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葬礼(上)
奔丧
十一假期刚过,天气渐渐转凉,中午休息时接到一通几乎未有多少联系的堂姐电话。接起电话,堂姐在那头哭泣着说,
“嗲嗲快不行了…” 我愕然不知所措,仿佛一年半前的痛苦又闪现在眼前。 “有什么话想最后和嗲嗲说的呢?”堂姐依然在电话那头哭泣着,然后自言语到,“说了可能也听不见了。” “我正在上班呢!”我茫然说出这话,然后堂姐挂掉电话。 下午五点,母亲来电,说嗲嗲回去了——终究没有再越过这道坎。
晚上母亲再次来电告诉我,出殡的日子定在二十九,离今日足足有半月之余,奶奶已入棺材,只是还没有钉钉。我犹豫着是否要请半月的假期。
三天后,安排完工作事宜,踏上归途,回乡奔丧。临行前,不知何故,一女同事忽然大声哭泣,而她男友在一旁手足无措安慰着她。每个人都有着他们的悲伤事,或者强颜欢笑,或者失声痛哭,或者依旧故我,或者倒地不起,可是,明天毕竟又是另外一天。
寒露已过,岭南的白日依旧炎热,可北上路途遥远,电话那头母亲也不忘告诫我记得多带件衣服。
朋友驱车相送,长途汽车,火车,县级公车,行路,颠簸到家,熟悉的地方,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亲人的离去,我们会痛苦,有一个原因大概是人世间爱我们的人本来就少,如今又一个可以义无反顾地爱我们的人离去了,怎不叫人悲伤而入悲哀?可是,如果有了新的依靠,那未来生活就有了盼头,他人的离去也不过是生老病死之人之常情。
唱戏
一到家,鸣炮三跪拜已去的人,儿孙行孝子头,礼毕和叔辈叙家常。作为孙子,需得为晚上的戏台做准备,婶姨们在做着寿衣寿鞋,说着,"十日来看娘时,就一直说着为何简嗲(大嗲)为何不带她去?"还说,"看见了一个小孩,肯定就是她死去的那个小孩。" 不过,不管如何,人群聚拢来,吃饭为第一要务,吃饭之前需得忙乎做菜摆席,饭后得收拾泡茶。
晚上请来本地的戏班子,戏班已唱了几出,一出儿子,一出儿媳妇,一出孙女,今晚这出是孙子辈筹措的。花鼓戏这东西,向来听不懂在唱着的啥,可是我想必定还是有人能听懂的吧!不然也不会聚集几十里外的数千群众。况且能让死者热闹的,大概也只有这般如此了。但戏里的悲欢离合毕竟只是唱出了一出虚构的远古故事,活着的人还是得继续演绎这人生。老者看戏,想着自己死后子女是否如此有心?无为青年,热闹之地,可以三朋好友看些娱乐事宜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一家老小,出门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喝杯糖水权且当做消遣之事。来得人不一定是爱听戏,可是至少是爱热闹之人,比起寂寞无人问起,听着不懂的戏班,至少热闹非凡更似人间。
茶水和糖果分发之后,一出婆媳矛盾剧转接着一出夫妻失和剧,由闹剧也演绎成了喜剧,因为笑声已此起彼伏;随着剧情的进展,儿子念慈母情,教育妻子要孝顺长辈;妻婆开始和睦,可是故事继续发展,妻子不过是贱人一个,人前装出一幅孝顺状;二胡唢呐声中诉说着婆婆的不易,养儿防老来时。媳妇被赶出家门,到处乞讨,随着尾声,高潮徐徐落幕,嫌贫爱富的媳妇被赶出该村,不希望带坏这里媳妇;儿子加官晋爵,荣归故里,妻子声声念着昔日情谊。纵观全剧,引起群众共鸣的还是用乡音的打骂,失去了乐器的辅助,反而更得听众。
一场谢幕,人们陆续离去,可是依然有死忠看客逗留闲聊半小时等待后面的杂戏,直到舞台大幕徐徐落下,鸣炮宣告午夜的来临,他们才依依不舍的带着自己椅子离去。
奶奶的棺材摆在戏台旁边,白天时不时有人来凭吊,而晚上无人问津,只是香火和蜡烛一直亮着。奶奶生前未曾留下什么,死后大概也不会留恋这人间的热闹。可是与父亲说起身后事,我总是成了一个不孝子,乡情再怎么是个桎梏,也是一个传统。
我无言语对,只是写好了我的遗书,我厌恶着这人间热闹场。
法事
头七过后,请来和尚,为逝去的人诵经超度,盼望她早日去到极乐世界。而到达彼岸办一场浓重的法事是必不可少的。
法事第一项为“启事”,启事之前需要“建屋”,以保佑子孙晚辈。建屋是在儿孙新屋中办一场法事。需得准备五碗米,五杯酒水,五枚硬币,一盘水果吃货和一只可以放血的公鸡和各种鞭炮及神钱。准备就绪之后,唢呐擂鼓响起,俗尘和尚穿黑衣麻卦,口中振振有词,一口水,吐辟邪剑;二三口水吐红旗;第四口水吐公鸡,然后摘鸡冠血散东南西北中敬五方,我作为孙辈,拿着木头雕刻而成的龙头跟在和尚后面,一走一拜,可是看着被洒墙上的鸡血,我却担心着这只可怜的公鸡,血一直在流,脚和翅膀却被捆绑着着。念完一段经文,法师绑上红头巾,拿着被缚着的公鸡东西南北中继续歃血敬鬼,每个方位都重复一遍同样的动作。敬拜完鬼神,法师拿出五只剑去到屋顶最高处,东南西北中各射一剑,这倒是解释了我那旧屋屋顶为何有几只剑在悬挂着,只是当初年少时一直想确切知道它到底有几只,现在想来,那旧屋大概是在爷爷过世之后,被射上了五只剑。完毕,下楼,东南西北中各叩拜各路神仙,然后法师接过我手中龙头,口中念着:“恭喜您人家财旺人旺。”而后和尚和吹唱之人收拾乐器离开,被绑的公鸡也松开脚步,一摇一拐的离开,在太阳底下打着鸣。留下母亲和我在打扫一地的炮竹和纸屑。
一屋完事之后,换一和尚去到另一叔辈房屋,同样流程再次进行一场;建屋完成大概已是晚上,鞭炮响过之后开始启事,所有儿孙晚辈都需得当场,在灵堂前跪拜一段之后,由一和尚领着去到村中土地神庙敬拜土地神,转而去到古井敬拜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回来之后去到灶台敬拜食神以祈求不愁吃。吹敲打鼓回到灵堂前为先人开始三昼夜的念经。
我在想如此打扰子孙晚辈,料想也不是奶奶的意愿,如若对我来说,不如把身体捐出,方便他人,而且也可尽量死后不再劳烦这个世界。当然,生者最好是成为一个隐者,与这个世界隔离,这样就可逃离这个热闹的周遭。
休息一片刻,多名和尚师父轮流为亡人念经超度,子孙晚辈则跟着师父行跪拜礼,如此第一天到凌晨。
超度期间不能杀生,尤其是能飞的,因为你总是无法确定那只飞蛾或是螳螂会是死去魂灵附体,但苍蝇太多,不在考虑范围之类,更遑论这些鸡和猪作为餐桌上的主食。
跪拜亡人是长大成人的儿孙的职责,但还未长大的曾孙却是难以理解为何要如此?
"为何要这么多跪拜的?"
"因为老嗲一个人打不赢。要这些人帮忙守护啊!"
"为何打不赢?"
"因为老嗲要去当神仙,要把鬼子赶跑。"
晚上我和堂哥负责守夜,不能让灵堂前的蜡烛和香火熄灭。
第二天白天,大多诵经念佛,子孙跪拜;晚上九和尚师父成八字形穿梭九九八十一层地狱间。桌子摆成东南西北中和一个亡灵牌位;先由老和尚带着子孙晚辈敬跪地狱各神灵;然后有九人在一和尚挥舞红旗的带随下以八卦阵穿梭各木桌之间,稍慢,慢,快,加快,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鞭炮越来越响。"咚"锣鼓齐册的一声声响下嘎然而止。
这只是第一轮,散上石灰,开始第二轮。在把"明珠照破,地獄門開"八个用石灰写出的大字踩平之后,和尚穿上袈裟,继续行叩拜。之后,唐僧一人带三徒弟去到西天取经捉鬼去了。
第三场,过奈何桥(接黄)。开路先锋一路灯火通明地指引着儿孙晚辈去为先人过奈何桥。桥上抬着和奶奶最亲近的媳妇,悲催的唢呐声划破这阒寂的夜晚,儿孙们一路跟着和尚师父们赶路整个村组古屋。只是在行路中,路旁的老人家纳闷"接黄怎么没有听到哭声?"料想晚辈都是过得不错,或是太忙,来不及为亡人伤心泪哭。不走回程路回来,继续叩头。然后三拜附近的神灶,比如几十米外一条河边的一做平日村名烧香的土灶。拜完之后,洗干净准备好的寿衣和寿鞋,开始三过用凳子和木桌子搭成的奈何桥。拆毁奈何桥之后,在灵堂前快速穿梭,而后两位师父一起念经送渡衣服过界,并最终在灵屋前结束这上半夜超渡。
下半夜太累,我返回去洗漱睡觉了,也便不得而知搭建灵屋该是如何一回事。
第三天早起,因为念经到最后一天,要接婆家人。
早上九点,起床随着仪仗队去接"后家"。一路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子让这一出白事俨然成了一出滑稽剧。接"后家"大概意思感谢婆家生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嫁来胡家含辛茹苦地为胡家传种接代、开枝散叶。如今你家好女儿已归去,怎不教人伤心流泪,跪求你们的感恩和原谅。跟着仪仗队行走在队伍中,想起昔日面对着红旗踏着方步,大概今日之后,我不再会在红旗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了,毕竟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今天的我。
接完婆家之后,正式开始三餐的丧席。午饭过后,继续跪拜,若干小时之后,烧满神钱的洗澡盆和纸牌位被抬去昨晚敬拜过的神灶,去时,十步一叩拜,这样缓缓行进着。归来后,继续为亡人超渡,希望阎王善恶分明,让亡人能取道西天。可一想到晚上需得通宵,下午整个就在炮声中吵闹度过。尾声为阎王殿献上十礼物:香火,鲜花,蜡烛,书籍,苹果,茶叶,大米,手机,佛珠,衣服。虽然我不知书籍是否对于老人家来说是否看得懂,手机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也好过书信吧!
晚上依然念经跪拜先灵,只是下午的地狱已经换成七级宝塔和各种牛鬼蛇神,十圈的跪拜也成了一步一跪拜,好似要把已亡人这一辈子所招受的苦都要让子孙在这几天都去偿还完。整整七级跪拜,而且多了一辈子可能只此一次蒙面的亲朋。
通宵跪拜,虽然我知道有各种仪式,比如,一子一女并排跪拜二小时,在其头上举一盆中国剪彩而成的连花盆。之后鸣炮放生。可是于我来说,却是听着不懂的"地狱的来信"(虽然偶尔听到天龙八部、八仙过海,感觉就像听懂了一样)附和着木鱼敲击声和一年也难得见一面的亲友的絮叨。
炮竹依然在响,唢呐依然在响,人们依然在继续跪拜,可是你难以找到他的意义所在,虽说和尚穿着青麻布衣,如道士一般,可是念得却是佛经,而佛经传入我国也是在汉朝之后的事了。如此这般,料想不会在庄子时代出现的了。
十一假期刚过,天气渐渐转凉,中午休息时接到一通几乎未有多少联系的堂姐电话。接起电话,堂姐在那头哭泣着说,
“嗲嗲快不行了…” 我愕然不知所措,仿佛一年半前的痛苦又闪现在眼前。 “有什么话想最后和嗲嗲说的呢?”堂姐依然在电话那头哭泣着,然后自言语到,“说了可能也听不见了。” “我正在上班呢!”我茫然说出这话,然后堂姐挂掉电话。 下午五点,母亲来电,说嗲嗲回去了——终究没有再越过这道坎。
晚上母亲再次来电告诉我,出殡的日子定在二十九,离今日足足有半月之余,奶奶已入棺材,只是还没有钉钉。我犹豫着是否要请半月的假期。
三天后,安排完工作事宜,踏上归途,回乡奔丧。临行前,不知何故,一女同事忽然大声哭泣,而她男友在一旁手足无措安慰着她。每个人都有着他们的悲伤事,或者强颜欢笑,或者失声痛哭,或者依旧故我,或者倒地不起,可是,明天毕竟又是另外一天。
寒露已过,岭南的白日依旧炎热,可北上路途遥远,电话那头母亲也不忘告诫我记得多带件衣服。
朋友驱车相送,长途汽车,火车,县级公车,行路,颠簸到家,熟悉的地方,只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亲人的离去,我们会痛苦,有一个原因大概是人世间爱我们的人本来就少,如今又一个可以义无反顾地爱我们的人离去了,怎不叫人悲伤而入悲哀?可是,如果有了新的依靠,那未来生活就有了盼头,他人的离去也不过是生老病死之人之常情。
唱戏
一到家,鸣炮三跪拜已去的人,儿孙行孝子头,礼毕和叔辈叙家常。作为孙子,需得为晚上的戏台做准备,婶姨们在做着寿衣寿鞋,说着,"十日来看娘时,就一直说着为何简嗲(大嗲)为何不带她去?"还说,"看见了一个小孩,肯定就是她死去的那个小孩。" 不过,不管如何,人群聚拢来,吃饭为第一要务,吃饭之前需得忙乎做菜摆席,饭后得收拾泡茶。
晚上请来本地的戏班子,戏班已唱了几出,一出儿子,一出儿媳妇,一出孙女,今晚这出是孙子辈筹措的。花鼓戏这东西,向来听不懂在唱着的啥,可是我想必定还是有人能听懂的吧!不然也不会聚集几十里外的数千群众。况且能让死者热闹的,大概也只有这般如此了。但戏里的悲欢离合毕竟只是唱出了一出虚构的远古故事,活着的人还是得继续演绎这人生。老者看戏,想着自己死后子女是否如此有心?无为青年,热闹之地,可以三朋好友看些娱乐事宜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一家老小,出门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喝杯糖水权且当做消遣之事。来得人不一定是爱听戏,可是至少是爱热闹之人,比起寂寞无人问起,听着不懂的戏班,至少热闹非凡更似人间。
茶水和糖果分发之后,一出婆媳矛盾剧转接着一出夫妻失和剧,由闹剧也演绎成了喜剧,因为笑声已此起彼伏;随着剧情的进展,儿子念慈母情,教育妻子要孝顺长辈;妻婆开始和睦,可是故事继续发展,妻子不过是贱人一个,人前装出一幅孝顺状;二胡唢呐声中诉说着婆婆的不易,养儿防老来时。媳妇被赶出家门,到处乞讨,随着尾声,高潮徐徐落幕,嫌贫爱富的媳妇被赶出该村,不希望带坏这里媳妇;儿子加官晋爵,荣归故里,妻子声声念着昔日情谊。纵观全剧,引起群众共鸣的还是用乡音的打骂,失去了乐器的辅助,反而更得听众。
一场谢幕,人们陆续离去,可是依然有死忠看客逗留闲聊半小时等待后面的杂戏,直到舞台大幕徐徐落下,鸣炮宣告午夜的来临,他们才依依不舍的带着自己椅子离去。
奶奶的棺材摆在戏台旁边,白天时不时有人来凭吊,而晚上无人问津,只是香火和蜡烛一直亮着。奶奶生前未曾留下什么,死后大概也不会留恋这人间的热闹。可是与父亲说起身后事,我总是成了一个不孝子,乡情再怎么是个桎梏,也是一个传统。
我无言语对,只是写好了我的遗书,我厌恶着这人间热闹场。
法事
头七过后,请来和尚,为逝去的人诵经超度,盼望她早日去到极乐世界。而到达彼岸办一场浓重的法事是必不可少的。
法事第一项为“启事”,启事之前需要“建屋”,以保佑子孙晚辈。建屋是在儿孙新屋中办一场法事。需得准备五碗米,五杯酒水,五枚硬币,一盘水果吃货和一只可以放血的公鸡和各种鞭炮及神钱。准备就绪之后,唢呐擂鼓响起,俗尘和尚穿黑衣麻卦,口中振振有词,一口水,吐辟邪剑;二三口水吐红旗;第四口水吐公鸡,然后摘鸡冠血散东南西北中敬五方,我作为孙辈,拿着木头雕刻而成的龙头跟在和尚后面,一走一拜,可是看着被洒墙上的鸡血,我却担心着这只可怜的公鸡,血一直在流,脚和翅膀却被捆绑着着。念完一段经文,法师绑上红头巾,拿着被缚着的公鸡东西南北中继续歃血敬鬼,每个方位都重复一遍同样的动作。敬拜完鬼神,法师拿出五只剑去到屋顶最高处,东南西北中各射一剑,这倒是解释了我那旧屋屋顶为何有几只剑在悬挂着,只是当初年少时一直想确切知道它到底有几只,现在想来,那旧屋大概是在爷爷过世之后,被射上了五只剑。完毕,下楼,东南西北中各叩拜各路神仙,然后法师接过我手中龙头,口中念着:“恭喜您人家财旺人旺。”而后和尚和吹唱之人收拾乐器离开,被绑的公鸡也松开脚步,一摇一拐的离开,在太阳底下打着鸣。留下母亲和我在打扫一地的炮竹和纸屑。
一屋完事之后,换一和尚去到另一叔辈房屋,同样流程再次进行一场;建屋完成大概已是晚上,鞭炮响过之后开始启事,所有儿孙晚辈都需得当场,在灵堂前跪拜一段之后,由一和尚领着去到村中土地神庙敬拜土地神,转而去到古井敬拜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回来之后去到灶台敬拜食神以祈求不愁吃。吹敲打鼓回到灵堂前为先人开始三昼夜的念经。
我在想如此打扰子孙晚辈,料想也不是奶奶的意愿,如若对我来说,不如把身体捐出,方便他人,而且也可尽量死后不再劳烦这个世界。当然,生者最好是成为一个隐者,与这个世界隔离,这样就可逃离这个热闹的周遭。
休息一片刻,多名和尚师父轮流为亡人念经超度,子孙晚辈则跟着师父行跪拜礼,如此第一天到凌晨。
超度期间不能杀生,尤其是能飞的,因为你总是无法确定那只飞蛾或是螳螂会是死去魂灵附体,但苍蝇太多,不在考虑范围之类,更遑论这些鸡和猪作为餐桌上的主食。
跪拜亡人是长大成人的儿孙的职责,但还未长大的曾孙却是难以理解为何要如此?
"为何要这么多跪拜的?"
"因为老嗲一个人打不赢。要这些人帮忙守护啊!"
"为何打不赢?"
"因为老嗲要去当神仙,要把鬼子赶跑。"
晚上我和堂哥负责守夜,不能让灵堂前的蜡烛和香火熄灭。
第二天白天,大多诵经念佛,子孙跪拜;晚上九和尚师父成八字形穿梭九九八十一层地狱间。桌子摆成东南西北中和一个亡灵牌位;先由老和尚带着子孙晚辈敬跪地狱各神灵;然后有九人在一和尚挥舞红旗的带随下以八卦阵穿梭各木桌之间,稍慢,慢,快,加快,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鞭炮越来越响。"咚"锣鼓齐册的一声声响下嘎然而止。
这只是第一轮,散上石灰,开始第二轮。在把"明珠照破,地獄門開"八个用石灰写出的大字踩平之后,和尚穿上袈裟,继续行叩拜。之后,唐僧一人带三徒弟去到西天取经捉鬼去了。
第三场,过奈何桥(接黄)。开路先锋一路灯火通明地指引着儿孙晚辈去为先人过奈何桥。桥上抬着和奶奶最亲近的媳妇,悲催的唢呐声划破这阒寂的夜晚,儿孙们一路跟着和尚师父们赶路整个村组古屋。只是在行路中,路旁的老人家纳闷"接黄怎么没有听到哭声?"料想晚辈都是过得不错,或是太忙,来不及为亡人伤心泪哭。不走回程路回来,继续叩头。然后三拜附近的神灶,比如几十米外一条河边的一做平日村名烧香的土灶。拜完之后,洗干净准备好的寿衣和寿鞋,开始三过用凳子和木桌子搭成的奈何桥。拆毁奈何桥之后,在灵堂前快速穿梭,而后两位师父一起念经送渡衣服过界,并最终在灵屋前结束这上半夜超渡。
下半夜太累,我返回去洗漱睡觉了,也便不得而知搭建灵屋该是如何一回事。
第三天早起,因为念经到最后一天,要接婆家人。
早上九点,起床随着仪仗队去接"后家"。一路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曲子让这一出白事俨然成了一出滑稽剧。接"后家"大概意思感谢婆家生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嫁来胡家含辛茹苦地为胡家传种接代、开枝散叶。如今你家好女儿已归去,怎不教人伤心流泪,跪求你们的感恩和原谅。跟着仪仗队行走在队伍中,想起昔日面对着红旗踏着方步,大概今日之后,我不再会在红旗下嘻嘻哈哈,吵吵闹闹了,毕竟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今天的我。
接完婆家之后,正式开始三餐的丧席。午饭过后,继续跪拜,若干小时之后,烧满神钱的洗澡盆和纸牌位被抬去昨晚敬拜过的神灶,去时,十步一叩拜,这样缓缓行进着。归来后,继续为亡人超渡,希望阎王善恶分明,让亡人能取道西天。可一想到晚上需得通宵,下午整个就在炮声中吵闹度过。尾声为阎王殿献上十礼物:香火,鲜花,蜡烛,书籍,苹果,茶叶,大米,手机,佛珠,衣服。虽然我不知书籍是否对于老人家来说是否看得懂,手机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也好过书信吧!
晚上依然念经跪拜先灵,只是下午的地狱已经换成七级宝塔和各种牛鬼蛇神,十圈的跪拜也成了一步一跪拜,好似要把已亡人这一辈子所招受的苦都要让子孙在这几天都去偿还完。整整七级跪拜,而且多了一辈子可能只此一次蒙面的亲朋。
通宵跪拜,虽然我知道有各种仪式,比如,一子一女并排跪拜二小时,在其头上举一盆中国剪彩而成的连花盆。之后鸣炮放生。可是于我来说,却是听着不懂的"地狱的来信"(虽然偶尔听到天龙八部、八仙过海,感觉就像听懂了一样)附和着木鱼敲击声和一年也难得见一面的亲友的絮叨。
炮竹依然在响,唢呐依然在响,人们依然在继续跪拜,可是你难以找到他的意义所在,虽说和尚穿着青麻布衣,如道士一般,可是念得却是佛经,而佛经传入我国也是在汉朝之后的事了。如此这般,料想不会在庄子时代出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