心心相印。
两个人相爱,真的是太需要缘分了,与此相比,什么矜持,委婉,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要知道,错过的可能,比在一起的可能,要大的多的多。
《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的名气很大,我说的是在国外。
当然在国内也有很多人看,它不是一本无聊的史籍,相反,任何人只要翻开了,都可以很有兴趣的看完。
在我们这个自古以“礼治”为尊的国度,无论是从民风敦朴的先秦、“礼崩乐坏”的春秋,还是将四书五经、经典史籍阐释到极至的唐宋,直至看似已被我们摈弃了大部分“传统”的今日,传统道德力的渗透力也不可能消弭殆尽。只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到那时到这时已然变味多少,走样多少?它就像是国家机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历经磨损、更新、改造、变形……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这种格格不入的维谷情状,在明代的万历十五年已经十分鲜明。无怪乎这书也能称作“大失败史”。读史鉴今,与其胡妄抨击现今社会的沦丧,不如配合历史、民族的本位思考,我想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份量许多。
印象最深刻的话就是全文的结尾,黄先生感慨说,在那样一个体制不合适时代的年代,无论是励精图治的皇帝,还是手腕高超的首辅,亦或者思想先进的思想家,那些在中国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强人,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哲,他们都拯救不了这个国家甚至是自己。历史,终究还是整个国家大方向的历史,期待出现一个强人然后拯救一个民族,终究是一种幻想。
感谢这位黄先生。愿这位可爱的老先生在天堂静享安好。
最后一本《平如美堂》
很简单的故事,你们感慨过夕阳下一对老人家散步的照片吗?这就是那个故事,不过是回忆的故事。
老太太走了,老爷爷在家学画画,画他们的故事,从相识到终老,很简单的故事,甚至没什么文采,只是字里行间,都是慢慢悠悠的岁月,然而抬头的时候,却已是黄昏。
我是个很懒惰的人,这个其实不用强调。所以总结稍微意思下就差不多了,其实想说的很多,但是架不住不想动,所以附个书单吧。
《狼图腾》
《我与地坛》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小王子》
《我不是完美小孩》
《文化苦旅》
《诗经译注》
《百年孤独》
《世界别为我担心》
《穆斯林的葬礼》
《追风筝的人》
《左手的掌纹》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催眠师手记》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白银时代》
《向左走•向右走》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少有人走的路》
《人性的弱点全集》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古希腊戏剧选》
《因为痛,所以是爱情》
《目送》
《复乐园》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偷影子的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
《月亮和六便士》
《得未曾有》
《梦的解析》
《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
《犯罪动机与人格》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
《刀锋》
《马雁散文集》
《平凡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所理解的生活》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
《民法专题讲座》
《窗边的小豆豆》
《万历十五年》
《庆余年》
《官居一品》
《将夜》
《间客》
《纽约客》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爱你就像爱自己》
顺带说一句,书,买回来,还是要看的,别让它变成你们唇上鲜艳的唇膏,不过是用以示人,那就没意思了。
但是对书的总结,却会带些其他的情绪,有自满,有遗憾,或是更多的种种,这些种种应该是考虑到所读的书的量和层次的高低而乔装出来的,想想,也是挺好玩的,人这种生物。
因为今年开始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使得有足够的时间看了很多的书(祈祷明年可以少看点,多花点时间在别的上)。要说获益良多之类的话,我觉得还是骗人的,读书这个东西,是提升人境界的投资中见效最慢最缺乏效率的,我觉得去年公务员面试一个星期的培训就比今年一年的阅读对我的提升强的太多。
但是还是要阅读,这无关投资,而是爱好,喜欢一件事情而去做,便是世界上最好的理由了。
大概在十月的某个失眠的晚上,起来很认真的看了下今年买的或者拿来的书,63本,其实认真读过的大概有40多,还有二十多本基本上是没翻的,想想自己喜欢购书却不看的陋习,忍着两月一本书没买(所以今天一口气买了15本,真是厚积薄发啊),就是为了把剩下的二十多本看完,最终还算不错,除了几本写的实在太烂的,差不多都扫了一遍。
我看书喜欢翻来覆去,一本《百年孤独》可以把封面翻烂掉,最爱的《小王子》买了近十本,一本《庆余年》,都快可以背出里面的段子了,很喜欢这样,享受过程,对读多少本倒是没有刻意的追求。
突然想起来,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读书总结,觉得是不是应该郑重点什么的,要不从小时候开始回忆?
然后整篇文章就会变成一片流水帐,虽然我并不担心变成流水帐。我写文章,写完都会通读几遍,觉得可以了再出稿,其中修改的程序不亚于再写一篇。而就自己的看书水平而言,虽然写不出大作,但是几千字的小文章,应该不会失手。
这点自信总还是有。
我担心的是,写多了累,嗯,就是这样,能偷懒总是好的。
所以只谈印象深刻的,其他一笔带过。
今年买的第一本书是《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一本书,一个两岁就被断定活不过五岁的人,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写他的思想,写他在生死之间徘徊的思想,然后,他死了,就在不久前。
“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生死之间的书,总是很让人觉得震撼的。
《我与地坛》
这本书无人不知,毕竟我们念书的时间学过其中的一小段,但是真的看过全文的大概也不是很多,我想着,一篇文章还是要联系整个一个大的环境来阅读。
对于它还是不需要我罗嗦太多,只是得书的过程有些艰难,是很艰难,在我还不会网购的时候,从广西转到云南,四川,江西的书店我都逛过,都没找到这本书,最后还是依托网购到手的,过程着实坎坷。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不要用你的爱,来禁锢他人的自由,这本书不推荐,但是喜欢这个题目,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在很多的文章里面都阐述了这个思想,不要顶着爱的名义去干涉别人的生活,你的爱归根结底只是你的,而不是别人真正的生活。
强加意志给别人,哪怕是纯粹善意,也是令人讨厌的,何况很多人所谓的“还不是为了你”,并不是如他们是所说的那么纯粹,相信我,说这句话的人,十个有九个是为了自己。毕竟,大爱无声。
《全球通史》
上周四,朋友问我今年的阅读情况并顺带推荐几本书,我推荐的第一本就是它,《全球通史》
我看过很多历史的书,这本是站得最高的,也是最实在的。站在宇宙看地球,总是会显得更大气一些。这是一部宏观史,细节和个人都只是滚滚潮流中的小片段,从这个角度思考历史,能够更懂我们身处的社会和国家,更懂芸芸众生为何而生,为何而动,也更能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思考自己需要主动去选择怎样的生活。
人呢,也不能总是吃吃喝喝,思考也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催眠师手机》
很有趣的书,顺带学点心理学的知识,虽然是有些夸张的知识,推荐给不爱看书的人,以后不要问我你该看什么书了,对于毕业后就没看过书的人来说,我推荐《全球通史》你也不会去翻,那就这本,这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初看书,终归是要看能提起兴趣的,而这本,可以当成是看悬疑加戏剧小说。
《左手的掌纹》
余光中老先生说他左手为文右手为诗,这本书就是他左手的大成,里面很多很有意思的文章,闲来细细品尝,自有一番味道。
那围着棕色围巾身着马甲衬衫的男人,在冬日暖阳下坐在临水的茶馆边上,就那么一下午。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看这本书的场景。
想出去走走了。
《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
对于《金瓶梅》,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肉蒲团》,D罩杯。
我也很喜欢。
其实《金瓶梅》在文学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简单概括就是,很多人都在争论到底《金瓶梅》和《红楼梦》谁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至于大家知道的其他名著,直接靠边,连个提名奖都没有。
这就是《金瓶梅》,有人看到了里面让人血脉喷张的性爱,有人看到了里面整个时代的变革,有人什么都没看到,因为根本就不会去看。
这是最接近原著的讲解本,读《金瓶梅》之前可以看,大家的分析,终究是与众不同的。
顺带讲下:担心读了《金瓶梅》会变得堕落、邪恶的人是多虑的,现实生活本身能给我们的教导,实在远比书本多太多了。过去那些有名的大奸大恶,哪一个不是读圣贤书出身的呢?因此,让人变坏的绝对不是像《金瓶梅》这么一本坚持真实、颠覆虚伪的书。就像蒋勋在《孤独六讲》里提到的:对人性的无知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他不懂得悲悯。阅读《金瓶梅》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世间的丑恶,还不如说让我们明白了人在面对欲望时的贪婪与软弱。似乎唯有明白了这些——而不是更多的道德教训,我们才有可能稍稍远离对人性的无知,懂得一点点的悲悯。
那些满口道德的人,多是没什么道德的。
这本书看完,留下的不是血脉喷张,而是一地悲凉,哪怕是潘金莲,在那个时代,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可以给原谅的。
《窗边的小豆豆》
有没有一本书,你看到名字就会觉得很开心呢?有的,那就是《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 阿泰的声音好像带着怒气。小豆豆吃了一惊,赶紧站住。阿泰喘了一口气,说:“长大以后,不管你怎么求我,我都不会娶你做新娘!”小豆豆从心里觉得后悔,是啊,自己这么喜欢的人,愿意每天为他削铅笔的人,为什么练习相扑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呢?竟然还把他摔了出去!可是后悔已经晚了,小豆豆注定做不成阿泰的新娘了。“不过,明天还是要为阿泰削铅笔。” 因为,实在是喜欢人家嘛。
原谅我如此的偷懒,哈哈哈,这一段真的太美好了,谁叫你喜欢人家呢?
《穆斯林的葬礼》
离经典只差一步的小说,可惜了这种创作环境,推荐下。
《失乐园》《复乐园》
相比村上春树,我更喜欢渡边淳一,因为渡边淳一的文章总是更加的成熟的一些。这两本书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爱?那些已经经历了婚姻然后在遇见爱情该如何处理?老年人有爱情吗?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区别有多大呢?等等一系列问题。我想作为一个医生,渡边淳一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我不建议已婚人士看《失乐园》,看完了大概大多人会失落,真的。很喜欢里面的性爱描写,细腻程度,在文学上来说,算是巅峰了,相比起来,其他的文学确实有些差强人意,你只能说医生比较了解人体构造。
突然觉得有引诱人去看的嫌疑啊,算是另一个夏娃苹果/呵呵呵,那就引诱吧。
《追风筝的人》
我们对阿富汗的了解还处于新闻上的阿富汗,那里民风彪悍那里战乱纷飞,那里没有好人,到处都是仇视的眼神。
这本书告诉你的是另一个阿富汗,那些纯善的人民,那些简单的生活,还有那追风筝的孩子。
然后就是,战争,毁灭了一切。
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坐下来,抽烟休息然后娓娓道来的故事。
我们把美日韩剧看的太多,我们沉迷《越狱》般商业化潮流中不能自拔,并自以为可以靠无数恶搞来抚慰日渐荒芜的心灵,却忘记了一种很适合坐下来娓娓道来的情感,它不一定比美国大片来的更刺激,不一定比《一步之遥》来的更华丽和奢侈,却比他们都更温情和更深沉。
《向左走向右走》
爱这本书,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时候心心相印出了一款这个图片为封面的纸巾,我用了四年,毕业后,它不出这款纸巾了,然后再也没用过心心相印。
两个人相爱,真的是太需要缘分了,与此相比,什么矜持,委婉,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要知道,错过的可能,比在一起的可能,要大的多的多。
《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的名气很大,我说的是在国外。
当然在国内也有很多人看,它不是一本无聊的史籍,相反,任何人只要翻开了,都可以很有兴趣的看完。
在我们这个自古以“礼治”为尊的国度,无论是从民风敦朴的先秦、“礼崩乐坏”的春秋,还是将四书五经、经典史籍阐释到极至的唐宋,直至看似已被我们摈弃了大部分“传统”的今日,传统道德力的渗透力也不可能消弭殆尽。只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到那时到这时已然变味多少,走样多少?它就像是国家机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历经磨损、更新、改造、变形……终于在运作中发出了不和谐的噪声。这种格格不入的维谷情状,在明代的万历十五年已经十分鲜明。无怪乎这书也能称作“大失败史”。读史鉴今,与其胡妄抨击现今社会的沦丧,不如配合历史、民族的本位思考,我想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份量许多。
印象最深刻的话就是全文的结尾,黄先生感慨说,在那样一个体制不合适时代的年代,无论是励精图治的皇帝,还是手腕高超的首辅,亦或者思想先进的思想家,那些在中国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强人,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哲,他们都拯救不了这个国家甚至是自己。历史,终究还是整个国家大方向的历史,期待出现一个强人然后拯救一个民族,终究是一种幻想。
感谢这位黄先生。愿这位可爱的老先生在天堂静享安好。
最后一本《平如美堂》
很简单的故事,你们感慨过夕阳下一对老人家散步的照片吗?这就是那个故事,不过是回忆的故事。
老太太走了,老爷爷在家学画画,画他们的故事,从相识到终老,很简单的故事,甚至没什么文采,只是字里行间,都是慢慢悠悠的岁月,然而抬头的时候,却已是黄昏。
我是个很懒惰的人,这个其实不用强调。所以总结稍微意思下就差不多了,其实想说的很多,但是架不住不想动,所以附个书单吧。
《狼图腾》
《我与地坛》
《给你爱的人以自由》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小王子》
《我不是完美小孩》
《文化苦旅》
《诗经译注》
《百年孤独》
《世界别为我担心》
《穆斯林的葬礼》
《追风筝的人》
《左手的掌纹》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催眠师手记》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白银时代》
《向左走•向右走》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少有人走的路》
《人性的弱点全集》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古希腊戏剧选》
《因为痛,所以是爱情》
《目送》
《复乐园》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偷影子的人》
《东方快车谋杀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
《月亮和六便士》
《得未曾有》
《梦的解析》
《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
《犯罪动机与人格》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 》
《刀锋》
《马雁散文集》
《平凡的世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所理解的生活》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
《民法专题讲座》
《窗边的小豆豆》
《万历十五年》
《庆余年》
《官居一品》
《将夜》
《间客》
《纽约客》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爱你就像爱自己》
顺带说一句,书,买回来,还是要看的,别让它变成你们唇上鲜艳的唇膏,不过是用以示人,那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