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现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书评
太阳为什么还金光闪闪?
鸟们为什么还唱个没完?
难道它们不知道么,
世界已经走到尽头。
——“THE END OF THE WORLD”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名字乍听起来总觉得有些特殊,给人以莫可名状的奇异之感。事实上当拿起书来读时,便觉得非这题目不可。
村上在这本小说中同时展开了两条平行的线路,单数章节名为“冷酷仙境”,双数章节名为“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发生在科技化时代的东京,有地铁、电脑、白色卡利那1800GT双排喷射引擎车,有各种人类科技的产物,有纷争,有谎言,是混乱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的世界;“世界尽头”发生在遥远的被高墙围拢的未知小镇,镇上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为数不多的人和独角兽一同生活。那里没有争夺、怨恨、欲望,也没有快乐、幸福和爱情,没有哀怨也没有喜悦,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是存在于“我”自身意识核之中的理想乡般的神秘场所,一切由“我”所创造。
作为计算士的“我”由于意识深处曾自行建立起带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围墙”样的东西,成为了“组织”选拔出的特殊人才中唯一的幸存者,但不幸的是,由于“组织”和(或)“工厂”觊觎博士在声像学上的研究成果和于“我”身上(或脑中、意识中)运行的“模糊系统”以及隐藏其后的巨大利益,致使“我”——原本过着自足的安逸生活的35岁单身计算士——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纷争,博士在“我”脑中设置的第二条“中继站”烧毁,第一条“我”自身的线路开始向第三条博士创造的线路偏移,“我”最终不得不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不论它是怎样的世界,不论“我”曾在这个世界有过怎样涣散的人生——离开17岁喜欢戴大耳环的粉红胖女郎,离开29岁喜欢“鹦鹉学舌”的图书馆胃扩张女孩,离开洗衣店门前长凳上踌躇的蜗牛,去往那个“我”意识深处的“世界尽头”。
“那墙壁所暗示的,我想肯定是自己被框定的人生。一片沉寂则是消音后遗症。四周之所以迷迷蒙蒙,是因为想象力面临毁灭性的危机。呼唤我的大约是那位粉红色女郎。”
大概有一天“我”会“回来”,但我想那已不重要了,直至离去之前,“我”已经放下了这现实的所有。阳光爽朗万里无云的星期一早晨在公园的草坪上同女孩喝罢“上流社会”的啤酒,喂罢饥肠辘辘的鸽子,烧掉美国运通卡和维萨卡,打最后一通电话,驱车到晴海码头无人的仓库旁,在白色卡利那中听着鲍勃·迪伦的《轻拂的风》,对图书馆女孩、博士、胖女郎、出租车司机、租车公司女孩,送上最后的祝福。
“或许有限的人生正在被赋予有限的祝福。”
“雨淋湿蜗牛,淋湿墙根,淋湿车。谁都无法制止,谁都别想避开。雨总是公正地下个不停。”
作为读梦人的“我”——或许便是生存在自我意识深处的身为计算士的“我”——莫名其妙地来到自成一体的小镇,一千多头独角兽同人们一起生活。身强力壮的看门人,负责镇子类似维持秩序的工作,每日傍晚放独角兽出城门,每日清晨放兽们进城。他将“我”的影子同“我”分离,亦是分离出“我”的心和记忆。“我”住在西山岗宿舍区二楼大校的隔壁(大校是村上氏的“我”身旁常出现的引导者,这点屡见不鲜),每日傍晚在图书馆读古梦——人心——图书馆的女孩作为助手,而“我”渐渐从残缺不全的心中生出了对她的爱意。影子则策划着带“我”一同逃离镇子的计划。出逃前夕,“我”在书库读完所有古梦并从中将破碎的女孩的心吸入自己体内,让她留在图书馆等“我”。当“我”赴约同影子站在“世界尽头”的出口南水潭时,“我”选择了留下来,让影子一人逃走。因为那女孩并不是没有灵魂的幻影,“我”找到了她的心,也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是“我”所创,“我”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水潭、一切一切。“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在我自身中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我”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我”有义务留下来,“我”要对这里的人们负责。
于是“我”大概永远留在了那个地方,和图书馆的心已渐渐复苏的女孩永远生活在森林的深处,尽管冬天漫长难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生死,但我想,有爱。
“如果没有爱,那样的世界就和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没什么区别,既不能用手抚摸,又不能嗅到气味。即使花钱买很多很多女郎同床,即使同很多很多萍水相逢的女孩睡觉,也都不是实实在在的,谁都不会紧紧搂抱你的身体。”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意识与现实。是选择在物化的冷酷世界被体制残杀,还是选择在平静的内心中寻找温暖和爱?仙境固然有仙境的好处,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世界充满着谎言,就像脚下世界的夜鬼一般肮脏龌龊,就像楚门生活的小小剧场一样令人无奈心酸。那么唯有心的温暖能够作为信念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
村上在耶路撒冷的演讲中说道:“今天我只希望向你们传达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人类,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个体的人,我们都是脆弱的鸡蛋,要面临被称作‘体制’的坚实的墙。从外表来看,我们根本就没有赢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坚实——并且太冷酷了。如果我们有一点战胜它的希望,那就是来源于我们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灵魂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来源于我们对将灵魂联合起来可获得温暖的信念。”
村上总是坚持着一些纯粹的东西——“在一座高大坚实的墙和与之相撞的鸡蛋之间,我永远都站在鸡蛋的一侧”——这种纯粹性在他任何作品中都能找到痕迹。本书中:
博士对“我”说:“科学的滥用和善用同样使现代文明面临危机。我坚信科学应为科学本身而存在。”
影子对“我”说:“你要从弱小者不完全者的角度看问题,立场要站在独角兽和森林居民一方。”
我想,正是村上这种纯粹性不断吸引着我去畅游他的世界,看到他的心灵。
有人说村上春树的书太矫情,语言太啰嗦。但我想,既然你决定要去读村上,就必然要抱着一颗矫情的心去读,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那些所谓的“矫情”也并不是矫情,那大概是一种有着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像阿美疗、世界尽头这类特殊场所,都是村上虚构出的真善美的乌托邦,活在那里的人们,有着人类心灵最美好最温暖的一面,给在冷酷仙境苟活的世人以心的激励。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人的心还是要保留一些“真”的东西,那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无可替代的,是所谓人性和爱。
P.S. 这篇文是听着《Continued Story》写的,黑石瞳轻声的哼唱欢快而略带忧伤,给人以云缝中透出一缕阳光的希望之感,这便是此时的全部感受。
2014、12、22
鸟们为什么还唱个没完?
难道它们不知道么,
世界已经走到尽头。
——“THE END OF THE WORLD”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名字乍听起来总觉得有些特殊,给人以莫可名状的奇异之感。事实上当拿起书来读时,便觉得非这题目不可。
村上在这本小说中同时展开了两条平行的线路,单数章节名为“冷酷仙境”,双数章节名为“世界尽头”。“冷酷仙境”发生在科技化时代的东京,有地铁、电脑、白色卡利那1800GT双排喷射引擎车,有各种人类科技的产物,有纷争,有谎言,是混乱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的世界;“世界尽头”发生在遥远的被高墙围拢的未知小镇,镇上无所不有又一无所有,为数不多的人和独角兽一同生活。那里没有争夺、怨恨、欲望,也没有快乐、幸福和爱情,没有哀怨也没有喜悦,只有安安静静无风无浪的生活。是存在于“我”自身意识核之中的理想乡般的神秘场所,一切由“我”所创造。
作为计算士的“我”由于意识深处曾自行建立起带有自我保护机制的“围墙”样的东西,成为了“组织”选拔出的特殊人才中唯一的幸存者,但不幸的是,由于“组织”和(或)“工厂”觊觎博士在声像学上的研究成果和于“我”身上(或脑中、意识中)运行的“模糊系统”以及隐藏其后的巨大利益,致使“我”——原本过着自足的安逸生活的35岁单身计算士——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纷争,博士在“我”脑中设置的第二条“中继站”烧毁,第一条“我”自身的线路开始向第三条博士创造的线路偏移,“我”最终不得不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不论它是怎样的世界,不论“我”曾在这个世界有过怎样涣散的人生——离开17岁喜欢戴大耳环的粉红胖女郎,离开29岁喜欢“鹦鹉学舌”的图书馆胃扩张女孩,离开洗衣店门前长凳上踌躇的蜗牛,去往那个“我”意识深处的“世界尽头”。
“那墙壁所暗示的,我想肯定是自己被框定的人生。一片沉寂则是消音后遗症。四周之所以迷迷蒙蒙,是因为想象力面临毁灭性的危机。呼唤我的大约是那位粉红色女郎。”
大概有一天“我”会“回来”,但我想那已不重要了,直至离去之前,“我”已经放下了这现实的所有。阳光爽朗万里无云的星期一早晨在公园的草坪上同女孩喝罢“上流社会”的啤酒,喂罢饥肠辘辘的鸽子,烧掉美国运通卡和维萨卡,打最后一通电话,驱车到晴海码头无人的仓库旁,在白色卡利那中听着鲍勃·迪伦的《轻拂的风》,对图书馆女孩、博士、胖女郎、出租车司机、租车公司女孩,送上最后的祝福。
“或许有限的人生正在被赋予有限的祝福。”
“雨淋湿蜗牛,淋湿墙根,淋湿车。谁都无法制止,谁都别想避开。雨总是公正地下个不停。”
作为读梦人的“我”——或许便是生存在自我意识深处的身为计算士的“我”——莫名其妙地来到自成一体的小镇,一千多头独角兽同人们一起生活。身强力壮的看门人,负责镇子类似维持秩序的工作,每日傍晚放独角兽出城门,每日清晨放兽们进城。他将“我”的影子同“我”分离,亦是分离出“我”的心和记忆。“我”住在西山岗宿舍区二楼大校的隔壁(大校是村上氏的“我”身旁常出现的引导者,这点屡见不鲜),每日傍晚在图书馆读古梦——人心——图书馆的女孩作为助手,而“我”渐渐从残缺不全的心中生出了对她的爱意。影子则策划着带“我”一同逃离镇子的计划。出逃前夕,“我”在书库读完所有古梦并从中将破碎的女孩的心吸入自己体内,让她留在图书馆等“我”。当“我”赴约同影子站在“世界尽头”的出口南水潭时,“我”选择了留下来,让影子一人逃走。因为那女孩并不是没有灵魂的幻影,“我”找到了她的心,也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是“我”所创,“我”造出了一切:围墙、河流、森林、图书馆、城门、冬天、水潭、一切一切。“这里是我自身的世界。围墙是包围我自身的围墙,河是在我自身中流淌的河,烟是焚烧我自身的烟。”“我”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我”有义务留下来,“我”要对这里的人们负责。
于是“我”大概永远留在了那个地方,和图书馆的心已渐渐复苏的女孩永远生活在森林的深处,尽管冬天漫长难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生死,但我想,有爱。
“如果没有爱,那样的世界就和窗外一掠而过的风没什么区别,既不能用手抚摸,又不能嗅到气味。即使花钱买很多很多女郎同床,即使同很多很多萍水相逢的女孩睡觉,也都不是实实在在的,谁都不会紧紧搂抱你的身体。”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意识与现实。是选择在物化的冷酷世界被体制残杀,还是选择在平静的内心中寻找温暖和爱?仙境固然有仙境的好处,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世界充满着谎言,就像脚下世界的夜鬼一般肮脏龌龊,就像楚门生活的小小剧场一样令人无奈心酸。那么唯有心的温暖能够作为信念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
村上在耶路撒冷的演讲中说道:“今天我只希望向你们传达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人类,是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的个体的人,我们都是脆弱的鸡蛋,要面临被称作‘体制’的坚实的墙。从外表来看,我们根本就没有赢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坚实——并且太冷酷了。如果我们有一点战胜它的希望,那就是来源于我们对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灵魂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来源于我们对将灵魂联合起来可获得温暖的信念。”
村上总是坚持着一些纯粹的东西——“在一座高大坚实的墙和与之相撞的鸡蛋之间,我永远都站在鸡蛋的一侧”——这种纯粹性在他任何作品中都能找到痕迹。本书中:
博士对“我”说:“科学的滥用和善用同样使现代文明面临危机。我坚信科学应为科学本身而存在。”
影子对“我”说:“你要从弱小者不完全者的角度看问题,立场要站在独角兽和森林居民一方。”
我想,正是村上这种纯粹性不断吸引着我去畅游他的世界,看到他的心灵。
有人说村上春树的书太矫情,语言太啰嗦。但我想,既然你决定要去读村上,就必然要抱着一颗矫情的心去读,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那些所谓的“矫情”也并不是矫情,那大概是一种有着真善美的赤子之心。像阿美疗、世界尽头这类特殊场所,都是村上虚构出的真善美的乌托邦,活在那里的人们,有着人类心灵最美好最温暖的一面,给在冷酷仙境苟活的世人以心的激励。不管世界怎样变化,人的心还是要保留一些“真”的东西,那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无可替代的,是所谓人性和爱。
P.S. 这篇文是听着《Continued Story》写的,黑石瞳轻声的哼唱欢快而略带忧伤,给人以云缝中透出一缕阳光的希望之感,这便是此时的全部感受。
2014、12、22
Tamaru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失明症漫记:末世的镜子 (2人喜欢)
- 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终结内耗,幸福生活 (2人喜欢)
- 素食者:扎根黑暗,向阳生长 (2人喜欢)
- 一句顶一万句:吃最难吃的屎,寻最难寻的人 (2人喜欢)
-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孤独的双重隐喻与人的困境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