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记
长假回去上班,同事带来去新疆带来的照片,单反相机,颜色鲜艳漂亮,视角开阔,最让人羡慕的是她还是保持着兴致勃勃,告诉我们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当时的太阳如何,骆驼又如何,朋友讲了什么笑话。就像旅行最初给我带来的震撼一样,新鲜活跳的激情,而我自己已经失去很久了,即使她很多照片我都亲眼见过。
亲爱的影子,现在你已知晓一切,很爱默念这句话。
旅行到底为了什么,让自己高兴,还是看到更多。是要为了豆瓣条目的数量去念完无聊的书,还是期待我以为无聊的书最后会突然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很多问题,我还没找到阳关道。
星星问我甘肃行的感觉,和所有地方差不多,五味杂陈吧。这里有可能是全中国最昂贵最复杂的票务机构,也有让张艺谋念念不忘的景致,景点分散服务粗暴让人疲惫不堪,可夜排档很棒,吃了一路的羊肉。有乱糟糟闹哄哄传说中的普快硬座,也有服务到家如和煦春风开往北京的嘉峪关号。在旅行中衰老得特别快,我从喜欢简单明了评价别人的游侠儿渐渐变成了不停口地对别人述说啰嗦long story的中年游客,同样短短十来天的旅程就像我的腰身一样悄悄臃肿到不知该从何谈起。
还是从焦点莫高窟说起吧,一百六十的门票对十来个窟,使用学生证买半票的同志们在门口被保安盘查得犹如过境。当然踩在西夏的莲花砖上,目睹千年前的图画,这点小小的轻蔑不算什么。洞窟中的雕塑是被破坏得最严重,隋唐时期的已经所剩无几,大多清朝重建。问题是隋唐建窟的都是达官贵人,而清朝修窟的不过就近虔诚的村民,结果可想而知了……甚至连冒险家们也没有掠夺到足够份量的隋唐塑像,最完整不过是尊隋代半蹲的协伺佛。剩下全都消失在时间里,没有给我们留下吴哥微笑般的纪念。从极少的残余佛像来看,隋唐塑像姿态优雅,轻衣曼纹或层层荡漾开来,或紧紧裹住身体,讲究曲线美,美得想让人站住一直看下去。
洞窟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画满了佛像,大多因为氧化发黑,曾经粉嫩面颊的佛陀们个个变得面目模糊,络腮胡子横生,样子恐怖到难以想象当年的宝相庄严。尤其是手挽飘带满天飞舞的飞天,都成了五大三粗腆起肚子的李逵,和避光处那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同伴比较,简直毁得让人想哭。
即使如此,莫高窟确实很美,特别是隋唐摆脱了印度式艳丽的风格之后的那些作品,甩掉舶来的直接彪悍,吸收成为汉文化繁琐细腻的一部分。可惜到了宋,又变成了中式的僵硬艳丽,程朱理学害死人阿。唐代的佛经字形圆润,笔锋鲜明,很像练过的欧阳体。
对于群情激昂的各国探险家,我持中性态度,反正留在这里也会被当成礼物送走或者小范围的专属玩物,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有几个人关心它,还是仅仅满足于知道“我家有千年宝贝在此,你有么?”尘里来土里去,一切终将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所谓历史,不过是段口口相传的故事,随着佛教的衰落,随它而来的荣耀也将远离。从这个角度说,莫高窟实在救无可救。就像去月牙泉路过的雷音寺,现在真如西游记拍的那样破落,只有几张金匾额,两面镀金经变画,雷音恒响不过是僧人们美好的愿望。
如果有时间,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也可以看看,人少,没莫高这么憋得慌赶集似的。
再说说张艺谋的圣地张掖临泽丹霞地貌,据说他的英雄就是在雅丹魔鬼城拍的,他爱的金灿灿胡杨树也随处可见,今年夏天他又包下了这里。这是个寸草不生的山坡群,用司机大爷的话说就是从前连狼都不来,现在整车整车人拉了整车整车的长枪短炮来蹲点,就指望拍上个国家地理照。褚红山坡上依次排列了七彩色带,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再多就没了,我也不是摄影爱好者……
最后说说新管中窥豹的故事,马蹄寺游记。丹霞和马蹄寺是张掖的集中景点,可是看了好几个游记都匆匆带过语焉不详,着实奇怪。在咨询发达的今天,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游得经济实惠效率高,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千里迢迢而去却走同一条路,欣赏同一个角度,写大同小异的游记和攻略,按图索骥决不会错才对。
怀着一肚子疑问跑过去,立刻被拉马的大婶热情围住,动辄把“前面十几公里”挂在嘴上,听着真吓人,不上她的马非跑断腿不可。不对呢,回头看看景区地图,她说的那条路上只有什么瀑布和这季节不知道还剩啥的杜鹃花海,要看马蹄寺石窟群和观景台得往回走,再爬山,和她完全没关系。两个多小时转完整圈下山,有点同情地看同时出发走马的那些人意气风发挥鞭而回,于是……这就是人人眼中一千个马蹄寺的故事。
后来看地图才知道,这里是马蹄寺藏族乡,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可也毁得最厉害。去那天刚好难得阴天,黑沉沉的祁连山脚下,墨绿的灌木,绛红的红柳丛,镶嵌其中赤红的果实,搭配金灿灿的胡杨树和边缘白得发亮如花绽开的茅草,恍如整幅沉静的油画,各种颜色充斥于天地之间,互不相让互不相干,即使全部换成同一种颜色都不会更协调,仿佛有种思辨的美。
旅行之中最令人激动的是找到自己的dreamland,对别人完全没意义的路过在你眼里美得难忘。就像去榆林窟的路上那片植被保护地,一望无际的平地上种满了团状的红柳,在还不太明亮的天色里,是个诡异如童话故事的深红色灌木群,从脚下到看不见的远方。就像Neverwas里Ian爷爷的幻想国度。
亲爱的影子,现在你已知晓一切,很爱默念这句话。
旅行到底为了什么,让自己高兴,还是看到更多。是要为了豆瓣条目的数量去念完无聊的书,还是期待我以为无聊的书最后会突然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很多问题,我还没找到阳关道。
星星问我甘肃行的感觉,和所有地方差不多,五味杂陈吧。这里有可能是全中国最昂贵最复杂的票务机构,也有让张艺谋念念不忘的景致,景点分散服务粗暴让人疲惫不堪,可夜排档很棒,吃了一路的羊肉。有乱糟糟闹哄哄传说中的普快硬座,也有服务到家如和煦春风开往北京的嘉峪关号。在旅行中衰老得特别快,我从喜欢简单明了评价别人的游侠儿渐渐变成了不停口地对别人述说啰嗦long story的中年游客,同样短短十来天的旅程就像我的腰身一样悄悄臃肿到不知该从何谈起。
还是从焦点莫高窟说起吧,一百六十的门票对十来个窟,使用学生证买半票的同志们在门口被保安盘查得犹如过境。当然踩在西夏的莲花砖上,目睹千年前的图画,这点小小的轻蔑不算什么。洞窟中的雕塑是被破坏得最严重,隋唐时期的已经所剩无几,大多清朝重建。问题是隋唐建窟的都是达官贵人,而清朝修窟的不过就近虔诚的村民,结果可想而知了……甚至连冒险家们也没有掠夺到足够份量的隋唐塑像,最完整不过是尊隋代半蹲的协伺佛。剩下全都消失在时间里,没有给我们留下吴哥微笑般的纪念。从极少的残余佛像来看,隋唐塑像姿态优雅,轻衣曼纹或层层荡漾开来,或紧紧裹住身体,讲究曲线美,美得想让人站住一直看下去。
洞窟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画满了佛像,大多因为氧化发黑,曾经粉嫩面颊的佛陀们个个变得面目模糊,络腮胡子横生,样子恐怖到难以想象当年的宝相庄严。尤其是手挽飘带满天飞舞的飞天,都成了五大三粗腆起肚子的李逵,和避光处那些保存相对完好的同伴比较,简直毁得让人想哭。
即使如此,莫高窟确实很美,特别是隋唐摆脱了印度式艳丽的风格之后的那些作品,甩掉舶来的直接彪悍,吸收成为汉文化繁琐细腻的一部分。可惜到了宋,又变成了中式的僵硬艳丽,程朱理学害死人阿。唐代的佛经字形圆润,笔锋鲜明,很像练过的欧阳体。
对于群情激昂的各国探险家,我持中性态度,反正留在这里也会被当成礼物送走或者小范围的专属玩物,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有几个人关心它,还是仅仅满足于知道“我家有千年宝贝在此,你有么?”尘里来土里去,一切终将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所谓历史,不过是段口口相传的故事,随着佛教的衰落,随它而来的荣耀也将远离。从这个角度说,莫高窟实在救无可救。就像去月牙泉路过的雷音寺,现在真如西游记拍的那样破落,只有几张金匾额,两面镀金经变画,雷音恒响不过是僧人们美好的愿望。
如果有时间,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也可以看看,人少,没莫高这么憋得慌赶集似的。
再说说张艺谋的圣地张掖临泽丹霞地貌,据说他的英雄就是在雅丹魔鬼城拍的,他爱的金灿灿胡杨树也随处可见,今年夏天他又包下了这里。这是个寸草不生的山坡群,用司机大爷的话说就是从前连狼都不来,现在整车整车人拉了整车整车的长枪短炮来蹲点,就指望拍上个国家地理照。褚红山坡上依次排列了七彩色带,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耀眼。再多就没了,我也不是摄影爱好者……
最后说说新管中窥豹的故事,马蹄寺游记。丹霞和马蹄寺是张掖的集中景点,可是看了好几个游记都匆匆带过语焉不详,着实奇怪。在咨询发达的今天,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游得经济实惠效率高,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千里迢迢而去却走同一条路,欣赏同一个角度,写大同小异的游记和攻略,按图索骥决不会错才对。
怀着一肚子疑问跑过去,立刻被拉马的大婶热情围住,动辄把“前面十几公里”挂在嘴上,听着真吓人,不上她的马非跑断腿不可。不对呢,回头看看景区地图,她说的那条路上只有什么瀑布和这季节不知道还剩啥的杜鹃花海,要看马蹄寺石窟群和观景台得往回走,再爬山,和她完全没关系。两个多小时转完整圈下山,有点同情地看同时出发走马的那些人意气风发挥鞭而回,于是……这就是人人眼中一千个马蹄寺的故事。
后来看地图才知道,这里是马蹄寺藏族乡,马蹄石窟由于历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可也毁得最厉害。去那天刚好难得阴天,黑沉沉的祁连山脚下,墨绿的灌木,绛红的红柳丛,镶嵌其中赤红的果实,搭配金灿灿的胡杨树和边缘白得发亮如花绽开的茅草,恍如整幅沉静的油画,各种颜色充斥于天地之间,互不相让互不相干,即使全部换成同一种颜色都不会更协调,仿佛有种思辨的美。
旅行之中最令人激动的是找到自己的dreamland,对别人完全没意义的路过在你眼里美得难忘。就像去榆林窟的路上那片植被保护地,一望无际的平地上种满了团状的红柳,在还不太明亮的天色里,是个诡异如童话故事的深红色灌木群,从脚下到看不见的远方。就像Neverwas里Ian爷爷的幻想国度。