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令秧书评/鸿雁展翅飞,渡圆月彩云,零星似流金,映不眠黑夜]
![]() |
设计师©hansey |
[南方有令秧书评/鸿雁展翅飞,渡圆月彩云,零星似流金,映不眠黑夜]
[LingYang/Start]
每次打开这篇书评的的文档时总要纠结好久,想着应该如何铺垫如何写到最后动笔之时却又停住了。问过自己为什么,是因为担心文笔的不娴熟而足以作为这本书的书评呈现出来,因为对于这本书的喜爱,是一种很认真的喜欢,它是《南方有令秧》
但凡事总有不完美,好像这么想了以后就开始动笔。但生出这种想法的一刻,的的确确是切身体会到了,如书中的令秧某刻的想法,如作者笛安所说的写作过程中被“推了一把”的感觉啊。
关于笛安,一直也是以一种很认真的,心如止水的平静的态度欣赏她的文字和为人。阅读她的作品已有很长时间,尤为喜欢的作品仍是那部《芙蓉如面柳如眉》,但也着实,距离龙城三部曲结束已有两年了,这中间,这之前,都从未写过关于她的文字。虽然笛安身上有很多名号,可着实让我佩服的是笛安处事不惊的态度,以及始终不变的,对于文字严谨的态度。我始终觉得,笛安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把精彩的故事和“美”的语言融合得很好的作家。在连载时笛安总不忘标上“希望读者能够为我指出历史方面的错误”,她自己也坦言“阅读了几本明代的小说后史书之后才动笔的”,她对于每一个故事,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是抱着一种学习的诚恳认真态度去对待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大气之作面世,她才能够收获了文字的优美之后才还同等的收获读者们的喜爱。“字如其人”这个俗语一定是有道理的,笛安就是其中成功的代表。她在背后所付出的,永远比我们看得到的要多,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态度。就好像现在写着这篇书评的我,也是在阅读过书目,并且查询了一些资料,加之对于记忆的搜索后,才动笔的,但相较起笛安,是全然是不能比的,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关于《南方有令秧》,在最小说连载时最初是抱着一种“新奇”的感觉去期待笛安这一次的转型,读了几期下来就变成了对每个月最小说出刊日望穿秋水,拿到杂志第一件事阅读完当月的连载,心里才又平息了一些又开始期待着,连载结束就一直期待着单行本的上市。这样的感觉很奇妙,也的确形如这一整个故事给我的基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还是有过期待单行本的封面沿用连载时maichao老师的精美插画的,但是hansey的设计也未尝让我们失望,繁复线条勾画了一种深沉而带有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年代色彩的美。鸿雁展翅飞,渡圆月彩云,零星似流金,映不眠黑夜。
封面摘录的句子出自谢先生,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自王江宁(王昌龄)的闺怨(七绝),这段话出自唐简过世有了很长一段时间谢先生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令秧的场景。虽然我并未在这个故事中过分明显感受到令秧曾有过这么一份深切的“闺愁”,但我还是始终觉得这句诗用来形容令秧的确是别有韵味的贴切,因为原诗句意在描写“闺怨”,而谢先生(或者说笛安)联想到时是侧重“陌头杨柳色”,侧重令秧身上与寡妇身份不符的小女孩的天真,侧重那不是因为老爷离去而显得过分凝重的哀伤,侧重那抹,足以照亮前方漫长的黑夜,足以庇护着这个小女子与命运不甘心的抗争的,亮光。
[LingYang/Formal]
令秧出嫁那年,16岁,正是青春的年纪。
我打下上面的那段话的时候,手指是有些许颤抖,我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比自己小一些的年纪,却已经经由父母指示,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决定之一,便也是给下半生定下了着落。
可最后的半句话是对和令秧同处一个时代的少女的结局命定。但她是令秧,是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我们会见证她并不平凡的“16岁之后”
其实说冥冥之中有些为时过早,阅读到了令秧为了拿到牌坊所不惜付出的很多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这一切都是个人的性格所导致的,普通的少妇因为生活而逐渐变得平庸,但你又不可否认,正是令秧骨子里的“劲”才会让她一次又一次地选择铤而走险,哪怕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得到命运的眷顾。
若是能够在这样的年纪,和喜欢的男孩一直在一起,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不必担心前路太漫长会分离,反正已是用仪式捆绑着的一生的长相厮守。正如在故事里的海棠表姐嫁给了令秧也曾喜欢过的表哥,在令秧眼里,表姐的出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而令秧自己本身,也希望能在这样一段婚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她还不知道前方的路上是否有幸福在等待她的到来,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顺理成章地应该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提到“老爷”唐简,也曾有过风光的日子,可在党派之争中始终是会被殃及的池鱼,这置于故事发生的民间实在是合理的,没有大富大贵的高官厚禄不足以惊动朝廷百官的阵仗,也当得起“体面人家”的人情说法,这正是成为那安宁的生活最坚实的铺垫,是不足以让令秧他爹动摇的“好归宿”。
其实长大很久之后,一个人的想法也会随之发生着改变,也在爱情里尝到了比甜蜜更为刻骨铭心的酸涩,才摒弃了那“尽早和相爱的人长相厮守”的想法,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最爱的人不一定适合在一起一辈子,于是情感的天平两边不自觉地放上了“老爷”和“表哥”进行比较,始终都是“老爷”那边更重一点,才揣测到了未来的生活未必不比表姐要好,表姐或许也会在某一天无端地羡慕起令秧来。
莽撞的少年只能放在心里谈恋爱,成熟的男人是要在现实里和你过一辈子。
[LingYang/Final]
对于历史不能做到全面的考证,只因为这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本史书,笛安已经尽可能让这个故事更切合背景了,我觉得这正是《令秧》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是有感觉到它真实地存在着的,却又是不同于史书那般的主观地对于事件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把握。把真实的事件代入小说,把虚构的情节还原现实,“以假乱真”也何尝不是小说一种境界。
开始着手这篇书评的时候,其实脑子里是有一个清晰的脉络的,选取部分章节写书评,由部分延伸至故事的其他部分,后来也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搁浅了这个计划。也想单独谈谈某个人物,但就好像这个故事本身的复杂程度,每个人都真切而鲜活,是复杂的个体,是无法用只言片语就能够带有情感色彩的撰写的。
读完故事后我一度以为封面的那轮圆月是预示着这个故事的结局的完满,可是不久后当我再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自己也去言说这个结局是否就是如圆月般完满,或许从一开始,从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开始,从令秧开始守节的那一刻开始,就预示了这个故事注定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存在。
写下这行文字的时候,其实已经距离上一次写这篇书评有好几个星期。可能是所谓的状态不对,又或是有太多要操劳的事情未完成所以放不下,说不出,未完成。但所有的庸庸碌碌都已过去的,我才能再一次面对这篇书评,这个故事。
再美好的故事都终归有结束的一刻,再完满的团聚都是为了未来某个别离的时刻。
但我还是想,真真切切地说,我喜欢这个故事,热切也好,冷静也罢,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